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目的:分析探讨糖调节受损(IGR)患者大动脉僵硬度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选择糖调节受损患者41例(观察组)和健康体检人群30例(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液流变学指标、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压差、脉搏波速度(PWV)等指标情况。结果:糖调节受损患者PWV较对照组显著增加,餐后2h血糖、全血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调节受损患者大动脉功能改变主要为僵硬度增加,同时存在血液黏度增加,可能对糖调节受损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糖调节受损(IGR)患者动脉僵硬度与微循环变化。方法观察组(高血压合并IGR)患者34例,用日本科林公司VP 1000动脉硬化自动测量仪测量颈动肱-踝动脉传导速度(baPWV),作为反映动脉僵硬度的参数;用微循环检测仪观察球结膜微血管变化;抽血查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测量体重指数、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等指标,并与对照组(高血压血糖正常患者)比较。结果观察组baPWV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微循环多项指标异常,血管形态、微血管瘤发生率、流态、红细胞聚集等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高血压合并IGR患者大动脉和微血管均有不同程度病变,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杏丁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氧自由基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讨杏丁注射液防治高血压病的药理基础。方法 选择血压控制正常高血压患者62例,随机分为杏丁治疗组30例和时照组32例,对照组服用肠溶阿司匹林片,每次75mg,每日1次,作对照,杏丁治疗组用杏丁注射液20ml+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4天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杏丁注射液能明显提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血清丙二醛(MDA)含量,降低全血粘度(高切、低切)、血浆粘度,其药理效应优于肠溶阿司匹林片。结论 杏丁注射液有明确的抗氧化、消除氧自由基、改善血液流变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丽娟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12):1522-1523
目的探讨糖调节受损和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2年11月期间收集我院心内科收治的糖调节受损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进行体检的健康人8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都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观察组的IM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冠脉病变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BMI、FPG与2hPG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SBP和DBP对比无明显差异。结论糖调节受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伴随有冠脉病变程度加重,为此需要合理控制血糖,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正常糖耐量、糖调节受损人群4年转归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社区非糖尿病人群随访4年糖代谢转归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4年石景山社区的中老年人群1060例作为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正常糖耐量(NGT)组和糖调节受损(IGR)组。IGR组再分为3个亚组:空腹血糖受损(IFG)组、糖耐量异常(IGT)组和IFG+IGT组,其中IFG组又分为IFG1组(FBG5.6~6.0mmol/L)、IFG2组(FBG6.1~6.9mmol/L)。调查研究对象4年后糖代谢指标转归情况,比较组间临床特征、合并其他疾病情况,分析NGT、IGR人群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随访4年该非糖尿病人群T2DM累积发病率8%,其中NGT组、IFG1组、IFG2组、IGT组、IFG+IGT组4年T2DM累积发病率分别为4.7%、10.8%、20.0%、11.5%、20.9%。IFG2及IFG+IGT组的T2DM累积发病率均明显高于IFG1或IGT组(P<0.01)。IGR组合并高血压、血脂紊乱、微量白蛋白尿、心肌梗死的比例均高于NGT组(P<0.05);其中,IFG+IGT组合并肥胖、脑卒中、周围血管病的比例明显高于IFG、IGT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NGT转...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研究不同糖调节受损人群的餐后血糖波动特征.方法 根据连续2次75g口服葡萄糖耐量检查(OGTT)结果,选取北京地区稳定人群中正常糖耐量(NGT)组22例,单纯空腹血糖受损(HFG)15例、单纯糖耐量低减(I-IGT)19例、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耐量低减(IFG/IGT)组11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组21例.所有受试对象均行72hCGMS监测,分析比较各组餐后血糖峰值(PPG)、达峰时间(△t).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餐后血糖波动持续时间(DPE)、曲线下面积(AUC)和其增量(△AUC).结果 I-IGT、IFG/IGT和T2DM组的餐后PPG、餐后PFGE较NGT或I-IFG明显升高,HGT和T2DM组DPE明显延长,T2DM组△t较NGT组明显延迟(P<0.05);从NGT、I-IGT、IFG/IGT到T2DM组,餐后血糖对全天高血糖的贡献率(△PAUCI)逐渐下降;且I-IFG、IRG/IGT和T2DM组较NGT有显著性差异(P<0.05);当糖化血蛋白(HbA1C)≥7%时,空腹对全天高血糖的贡献率首次逆转为大于餐后贡献率,且与HbA1C<5.5%组比较,△PAUC1开始有显著性差异;HbA1C与餐后总曲线下面积(AUC1)、全天总曲线下面积(AUC2)、空腹总曲线下面积(AUC3)、OGTT葡萄糖负荷后2h血糖(2hPBG)和3餐血糖峰值均值(MPPG)显著相关(γ分别为0.743、0.687、0.504、0.708和0.732,P<0.001);以HbA1C为因变量,以曲线下面积和血糖水平为自变量分别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只有AUC1、AUC2和2hPBG、中餐后PPG最终分别进入2个方程(决定系数r2为0.552和0.614,P<0.01).结论 IGR三组分中I-IFG的餐后特征与NGT最为接近,I-IGT组与T2DM最相似;除I-IFG组外,随着糖调节受损程度的加重,餐后血糖对全天高血糖的贡献率逐渐下降;当HbA1C<7%时,应以控制餐后血糖为主,餐后2h血糖为推荐的简单评价指标;而HbA1C≥7%时,还应重视空腹血糖. 相似文献
8.
