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家庭连续式康复服务对脑卒中患者心理及生活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观察组(连续式康复方案组)及对照组(常规康复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实施康复训练并给予出院后康复指导,观察组患者实施医院-社区-家庭连续的康复训练和健康教育。分别在入组时、干预3个月结束时,采用HAMD量表评定心理状态及SWLS量表评定生存质量、FCA量表评定日常生活能力,同时进行患者康复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HAMD、SWLS及FCA评分均较入组时改善,但观察组效果更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式康复服务可改善脑卒中患者心理状态和日常生活功能,提升整体服务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选取广州市荔湾区的六个试点基地脑卒中患者共240例,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各120例,两组均接受一般内科治疗。康复组除了在医疗机构中进行康复治疗外,出院后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根据患者的特点统一开展社区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的变化。规范的早期社区康复治疗3个月后,康复组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各项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早期社区康复治疗对于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有较明显的改善,社区康复三级网络可以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社区康复专业人员介入对上海市适配辅助器具家庭组合的影响。方法:将上海市杨浦区12个街道筛选持有上海市残疾证明的脑卒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辅助器具家庭组合适配。观察组在此服务的基础上,对社区康复专业人员、脑卒中患者和家属进行相关培训,然后由经过培训的社区康复医生参与整个适配过程。在辅具适配开始前及适配后3个月,采用巴氏指数(BI)及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相关功能评定,同时评定辅助器具使用的满意度(魁北克辅助科技使用者满意度评估量表(QUEST)和辅具使用率。结果:干预3个月后,2组BI评分及SF-36各维度得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QUEST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整合社区康复资源,增加对社区康复人员、脑卒中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的培训,可以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对辅助器具家庭组合适配后的独立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提高辅具的使用率及对辅具适配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通过康复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康复三者有机结合的方式进行脑卒中康复,探索闵行区康复的新模式。 方法:将97例脑卒中患者以区组随机化的方式将患者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9例),分别于入选时、入组后第1个月末、第3个月末和第6个月末采用功能综合评定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评测。治疗组采用康复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康复三结合的模式,由治疗师、全科医生运用康复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家庭开展康复治疗活动。对照组除基础治疗外不接受专业康复训练。 结果:入选时治疗组和对照组不存在明显差异。两组患者在入组后各阶段比较,治疗组的综合功能测评积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6个月随访治疗后治疗组改善了(41.38±15.23)分,而对照组的综合功能测评积分为(25.64±16.33)分。治疗组的MBI提高(33.52±14.86)分,对照组提高(20.16±13.5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康复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康复三者有机结合的模式,为脑卒中患者提供全程康复治疗,改善患者的综合功能,可以作为一种社区康复模式开展。  相似文献   

5.
周雪梅  唐福顺  徐勇  李婷 《中国康复》2015,30(3):238-239
目的:探索脑卒中社区康复医疗干预技术的应用模式。方法:将参与干预项目的400名脑卒中患者作为项目组,将同期其余200名患者作为对照组。项目组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家庭开展康复治疗活动。对照组不接受专业康复训练。治疗前后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进行早期康复社区干预效果评估,并收集医疗费用信息。结果:治疗3及6个月后,项目组患者ADL、MMSE及MoCA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上升趋势(P<0.05),且各时间点项目组均更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3个月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时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结论:脑卒中社区康复医疗干预技术的应用模式,是一种充分整合资源,提高服务效能的健康服务模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并分析家庭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和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1年3月~2013年3月治疗并出院家庭随访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将脑卒中偏瘫患者均等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家庭康复护理组,比较2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和负性情绪。结果:家庭康复护理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得分以及NIHSS得分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医师服务模式下社区护士工作的家庭康复护理开展能够明显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减轻患者负性情绪程度。  相似文献   

7.
