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中医证型与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干扰素-γ(IFN-γ)含量的关系.方法:将50例慢乙肝惠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5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2、IL-10、IL-12、IFN-γ水平,同时与20例体检健康者的检测水平相比较.结果:除脾肾阳虚型的IL-10和瘀血阻络型的IL-12低于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的证型其检测结果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中医辨证分型各组总体差异明显.P<0.05;中医证型各组间比较,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阻络及脾肾阳虚的IL-2差异明显,P<0.05,IL-10在各组间无明显差异,肝郁脾虚的IL-12与湿热中阻和肝肾阴虚差异明显,P<0.05,肝郁脾虚的IFN-γ与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差异明显,P<0.05.结论:慢乙肝细胞因子水平与其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慢乙肝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2.
慢性病毒性肝炎279例病理诊断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26  
目的:探讨慢性病毒性肝炎病理组织学诊断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279例均为住院患者,男227例,女52例。全部病例经肝活检证实,其中轻度142例,中度91例,重度46例。慢性乙型肝炎274例,慢性丙型肝炎5例。中医辨证:湿热中阻53例,肝郁脾虚64例,肝肾阴虚29例,脾肾阳虚7例,血瘀血热101例,气阴两虚25例。临床治疗以辨证施治为主。结果:(1)279例慢性肝炎在病理诊断分型中,轻度占50.9%、中度占32.6%、重度占16.4%。(2)在轻度慢性肝炎中,湿热中阻、肝郁脾虚及肝肾阴虚证明显高于血瘀血热证.P=0.01、P<0.05。(3)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证的病理诊断分布情况依次为轻度>中度>重度,P<0.01、P<0.05;血瘀血热证轻度与中度分别>重度,P<0.05。但该证在重度中的发生率高于其他证型。(4)脾肾阳虚与气阴两虚证在各病理分型中的分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1)慢性肝炎患者以轻度居多,占半数以上。(2)慢性肝病的病变早期以湿热中阻、肝郁脾虚为主证特点,病变部位多在气分;随着肝脏病理损害加重,病变部位及主导证型渐由气分至血分,以血瘀血热为主证特点。(3)治疗上主张早期宜注重清解湿热,疏肝健脾;中、晚期宜重视活血化瘀,凉血解毒。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慢性乙肝病毒(HBV)携带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病机.方法:选择3 000例慢性HBV携带者,分别填写中医证候调查表,进行辨证分析.结果:慢性HBV携带者分为10种证型,10种证型及出现频数所占百分比分别为:肾虚型(31.90%)、脾虚型(20.41%)、肝气郁结型(16.92%)、肝胃不和型(8.60%)、肝胆湿热型(7.37%)、肝阴虚型(6.59%)、湿热中阻型(5.96%)、湿困中焦型(4.58%)、肝血虚型(4.05%)、血瘀阻络型(1.55%).肾虚型又分为肾阳虚型、肾阴虚型、肾气虚型和肾精不足型,分别占总频次的9.45%、9.38%、12.30%、0.08%,脾虚型又分为脾气虚型和脾阳虚型,分别占总频次的16.28%和4.12%.兼证以肝胆湿热和湿热中阻为主.结论:慢性HBV携带者的最主要中医证型是肾虚型和脾虚型,其病机为疫毒内伏,脾肾亏虚,正气不足,无力鼓邪外出.  相似文献   

4.