《临床军医杂志》2015,(7)
目的探讨糖调节受损(IGR)与老年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年龄>60岁且无糖尿病史的VCIND患者187例为研究对象,另选取200例同期无糖尿病史且无认知功能障碍的体检人群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糖耐量试验,经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IGR及其他危险因素与VCIND的相关性。结果 (1)VCIND组患者的IGR发生率为29.41%(55/1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9.00%(3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VCIND组患者糖尿病发生率16.04%(30/187)、高胆固醇血症发生率32.09%(60/187)、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发生率21.39%(40/187)、高甘油三酯血症发生率36.36%(68/18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200)、20.50%(41/200)、13.50%(27/200)、24.50%(49/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VCIND相关的危险因素依次为:糖尿病(OR=10.542,P<0.01)、高血压病(OR=5.365,P<0.01)、高甘油三酯血症(OR=4.144,P<0.01)、高胆固醇血症(OR=2.318,P<0.01)、糖调节受损(OR=1.786,P<0.05)。结论 IGR是VCIND的独立危险因素,即在血管性痴呆的早期已具有独立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冠心病合并糖调节异常患者冠脉病变的特点及预后。方法:选择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105例,根据血糖情况分为糖耐量正常组(NGT组)30例、糖耐量异常组(IGT组)30例和糖尿病组(DM组)45例。观察3组冠脉病变的特点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DM组I、GT组冠脉多支病变率、冠脉末梢病变发生率均显著高于NGT组(P〈0.05),DM组与IGT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NGT组(P〈0.05)。结论:合并糖调节异常的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广泛、严重,且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应加强对心血管患者的血糖检测。 相似文献
10.
太极拳运动对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太极拳运动对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以83名轻至中度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进行6个月持续、有组织的太极拳锻炼,对照组不安排运动.采用LBY-N6型旋转式黏度计,分别检测运动组锻炼前和锻炼6个月后次日,安静空腹状态下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对照组检测同步进行.结果:长期坚持太极拳运动的高血压患者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得到改善,并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太极拳运动对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性有一定改善作用,有利于高血压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PP)的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7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157例健康对照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按年龄分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与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组,老年健康组与中青年健康组,对各组的动态脉压(PP)、动态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进行比较。结果(1)在不考虑年龄的情况下,原发性高血压组动态PP,SBP,DBP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无论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还是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组,动态PP,SBP,DBP水平均显著高于同年龄健康对照组。(3)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动态PP显著高于中青年高血压组,两组间动态SBP比较无明显差异,而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动态DBP显著低于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组。(4)老年健康对照组与中青年健康对照组比较,动态PP水平显著增高;SBP水平无明显差异;DBP水平显著下降。结论动态PP水平随增龄而增大。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与健康对照组动态PP水平增高主要与动态DBP水平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高血压中的血糖、胰岛素及其抗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胰岛素抗体 (IAb)在原发性高血压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IAb做为生物学标志物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EHT)患者的血糖和胰岛素变化 ,以揭示IAb在EHT中的可能影响和作用。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中 ,餐前、餐后IAb阳性率均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 ;餐后IAb阳性组比阴性组胰岛素水平明显下降 (P <0 .0 5 ) ;IAb阳性组餐后比餐前血糖上升 (P <0 .0 5 )。结论 IAb的存在可能影响餐后胰岛素和血糖 ,也许其在EHT中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研究高原高血压患者24 h平均脉压与血浆内皮素1、一氧化氮的关系。方法 对35例患者均在未服药状态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按24 h平均脉压≤60mmHg,60~69mmHg,70~79mmHg,80~89mmHg,90~99mmHg,≥100mmHg分为6组,同时测定各组的血浆内皮素1、一氧化氮的水平情况。结果 随着24 h平均脉压增高,血浆内皮素1水平增高,而一氧化氮水平降低。