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在剖宫产产妇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在术前3天、术后48h、术后96h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415例产妇患者血浆D-D水平,同时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测作为标准检查。规定血浆D-D水平大于500ng/mL为深静脉血栓阳性,以彩色多普勒检查的阳性结果作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标准。结果 415例患者中彩超检出39例(9.4%)有急性DVT,D-D检测敏感度92.3%,特异度97.4%,准确度95.7%,阳性预测值78.3%,阴性预测值99.2%,χ2检验P=0.423,D-D水平与彩超具有基本相同的检出率。结论血浆D-D检测对于剖宫产产妇DVT形成的诊断是一种有效而灵敏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D-二聚体和MVO试验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临床上对下肢静脉血栓 (DVT)形成仍缺乏一种简单、快速而又可靠、无创伤性的诊断方法。D -二聚体是血栓网状组分交联纤维蛋白 (XL -FN)的特定降解产物 ,应用单克隆抗体技术检测血栓中D -二聚体的含量 ,就可判定血栓的存在[1 ] ,D -二聚体因其测定方法简单易操作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采用空气体积描记法 (pneumooplethysmography,PCR)进行最大静脉流出量 (MVO)试验是一种无创伤性诊断方法 ,近年来 ,在DVT诊断中应用甚广。本文对 6 8例患者采用盲法和同步检测血浆中D -二聚体的含量和进行MVO试…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4):27-30+193
目的探讨D-二聚体对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消化道肿瘤手术患者97例,分别检测术前、手术当天及术后1 d的D-二聚体水平,并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其分为DVT组(n=9)和非DVT组(n=88),同时选取我院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组内不同时间段及各组间的D-二聚体水平。结果 DVT组和非DVT组患者术前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和非DVT组患者手术当天、术后1 d 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和非DVT组患者手术当天、术后1 d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1 d D-二聚体水平预测深静脉血栓形成较手术当天更准确,最佳临界值为4.23 mg/L时,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86.6%,曲线下面积为0.92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手术当天、术后1 d D-二聚体明显升高、Wells评分1分、基础疾病呈正相关,与年龄、性别、是否腔镜手术相关性不明显。结论 D-二聚体水平对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48例考虑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采用统计学方法检验,同时与下肢顺行静脉造影结果对照,并对作为诊断性实验指标的临界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正常对照组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组D-二聚体含量有显著性差异;将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500ng/ml作为判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界标准,D-二聚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评价指标如下: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5%、阴性预期值为100%、诊断准确率为85%。结论:D-二聚体含量检测可作为排除DVT的首选筛查试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参数联合D-二聚体(D-D)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24例疑似DVT患者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并抽血测定血浆中D-D水平,将深静脉造影作为金标准,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参数联合D-D在DVT中的诊断价值。结果:224例受试者中45例确诊为DVT,179例非DVT;DVT患者超声弹性成像评分、应变值高于非DVT者,D-D低于非DVT者(P<0.05),且超声弹性成像评分、应变值、D-D联合在DVT中诊断敏感度为94.33%,特异度为81.25%;不同分期患者超声弹性成像评分、应变值、D-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弹性成像评分、应变值与下肢DVT疾病分期呈正相关(P<0.05),D-D与下肢DVT疾病分期呈负相关(P<0.05);超声弹性成像参数联合血浆D-D对下肢DVT患者疗效预测敏感度为84.62%、特异度70.64%。结论:超声弹性成像参数联合血浆D-D在下肢DVT早期诊断中应用较佳,可为疾病分期诊断提供依据,二者联合应用在临床治疗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估测D-二聚体诊断创伤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界值,并进一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62例创伤后急性DVT患者,并依据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分为血栓组(71例)和非血栓组(291例),记录两组D-二聚体含量,并应用统计软件绘制R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 ROC曲线下面积为0.631,D-二聚体用于诊断下肢DVT最佳临界值为287 mg/L (敏感度为76.1 %,特异度为52.6 %,阳性似然比为1.61).结论 D-二聚体对创伤后急性下肢DVT诊断准确性偏低,287 mg/L作为诊断创伤后急性下肢DVT的临界值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7.