台湾地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论治规律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台湾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偏向性及和生化指标间的相关性,以及中医辨证论治的客观依据。方法:264例门诊患者,男194例,女70例,按中医辨证分为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辨血阻络型及脾肾阳虚型5型。分析辨证分型与生活习惯及肝功能AST/ALT间彼此的相关性。结果:(1)264例患者中,肝肾阴虚型90例(34%),湿热中阻型及肝郁脾虚型分别为74例及73例(各约中28%),瘀血阻络及脾肾阳虚型共27例(10%)。(2)瘀血阻络及脾肾阳虚型患者年龄最大,其次为肝肾阴虚,肝郁脾虚及湿热中阻型。P=0.016,(3)各种症状归类于各组织系统,以肝郁脾虚型和肝肾阴虚型在肝胆胃肠系统有较高频率的表现,证型间有统计上的意义>P=0.021。(4)ALT在湿热中阻型中含量最高,在瘀血阻络和脾肾阳虚型最低,且ALT和各证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结论:(1) 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肝肾阴虚为最多见。(2)以瘀血阻络型及脾肾阳虚型年龄为最高,说明慢性乙型肝炎随着病毒潜伏时间延长会加重肝组织的变性及恶生,形成肝硬化及肝癌。(3)肝郁脾虚及肝肾阴虚型者多有胃肠肝胆系统的临床症状,体现证型的临床变化和现代生理,病理,解剖有着密切关系。(4)AST/ALT以湿热中阻型为最高,说明慢性化过程中,肝功能未必上升,而见下降。同时,ALT高低有各证型中亦有显著性的差异。因此我们大胆推测到ALT用作慢性乙型肝炎辨证分型中的一个客观指征,以达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目标,而这也是我们未来进一步分析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中医证型与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干扰素-γ(IFN-γ)含量的关系。方法:将50例慢乙肝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5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2、IL-10、IL-12、IFN-γ水平,同时与20例体检健康者的检测水平相比较。结果:除脾肾阳虚型的IL-10和瘀血阻络型的IL-12低于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的证型其检测结果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中医辨证分型各组总体差异明显,P<0.05;中医证型各组间比较,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阻络及脾肾阳虚的IL-2差异明显,P<0.05,IL-10在各组间无明显差异,肝郁脾虚的IL-12与湿热中阻和肝肾阴虚差异明显,P<0.05,肝郁脾虚的IFN-γ与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差异明显,P<0.05。结论:慢乙肝细胞因子水平与其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慢乙肝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中医证型与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干扰素-γ(IFN-γ)含量的关系。方法:将50例慢乙肝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5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2、IL-10、IL-12、IFN-γ水平。同时与20例体检健康者的检测水平相比较。结果:除脾肾阳虚型的IL-10和瘀血阻络型的IL-12低于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的证型其检测结果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中医辨证分型各组总体差异明显,P<0.05);中医证型各组间比较,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阻铬及脾肾阳虚的IL-2差异明显,P<0.05,IL-10在各组间无明显差异,肝郁脾虚的IL-12与湿热中阻和肝肾阴虚差异明显,P<0.05),肝郁脾虚的IFN-γ与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差异明显,P<0.05。结论:慢乙肝细胞因子水平与其中医辨认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慢乙肝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7.
260例乙型重型肝炎症候学前瞻性调查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观察乙型重型肝炎(以下简称重型肝炎)患者症候学特点,探讨重型肝炎患者的病因病机、病性、病名及辨证分型。方法:观察260例重型肝炎患者的症状体征、脉象,采用数码相机拍摄患者舌象,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重型肝炎患者的症候学特点。结果:①常见症状体征为:身目发黄、尿黄、倦怠乏力、面色晦暗、食欲减退、食少、腹胀、性欲减退、口干口渴、肝掌、腰膝酸软、恶心、烦燥、两目干涩、下肢水肿、大便粘滞不爽、头昏、口粘不爽等;②舌象特征:舌质暗或暗紫、舌红、苔厚或/和腻、苔色黄或白、舌下静脉增宽或曲张,部分患者出现舌体胖或偏瘦;③最常见脉象依次为滑、沉、弦、数、濡、细、弱、实、涩;④辨证分型:常见邪实证型为肝脾血瘀、水浊内停、阴毒内结、阳毒内盛、湿热中阻;本虚证型为肾阴虚、肝阴虚、脾气虚、肾气虚、肝阳虚、肝气虚、脾阳虚、肾阳虚。结论:①病因病机:内因肝肾阴虚、阴血不足、脾肾阳虚、阴阳两虚;外因主要为:湿浊(热)毒、瘀毒。病机较为复杂,可概括为:病情迁延日久,气血阴阳亏损,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而生湿浊,或湿浊之邪乘虚而入,阻碍气血,郁久生热,泛溢肌肤。属本虚标实。②中医病名首选“黄疸”,当出现明显并发症时,可参照臌胀、积聚、血证、厥证等病名。③主要证型:肝肾阴虚、阴血不足、脾肾阳虚、湿浊困阻、湿热并重、肝脾血瘀、疫毒(阴毒/阳毒)内盛蒙蔽神窍。辨证分型较为复杂,单一证型极为少见,多合并2~3个证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HGV感染与其他肝炎病毒重叠感染及其与中医临床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对69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甲、乙、丙、丁、戊、庚型肝炎病毒血清检测(包括HGV RNA PCR法)检测。将HGV感染者进行中医临床分型,单纯HGV感染者与同期HCV感染者辨证分型比较。结果:HGV感染率为10.69%,重叠感染是其存在的主要形式,尤以HBV重叠感染率高。中医分型,单纯HGV感染以湿热中阻为主,重叠感染中则以重叠HBV感染较为复杂,有湿热中阻,肝郁脾虚型外,还见有肝肾阴虚湿热未清,瘀血阻络湿热未清相兼证型,亦可见毒热炽盛的危象证候。结论:单纯HGV感染者中医证型比重叠感染者简单,以湿热中阻为主。  相似文献   

9.