结论 高原高血压患者24h平均脉压与血浆内皮素1呈正相关,与一氧化氮水平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小时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动态脉压、昼夜血压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 (1)对684例观察对象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其中血压正常组312例,单纯血压升高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原发性高血压组145例,原发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组227例,对比分析24小时动态脉压监测各指标。(2)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的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节律,依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其分为两组,夜间下降率小于10%为非杓型组,大于或等于10%为杓型组。结果 (1)伴靶器官损害组白昼舒张压、夜间舒张压低于原发性高血压组(P<0.01);(2)随高血压患者病变程度的加重,脉压也随之增大(P<0.01),依次为伴靶器官损害组、原发性高血压组和血压正常组;(3)靶器官损害组大多为非杓型血压节律,与原发性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1)动态脉压的变化可以反映高血压患者病变程度,舒张压低及动态脉压增大是原发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患者动态脉压变化特点之一。(2)非杓型血压节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较杓型血压节律者的靶器官损害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运动对中年糖耐量减低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运动对糖耐量减低(IGT)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1名中年IGT患者随机分为健步走组20例、健步走 抗阻力运动组20例和对照组21例,两运动组进行24周运动处方的锻炼。分别于实验前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受试者内皮素-1(ET-1)和C型利钠肽(CNP);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受试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Dia-P)。结果:与实验前相比,24周锻炼后,健步走组和健步走 抗阻力运动组CNP水平升高、ET-1水平降低和△Dia-P提高。就实验前后各指标的变化值而言,健步走 抗阻力运动组的CNP、ET-1的变化值显著高于健步走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健步走或健步走 抗阻力运动可改善中年IGT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健步走 抗阻力运动对CNP、ET-1影响的效果比单纯健步走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血压伴糖耐量减低患者血压晨峰(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MBPS)与靶器官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10例原发性高血压伴糖耐量减低患者,根据动态血压结果分为MBPS组(n=100)和非MBPS组(n=110),比较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CA)、左心室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他汀类调脂药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脉压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后血压控制均达标),监测其服用阿托伐他汀8周前后的24 h动态血压,比较服药前后脉压和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脉压减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杓形节律增多,非杓形节律减少,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血压控制达标的高血压患者的脉压,一定程度上恢复其血压昼夜节律,从而更有效的控制血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临界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将10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3例,对照组不用药物治疗采用随访观察,对实验组患者采用健康教育、心理干预、指导血压监测,定期随访护理干预等措施,随访时做好记录,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在护理干预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在护理干预后血压下降情况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临界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有效的控制血压,能够有效预防高血压的发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5,(10)
目的:通过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运动试验过程中血压的变化规律,为高血压患者科学锻炼健身提供依据。方法:84名符合标准的受试者,分为原发性高血压组(H组,n=60)和正常组(N组,n=24),进行运动负荷试验。研究两组在运动过程中及恢复过程中血压变化的规律,比较在相同负荷下,两组血压值差异。结果:运动负荷30W至120W过程中,N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差(PP)均缓慢升高;H组SBP在各级负荷下均非常显著升高(P<0.01),DBP升高不显著,但是在负荷达120 W时显著升高(P<0.05)。运动过程中两组比较,各阶段H组SBP、DBP都非常显著高于N组(P<0.01),PP组间变化无统计学意义;H组出现SBP过高反应的比例为28.33%,N组为4%,两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运动后的恢复过程中,在6min内,两组SBP、PP均显著降低(P<0.05,P<0.01),10 min时H组SBP低于其静息SBP(P<0.05);DBP缓慢下降,6 min时两组DBP均低于其静息DBP(P<0.05)。结论:在运动过程中,健康中老年人与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都表现出一定的变化。高血压患者SBP对运动强度敏感,小强度运动时即出现显著性升高,大强度时容易出现SBP过高反应,比例明显高于血压正常人群;DBP在120 W时变化明显,运动后恢复过程中DBP恢复缓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