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24岁,因头痛2a、视物模糊1周,于2005年4月28日入院。2a前出现间断性头痛,未行特殊检查;1周前出现视物模糊,行头颅CT检查示小脑幕脑膜瘤。入院查体:血压120/80mmhg。神清语利。各组颅神经未见明显异常,颈部无抵抗。心肺腹检查正常。左侧共济运动稍差,四肢肌力V极,病理征未引出。MRI示左小脑幕脑膜瘤位于幕上下包绕窦汇并骑跨上矢状窦后部;MRA及全脑血管造影显示肿瘤主要由双侧枕动脉供血,左侧横窦闭塞,右侧横窦明显狭窄、血流间断,上矢状窦后部闭塞,直窦近窦汇处闭塞;肿瘤引流静脉主要通过上矢状窦和直窦逆行引流,面静脉及头皮静脉明显增粗。做好术前准备后行肿瘤切除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吻合右侧颈动静脉并闭塞左侧横窦和上矢状窦前部造成颅内静脉窦高压模型后,能否产生硬脑膜动静脉瘘。方法将51只体重为200~250g的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两组:(1)实验组:45只大鼠,接受吻合右侧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并闭塞左侧横窦和上矢状窦前1/3的手术。(2)对照组:6只大鼠,仅解剖颈部血管和硬脑膜窦而不吻合或闭塞。术后90d行全脑血管造影,观察有无动静脉瘘。结果实验组有28只大鼠出现面部动静脉瘘,其中6只出现硬脑膜动静脉瘘,出现率为13.3%。对照组大鼠未见动静脉瘘。结论颈动静脉吻合后合并静脉窦闭塞的大鼠静脉窦高压模型能产生类似临床的硬脑膜动静脉瘘,可以作为研究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横竇栓塞     
横窦是脑静脉血回流心脏的主要途经。左右各一,长约11—13厘米,全程分水平与乙状两部分。乙状窦较粗,横断面积为24—30毫米~2,长约5—6厘米。因半数以上矢状窦汇入右侧横窦,故右侧常较左侧粗大。该窦深居颞骨乙状沟内与中耳、乳突、内耳密切毗邻,故耳源性感染甚易通过以下途径导致横窦静脉炎而形成栓塞;  相似文献   

4.
例1:男,48岁。以头痛、视物模糊6个月,加重1个月入院。入院查体:右眼0-9/0-6,左眼1-5/0-5,视野正常,双侧视乳头边界消失,轻微隆起,见渗出,反光增强不均。双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双侧巴氏征(±)。腰穿脑脊液(CSF)压力58-67kPa,CSF常规生化正常,头颅CT及MRI未见异常。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左侧横窦,上矢状窦闭塞。诊断为左侧横窦,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经激素、脱水、抗感染等治疗,病情好转出院。  例2:男,43岁。以右颞侧头痛,阵发性加重5个月…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2例深部静脉窦系统血栓形成所致的静脉性丘脑梗塞(VTI)。病例1,女,18岁。入院前3天,有项背痛、呕吐、表情淡漠。入院检查:颈强直,中度视乳头水肿,盲点扩大。治疗4天后,左侧第Ⅵ、Ⅶ颅神经麻痹,兼有右侧大脑半球颞额叶内侧病灶性损害。病人有口服避孕药史4周。4个月后,病人完全恢复。发病第4天非增强 CT 和 MRI 均显示深部静脉经路上有高强度信号。双侧横窦也有高信号影。21个月后MRI 示上矢状窦有部分再通的狭窄管腔,两侧横窦闭塞。病例2,女,21岁。突发性头痛,呕吐,两天后出现嗜睡,失语,右侧肢体不全麻痹。继而昏迷。苏醒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大鼠静脉窦高压后硬脑膜微循环的变化,探讨硬脑膜动静脉瘘发生的机制。方法将110只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85只,对照组25只。实验组大鼠闭塞其上矢状窦和左侧横窦,同时行右侧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吻合,造成静脉窦高压。然后分别在术后7、14、21、28、40、60、90d取实验组大鼠3只和对照组大鼠1只观察硬脑膜微循环,并计量上矢状窦旁开1mm,分别与上矢状窦平行和垂直的1mm直线上所能观察到的直径≤10μm的血管数目和直径的变化。结果在静脉窦高压7d,大鼠硬脑膜未见血管增生;14d后硬脑膜才出现血管增生。90d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血管数目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大鼠硬脑膜中可观察到毛细血管网中动静脉直接通道的开放,血液经该通道进入静脉的路径直而短(21d)。第28天时实验组大鼠可观察到动静脉瘘形成,而且其形态和结构与正常动静脉短路类似,但连接的血管增粗,不再是毛细血管。结论静脉窦高压形成初期,硬脑膜血管增生活跃,后期血管增生减弱或消失。从瘘口的位置和结构分析,瘘口很可能是由原来存在的血管薄弱部位逐渐演化而来。  相似文献   

7.
