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的常见病变,约占PCI治疗总量的15%~20%[1]。冠心病分叉病变介入治疗对术者技术要求高,介入治疗所需时间长,且介入治疗过程中的分支血管闭塞等导致严重后果。冠心病分叉病变介入治疗过程中的分支血管闭塞发生率约为6%~19%[2~4]。分支血管闭塞会引起心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支架术对相关分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支架置入术对冠状动脉分叉处病变相关分支的影响。方法  12 0例病人 ,132处分叉病变使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和支架术治疗 ,观察介入治疗对分叉病变相关分支的影响。结果 术中有 2 4根分支血管受压迫 ,分支受累发生率为 14 2 8%。以具有分支开口狭窄的Ⅰ型和Ⅳ型分叉病变的分支受累发生率为高。结论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操作和分叉病变本身的解剖特征均是影响分支血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血管分叉角度对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1 171例接受分叉病变行PCI的患者(1 200处分叉病变)。所有分叉角度的中位数为52°,以此为界分为低角度组(587例,600处分叉病变)和高角度组(584例,600处分叉病变)两组。分支血管闭塞是指PCI术后分支血流消失或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下降。分析两组患者分支血管的闭塞率,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血管分叉角度对分支血管闭塞在介入治疗后的影响。结果:入选的1 200处分叉病变中,在PCI后共有88例病变出现分支血管闭塞(发生率为7.33%)。分支血管闭塞在高角度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角度组(10.5%vs 4.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管分叉角度大是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比值比=1.026,95%可信区间:1.014~1.037,P0.01)。结论:血管分叉角度大是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后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分叉角度大的分支血管闭塞风险不能被忽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三维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3D-QCA)探讨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方法:收集从2012年1月至2012年3月间在阜外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176例,利用3D-QCA对分叉角度等分叉病变的相关参数进行分析。以所得血管分叉角度的中位数(49°)作为分界点,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低角度组(≤49°,n=93)和高角度组(>49°,n=83)。分析两组患者分支血管的闭塞率,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血管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结果:在176例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中,有8例(4.5%)出现分支血管闭塞。分支血管闭塞的发生率在高角度组明显大于低角度组(8.4%vs 1.1%,P=0.019)。随着血管分叉角度逐渐增大,分支血管闭塞发生率逐渐增高,第1四分位内为0%,第2四分位内为2.5%,第3四分位内为7.0%,第4四分位内为8.7%(P=0.02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3D-QCA计算所得血管分叉角度大是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3,95%CI:1.005~1.271,P=0.041)。结论:3D-QCA证实,高血管分叉角度是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后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一个难点。尽管药物洗脱支架的广泛使用提高了介入治疗分叉病变的疗效,但选择双支架还是单支架、单支架分支开口狭窄是否对吻后扩张、单支架分支血管术中及术后闭塞风险和支架内血栓问题仍值得研究。现就单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血管是否对吻后扩张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正>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指冠状动脉狭窄毗邻和(或)累及重要分支血管的开口。血管分叉处由于血流涡流及切变力的增加,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分叉病变占所有介入治疗的8%~20%。分叉病变分型的不同,决定了介入治疗策略选择和技术应用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正>目前,冠心病最有效、最直接的治疗策略是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而分叉病变约占所有冠脉介入治疗病例的10%~20%〔1〕。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过程中技术操作难度大,接受放射线量多,手术成功率相对低而再狭窄率高,近期及远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高,因此分叉病变一直是介入医生面临的挑战之一。分叉病变介入治疗过程中发生"铲雪"效应、分支痉挛或血管夹层等均可导致分支狭窄或闭塞,然而每个患者、每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没有解决的技术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支架覆盖有分支的病变时,支架丝有可能挡住边支,或斑块受到球囊或支架挤压后向边支开口移动,即发生"铲雪"现象,而引起分支血管的狭窄或闭塞.小分支闭塞可无缺血症状,大分支闭塞则可引起严重的后果,如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或甚至死亡.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广泛开展,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也日渐增多,真正的分叉病变目前可以占到介入治疗的15%[1],另外在主支病变中大约20%伴有分支血管的轻度病变.这个比例还会继续增加,有报导对209例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表明,其中75%的患者技术上其实是可以做介入治疗的,20%的患者是左主干远端分叉病变的患者,47%的患者是其他部位分叉病变[2].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主支经支架治疗后分支闭塞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06年1月在我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92例患者共121处分叉病变,术后进行定量血管造影分析,探讨分支闭塞的相关因素。结果分叉病变主支置入支架后,分支狭窄程度与分支自身的斑块负荷、分支参考直径、分叉角度、主支斑块负荷相关。其中,分支狭窄程度与分支和主支自身的斑块负荷呈正相关,与分叉角度、分支直径呈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显示:Y=0.48A-11.4B-0.23C 0.22D(Y:主支支架术后分支面积狭窄率,单位:%;A:分支狭窄率;B:分支参考直径;C:分叉角度;D:主支狭窄率)。结论分叉病变置入支架后分支狭窄程度与分支自身的斑块负荷、分支参考直径、分叉角度以及主支斑块负荷相关。分支自身的病变越重、分支越小、分叉角度越小及主支的病变越重,介入治疗后分支闭塞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0.