0 引言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后慢性化、肝硬化和肝癌发生率高,危害性甚于乙型肝炎.干扰素(INF)是目前治疗丙型肝炎首选药,但6 mo完全反应率(CR)为45%左右, 持久反应率(SR)仅为20%,且副作用多.近年来,我国研究人员积极探索中医药治疗丙型肝炎的方法,取得一定进展. 1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丙肝的感染多是由湿热疫毒之邪所致,湿热疫毒贯穿于疾病的自始至终.病邪具有湿滞、阴凝、毒聚、阻络、伤气、碍阻的性质.对于感邪之后疾病的演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各家学说相继崛起,本文谨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则略陈管窥之见。一、几种基本治则的指导思想1.毒邪学说:认为乙型肝炎的基本病因是湿热毒邪为患,壅滞于肝则肝失疏泄,留阻于脾则脾失健运。陈氏说慢肝是“湿热余邪未清,湿邪留滞于脾胃,热邪蕴郁于肝胆,导致运化失司,疏泄不利,湿为阴邪,伤人阳气,热为阳邪,伤人阴血,肝藏血,郁热与血相结成淤,因此致残余湿热之邪终于导致机体阳气发生衰退性变化和失调变化。”若“湿热较盛,余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原发性肝癌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的量化标准。方法采用微小RNA(miRNA)芯片检测、实时定量PCR验证,对比观察原发性肝癌气虚血瘀证、肝郁血瘀证、肝胆湿热证及肝瘀痰结证患者(各3例,分别以证型命名组名)肝组织10种miRNA表达水平的差异;并与3例正常肝组织(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 miR-122-3p各证型组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气虚血瘀组明显高于其他各证型组(P〈0.05);miR-30b-5p在肝胆湿热组明显低于其他各证型组(P〈0.05),其他各证型组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miR-182-5p在气虚血瘀组、肝郁血瘀组和肝胆湿热组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miR-221-5p在肝胆湿热组和肝郁血瘀组明显低于其他各证型组及正常组(P〈0.05),但这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miR-221-3p在肝郁痰结组高于其他各证型组,但无统计学差异;miR-21-5p在气虚血瘀组、肝郁血瘀组和肝郁痰结组均高于肝胆湿热组和正常组,但无统计学差异。miR-222-3p、miR-214-3p、miR-491-3p、miR-422a各组间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原发性肝癌不同血瘀证患者肝组织miRNA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本研究为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了客观的量化标准。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HGV感染与其他肝炎病毒重叠感染的情况及其中医临床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对69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甲、乙、丙、丁、戊、庚型肝炎病毒血清检测,将HGV感染者进行中医临床分型,单纯HGV感染与同时HGV感染者辨证分型比较.结果HGV感染率为10.69%,重叠感染是其存在的主要形式,尤以HBV重叠感染率高.中医分型单纯HGV感染以湿热中阻为主,重叠感染中则以重叠HBV感染较为复杂,有湿热中阻,肝部脾虚型外,还见有肝肾阴虚湿热夹清,瘀血阻络湿热未清相兼证型,亦可见毒热炽盛的危象征候.结论重叠感染是HGV感染存在的主要形式.中医辨证分型以湿热中阻多见.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肝炎患者肝脏病理分级分期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肝炎肝组织病理分级(G)、分期(S)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对220例慢性肝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及肝活检,比较中医肝郁脾虚、湿热中阻、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五个基本证型患者肝脏病理G和S的变化。结果瘀血阻络组与肝郁脾虚组、湿热中阻组的肝功能有显著性差异,而肝郁脾虚组与湿热中阻组之间的肝功能差异不显著。肝郁脾虚组、湿热中阻组、脾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患者的肝脏病理主要在G0~G2和S0~S2范围,肝郁脾虚与湿热中阻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瘀血阻络组主要在G3~G4和S3~S4范围,与肝郁脾虚组、湿热中阻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慢性肝炎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与瘀血证的关系密切,病情的轻重主要取决于瘀血证的有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轻度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规范化治疗CHB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中医证候量表对594例轻度CHB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调查,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纳入的患者进行聚类,并结合变量频数分析对证型归属进行判定.结果:收集的轻度CHB病例均以肝郁脾虚为主要证型,在此基础上合并有6个兼证,分别为肝郁脾虚兼湿热阴虚血瘀证型(62.80%)、肝郁脾虚兼肝肾阴虚证型(24.24%)、肝郁脾虚兼肝郁化火证型(5.05%)、肝郁脾虚兼肝胃不和证型(3.70%)、肝郁脾虚兼中气亏虚证型(2.53%)和肝郁脾虚兼瘀血阻络证型(1.68%).肝郁脾虚兼湿热阴虚血瘀证型又进一步分为5个亚型,分别为脾虚为主型(45.30%)、普通型(22.52%)、气滞为主型(17.70%)、湿热为主型(10.46%)、肾虚为主型(4.02%).结论:肝都脾虚证型为轻度CHB的基本证型.  相似文献   