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是溃疡性结肠炎(UC)不容忽视的一类少见并发症。本文报道1例23岁年轻男性,因“腹痛、黏液脓血便伴头痛、发热、呕吐”入院的病例。头颅静脉磁共振扫描(MRV)显示上矢状窦及右侧横窦局部血栓形成,诊断为重度UC伴CVST。积极治疗UC的同时加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患者症状好转。随访8个月患者...  相似文献   

8.
硬脑膜动静脉瘘 (DAVF)与硬脑膜窦栓塞常使治疗变得棘手。患者 ,男性 ,5 2岁 ,术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证实DAVF位于左侧横窦 (TS)中外 1/ 3处。供血动脉来自左颈内动脉 (ICA)海绵窦段分支、左侧枕动脉、咽升动脉和硬脑膜中动脉 ,同时还有左椎动脉远段供血。TS的远段及乙状窦 (SS)闭塞。左颈内静脉 (IJV)于颅底部开放 ,远端与岩下窦相通。右侧TS近段显示清楚 ,有发育不良和闭塞。反流静脉引流经直窦流向脑深静脉系统并经上矢状窦回流至脑凸面静脉 ,引起明显的皮质静脉扩张。DAVF为Djindjian Me…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Solitaire AB支架进行颅内静脉窦血栓机械取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0月应用Solitaire AB支架对颅内静脉窦血栓机械取栓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3个月至1年的随访.结果 ① 16例患者中男6例,女10例.单纯上矢状窦血栓4例,上矢状窦+侧窦血栓4例,上矢状窦及皮质静脉血栓3例,横窦及乙状窦血栓2例,上矢状窦及直窦血栓2例,上矢状窦+直窦及皮质静脉血栓1例.②应用Solitaire AB支架20枚,同时应用尿激酶30万~70万U进行接触性溶栓3例.16例患者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3分1例,12分1例,15分14例.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5分15例,4分1例.无一例患者发生支架取栓相关并发症.③随访3个月至1年,其中通过电话随访2例,门诊随访3例,MRV随访8例,DSA随访3例,无一例复发.结论 应用Solitaire AB支架进行颅内静脉窦机械取栓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单中心的经验显示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脑静脉系统疾病,临床以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最常见,其次为下矢状窦、侧窦和海绵窦,而以硬膜下出血(SDH)为主要表现者较少见,因此临床易导致误诊。本文报道2例以SDH为主要表现的CVST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旨在为临床鉴别诊断CVST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静脉窦内球囊辅助栓塞剂——Onyx18闭塞上矢状窦及侧窦(横窦和乙状窦)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2年6月,经静脉途径在静脉窦内使用保护球囊,经动脉和(或)静脉途径,采用Onyx18栓塞治疗上矢状窦区和侧窦区DAVF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球囊辅助栓塞的效果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①本组24例患者,病变位于上矢状窦区5例,侧窦区19例。对上矢状窦区病变和侧窦区病变使用Hyperform 7 mm×7 mm球囊各1例,对其余患者使用外周血管扩张用球囊。②对上矢状窦区病变的患者经动脉栓塞3例,经静脉栓塞2例,使用球囊均基本闭塞静脉窦;对侧窦区病变患者经动脉栓塞10例,经静脉栓塞7例,动静脉联合栓塞2例;使用球囊基本闭塞静脉窦8例,部分闭塞静脉窦11例。③上矢状窦病变患者3例栓塞后治愈,有2例随访半年无复发,1例栓塞后少量残余,1年后复查造影无明显变化;在侧窦区病变的患者中,对1例患者行两次栓塞后瘘口消失,其余患者均经1次栓塞治愈,对其中7例患者治疗后半年进行了血管造影随访,未见复发。