沈学奎 《中国康复》2015,30(6):472-475
目的:通过在农村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脑卒中社区康复治疗室,对辖区内脑卒中患者的后期康复进行干预、管理和评估,评价效果并探索农村社区康复的开展方法。方法:将85例脑卒中患者以区组随机化的方式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接受社区康复活动室系统化康复管理和指导,对照组从社区康复中心无偿借用器材自行回家训练。分别于入组前后对患者的脑卒中康复知识掌握程度、神经功能(NIHSS量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进行评测。结果:入组3个月后,观察组康复知识掌握程度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明显高于入组前及对照组入组后(P<0.05),对照组入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NIHSS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入组前(P<0.05,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康复治疗室,运用“五联五体”社区康复干预法,对患者进行系统化社区康复管理,能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促进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的神经功能康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8.
柏敏  马腾  张玲  田然  赵露 《中国康复》2021,36(2):109-112
目的:探讨“家庭治疗师签约”服务模式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家庭康复指导,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后期无康复打算的脑卒中出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均进行康复医学科常规出院宣教,并进行出院前Barthel指数(BI)、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及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量表(SS-QOL)的评定,对照组签订“家庭医生+家庭护士”服务;观察组签订“家庭医生+家庭治疗师”服务,观察组重点进行家庭环境改造和辅助器具的代偿和替代,侧重日常生活能力的应用;对照组侧重日常护理和防护指导。2组均上门家访1次/周;并电话或微信随访患者1~2次/周,提醒和督促患者自我康复训练。3个月后2组均进行第2次BI、FMA及SS-QOL评定。3个月后2组均不加干预,6个月后进行第3次BI、FMA及SS-QOL评定。结果:观察组出院时、出院3个月及出院6个月BI、FMA及SS-QOL评分变化趋势是先增加,后下降,除了BI评分出院6个月与出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3个时间点的两两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出院时、出院3个月及出院6个月的BI、FMA及SS-QOL评分呈持续下降趋势,3个时间点的两两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出院3个月及出院6个月的BI、FMA及SS-QOL评分均显著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家庭治疗师签约”服务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ADL、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达到《国际功能、残疾与健康分类》(ICF)全面康复的要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社区家庭服务模式下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实施的必要性。方法:将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出院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出院后给予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对照组出院后给予常规康复护理,分别于1个月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出院后行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可提高患者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自我照顾能力,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丙戊酸钠对脑卒中患者功能康复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8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均接受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和康复训练及治疗随访,观察组患者加服丙戊酸钠600 mg/d。治疗前后采用SF-36健康调查量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量表(MESSS)及Barthel指数(BI)对患者生存质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ADL能力进行评价。结果:经过平均(16.5±3.7)d的治疗,出院时2组患者MES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ADL评分明显提高(均P0.05,0.01),SF-36中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维度评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6个月后随访,观察组各量表评分与出院时比较仍继续改善(P0.01),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各量表评分与出院时比较改善不明显。结论:丙戊酸钠的早期应用更有利于脑卒中患者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康复,能明显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出院的脑卒中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社区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出院后1、3、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量表计分较出院时明显改善(P0.05),且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护理应用于脑卒中可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在农村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脑卒中社区康复治疗室,对辖区内脑卒中患者的后期康复进行干预、管理和评估,探索农村社区康复的新模式。 方法:将85例脑卒中患者以区组随机化的方式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3例),分别于入组时和入组后第三个月末对患者的脑卒中康复知识掌握程度、神经功能(NIHSS量表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进行评测。治疗组接受社区康复活动室系统化康复管理和指导,对照组从社区康复中心无偿借用器材自行回家训练。 结果:入选时治疗组和对照组不存在明显差异。两组患者在入组后各阶段比较,治疗组的康复知识掌握程度、NIHSS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 结论: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康复治疗室,对患者进行系统化社区康复管理,能促进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的功能康复,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社区康复结对指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功能障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在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00例。治疗组由康复科康复医师、技师、护师与社区相关人员结对,每周1次到结对社区指导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为患者制定康复计划;通过微信群进行远程康复和护理指导。对照组由社区自行拟定治疗方案。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后2个月随访时,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和随访期,治疗组上下肢FMA评分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t2.710, P0.01);对照组上肢FMA评分在治疗后提高(t=-2.195, P0.05),随访时与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t=-1.394, P0.05),下肢FMA评分治疗后和随访期均显著提高(t3.828, P0.001),MBI评分治疗后和随访期均无明显改变(t1.774, P0.05)。治疗组各时间点上下肢FMA评分和MBI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t3.155, P0.01)。结论脑卒中社区康复协作的结对指导服务模式能够较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患肢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4.
