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院自1984年1月至1986年9月经右房修补室间隔缺损44例,其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需用Dacron片修补的21例。全组男12例,女9例。年龄4~30岁,平均13岁,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9例,合并其它心内畸形8例。1例于2年前经右室切口补片修补膜周室缺,术后因缝线脱落发生残余漏,此次经右房入路再次补片修补成功。经右房修补膜周室缺有手术野浅晰,不影响右心室功能和减少传导束损伤等优点,对同时合并其它心内畸形,经右房矫治也有可缩短手术时间,增加手术安全性等优点。故经右房修补膜周室间隔缺损的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三尖瓣隔瓣后室间隔缺损左心室造影特点,为心脏手术提供右心切口位置及探查路径的选择。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心内手术证实为隔瓣后型室间隔缺损左心室造影影像学改变与手术所见加以对照,结论:隔瓣后的型空间隔缺损典型左心室造影改变,1)“膜部室隔瘤”。2)单束或多束状左向右射流征。3)前中部室间隔无遮盖征。作者强调通过与手术对照证明,“膜部室隔瘤”征象并非室间隔缺损闭合征象,系三尖瓣隔瓣粘连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三尖瓣隔瓣后室间隔缺损左心室造影特点,为心脏手术提供右心切口位置及探查路径的选择。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心内手术证实为隔辩后型空间隔缺损左心室造影影像学改变与手术所见加以对照。结论:隔瓣后型室间隔缺损典型左心室造影改变:1)“膜部室隔瘤”。2)单束或多束状左向右射流征。3)前中部室间隔无遮盖征。作者强调通过与手术对照证明,“膜部室隔瘤”征象并非室间隔缺损闭合征象,系三尖瓣隔瓣粘连且突向右心室所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三尖瓣下移畸形的诊断价值,并分析部分畸形漏诊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证实的三尖瓣下移畸形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三尖瓣隔瓣下移4例,后瓣下移1例,隔瓣及后瓣下移6例(其中2例后瓣下移,1例部分隔瓣下移术前未发现),三个瓣均下移1例,隔瓣下移及后瓣缺如1例(后瓣缺如术前未发现);合并畸形有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及室间隔膜部瘤等。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对三尖瓣下移畸形提供较详细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资料,但诊断中要注意排除瓣叶是否合并有畸形。  相似文献   

5.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诊断主动脉右冠瓣根部穿孔1例邮政编码528000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刘健萍,赖玉琼,马明远患者女,24岁,1986年5月经我院内科确诊为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同年7月入外科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中见缺损位于三尖瓣隔瓣后。但术后听...  相似文献   

6.
总结了66例婴幼儿经右腋下小切口空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护理配合。对66例室间隔缺损婴幼儿采取右腋下小切口在体外循环下行微创室间隔缺损修补术,观察手术进展及并发症发生情况。66例患儿手术过程顺利、术野显著良好、术中未出现室颤,且无护理并发症及意外情况发生。认为右腋下小切口手术有切口短、隐蔽、美观、创伤小、出血少的优点,易为家属接受。  相似文献   

7.
目的报告在房室通道缺损(AVCD)矫治术中应用自体心包片重建人工隔瓣的方法与结果。并与常规成型术式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对16例部分型与4例完全型AVCD伴隔瓣发育不良或缺如者进行矫治手术。其中按常规成型术式进行的8例作为对照组,利用修补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自体心包补片末端作成人工隔瓣,同时修补二尖瓣裂和修复房、室间隔缺损的12例作为实验组。结果全部患者无死亡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实验组术后无返流或轻度返流,心功能恢复良好;对照组术后三尖瓣返流仅3例变为轻度,其余仍为中到重度.右心功能欠佳。2组术后三尖瓣返流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自体心包重建人工隔瓣比较符合三尖瓣的解剖结构。能有效地消除术后三尖辩返流。  相似文献   

8.