结论对经严格选择适应证的DAVF患者在球囊辅助下使用Onyx18闭塞侧窦(横窦和乙状窦)和上矢状窦,治疗DAVF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静脉窦的通畅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系统窦汇解剖形态学分布特点及其对临床常见静脉相关疾病的治疗评估意义。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因脑血管疾病相关症状收住院患者2 668例,其中男1 572例,女1 096例;年龄11~82岁,平均(54±14)岁。行头部DSA,根据窦汇区(枕内隆凸处)的直窦、双侧或单侧横窦、上矢状窦等各血管的解剖形态学及引流途径,将窦汇的解剖学形态分为Ⅰ型(完全窦汇型)、Ⅱ型(不全窦汇型,包括Ⅱ1A、Ⅱ1B、Ⅱ2、Ⅱ3、Ⅱ4、Ⅱ5亚型)、Ⅲ型(无窦汇型)。Ⅰ型指上矢状窦、直窦、双侧横窦4条静脉汇合于枕内隆凸处;Ⅱ型指上矢状窦、直窦、双侧横窦中任3条静脉汇合于枕内隆凸处;Ⅲ型指直窦自行汇入一侧横窦-乙状窦,且并未汇入对侧静脉引流,左右横窦间无相通。结果 (1)因脑血管疾病相关症状收入院并完成DSA检查的2 668例患者中,不同窦汇解剖形态学分型所占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Ⅱ型[56. 4%(1 504例)]、Ⅰ型[39. 0%(1 040例)]、Ⅲ型[3. 7%(100例)]。(2)Ⅱ型中5种亚型,Ⅱ1A型占20. 4%(544/2 668),Ⅱ1B型占5. 7%(152/2 668),Ⅱ2型占19. 8%(528/2 668),Ⅱ3型占2. 8%(76/2 668),Ⅱ4型占4. 3%(116/2 668),Ⅱ5型占3. 3%(88/2 668)。(3)右侧优势引流比例最大,占50. 5%(1 348/2 668),其次为双侧均势引流,占36. 4%(972/2 668),左侧优势引流比例最小,占12. 1%(324/2 668)。结论颅内静脉系统窦汇形态学变异很大,了解窦汇处解剖学特征,评估静脉窦汇处的分流特点,可对静脉系统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S蛋白缺乏是脑静脉血栓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在年轻人中尤为明显。现报道1例S蛋白缺乏所致上矢状窦血栓形成老年患者。 77岁黑人妇女突然出现轻微头痛、不能讲话及行走。首次体检发现患者嗜睡,有明显的构音障碍伴随语词减少、命名及复述损害、右同向偏盲、右侧面瘫、右侧感觉运动综合征,无脑膜刺激征。头颅CT显示左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分析上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术前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V)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9例上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术前行3D CE-MRV检查,观察脑膜瘤与上矢状窦的位置关系,根据上矢状窦及邻近主要回流静脉受累的程度,制定手术计划,并与术中记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例脑膜瘤位于上矢状窦旁前1/3,14例位于上矢状窦旁中后1/3,3例位于窦汇区。12例瘤体基底部或蒂部附着于上矢状窦壁外缘;4例瘤体侵蚀上矢状窦壁;3例瘤体长入上矢状窦内,窦腔完全闭塞。3D CE-MRV所示与手术结果完全相符,实施Ⅰ级切除14例,Ⅱ级切除4例,Ⅲ级切除1例,术中出血量最少70 ml、手术时间最短47 min、术后无并发症。结论 3D CE-MRV检查能够准确直观显示上矢状窦受侵的解剖结构,对上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术前制定手术计划,降低手术风险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产后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少见病,其病程进展迅速,死亡率高。本二例有妊高症合并产前产后大出血,产后发生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由妇产科转入内科诊治,报告如下。例1 女,42岁,剖宫产10天后出现语言不清,左侧肢体瘫痪2小时由妇产科转入内科。  相似文献   

16.
