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针灸为主治疗呃逆274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1994年至今,在日常门诊及病房会诊中治疗呃逆274例,现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274例,其中男性181例,女性93例;年龄最大85岁,最小27岁;病程最长半年余,最短4h。其中各种腹部手术患者86例。证属实证者165例,证属虚证者109例。随机分成3组,常规针刺组70例,穴位注射组81例,单穴针刺组123例。治疗方法1.常规针刺组 取足三里、内关、膻中等穴,根据辨证行相应的迎随提插补泻手法。2.穴位注射组 取足三里,利他林穴位注射。3.单穴针刺组 针刺呃逆穴(在胸椎7~8棘突旁开1寸,可… 相似文献
3.
针刺治疗中风呃逆症3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风呃逆症系指中风以后 ,患者多因情绪紧张 ,抑郁不畅 ,气逆上冲而出现的呃逆声短而频发 ,连续不断 ,不能自止为其特征。此症是由于迷走神经兴奋使膈肌不由自主的持续性的痉挛反复发作而出现的症状 ,且非器质性的病变。此法能够迅速的改善呃逆频作 ,对脑血管病的急性期减少出血 ,改善水肿以及病情的康复起着很重要的辅助治疗作用。本篇对中风合并的呃逆症采用针刺治疗3 8例观察 ,获得非常满意的效果。兹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3 8例中 ,男性 2 6例 ,女性 12例 ;年龄 5 0~ 80岁之间 ;缺血性脑血管病 2 2例 (包括脑梗死、脑栓塞 ) ,出血性脑… 相似文献
4.
中风病是老年常见多发病。据统计,本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和致残率都较高。病人在发病的急性期经中西医治疗缓解后,大部分病人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等后遗症状,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及工作,给社会和家庭增加了负担。近5年来,我科采用针药配合治疗本病297例,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6.
赵宇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1):203-206
中风是一种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危急疾病、常见病.流涎症是中风后常见的症状之一,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形象.中风后流涎的主要原因是继发性吞咽困难,因脑神经受损而使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使唾液无法下咽而在口中积聚.从脏腑经络理论看,脾、肾、心三经均连舌本,古医籍中对于口角流涎的描述也多涉及脾、肾、心等脏腑,因此脾虚、... 相似文献
7.
针刺治疗中风后复视症32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风后复视症是脑血管病常见的并发症状之一。主要因脑干损伤或颅神经受累,致眼肌功能障碍而引发本病。笔者采用针刺的方法治疗本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水针结合体针治疗中风后遗症3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水针结合体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作用。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水针结合体针组31例和体针组29例两组,分别采用水针结合体针和单纯体针进行治疗。结果 水针结合体针组总有效率(93.6%)明显高于体针组的总有效率(75.9%),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愈率比较,P〈0.01。结论 水针结合体针组治疗中风后遗症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针刺治疗中风后尿失禁38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风是临床常见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尿失禁是其常见后遗症之一.尿失禁是中风严重程度的标志,与死亡和残疾明显相关,严重影响疾病康复和生存质量,甚至引发褥疮、尿路感染、抑郁症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风后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确诊的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32例,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口服舒乐安定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针刺组临床痊愈14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88%;对照组临床痊愈7例,显效3例,有效1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刺治疗中风后失眠疗效优于舒乐安定治疗。 相似文献
11.
胞二磷胆碱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偏瘫症46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胞二磷胆碱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偏瘫症46例临床报告(61007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院杨爱平张汾生我院自1994~1996年应用胞二磷胆碱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偏瘫症46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6例,男30例,女26例,年龄最大78岁,最... 相似文献
12.
药物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合并顽固性呃逆2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风病导致膈神经受针刺而引起的顽固性呃逆在临床上比较难治。急性中风病合并呃逆又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信号。因此 ,积极治疗中风病中出现的呃逆、对减轻病人痛苦 ,改善中风病的予后 ,均至关重要。笔者近年来采用穴位注射药物的方法治疗脑血管意外合并顽固性呃逆 2 2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 2 2例脑血管病患者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性 13例 ,女性 9例 ;年龄最大者 70岁 ,最小者 54岁。经头颅CT检查确定为脑出血者 8例 ,脑梗塞14例。所有病人除有中风病之临床表现外 ,均有顽固的持续性呃逆、多经中西医药物治疗或针刺… 相似文献
13.