隔瓣后是指从三尖瓣环到瓣膜牵连部,其上缘往往有膜样间隔组织,后缘直接由三尖瓣环构成,前缘是肌肉。隔瓣后型室间隔缺损(PSVSD)位于三尖瓣隔瓣后下方,造成隔瓣后室间隔部分或完全缺损。由于PSVSD靠近房室结或希氏束,易于粘连三尖瓣并影响其功能,曾被列为介入治疗的禁忌证[1,2]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我们通过微创经心室采用国产同心伞片行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的临床经验,探讨这项技术的手术方法和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2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45例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男25例,女20例;年龄(34.1±24.2)个月;体重(12.4±9.2)kg]采用胸下小切口经心室途径封堵治疗,患者均为膜周限制性室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基底部直径2~9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2mm,所选伞腰直径4~10mm。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引导下非体外循环下经右心室放入室间隔封堵伞。结果术后发生室性早搏1例,经治疗好转并未复发。其余患者术后心功能稳定,随访1~6个月,患儿伞片位置无移位,无心律失常和残余分流。结论经胸小切口采用同心伞片封堵膜部室间隔缺损安全有效,但对于初学者应该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为经导管封堵术筛选室间隔膜周部缺损 (VSD)病例的作用。方法2 6例室间隔膜周部缺损患者实施经导管封堵术。封堵器为国产镍钛合金制成的双盘片结构封堵器。经胸壁超声心动图获取图像。结果  2 4例成功放置封堵器。VSD的大小平均为 6.4mm ,最大为 10mm ,最小为 4mm。放置封堵器的型号较相应VSD大 2mm ,最大为 12mm。VSD具体分型包括单纯膜部 5例 ,嵴下型 6例 ,隔瓣后型 13例 ,其中嵴下型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环下缘最小距离为 2mm ;隔瓣后型缺损下缘距三尖瓣隔瓣最小距离为 3mm。单纯膜部缺损易于封堵。 2 1例患者封堵术后即刻观察 ,穿隔血流消失 ,术后 1周超声复查 ,封堵器位置良好、稳定、无残余分流。 3例隔瓣后VSD在封堵术后即刻存在少量分流。术后 1月超声复查 ,封堵器位置良好、稳定 ,1例残余分流消失 ,2例残余分流减少。 2例VSD封堵术中因为引起主动脉反流而放弃封堵。结论 超声心动图选择合适的病例是保证VSD封堵术成功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分流预后的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分流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特点。结果在随访过程中,51例残余分流患者中有25例自愈,26例未愈。残余分流好发部位位于三尖瓣隔瓣下和右室流出道侧,未愈组的残余缺损大小和过隔血流流速显著高于自愈组。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够准确判断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分流,残余缺损的大小和过隔血流的速度是判断缺损是否可以自行愈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赵根 《中国综合临床》2007,23(3):256-257
目的 探讨心脏直视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9例心脏直视术后IE患者,其中主动脉瓣置换1例,二尖瓣置换1例,双瓣置换1例,主动脉窦瘤修补合并主动脉瓣置换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合并主动脉瓣置换1例,室间隔修补合并三尖瓣成型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合并主动脉辩成型术后再手术1例,法洛四联症根治术1例。除2例未手术外,余均予再次手术治疗。结果 死亡3例。6例手术成功,术后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IE内科治疗效果差,有外科手术指征时,尽早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右腋下小切口直视下行修补室间隔缺损手术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3月到2012年3月收治的58例室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右腋下外侧第4肋间处进胸,体外循环下采取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结果本组患者均痊愈出院,体外循环时间20~45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0~30 min,术后心功能恢复较好,其中1例患者术后第2天出现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1例患者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发生活动性出血,3例右胸腔中等量积液,经治疗后均痊愈。其他患者未并发严重心律失常,无主动脉瓣和房室瓣返流,住院时间6~10d。