冠脉分叉病变是指冠脉主支、分支部位分别或同时存在的冠脉严重狭窄的病变,主要包括前降支-对角支、回旋支-钝缘支、右冠状动脉远端分叉和左主干分叉病变,约占所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6%,分支血管直径较大≥2.5mm,病变累及分支血管开口部位或近段时,主支和分支均置入支架,即双支架技术。  相似文献   

11.
由于血液涡流及血管壁受到的剪切力增加,冠状动脉的分叉处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指冠状动脉主支、分支部位分别或同时存在的严重狭窄的病变,约占所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6%,欧洲分叉病变俱乐部~([1])对分叉病变的定义是:冠状动脉病变邻近或累及较大分支口部,分支血管对于该患者有明显功能价值(与症状有关、存在大量存活心肌、提供侧支循环以及对左心功能意义重大等),在介入治疗过程中不可以丢失.显然强调了分支的重要性和不可丢失性.  相似文献   

12.
一、概述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最常见和极具挑战性的病变之一,根据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SCAI的诊断标准,凡是同时累及主干和分支血管,并造成两侧血管开口狭窄程度≥50%时,就可定义为分叉病变。分叉病变的发生率10%~30%。荷兰鹿特丹心血管病医院一项关于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的研究(RESEARCH)报道,1年内入选的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PCI)术的分叉病变的比例8%~16%。分叉部位狭窄多发的主要原因,在于分叉部位存在涡流和较高的剪切力,因此该部位是粥样硬化“着床”的最佳位置。几项统计分析证实,冠状动脉造影常常低估分叉病变的发生率,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分支血管开口被主干血管遮盖、2支血管相重叠、分叉前成角及极度扭曲和术者有时只注意主干血管病变而忽视分支血管等。实际工作中,另外两个常见的问题是:“假性”分叉病.变一般只累及一侧血管,可是在球囊扩张和/或植入支架后,由于斑块铲雪(又称斑块迁移)便转化成真性分叉病变;有时虽然属于“真性”分叉病变,但由于分支血管直径“太小”(〈2.0mm),在处理完主干血管和注射硝酸甘油后,才发现原来分支血管直径是较大的(≥2.5mm)。对于“假性”分叉病变,球囊膨胀或支架植入后造成的斑块铲雪是导致其转化成为真性分叉病变的原因。但截至目前,尚无可靠的方法来预测斑块轴向再分布的规律。因此,即使是“假性”分叉病变,常使术者掉入意外的陷阱之中。凡此种种,表明分叉病变介入治疗具有十分复杂和难以确定结果的特征,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如何保证分支血管通畅和降低分支血管再狭窄是介入治疗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冠状动脉分叉处由于受血液涡流及剪切力的影响,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显著增加,可累及冠状动脉主支和(或)分支血管,约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15%左右[1]。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简称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难度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具有一定特殊性[2]。因此,对分叉病变各种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快速识别并予以及时处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及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分叉病变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的难点,围术期并发症(包括分支闭塞、急性血栓形成)难以避免,近期预后较差(包括再狭窄和支架血栓发生多见).已有的临床研究因为入选及排除标准不一致,造成解读这些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偏差.针对防治分叉病变介入术中并发症的研究较少,但是几种防治分支血管闭塞的技术已经逐步得以推广.本期《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刊发的李成祥及盖鲁粤等的文章中,分别介绍了两种保护分支血管的技术,对于分叉病变中防治分支血管闭塞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日渐增多,占总介入治疗的15%。其治疗结果不令人满意,主要是分叉的闭塞或难以通过支架扩张分支血管。最近研究报道分叉病变的主支和分支均置入支架比仅在主支置入支架的临床事件发生率高,因此主张对于分叉病变仅在主支的置入支架,在分支的则用球囊或切割球囊或斑块旋磨治疗。  相似文献   

16.