15.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肝脏病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潘晨  李芹  郭泽剑  周文 《传染病信息》2010,23(3):159-160,17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的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证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3种证型各30例,对其进行肝脏活体组织检查,确定肝组织炎症分级(G)及纤维化分期(s)。结果肝郁脾虚证组以G1、s1为主,湿热中阻证组以G2、s2为主,瘀血阻络证组以G3~G4、S3~S4为主。结论慢性乙型肝炎3种中医证型中,从肝郁脾虚证到湿热中阻证再到瘀血阻络证,肝组织病理损害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肝脏病理改变、肝内Ⅳ型胶原含量的关系。方法:对104例患者进行肝组织病理诊断,并行肝内Ⅳ型胶原免疫组化检测及病理图像定量分析和中医分型。结果:①104例患者病理诊断分型,轻度74例,中度21例,重度9例;②104例患者中医分型为肝郁脾虚型56例,肝胆湿热型3例,肝肾阴虚型14例,脾肾阳虚型5例,瘀血阻络型26例;③病理分型轻度者以肝郁脾虚型为主(71.62%),中度者中瘀血阻络型占66.67%,重度者9例均为瘀血阻络型;④肝郁脾虚型患者肝内Ⅳ型胶原含量最低,肝内纤维化程度轻;瘀血阻络型患者肝内Ⅳ型胶原含量最多,肝内纤维化程度最重(P<0.01),其余3型介于两者之间,肝内Ⅳ型胶原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以肝郁脾虚型为主,随着肝损害加重,瘀血阻络型逐渐增加,因此,对慢性乙型肝炎轻度者要注重疏肝健脾,对中、重度者要注意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7.
病毒性肝炎西医诊断和中医证型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西医诊断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分析55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疾病不同临床类型、慢性肝炎不同临床分度、重型肝炎不同临床分期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 急性、慢性肝炎组中医证型均以肝胆湿热证为主,其次是肝郁脾虚证和肝络瘀阻证;慢性肝炎轻、中、重度组均以肝胆湿热证为主,但轻度组肝胆湿热证更多见;重型肝炎早期以肝...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51例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LDH释放法析测其外周血中的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34名建康人做为对照。结果是以虚证为主的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和瘀血阻络证NK细胞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以实证为主的热重于湿证、湿热并重证、湿阻脾胃证、湿热中阻证和肝郁脾虚证的NK细胞活性较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肝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与病程长短、病位深浅、病情轻重密切相关。提示NK细胞活性检测,可做为中医辨证虚实的客观指标;肝炎早期如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可能是防止肝炎慢性化、肝硬化和肝癌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前对肝炎的中医分型多立足于病机和病程,一般分为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和瘀血阻络型等五型。而着眼于病原者尚未见报道。为此我们对近年来经中医辨证论治的肝炎患者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1.200名住院病人,男性172人,女性28人;男:女之比为6:1,年龄范围14~71岁,平均年龄42.4岁。 2.诊断均符合1990年全国肝炎会议制定的诊  相似文献   

20.
以放射免疫法测定152例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hPCⅢ)和Ⅳ型胶原(Ⅳ-C)三项,旨在探讨中医证型与上述指标的关系。结果显示,各中医证型组的肝纤三项指标均为对照组升高,但改变有各自的特点,其中肝郁脾虚组的平均升高幅度最小,此为基础的两两比较发现,湿热中阻组肝纤三项均显著性升高;肝肾阴虚和瘀血阻络组以 HA、hPCⅢ升高为主。提示测定上述指标对慢性肝病患者的中医分型有一定指导意义,肝纤维化在肝郁脾虚阶段便已开始,湿热中阻是肝纤维化的活跃期,而血瘀则贯穿于肝纤维化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