①目的探讨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②方法采用日本威士迭公司生产的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对79倒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6例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测定。③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VT组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DVT组24小时~7天的DVT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④结论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存在不同程度的继发性纤溶亢进,说明D-二聚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预后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检测骨折患者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119例骨折患者,分为并发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组和未并发DVT组,3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各组D-二聚体水平,并作以回顾性分析.结果:并发 DVT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其中股骨骨折患者水平最高且所占比例最大(72.7%);股骨骨折患者DVT发生率均较其它骨折部位高(P<0.05).结论:对于骨折患者检测D-二聚体水平对于监测DVT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D-二聚体动态监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治中的意义.方法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64例DVT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1、3、7、11、15天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发病时间(t)在t<3、3≤t<7、7≤t<11、11≤t<15、t≥15范围内的DVT阳性确诊率分别为85.71%、96.88%、91.67%、75.00%、60.00%.患者在溶栓治疗第1天时D-二聚体水平开始升高,第3天达高峰,治疗后第1、3天与治疗前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随后D-二聚体水平呈下降趋势,第7天基本恢复至治疗前水平,治疗后7天与治疗前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第11、15天D-二聚体含量继续下降,与溶栓前相比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血浆D-二聚体动态监测对于急性DVT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并无明显特异性,在DVT的排除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对于指导溶栓药物的应用以及溶栓疗效的评价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D-二聚体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变化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8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患者治疗后下肢肿胀缓解,治疗前患者D-二聚体含量均高于正常值,治疗后第一天D-二聚体明显增高,与入院检查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1、2周呈逐渐下降,与入院检查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结束后D-二聚体含量均在正常范围之内。下肢血管彩超证实混合型中2例全部再通,15例部分再通,中央型中5例再通,11例部分再通,周围型7例再通,部分再通11例。结论 D-二聚体可作为诊断急性DVT的特异性指标,监测D-二聚体可以指导治疗用药,根据D-二聚体的变化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李政阳 《河南医学研究》2021,30(9):1702-1703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商丘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0例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收治的50例非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入选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比较两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 观察组8例患...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时间规律及血浆D一二聚体浓度对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38例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骨科采用手术治疗的股骨干骨折患者,分别于伤后第1天、术前1d、术后1d、术后3d、术后5d测定血浆D一二聚体浓度,并于伤后第1天、伤后第3天、伤后第5天,伤后超过5d及术后第2天、术后第5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结果:血栓组共纳入23患者例患者,其中8例(5.80%)发生于伤后1~3d,8(5.80%)例发生于术后第2天.患者创伤后D-二聚体水平均值高于正常值,术前1d血栓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D-二聚体临界值为2.31ug/mL时,敏感性为0.631,特异性为0.509当D-二聚体临界值为4.63ug/mL时,敏感性为0.481,特异性为0.807.结论:①患者血栓发生的高峰时间是伤后第3天和术后第1天.②D-二聚体对创伤后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术前1d以4.63ug/mL,作为临界值较为合适.③D-二聚体变化趋势与血栓发生的高峰趋势相近.  相似文献   

13.
D-二聚体检测在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中风恢复期病人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于诊断深静脉血栓的特异性、阴性预测值以及经济性.[方法]用D-二聚体浊度法分析109例因近期局部出血或缺血导致的中风后恢复期患者血浆样本.病人在24h内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5例患者有深静脉血栓形成.以500μg/L作为D-二聚体的cut-off值分类患者是否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敏感性100%,特异性89%,阳性预报值31%,阴性预报值100%.[结论]血浆D-二聚体含量测定在排除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中有非常好的有效性以及可接受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巫东福 《中外医疗》2016,(24):79-81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方便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80例怀疑有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为观察组,将同期80例门诊体检的健康人员分为对照组,采集所有观察对象的血液标本进行D-二聚体测定,并进行超声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对比分析检测结果及D-二聚体检测的诊断意义。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2461.9±1782.6)μg/L明显高于比对照组(168.3±47.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D-二聚体﹥500μg/L有70例,提示有血栓形成,超声明确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65例。结论D-二聚体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特异性指标,对早期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5.
