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临床上确诊为前间壁及下壁心肌梗塞(MI)的患者100例,做ECG和VCG检查,前间壁MI43例中,ECGV_1呈QS V_2呈rS,V_1~V_2或到V_3呈rS的14例,其r波占时极少,多由于间隔发生部分MI所致。而V_(1-2)或V_(1-3)呈QS的29例中,VCG有8例向前的向量明显减弱,0.02s向量指向0~*~14~*,可能为非透壁性MI所致。57例下壁MI中,ECG(?)正常,Q_(Ⅲ、aVF)异常的有23例,通过VCG分析发现,Ⅲ、aVF异常Q波,多为局恨性下壁MI所致。ECGⅡ、Ⅲ、aVF呈qR,Q≥0.03~0.04s,q≥1/4R或呈Qr、Qs的有15例,ECGⅡ、Ⅲ、aVFq波正常的有19例,说明ECG对诊断下壁OMI敏感性较低。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陈刚 《心电学杂志》1993,12(3):200-202
临床心电图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或心肌梗塞 MI)的诊断和处理起重要作用。既往根据心电图有无异常 Q 波将 MI 分为透壁性和非透壁性或心内膜下 MI,前者 ST 段抬高,后者 ST 段压低。70年代以来,这种传统概念受到挑战,MI占室壁内层1/5—1/4者也出现 Q 波。因此目前已采用 Q 波 MI(QMI)和无 Q 波 MI(NQMI)分类,而 ST 段压低常出现在冠心病各种临床之中。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室性早搏(PVS)心电形态的改变对心肌梗死(MI)的诊断意义.方法 收集PVS伴有异常Q波或有明显ST-T动态改变者,进行心肌酶检查、心肌肌钙蛋白、超声心动图、冠脉造影(CAG)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分析判断.结果 符合条件的24例中出现异常Q波19例,ST段抬高4例,T波高尖1例,通过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可诊断为MI者23例.结论 PVS伴有异常Q波或有明显ST-T动态改变者,诊断MI符合率高,可以作为早期MI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常规导联异常Q波指Q波波幅>1/4R,时间>0.04s。Ⅲ、aVF异常Q波可见于不同情况,如下壁心肌梗死(MI)、心肌病等及部分正常人。头胸导联(HC)是我国学者提出的导联系统。本文探讨用HC鉴别Ⅲ、aVF导联异常Q波的价值。对象为住院和门诊病人,共36例。男性23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8.36岁。分为3组:①MI组(A组)包括急性、亚急性、陈旧性下壁MI者共15例。②非MI心脏病组(B组)包括除MI以外的其他心脏疾患,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资料来源于Framingham心脏研究中心。Q波型心肌梗塞(Q-wave MI)患者在1年后的静息心电图(ECG)检查中,可从ECG的变化获得重要的预后信息。例如:某份ECG检查显示有其它异常改变而缺乏Q波者,意味着其预后不良,这种ECG表现以女性患者多见,故作者认为,这点可能有助于解释在心肌梗塞(MI)后早期死亡率中女性高于男性的临床现象。 1948年Framingham的5209例登记患者中,Q-waveMI存活者251例,1年后静息ECG检查;无异常者31例(12.4%);无持续性Q波而有其他异常者37例(14.7%):有持续性Q波而无其他异常者108例(43.0%);有持续性Q波伴其他异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静息心电图II、III、a VF导联病理性Q波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临床判定价值。方法:分析2006年3月2014年4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 007例,包括心肌梗死(MI)患者305例,根据心电图定位分为前壁MI组患者204例及下壁MI组患者101例,分析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体表心电图病理性Q波评价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灵敏度为35.6%,特异度为83.0%,准确度为49.2%;前壁MI患者心电图病理性Q波评价冠脉多支病变的灵敏度(22.4%)高于下壁MI患者(13.2%)(P<0.01);下壁MI患者心电图病理性Q波评价冠脉多支病变的特异度(98.0%)高于前壁MI患者(85.1%)(P<0.01);在评价的准确度方面前壁(40.3%)与下壁MI患者(37.4%)无统计学差异。结论:II、III、a VF导联病理性Q波判断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灵敏度是前壁梗死高于下壁梗死,而特异度则是前壁梗死低于下壁梗死。  相似文献   

