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病人身上,并没有性别差异,而最常在40至50岁时被诊断出。它是一种由嗜铬细胞(chromaffin cells)形成的肿瘤,90%发生于肾上腺髓质,另有一部分则起源于胸腔或腹腔的交感神经节。因为它会分泌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所以临床上常会引起阵发性高血压、头痛、心悸、出汗等症状。  相似文献   

2.
嗜铬细胞瘤     
童玉  郭晓蕙  张挺 《中国医刊》2004,39(7):58-58
1 病例临床特点 此患者中年女性,因间断心悸、苍白10年,发现血压升高3年,以高血压待查收入院.患者在先前的7年中间断于情绪激动时发作心悸、面色苍白,口唇麻木,头痛,有便意,但未发现有血压升高表现.近3年的前2年中,间断血压升高,1年前血压持续性升高伴阵发加重,服降压药物效果不佳,同时上述心悸苍白的症状仍然持续存在.入院时一般情况好,常规体检无明显阳性发现.  相似文献   

3.
嗜铬细胞瘤     
作者报告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及中山医院泌尿科自1953年1月至1962年12月止10年内对8例嗜铬细胞瘤患者手术治疗的经过。其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6例,肾上腺外腹膜后嗜铬细胞瘤1例,胸内及椎陶孔内1例。除1例系恶性外,其余7例均属良性。8例中5例经手术切除后已彻底治愈,1例恶性肿瘤因无法根治,采用姑息性放射治疗,随访二年余尚生存。2例手术死亡。本病的临床表现是以高血压和代谢紊乱为主,除极少数病例可能没有症状外,—般分二型;(1)阵  相似文献   

4.
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疾病,它是发生在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和交感神经丛(亦称副神经节Paraganglion)的一种以分泌儿茶酚胺为主的内分泌性腺瘤病,由于循环内血管活性物质增高,临床表现主要为高血压(阵发性高血压或持续性高血压或持续性高血压阵发性加剧)、和或代谢紊乱、或少数病例无任何临床症状。过去只是根据临床症状来诊断本病,获得正确诊断的病例不多,大多数在手术或尸检时发现,晚  相似文献   

5.
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是以高血压和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极少数可无任何临床症状。(无症状型)国内报告病例不多。我院外科自1962年9月至1976年7月曾遇到本病11例,均经手术切除。病理诊断10例为嗜铬细胞瘤,1例为嗜铬细胞瘤恶性变。5例位于右肾上腺,3例位于腹膜后嗜铬质群,3例位于膀胱壁。8例治愈,3例死亡。(病历摘要见附表)  相似文献   

6.
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不是一种很罕见的疾病,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均经常报导,由于本病是以高血压及代谢紊乱为主的综合征群,在临床表现方面可以是症状型(如阵发性高血压、持续性高血压或高血压伴有代谢障碍等类型);也可以是无症状型,即平素无任何症状,一但因某些诱因(如外伤、手术刺激、特殊检查时、妊娠分娩过程、肤部包块反复按压检查时),而突然出现血压增高或循环急剧紊乱,经过进一步详细检查才确定是嗜铬  相似文献   

7.
膀胱嗜铬细胞瘤为非上皮性肿瘤,较少见,国外报道约占整个膀胱肿瘤的0.38%[1]。我院1975年9月~1994年11月诊治5例,约占同期膀胱肿瘤的0.33%(5/1516),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例,皆为女性,年龄35~65岁,平均44.5岁...  相似文献   

8.
巨大的囊性嗜铬细胞瘤,无高血压表现,或者初诊时是以高热症状为主者,术前诊断甚为困难,本文报告此类嗜铬细胞瘤二例,均于术中才知道诊断,因术前无思想准备,以致一例抢救不及,另一例亦经很多波折,才获治愈,现将二例报导如下,并讨论由此二例所得到的一些经验教训。病例一梁某,男性,55岁,工人,因发热四十天,右上腹发现包块二十天,于1973年9月15日入院。  相似文献   

9.
报告了3例恶性嗜铬细胞瘤并作文献复习。作者提出,该病临床特点是以儿茶酚胺增高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伴局部浸润和转移。须结合临床和病理方能确诊;治疗以手术为主,放疗和化疗也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0.
报告5例膀胱嗜铬细胞用,3例良性,2例恶性。3例排尿时有典型高血压发作,2例排尿时血压正常。除了1例因肿瘤转移,另1例因诱导麻醉突然死亡外.余3例进行手术,术后效果满意。随访3~8年未见肿瘤复发。根据临床症状,膀胱嗜铬细胞瘤分为高血压型(又称功能型)和正常血压型(又分隐匿型和无功能型)。电子显微镜对肿瘤的超微结构研究显示:有功能的肿瘤分泌颗粒相当大,直径为220~280nm;无功能的肿瘤分泌颗粒比较小,直径仅为100~180nm。为明确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定位,分别对膀胱镜、CT、MRI、B超和 ̄(131)I一MIBG等项检查的价值进行了评论。膀胱嗜铬细胞瘤以手术为主,但必须做好术前准备。最后对恶性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1.
嗜铬细胞瘤为功能性肿瘤,多发生在肾上腺髓质,约10%发生在肾上腺以外交感神经节或副神经节的嗜铬组织内,其中发生在膀胱者更为罕见。膀胱嗜铬细  相似文献   