分叉病变始终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一个难点,尽管药物洗脱支架减少了介入术后主支的再狭窄,但分支血管的术中急性闭塞风险和术后再狭窄和支架内血栓问题仍值得关注。现回顾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定义、分类和各种治疗方法,以期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边支闭塞的预防及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冠心病介入治疗中边支闭塞发生机制,并探讨其预防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2004年350例冠心病分叉病变患者行介入治疗后并发边支闭塞的原因和处理过程。结果在350例冠心病分叉病变中共有53例术中发生边支闭塞,发生率为15.1%。分叉病变部位:前降支和对角支处分叉病变29例,回旋支和钝缘支处分叉病变16例,左心室后侧支与后降支处分叉病变8例。闭塞边支血管直径<2mm 15例;直径2~2.5mm 20例;直径>2.5mm 18例。分叉病变类型Ⅰ型2例;Ⅱ型12例;Ⅲ型39例。其中16例仅行药物治疗(闭塞边支血管直径<2mm),14例行边支球囊扩张术,23例行边支支架置入术。术中1例发生急性左心功能衰竭,1例出现心源性休克。住院期间非Q波心肌梗死18例,Q波心肌梗死1例。无死亡、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其它并发症。结论冠心病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边支闭塞较为常见,其发生率约为15.1%,以Ⅲ型分叉病变多见。常见原因为斑块移位、痉挛、血栓形成等所致。细小分叉病变可不必处理或予药物治疗,大的分支应积极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为数不多的随机研究表明与单支架技术相比,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双支架技术并未提供更多的益处.在主支血管内置入支架,必要时在分支血管内置入另一枚支架(Provision T支架术)仍然是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较为常用的治疗策略.但在临床实践中,仍有20%~30%的真性分叉病变需双支架技术,即便是在药物洗脱支架时代,双支架技术的应用也不应减少.如果病变弥漫性累及分支血管开口部位和近中段血管,分支血管直径>2.5mm且供血范围较大,术者应选择双支架技术.目前尚无资料表明与单支架技术相比,双支架技术增加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在采用双支架技术时,必须完全覆盖病变和进行最终球囊对吻.患者对双重抗血小板药物的依从性在改善患者的预后方面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小分支闭塞导致的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发生率及其预测因素。方法:连续入选925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共包括949个分叉病变[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QCA)测量分支直径≤2.0mm],根据分叉病变是否发生了小分支闭塞分为小分支闭塞组(85例,86个分叉病变)和小分支未闭塞组(840例,863个分叉病变)。收集所有入选患者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术中的情况、QCA的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来确定小分支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比较小分支闭塞组和小分支未闭塞组的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发生率。结果:949个分叉病变中共有86个(9.1%)分叉病变发生了小分支闭塞,小分支闭塞组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发生率(26/83,313%)明显高于小分支未闭塞组(77/821,9.4%;P0.001),围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6/83,7.2%)也显著高于小分支未闭塞组(11/821,1.3%;P0.001)。两组间主支近段、主支远段、小分支、分叉核心的血管直径及狭窄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主支/小分支直径比值小分支闭塞组明显大于小分支未闭塞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分支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真分叉病变、斑块不规则、预扩张小分支、术前小分支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术前主支远端的狭窄程度、术前分叉病变核心的狭窄程度、分叉病变角度、主支/小分支直径比值、主支支架置入前小分支狭窄程度。结论:小分支闭塞的患者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发生率明显增高,部分病变特征与小分叉病变闭塞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单纯应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入选我院心内科31例分叉病变患者(主支狭窄50%,分支开口狭窄70%;分支血管参考直径≥2mm),单纯应用药物涂层球囊处理分支血管,观察手术成功率、分支血管血流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9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记录随访过程中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31例患者33个分叉病变中位于前降支/对角支占57.58%,回旋支/钝缘支占30.30%,右冠状动脉/后降支或左室后支占12.12%。31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100%,并且全部患者均经桡动脉途径完成。其中2列患者出现分支血管夹层(1例TIMI血流2级)进行补救性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围手术期及术后临床随访(门诊或电话随访),无死亡或心肌梗死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74.19%的患者完成了冠状动脉造影复查,仅1例行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TLR)。分支晚期管腔丢失(LLL)为(0.13±0.25)mm。结论单独药物涂层球囊策略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血管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