结论经右腋下小切口直视下行修补室间隔缺损手术,具有操作简单、相对安全,有效减少室间隔缺损术后早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恢复快、疼痛轻、近期临床疗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报道48例法乐四联根治术,旨在讨论经右房及流出道双径路进行室间隔缺损修补,以减少右室肌肉撕裂,防止术后残余漏及传导损伤,从而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彩色超声心动图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对158例膜周部VSD患者实施经导管封堵术,封堵器为国产镍钛合金双盘片封堵器,并行超声随访治疗效果.结果153例患者成功实施了VSD封堵术,成功率为96.8%.未成功的5例中,3例因导管未能通过缺损处,2例因封堵器放置后影响主动脉瓣关闭而放弃封堵术.153例封堵成功的VSD超声定位准确,包括膜部VSD 35例,嵴下型VSD 72例,隔瓣后型VSD 46例.其中嵴下型VSD的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瓣环下缘最小距离为1.5 mm,隔瓣后型VSD缺损下缘距三尖瓣隔瓣最小距离为3 mm.121例患者封堵术后即刻观察,穿隔血流消失,术后1周超声复查,封堵器位置良好、稳定,无残余分流.32例封堵术后即刻观察存在少量分流,术后1个月超声复查,封堵器位置良好、稳定,28例残余分流消失,4例残余分流明显减少.4例术前存在三尖瓣口中量反流的患者,封堵术后2例反流消失,2例反流明显减少.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膜周部VSD介入治疗中对病例选择及术后随访具有重要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6.
报道48例法乐四联根治术,旨在讨论经右房及流出道双径路进行室间隔缺损修补,以减少右室肌肉撕裂,防止术后残余漏传导及传导损伤,从而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选取我院收治的30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对所有患者采用右腋下外侧第四肋间位置进胸,体外循环条件下进行小切口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所有患者在术后均痊愈出院,体外循环时间为20~45min,主动脉隔断时间为0~30min。患者在手术后心脏功能恢复较好,部分患者在术后出现轻微临床症状,经过治疗后均痊愈。其他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心律失常,也不存在主动脉瓣和房室瓣返流现象,住院时间为6~10d。采用右腋下小切口修补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其具有操作简便、稳定安全等优势,并能够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膜部瘤封堵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VSD)膜部瘤封堵术中监测的方法和价值。方法47例VSD膜部瘤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下行经心导管封堵术。结果超声监测下,41例VSD膜部瘤封堵成功(4例术后有轻微残余分流);6例封堵失败(3例主动脉瓣脱垂,2例右室面缺口小,1例三尖瓣隔瓣部分与瘤粘连)。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够正确估测VSD膜部瘤的大小和位置,利于术前病例选择、术中监测封堵器放置和并发症发生。超声心动图在VSD膜部瘤封堵术中的监测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中间型房室间隔缺损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15例中间型房室间隔缺损患者,观察其超声心动图特征,与手术所见进行对照。结果 15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并证实术前超声心动图诊断。中间型房室间隔缺损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特征包括:①所有15例患者均存在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及流入道室间隔缺损;②所有患者房室瓣分为单独的二尖瓣和三尖瓣,二尖瓣前叶与三尖瓣隔叶位于同一平面,接近半数患者存在二尖瓣或/和三尖瓣裂;③CDFI及频谱多普勒均清晰显示房室水平分流及房室瓣反流。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中间型房室间隔缺损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现代外科手术不仅强调安全性,而且对手术微创和保持美观提出了更高要求。我院自1998年4月以来,共开展右侧小切口心脏直视手术17例,均痊愈出院,效果满意。现将手术配合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7例,均为女性,年龄2~17岁,体重10~55kg。患者均有活动后心悸、气促和相应的心血管体征,经心电图、胸部X线及心脏超声波等检查明确诊断,房间隔缺损修补术(ASD)13例,膜部室间隔缺损修补术(VSD)4例。2手术方法及配合患者全身麻醉后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无菌单。皮肤切口自右侧第4肋间胸骨旁2cm向后沿乳房下缘至腋前线,全长约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