杨屹嵘   《中国康复》2016,31(2):131-133
目的:探讨以家庭照护者需求为导向的出院准备计划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9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家庭照护者给予以家庭照护者需求为导向的出院准备计划,对照组则对家庭照护者不进行特殊干预。比较2组家庭照护者出院准备度、患者出院期间照护情况以及患者生活质量。结果:2组出院后1周、1个月和2个月家庭照护者出院准备度与出院当日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各时间点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观察组在患者照护结果各条目评分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院后1周、1个月和2个月患者生活质量与出院当日及对照组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出院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家庭照护者需求为导向的出院准备计划的实施能够提高家庭照护者的准备度,改善出院后患者照护结果,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服务对神经外科手术出院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1月~2013年7月在深圳市龙华新区社区护理服务中心进行社区康复护理的42例神经外科手术出院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深圳市龙华新区观澜人民医院脑外科出院后进行家庭康复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抑郁量表(SAS)、焦虑量表(SDS)、Fugl-Meyer、Barthel指数和失语严重程度分段标准评定法对两组患者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2个月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后2个月观察组SAS和SDS评分明显下降,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干预2个月后(P0.01);干预后2个月观察组Fugl-Meyer、Barthe指数和失语严重程度分段标准等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社区康复护理服务对神经外科手术出院患者功能康复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家庭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根据患者家庭实际情况,将9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两组均在院接受系统康复锻炼,对照组出院后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康复锻炼。观察组进行家庭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出院时和出院后3个月运动功能评分(采用FMA评分法)和生活质量评分(采用Barthel评分法)。结果两组出院后FMA评分和Barthel评分均较出院时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出院后3个月FMA评分和Barthe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合脑卒中偏瘫患者家庭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家庭康复护理,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运动功能,促进预后,提升生活质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康复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家庭康复联合社区护理指导对老年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120例老年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指导,治疗组给予家庭康复联合社区护理指导,比较两组功能恢复、心理状况、生活质量及满意度。结果:干预6个月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生活质量(QOL)评分均优于干预前(P0.05),且治疗组干预后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脑卒中患者的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尤为重要,建立个体化的老年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社区家庭康复护理防控体系是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社区脑卒中患者家庭康复的效果。方法:59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社区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2组均开设家庭病床并在家中接受医务人员诊治。社区组增加神经发育、运动再学习和针刺疗法等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个月后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采用综合痉挛量表(C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运动评定量表(MAS)、Berg平衡量表(BBS)、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Holden步行功能评定表(FAC)和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定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2个月后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2组FMA、MAS、BBS、PASS、FAC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社区组提高更显著(P<0.05);CSS评分社区组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有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在社区开设家庭病床进行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社区康复模式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按实施社区康复模式干预先后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A组实施为期1个月的家庭康复训练,B组实施为期1个月的社区康复模式干预,社区康复模式内容包括培训,制定及实施康复训练方案和康复目标等。在出院患者训练前及训练1月后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法对其进行吞咽功能评估。结果经过1个月训练后,B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较A组改善明显,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康复服务模式的建立有利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护理干预,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掌握家庭护理及康复的基本技能,促进患者康复。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2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10例,出院后转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比两组探访前和探访后NIHSS评分、HAMD评分、MMSE评分及BI指数。结果经过3个月治疗,实验组的NIHSS评分、HAMD评分明显下降,MMSE评分、BI指数评分明显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患者,在出院后的延续护理中运用护理剂量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