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芳 《光明中医》2011,26(5):1066-1067
抑郁症属于现代医学中精神病的范畴,在中医学中虽然没有这样的病名,但对其早有认识,将其归属于"郁证"、"不寐"、"脏躁"、"百合病"、"热入血室"、"蓄血"、"奔豚气"等病范畴。  相似文献   

2.
李东垣“阴火”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慧 《河南中医》2009,29(6):534-535
李东垣在其著作中对其创立的阴火理论解释模糊,后世争议较大。本文着重对"阴火"被误认为是"中焦郁火"和"心火"进行辨析,并提出"阴火"是否本就存在于人体的疑问。  相似文献   

3.
刘建民  吴松 《河南中医》2012,32(9):1115-1116
针灸"治未病"可概括为:在机体未发病时,顺四时之气用针灸养生防病来"治其未生",发病后要"先安未受邪之地","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初愈后要"防其复发",在疾病的整个过程中要注意利用强壮要穴来固护人体正气,准确把握疾病转归和治疗时机,方法上要"形神兼治",使机体"阴平阳秘",最终达到"以治为防"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便秘一证在《伤寒论》中有"阳结"、"阴结"及"脾约"名称,其后又有"风秘"、"气秘"、"热秘"、"寒秘"、"湿秘"及"热燥"、"风燥"等说。《景岳全书.秘结》认为:"此其立名太烦,又无确据,不得其要,而徒滋疑惑,不无为临证之害也"。  相似文献   

5.
古代中医对糖尿病从心论治的认识糖尿病性心脏病按其临床表现相当于中医学中的"心悸"、"怔忡"、"胸痹"、"惊悸""胸痛"、"心痛"、"厥心痛"、"真心痛"等证范畴。对其症状历代医家作了精辟的描述,唐.王焘在《外台秘要》中引《古今录验》云:"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  相似文献   

6.
"滑剂"系"十剂"之一,在膳食、药性、组方、治则等方面有其独特规律,从"调以滑甘"、"以滑养窍"、"滑可去著"角度对"滑剂"产生可能的联系予以梳理,认为"滑剂"之说,理出《周礼》,可为指导饮食调摄之法,或为药石治偏胜之法,其作用既可濡润机关,也可利湿通滞。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芳 《光明中医》2011,26(6):1299-1301
抑郁症属于现代医学中精神病的范畴,在中医学中没有这样的病名,但对其早有认识。一般将其归属于"郁证"、"不寐"、"脏躁"、"百合病"、"热入血室"、"蓄血"、"奔豚气"等病的范畴。1病因病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相似文献   

8.
路瑶  连清  范风云 《光明中医》2011,26(1):143-143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中的精髓,它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其"防治并重"的理念在颈腰椎疾病防治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艾灸对机体产生的多重效应及其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有关艾灸作用的相关研究日益增多,虽然其作用机理尚未明了,从艾灸的"温热"、"温补"和"温通"效应对人体的影响,介绍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艾灸在临床上的广泛运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王平  刘春璞 《中国中医急症》2011,(9):1419+1438-1419,1438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性综合征,也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学根据其主症将其归属于"血证"、"发斑"、"衄血"、"葡萄疫"等范畴,现中医药管理局将其归属于"紫癜病"范畴。孙凤教授从医三十余年,学验俱丰,治疗ITP有其独特的见解。笔者有幸从师学习,现将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中医界论"痢",总将其鼻祖归于"诸病源候论"名下,并已形成共识。然而,只要我们仔细分析论"痢"之起源,此本应归属于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本文认为:前贤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首创了"利"之理论,并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治疗方法、临床使用的具体方剂中描述了"利"及后世所指"痢疾"的辨证体系。仲景提出"痢无止法"的观点,至今仍为治"痢"之要法,首创的"白头翁汤"、"桃花汤"之治痢有效方剂,至今仍在沿用。细考其间,东汉末年,其字虚少实多,故而,通常一字多意,文字中有"利"而无"痢"。"利"、"痢"本为通假,故而"痢"之鼻祖,理应属仲景无疑。  相似文献   

12.
鲍健欣 《中医药学刊》2010,(5):1059-1061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的"足"字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其的注释始终未能统一。历代医家结合自己的学术背景,向不同的方面发挥,议论层出不穷。"足生大丁"的"丁"概念宽泛,内涵丰富,对其的认识不应囿于后起的疔疮。"丁"与"疔"是包涵和被包涵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因此对"丁"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足"的理解。而同是出现在《素问》中的其他"足"字具有3类不同的存在形式:以经络名称出现,以单个字形式出现,以词组形式出现。"足生大丁"的"足"作为单个字出现,与其余单个"足"字具有相同的语法条件,也当释为"脚",王冰注不谬。  相似文献   