例一:男,66岁。1982年1月27日突感左上、下肢麻木,一周后早晨起床时发现左侧肢体无力,在某院诊断为“脑血栓形成”。采用扩张血管、抗凝和中药治疗2个月,症状体征无改善,来我科拟行大网膜颅内移植手术。查体:神志清,眼底正常,左侧肢体肌力Ⅱ°~Ⅲ°,腱反射活跃,病理征阳性。术前颈动脉造影,显示右顶叶前部及额叶后部矢状窦旁有5×4厘米病理性血管网,颈外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供血,大脑前动脉向对侧移位,大脑镰征阳性。诊断为右矢状窦旁脑膜瘤。于1982年4月6日在气管插管静脉麻醉下作右顶部皮骨瓣,见  相似文献   

17.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2例报告济南市中心医院(250013)边红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边卫例1:女,25岁,因头痛、呕吐2天,左侧肢体无力1天入院。入院前17天前足月顺产一女婴。孕期无妊高征、产后无感染史。查体:T38.2℃,P96次/min,R28次/min...  相似文献   

18.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最佳疗法,尤其是对抗凝治疗的作用仍有很大争论。目前仅有少数成功应用开颅矢状窦切开血栓摘除术结合血管内溶栓剂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报道。作者报告成功应用外科手术加溶栓剂治疗3例重症矢状窦血栓形成。例1,女,27岁,因乏力4周、出现颈强直和发热入院。入院次日出现四肢瘫和Jackson癫痫。CT和MRI示上矢状窦(SSS)血栓形成伴双侧出血性梗死。第4天开颅切开SSS行血栓摘除加窦腔内置管局部灌注tPA治疗(8mgtPA溶入200ml生理盐水中缓慢灌注4h,然后用生理盐水1000ml连续灌注24h),同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磁共振静脉成像矢状位二维时间飞跃法(2D TOF)、冠状位2D TOF和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静脉成像(3D CE MRV)对颅内静脉窦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1年7月—2012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门诊疑有脑静脉系统异常的患者13例,均同时行矢状位和冠状位2D TOF、3D CE MRV扫描,运用最大信号投影(MIP)进行三维重建,诊断结果与DSA对照。计算单独矢状位2D TOF、单独冠状位2D TOF、矢状位联合冠状位2D TOF和3D CE MRV法检测的8个主要静脉结构(上矢状窦、直窦、双侧横窦、双侧乙状窦、双侧横窦与乙状窦的连接)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Kappa值等。结果①单独使用矢状位或冠状位TOF法诊断颅内静脉窦疾病与DSA诊断的结果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将两法结合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M=1.500,P〉0.05)。②以DSA为金标准,3D CE MRV与DS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最高(Kappa=0.933),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4%、98.8%、94.4%和98.8%。冠状位联合矢状位2D TOF诊断结果与DSA结果的一致性高于单独的矢状位或冠状位2D TOF,Kappa值分别为0.815、0.608、0.635。结论单独应用冠状位2D TOF或矢状位2D TOF诊断颅内静脉窦疾病困难时,应增加另一方向的2D TOF序列,二者协同诊断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3D CE MRV诊断与DSA呈高度一致性,可作为诊断脑静脉窦疾病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20.
患儿男性,4岁,既往体健。头部轻度碰伤后2周因突发头痛、嗜睡、项强及呕吐入院。实验室常规检查正常。非对比CT平扫示直窦、上矢状窦及横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