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7,(4):743-745
中医温法是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的治法。文章从《黄帝内经》中有关经文的论述及温法的特点方面对中医温法进行追本溯源的研究。在《内经》中论述温法有两种适用症:寒证和劳损之证。后世医家对温法的发展和应用都不离《内经》的基本原理。《内经》中论述的温法与清代之后医家的论述是略有差别的,《内经》强调的是对温药的使用,后者强调的是针对寒证的治疗方法。临床上要首先辨清虚实,在明辨虚实的基础上论治,不可偏执温法,须将《内经》《伤寒杂病论》中的治法、治则灵活的应用于具体的病证之中。  相似文献   

2.
《类经》将《内经》原文全部收录 ,重新分类编注。其中有 83篇《内经》原文是以整篇的形式编入《类经》而没有被分割。其他《内经》原文中 ,以一整篇分成几个完整的单节者占多数。整部《内经》被编入《类经》的前十一类中 ,其中有三节原文重复出现。对《素问》与《灵枢》间严重重复的六节经文 ,其中五节是取自《素问》而舍《灵枢》,一节是取《灵枢》而舍《素问》;重复不甚的经文 ,予以保留。《类经》对极少数《内经》原文的段落节次进行了调整 ,对辞句不作变更。《内经遗篇》,除一节被收录其他卷之外 ,其余内容独立成一卷 ,以与《内经》正文相别。《类经》的第十二类为“汇通类”,收录的内容是《内经》重要原文的摘要。  相似文献   

3.
王峰 《中医药学报》2010,38(3):140-142
本文阐述三焦一词在《内经》中的论述是指:1六腑之一的实质性器官;2指脊椎骨的第三椎体骨,是取肺俞穴的标志依据。《灵枢.营卫生会》篇中的"三焦之所出"应为"上焦之所出"。《灵枢.营卫生会》篇中的"上焦、中焦、下焦"是水平断面解剖概念,其功能是断面层的部分功能态。在《内经》中没有将上焦、中焦、下焦合称为三焦的原文记载。  相似文献   

4.
刺法一词,首见于《内经·素问》。其遗篇有“刺法论”。是否为《内经》原文难于卒考,从其内容看,当与“运气七大篇”相同,与其他篇之内容多有不合者。但在《素问·评热病论篇》中有“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王冰注曰:“《刺法》,篇名,今经亡”。可见《刺法  相似文献   

5.
季杰 《中医药文化》2004,21(1):47-48
明代医家李中梓的《内经知要》,执简驭繁,将《内经》按原文辑录,内容分成二卷。上卷有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藏象5篇。下卷有经络、治则和病能3篇。二卷共计8篇。该书作为《内经》的入门书籍,由于内容简要,条理清晰,选录切要,讲解明白,且注经自成特点,适于初习者使用,故流传较广。今结合自身学习体会,略抒管窥之见,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6.
《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医著。它在中医学术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历代医家都很重视对《内经》的学习和研究,因此习中医者几乎都要认真研读。一、通读原文窥其全貌《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二部分,共有162篇,内容相当繁多,大之天地,小之皮毛,包罗万象。因此学习它,首先要通读原文,了解其梗概。我们从临床角度去读《内经》,就会发现病机分析的内容为其重要论题。其中,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五运六气等,都是为了识病服务的。从篇章层次看,全部《内经》可分为  相似文献   

7.
咳嗽为临床常见病症,《内经》中有多处原文明确指出"肺主咳"。但《素问.咳论》篇中又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是从中医理论中的整体观念出发,说明肺外脏器病变亦可累及于肺而引起咳嗽,若临床中不明脏腑审证求因,见痰止痰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8.
孙欣  谷峰 《吉林中医药》2011,31(4):277-278
"水"是最常用的汉字之一,《内经》之"水"字含义众多,做为重要的医学术语,在中医学阴阳五行、藏象学说、津液理论等概念的建立、理论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对《内经》原文中所出现之"水"的整理与分析,将其内涵概括为自然之水、人体水液、哲学之水、疾病之水四类,并分别进行注解,以加深对《内经》中相关概念及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梁齐桁  简乐乐 《新中医》2017,49(5):167-168
<正>《内经知要》为明代医家李中梓所著,其执简驭繁,将《内经》按原文辑录,内容分成两卷。上卷有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藏象5篇,下卷有经络、治则和病能3篇,两卷共计8篇。该书作为《内经》的入门书籍,其内容简要,条理清晰,选录切要,讲解明白,且经注自成特点,适于初习者使用,故流传较广。其下卷治则篇的《阴阳应象大论》有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  相似文献   