13.
浅谈脾散精功能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属祖国医学"消渴病"范畴。其论治自古以来,均强调从肺胃肾治之。但证之临床,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不管是在临床表现上,还是治疗方法上,均与中医"脾"具有密切关系。故本文试图从"脾主运化散精"之角度来阐述其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寻求较准确的弱视定义。方法笔者对国际现代主流弱视定义按照内涵与外延两方面进行归纳、探讨、补充及解读。结果发现此前所有对弱视的定义是没有注重运用以内涵和外延来表述。笔者在其内涵中将"光学性、物理性"修改为"物理光学性状况";提醒双眼交互作用异常尚属假说;补充上"注视中的微小视、形觉异常";在其外延上探讨发现我国高等学校教材供8年制及7年制第2版《眼科学》中,对"屈光不正性弱视"和"屈光参差性弱视",在新界定上的相互关系的处置却疏于周全,致使在其临床弱视诊断的理据上存在着缺陷,提议将其"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新界定修改为"双眼屈光力、等效球镜相差≥0.50D,或柱镜相差≥1.00D";指出弱视的类别应确立严谨的逻辑性包含关系。提出"高度屈光不正性弱视"、"单眼注视综合征性弱视"的概念和"弱视系列存在三种不同视觉功能性质"及其意义;强调LogMAR检测视力表和双眼最佳矫正视力相差2行以上在弱视诊断上的重要意义;在"临床检查无可见的器质性病变"句子之前添加"除弱视相关因素之外"以与内涵中的"视觉中枢缺陷"相关;对弱视治疗预期的评估采取结合统计数据的方法表述。结论由此方法归纳出新的弱视定义,以有利于弱视的临床和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中西医结合探讨TCM(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在护理程序中的临床指导作用。方法:以TCM的"整体观念"作为研究方法,去探索其在临床护理程序中的应用价值。结果:TCM的"整体观念"作为一种统筹兼顾的哲学思维方法,可以更好地协助临床护士开展优质高效的临床护理程序。结论:"整体观念"对护士在临床的护理程序起到一种宏观指导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将其普及到临床护理工作中。  相似文献   

16.
更年期综合征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潮热、汗出、烦躁、心悸、忧郁、失眠、头痛等。近几年来,在更年期出现严重不适症状的妇女越来越多,如得不到及时、恰当的治疗,不仅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生活质量,还会引发诸多社会及家庭问题。本病属中医"绝经前后诸证"范畴。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参照中医"不寐"、"郁证"、"心悸"、"脏躁"等病症进行辨证论治。其病位主要在肝、肾。七情以肝为先,七情拂郁则肝失条达,  相似文献   

17.
刘艳歌 《光明中医》2011,(10):2021-2022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在中医学中属于"便秘"的范畴,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爽的一种病症。汉·张仲景《伤寒论·辨脉法》提出:"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将便秘分为"阳结"、"阴结",主张辨证施治。其  相似文献   

18.
肩凝症是一种以肩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受限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其发病年龄多在50岁左右。女性多于男性,单侧发病多见,双侧同时发病者少见。本病在中医学中属"痹证"范围,又称为"五十肩"、"漏肩风"、"露肩风"、"冻结肩"等。相当于西医学的肩关节周围  相似文献   

19.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器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占妇科肿瘤的第3位。卵巢位于盆腔深部,初期很少有症状出现,不易觉察,确诊时约60%~70%的卵巢癌已有卵巢外的种植与转移。据国内外对卵巢恶性肿瘤研究的资料表明,其5年的生存率始终停留在30%左右。在古医籍中,虽无卵巢癌病名的记载,但其临床表现可散见于"癥瘕"、"石瘕"、"肠覃"、  相似文献   

20.
浅谈脑为元神及心为识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锡纯是主张中西医汇通的先驱人物,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堪称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书中提出"脑为元神"、"心为识神"、"神明有体有用,神明之体藏于脑,神明之用出于心"的观点,认为"自神明在脑之说倡于西人,近今讲科学者鲜不谓其说至精至奥,而吾中华医学早先西人数千百年而发明之,且其发明者较西人尤为精奥,而于神明之体用,又能详细鉴别,各得其实际也。"《素问.脉要精微论》谓:"头者精明之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