12.
肾上腺偶发嗜铬细胞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21例肾上腺偶发嗜铬细胞瘤临床资料的分析,将肾上腺偶发瘤分为功能性嗜铬细胞瘤和静止型嗜铬细胞瘤,认为肾上腺偶发嗜铬细胞瘤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诊断,早期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3.
<正> 本院1956—1977年收治经手术证实之嗜铬细胞瘤10例及外院会诊2例,共计12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6例。发病年龄20—50岁占9例。最幼15岁,最老54岁。症状出现时间2月至13年不等。高血压类型:持续性3例,阵发性7例,高血压史不详2例。肿瘤部位在肾上腺内6例,其中右侧4例,左侧2例。在肾上腺外6例,其中腹主动脉旁5例,颅内1例。经病理检查9例为良性嗜铬细胞瘤,2例为恶性嗜铬细胞瘤,另1例未作病理检查。结果手术死亡2例。余8例高血压患者中7例切除肿瘤后血压均明显下降。1例肿瘤未切除,因肿瘤和腹主动脉粘连紧密,术前诊断不清,  相似文献   

14.
妊娠合并嗜铬细胞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先明 《中国医刊》2001,36(5):15-16
嗜铬细胞瘤是肾上腺髓质来源的一种产生儿茶酚胺引起高血压的少见的肿瘤 ,嗜铬细胞瘤合并妊娠较少见 ,大约 50 0 0 0个足月妊娠中有 1例发生嗜铬细胞瘤[1] 。目前文献报道只有数百例。且易误诊或漏诊 ,也是引起血压升高的较少见的内分泌原因。若在产前未能做出诊断 ,则对母儿均有严重威胁。 60年代以前嗜铬细胞瘤合并妊娠 ,母亲死亡率高达 4 8% ,到 80年代母亲死亡率下降到 1 1 % ,近年来仍在继续下降 ,甚至有报道认为死亡率已下降到接近于 0的水平[2 ] 。其预后的好坏取决于能否早期诊断及严格的处理。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可以治愈的肿瘤 ,嗜…  相似文献   

15.
在81例嗜铬细胞瘤病理分析的基础上,作了10例良性嗜铬细胞瘤(benign pheochromocytoma,BP)和2例恶性嗜铬细胞瘤(malignant pheochromocytoma,MP)的超微结构观察,其中3例做了扫描电镜。发现BP和MP瘤细胞胞浆内的分泌颗粒,明显多于对照组;深电子密度的颗粒尤多。肾上腺髓质内BP和主动脉旁BP,结构基本相同。后者瘤细胞核呈不规则型为多;核内见中等密度、园形、均质的脂滴样小体。2例青少年的MP椎体转移灶。均为肾上腺外瘤(膀胱和主动脉旁),瘤细胞呈明显异型性,BP和MP与血管关系密切,瘤细胞绕于毛细血管,小血管周围,分泌激素可见有内皮细胞逆向吞饮;血窦和小血管为弥散和管道而入血。  相似文献   

16.
介绍:嗜铬细胞瘤很少表现为颅内出血。本文报道了2例病例。病例报道:第1例为26岁的患者,因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第2例为44岁的患者颞叶血肿。两者的诊断依据为:高血压和高尿儿茶酚氨,并由影像学和M IBG闪烁显像所证实。第1例患者为双侧肾上腺瘤,第2例患者为右侧肾上腺瘤,瘤体切除后,患者颅内压均恢复正常。第1例患者采用分子遗传学方法诊断出患有脑视网膜血管瘤病,阵发性高血压是第1例患者脑出血的病因,也是第2例患者瘤体破裂的原因之一。结论:讨论了嗜铬细胞瘤与脑动脉瘤之间的关系。嗜铬细胞瘤与颅内出血@Gelis A. …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前护理的方法.方法 对15例嗜铬细胞瘤患者进行术前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监测控制血压、补充血容量、纠正心律失常、预防高血压危象等.结果 15例患者如期手术,达到预期效果.结论 术前做好充分准备,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21例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分析,发现尿儿茶酚胺阳性率100%,B超及CT确诊率分别为94%和100%,手术切除成功率为95%,指出尿儿茶酚胺的测定、B超和CT检查至该病的定性,定位诊断有重要意义,手术切除是唯一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资料与方法例1患者,女,17岁,因突然头痛、恶心呕吐、心悸24小时于2007年1月17日入院,1天前在家务劳动中无任何诱因突然剧烈头痛,全身大汗淋漓,频繁恶心呕吐,呈喷射状,病程中无腹痛腹泻。既往:阵发性心悸气短史3年,否认高血压病史,否认慢性肝肾疾病史,否认头痛史。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经病理证实的儿童膀胱嗜铬细胞瘤2例,其典型症状为高血压,间隙性、无痛性肉眼血尿及排尿时发生头昏、头痛、出汗、视力模糊、面色苍白等。生化检查对诊断的帮助不大,B超及膀胱造影可指示膀胱内的肿物,而膀胱镜检查可为诊断及定位提供重要的依据。病理学上,本肿瘤不能用一般诊断恶性的组织学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