7.
由于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病人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MI)尚无明确的诊断标准,故其诊断较为困难。为此作者回顾性分析了166例完全性LBBB病人的心电图,旨在探讨完全性LBBB病人陈旧性下壁MI诊断的新标准。研究对象为166例完全性LBBB病人。经201铊应激试验影像证实存在陈旧性下壁MI者35例,平均年龄70.6岁为A组;无陈梗者131例,平均年龄67.1岁为B组。服用特殊药物、新近发生缺血意外、左心室肥厚、心脏起搏及非特异性室内传导延迟、MI后<30d者予以剔除。LBBB的心电图诊断标准为:v1导联QS波宽大畸形,QRS间期≥120ms,V6导联R波畸形,I和V6导联无Q波。Q波持续时间>30ms判为病理性Q波,负向T波或双向T波负向波占优势者判为T波倒置。以avF导联判定下壁病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下壁导联异常Q波在诊断陈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心电图下壁导联出现异常Q波的患者,结合其病史及辅助检查,了解下壁导联异常Q波临床谱,明确与陈旧下壁心肌梗死的鉴别。结果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心电图提示下壁异常Q波患者103例,平均年龄(57±2.3)岁。异常Q波的诊断标准:下壁连续2个导联Q波时限≥0.03s、Q波振幅≥0.1 mV。27例出现在Ⅱ、Ⅲ、a VF导联,61例出现在Ⅲ、a VF导联,15例仅出现在Ⅲ导联;9例QⅡ≥0.04s+Q/R≥1/4,24例伴ST-T改变,79例不伴ST-T改变。其中陈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21例,非心肌梗死患者82例。陈旧心肌梗死患者下壁导联均在Ⅱ导联出现异常Q波,9例患者心电图QⅡ≥0.04s+Q/R≥1/4均为陈旧性心肌梗死。结论下壁导联异常Q波是诊断陈旧下壁心肌梗死的重要线索,Ⅱ导联异常Q波支持陈旧心肌梗死的诊断,但异常Q波并非其唯一诊断线索,需要结合患者病史及心脏超声等影像学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9.
对2377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进行多中心硫氮酮治疗试验,随访观察25±8个月,以了解AMI后用硫氮酮治疗的长期疗效。在2377例中,855例(36%)既往有一次或一次以上的心肌梗塞(MI)史,而1 522例(64%)为首次MI.在首次AMI者中,409例(27%)为非Q波型,664例(44%)为Q波型下壁梗塞,449例(30%)为Q波型前壁梗塞。本文回顾性分析显示:首次AMI者的非Q波型和下壁Q波型使用硫氮酮患者,在追踪观察的过程中,其心脏意外事件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而首次前壁Q波型和既往有MI史的患者,应用硫氮酮治疗后追踪结果与前者相反。硫氮酮-安慰剂危险比率(95%可信限):当试验终点为心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7例急性下壁或下后壁心肌梗塞(MI)且经同位素闪烁扫描证实伴右室梗塞(RVMI)的患者,自急性症状发作后第二天开始进行一系列心向量图(VCG)检查(Frank导联体系),发现急性下壁MI伴RVMI者H面S-T向量均》0.15mV,系列的空问ST向量示其方位演变为:从右前下至右后下或反之;或从右后下至右前上。急性下后壁MI伴RVMI者H面ST向量均≥0.2mV,其方位在整个急性期均指向右后下而无改变(可能与左室梗塞的范围较大有关)。以上每例均检查VCG3—6次(最迟检查时间为急性症状发作后21天),ST向量振幅上限H面可达0.75mV,LS面1.1mV,F面1.3mV。其方位波动范围;H面148°—  相似文献   

11.
心肌梗塞(MI)范围的大小是决定急性 MI 预后的一个主要因素。本文通过对急性 MI 患者2年的随访,观察心电图(EKG)Q 及 R 波改变与发病率的关系。方法:因初次透壁性 MI(464例)或心内膜下 MI(123例),于发病初三天内入冠心病监护病房的患者共587例,分为前壁 MI 与下壁 MI 二组。前壁 MI 患者计算入院四天内24个胸前标测导联的 R 波总和与 Q 波总和之差(ΣR-ΣQ),下壁MI 患者计算入院四天内Ⅱ、Ⅲ、aVF 导联的ΣR-ΣQ,并按最后的ΣR-ΣQ(mm)分为四组(如349~126,125~33.5,33.0~-60,-60~-187)进行比  相似文献   

12.
心电向量图诊断50例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心电向量图(VCG)诊断下壁陈旧性心肌梗死(0MI)的敏感性。方法 以常规心电图(ECG)诊断下壁心肌梗死的标准为对照,对50例中两诊断阳性率进行分析.结果2种检查方法差异有显性意义。结论 VCG诊断下壁OMI的敏感性高于ECG。  相似文献   

13.
无Q波性心肌梗塞:运动试验特征、冠脉解剖及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 Q 波心肌梗塞(MI)患者的短期预后相当好,其住院死亡率约2%。然而,晚近报告无 Q 波 MI 患者与有 Q 波 MI 患者相比,远期并发症导致死亡、再梗塞及心绞痛的危险性更高。本研究对无 Q 波 MI 和 Q 波性MI 两组患者,就其运动试验特征、冠脉解剖及预后进行比较。病人和方法研究对象为339例确诊 MI 的患者,年龄34~70岁,所有患者均无接受过溶栓治疗。于出院前完成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运动试验后所有患者服用β阻滞剂至少1年。结果 339例 MI 患者中无 Q 波者87例(26%),Q 波性 MI 者252例(74%)。两组年龄相似,但无 Q  相似文献   