10.
咳嗽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现代医学认为咳嗽是由神经调控的保护性反射动作,中医学则认为咳嗽是由内外各种病因引起肺气上逆所致。"咳"不仅在《内经》原文的许多篇幅中都有所提及,更有《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作具体的论述,其中"五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可谓是本篇中最为精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1.
于树自  李净 《光明中医》2010,25(11):1965-1966
结合《内经》原文,整理归纳了《内经》中有关养生的内容,提出了能够体现《内经》养生精髓的御神全真养生法。学习并认真体行这一养生法,对保持健康,延年益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析《内经》中“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本义及其蕴含的深层次内容.方法 查阅古今文献,回归解读《内经》原文,重点通读运气部分《黄帝内经》七篇大论,详细探析“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本义及其蕴含的深层次内容.结果 “君火以明”中“明”为在上显现之意,“相火以位”中“位”是在下守位之意.“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是在讲述天地之气...  相似文献   

13.
东汉末期张仲景著作了《伤寒论》,在书中重点记录了外感疾病和杂病的诊治方法,提出了六经的病理,理法方药俱全,是著名的中医学书。温法在《伤寒论》占据重要的位置,在治疗中一直贯穿着"扶阳气"的精神。"温法"主要是采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来治疗寒症,依据"寒者热之"的原则来立法。在《伤寒论》中温法的运用广泛,就《伤寒论》温法的运用进行深入研究,总结温法在《伤寒论》中的运用特点,探讨温法在当今医学中的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赵玉华 《世界中医药》2010,5(3):178-178
“温则消而去之”语出《素问·调经论》。原文指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马莳在《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中说:“温则消释而易”,即言温法可温通经脉,消散瘀血,使气血运行恢复正常。其实,温法不单单可以消散瘀血,而且可以祛散许多病邪。笔者在临床中遵循这一理论并加以引伸,运用温法祛邪治疗多种病证,收效较佳,兹略述之。  相似文献   

15.
邵学鸿 《江苏中医药》2011,43(11):82-83
伏气说的提出是医家基于对《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意会,也是对《内经》学而未明和临床未开悟的结果。其肇始于王叔和,附和于后世医家,基本点是由"病温"颠倒为"温病",进而被清.叶天士演变为温病学,又是伏气温病春温的前身。伏气说之所以得到不断发展,一是盲目创新;二是一味继承。  相似文献   

16.
夏慧茹 《四川中医》2001,19(2):19-20
《内经》的正文中掺杂着一些起解释原文作用的文字,有的是在同一篇章中原文之后出现训诂文字,有的是在不同篇章中分别出现原文和训诂内容,还有以“故曰”、“此之谓、等句式出现的训诂内容。了解其存在形式,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内经》原义。本文试对这类注文的出现形式加以分析说明,经引起读者注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温阳法在《伤寒论》"三阳篇"中的应用。方法:通过研读《伤寒论》总结"三阳篇"的临床应用。结果:《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纲领,其治法内容丰富,囊括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其温阳思想贯穿于始终。"三阳篇"中的温阳法涉及内容广泛,通过通胸阳以散阴霾,温脾阳以调枢机,壮肾阳以助气化,从而达到平衡阴阳以治阳虚的目的。结论:温阳法实为临床温法之祖,该理论目前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内经》中有关温病的内容散见于各篇,主要在病名、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后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在现存文献中,《内经》最早记载"温病"病名,并指出温病是热性病,寒邪侵袭是温病产生的直接外因,同时温病的产生与精有密切的关系。关于其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有九条讲火热病的。《内经》虽没有提出卫气营血各阶段的证候,但其基本内容已散在各篇中,并提出治疗温病的基本原则,便是清热和保津。《内经》在温病预后方面提供了一定的方法和标准,至今仍然具有临床意义。如《素问.玉版论要》的"病温,虚甚死",就是在告诫医生,如果温病患者阴分亏损较甚,精血已枯,无阴以胜阳热,则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9.
<正>刺络法,又称刺络放血疗法、刺血疗法、放血疗法。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1-2](以下简称《内经》)中,有关针刺治疗的论述,几乎有半数以上是采用针刺放血的。《内经》全书162篇,《素问》有20篇,《灵枢》有26篇对刺络法进行了阐述。其刺络法内容十分丰富,具体而周详,对当下针灸临床仍有指导意义。在此概括整理《内经》论述刺络法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20.
黄疸病名最早出自《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但《内经》只阐述黄疸病的病因病机并未记载处方用药。在《金匮要略》黄疸病篇中,张仲景针对不同证型的黄疸提出多种具体治法方药,补充了《内经》的不足之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为中医八法,故从八法角度切入,结合黄疸病具体病因病机探析《金匮要略》黄疸病篇的治法及方药,对深入学习体会中医经典及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