①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疗效评价以及预后判断.②方法 用胶体金免疫渗透试验(GIA)法测定26例DVT患者在溶栓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治疗前、治疗后第1天、第3天、1周、2周、治疗结束后)的D-二聚体含量.③结果 溶栓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显著性升高,峰值出现时间平均为2天.治疗后1周D-二聚体下降至溶栓前水平,治疗后2周D-二聚体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结束后D-二聚体降至正常范围.④结论 动态监测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可以作为DVT溶栓治疗时评价疗效及判断预后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16.
17.
《陕西医学杂志》2017,(10):1381-1383
目的:分析腹部恶性肿瘤患者、非恶性肿瘤患者术前D-二聚体(DD)水平及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关系,探讨检测DD术前筛查DVT的价值。方法:腹部恶性肿瘤患者204例,普通腹部手术患者314例,均为非急诊手术,术前24h采集患者肘部静脉血5 ml凝固法检测DD含量,术后采用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筛查DVT发生情况。结果:恶性肿瘤患者发生DVT 24例,发生率11.76%(24/204),高于对非恶性肿瘤患者的3.50%(11/314)(P<0.05);恶性肿瘤患者术前DD水平(1003.7±365.7)ng/ml,高于非恶性肿瘤患者的(437.7±105.6)ng/ml(P<0.05)。恶性肿瘤有DVT、无DVT的DD水平均高于非恶性肿瘤患者(P<0.05);恶性肿瘤患者DD水平预测下肢DVT截断值1874ng/ml,ROC=0.776,非恶性肿瘤患者截断值856ng/ml,ROC=0.875,恶性肿瘤ROC低于非恶性肿瘤者(P<0.05);恶性肿瘤患者DD水平>1874ng/ml,年龄>60岁、晚期、腹水比例高于≤1874ng/ml者(P<0.05)。结论:腹部恶性肿瘤患者无论是否有下肢DVT,DD水平均较高,DD对DVT的敏感性不如非恶性肿瘤患者,这可能与恶性肿瘤DD水平影响因素较多有关,针对腹部恶性肿瘤患者不仅需要考虑截断值,还需综合考虑肿瘤分期等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萆薢消肿丸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浆D-二聚体、肢体周径差及综合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0例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予以低分子肝素钠及萆薢消肿丸治疗,对照组30例,予以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两组均3周为1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患者血浆D-二聚体变化、肢体周径差变化,评价综合疗效。结果试验组治疗后患者外周血血浆D-二聚体、肢体周径差变化及综合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萆薢消肿丸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创伤性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骨折术后并发DVT可引起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甚者危及患者生命。由于相当一部分的DVT临床表现隐匿,仅根据其临床表现很难做出诊断[1]。有研究报道约50%80%的DVT患者并无临床表现[2]。而骨折术后患者因其制动、创伤后血液常处于高黏、高凝及高聚状态而易并发DVT。为了提高骨折术后患者DVT的早期诊断率,本研究采用ACL TOP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应用免疫比  相似文献   

20.
目的确定D-二聚体浓度的最佳截断点,应用于骨科创伤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DVT)诊断,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按照DVT的诊断标准收集患者标本62例,以同期检测的非DVT患者312例及正常健康人60例为对照。荧光酶免法测定D-二聚体含量。根据结果绘制ROC曲线,并应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根据ROC曲线,荧光酶免法测定的D-二聚体用于骨科创伤患者术前DVT诊断的最佳截断点为1575ixg/L(敏感度为97.3%、特异性为48.7%、阳性似然比为1.90)。结论荧光酶免法定量测定D二聚体,以1575wg/L作为诊断骨科创伤患者术前DVT的截断点较为合适。可提高其临床诊断的效率,降低诊断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