14.
非Q波心肌梗塞(MI)后再梗塞的发生率高于Q波MI,且再梗塞对左室功能和生存率均有不利影响。本文评价地尔硫对非Q波MI患者再梗塞及其后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在多中心地尔硫心肌梗塞后研究中的2466例患者中,除外需行冠脉搭桥术和服用钙拮抗剂者,以及心电图(ECG)示异常Q波者,共有514例非Q波MI患者进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在MI后3~15天内随机分入地尔硫(D)组或安慰剂(P)组,其中D组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塞 (AMI)根据有无 Q波形成分为有Q波心肌梗塞 (MI)和无 Q波 MI。无 Q波 MI表现为 ST段下移与 T波倒置 ,并呈演进性变化 ,持续 2 4小时以上 ,伴有心肌酶谱尤其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 MB)升高。临床上有一些胸痛患者 ,其心电图表现酷似无 Q波 MI,但心肌酶谱与心脏特异性肌钙蛋白 T(c TNT)均无升高 ,这可能是一种心肌顿抑现象 ,而不是 AMI。近年来 ,我们遇到 2 1例此类患者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 2 1例均为男性 ,年龄 34~ 65岁 ,平均 47.6± 9.6岁。入院前均有持续性胸痛病史 ,持续时间 3~…  相似文献   

16.
心向量图对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应用心向量图(VCG)对下壁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及非心脏病患者进行检查并与心电图(ECG)对比分析,探讨VCG对下壁OM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比分析经确诊的50例下壁OMI者(A组)及100例非心脏病者(B组)的VCG与ECG改变。结果A组的起始向上向量时间、电压分别为26.34±5.04s、0.14±0.06mV,明显大于B组的11.00±4.08s及0.05±0.03mV,额面QRS最大向量方住度数明显向左上偏移。这些观察参数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按照诊断标准判断,VCG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达到100%,而ECG分别是58%、100%及86%。结论VCG对下壁OMI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ECG。在ECG下壁导联有Q波而不能确诊时做VCG检查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45岁.体检时发现下壁异常Q波,疑及下壁陈旧性心肌梗死来院检查.患者既往体健,无心动过速史.超声心动描记术、X线胸片未见异常.体检时心电图(图1)P-P间  相似文献   

18.
体表心电图上的病理性Q波被认为是透壁心肌梗死(MI)和心肌瘢痕组织形成的标志,而且与预后相关,和非Q波MI比较,Q波MI显著增加患者近期及远期病死率[1-2].但近年来随着溶栓、急诊介入或冠状动脉(冠脉)旁路移植术等再灌注治疗策略的早期应用,部分透壁MI患者的心电图上并不出现病理性Q波[3].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82例心肌梗塞(MI)患者心电图中Q波变化的发生率其意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例(23.3%)异常Q波完全消失,35例(42.6%)异常Q波减小,28例(34.1%)Q波无变化。并用ST1的方法对3组患者的心功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Q波消失组的心功能无明显受损,Q波减小组和Q波不变组心功能均已受损,且以Q波不变组为最重,并分析了Q波消失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心电图R波递增不良诊断前壁心肌梗死75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电图R波递增不良(PRWP)诊断前壁心肌梗死(M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6年本院核医学科连续进行的三磷酸腺苷(ATP)负荷心肌核素灌注断层显像(MPI)检查病例的心电图,排除前壁Q波MI或前壁导联异常q波、束支阻滞、预激综合征、心室肥厚、心房颤动、心室起搏心电图、MPI图像质量差的病例及MPI诊断为基底部下壁MI的病例,应用心电图PRWP的常规诊断标准Marquette、Zema、Warner和Depace以及10种新的诊断标准对药物负荷MPI检查前卧位标准12导联心电图进行分析,将多个标准诊断的心电图PRWP同药物负荷MPI前壁MI检出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756例,常规标准心电图PRWP的检出率为2.0%~18.0%,MPI检出前壁MI43例中,常规标准心电图PRWP检出率为14.0%~48.8%,常规标准心电图PRWP病例中前壁MI检出率为15.4%~40.0%。常规及新诊断标准中的A、B、C、D、E、H、I、J标准诊断的心电图PRWP阳性组前壁MI检出率显著高于心电图PRWP阴性组,但上述标准的正确诊断指数(Youden指数)为0.11~0.51。结论心电图PRWP诊断前壁MI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