中风现代医学称之脑血管意外,包括动力性和器质性两大类。自1980年以来,我科采取以针刺为主,收治中风病人,其中脑溢血以恢复期为主。择其资料较全者共160例,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病人160例,其中男性125例,女性35例;年龄最小33岁,最大78岁。按西医分类,脑出血51例,脑血栓104例,脑栓塞2例,脑血管痉挛3例。在主要症状中,神志昏迷7例,嗜睡或朦胧16例;软瘫为主144例,僵直性或拘挛性瘫痪7例; 相似文献
14.
针刺头穴为主治疗中风12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风(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笔者采用头部腧穴为主配合体针治疗中风12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1头针配体针,治瘫效果奇刘某,男,60岁,农民.1995—03—10诊.中风后四肢瘫痪,伴痉挛性抽搐,口眼(口呙)斜,言语不清近3个月.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约3个月前因“脑出血”行开颅手术,术后神识较清,失语,四肢瘫痪以左侧为重,伴口眼(口呙)斜,吞咽困难.经多家医院行各种中医、西医疗法综合治疗,疗效甚微,自动出院回家疗养,邀余诊视.现症:言语不清,右侧面瘫,颈软,头部转侧、仰、伸不利,左侧肢体废用,伴有不自主痉挛、抽搐,且不能自行缓解,大小便阵发性失禁.血压22/12.5kPa,心肺正常,呼吸平稳,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腻徽黄,脉弦有力稍数.诊为中风后遗症.证属肝阳上亢,生风动血,瘀血阻络.只有针药并进,才能蠲除大疴.治疗:(1)针刺.①头针:足运感区、运动区(上、中、下)、言语一区、晕听区,每日1次,得气后留针2小时;②体针;第1组为胃俞(双)、肾俞(双)、风池、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承山.第2组为三焦俞(双)、气海俞(双)、天柱、肩廖、尺泽、间使、秩边、中渎、足三里、三阴交、丘虚.2组穴位交替使用,以防穴位疲劳.每日1次,得气后留针30分钟.③电针:取右侧的足运感区、运动区中部分别与左侧上肢的间使、合谷,下肢的悬钟、三阴交等穴,用上海产的G6805—1型治疗仪,将正极接在头针的穴 相似文献
16.
17.
笔者于 1997~ 2 0 0 1年期间 ,采用针刺结合XD—远红外线理疗对 6 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进行治疗 ,并设针刺治疗组 6 0例进行对照 ,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2 0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病人 ,诊断及中医辨证符合国家中医管理局发布《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所有病人均经头颅CT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其中脑梗死 82例 ,脑出血 38例 ;年龄最小 5 1岁 ,最大83岁 ;男 78例 ,女 4 2例 ;病程最短 7天 ,最长 3年。两组年龄、病情、病程均无明显差异。随机分成二组 :针刺治疗组 6 0例 ,综合治疗组 6 0例。2 治疗方法2 1 针刺治疗组… 相似文献
18.
为优化中风后足内翻的针刺方案,查阅近20余年相关文献,从穴位、针刺方法、针刺时机等方面,分析影响针刺疗效的相关因素。发现选穴上应注意穴位与解剖的关系;依据中风后足内翻发生时机等特点,不同时期可选择不同的针刺方案;针灸与康复的联用可提高疗效;患者机能状态、选穴配伍、针刺手法(针刺方向角度深度、补泻手法、刺激量等)与疗效的关系非常复杂,目前研究结论的科学价值需进一步提升。认为针灸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针刺效应,与患者机能状态、穴位配伍、针刺手法等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重点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穴位及针刺手法进行优化,注重联合康复疗法,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针刺阴经穴为主治疗中风偏瘫10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韦振群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10):74-75
笔者于1994~1999年3月间,以针刺阴经穴位为主治疗中风偏瘫患者,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 依照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中风病的诊断标准[1]。全部患者均为住院病人并经颅脑CT确诊为脑梗塞或脑出血首次发病者。 相似文献
20.
针刺为主治疗颈椎病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1996年以来 ,笔者用 4个针刺点治疗颈椎病4 0例 ,设 30例用小剂量穴位注射治疗作为对照组 ,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治疗组 4 0例中男 16例 ,女 2 4例 ;年龄 2 5~ 70岁 ;病程 3个月以内 8例 ,1a以下 2 0例 ,1a以上 12例 ;神经根型 2 0例 ,椎动脉型 9例 ,混合型 11例。对照组 30例中男 2 0例 ,女 10例 ;年龄最小 2 6岁 ,最大 6 0岁 ;病程 3个月以内 6例 ,1a以下 15例 ,1a以上 9例 ;神经根型 13例 ,椎动脉型 8例 ,混合型 9例。2 治疗方法2 .1 治疗组以大椎穴为中点 ,取大椎穴上 5分处项脊旁开各5分为 2个针刺点 ,再取大椎穴下 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