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电动站立床训练时,可能影响患者发生直立性低血压或出现头晕,胸闷.心悸等不适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3-03/12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进行电动床站立训练的58例瘫痪患者,记录其年龄,性别,职业、诊断,症状、伴发病,病程,卧床时间,每次站立训练持续时间,站立角度等,分别使用,检验和多元逐步回归方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单因素资料分析显示,下列因素为患者站立训练时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或不适的危险因素:职业一病前从事非体力劳动者(P&;lt;0.01)、卧床时间&;gt;1个月(P&;lt;0.01)、第1周站立训练角度&;gt;70&;#176;(P&;lt;0.01)、并发心脏病、糖尿病等,这些患者在训练过程中容易诱发体位性低血压或出现头晕、胸闷等不适而性别(P&;gt;0.05)、年龄(P&;gt;0.05)、瘫痪情况等与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或头晕、胸闷等不适关系不大,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第1周站立训练的角度、卧床时间、是否有伴发病及职业等密切相关。结论:在给患者进行斜床站立时,要注意影响患者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危险因素,训练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以防发生不良反应,使训练能安全、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2.
卢青英  黄素华 《护理研究》2006,20(9):2388-2389
脑卒中病人进行电动站立床训练时可发生血压下降、脉搏增快、面色苍白、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康复训练的进程及效果。本文对电动站立床训练引起的各种危险因素与首次站立角度、站立持续时间、卧床时间、伴发疾病、药物影响、心理因素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预见性的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早期使用电动站立床是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长期卧床过渡到站立的方法,可以预防体位性低血压,提高下肢负重、平衡能力和躯干控制等[1]。由于偏瘫患者下肢力量不足、张力过高或模式异常等原因,常出现异常步态。许多偏瘫患者对下肢的恢复不仅满足于步行能力的提高,更希望改善步态以利于回归社会。我科在原有使用电动站立床的基础上,积极探讨新方法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步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气压治疗对经过一段时间体位适应性训练后仍存在体位性低血压的22例高位SCI患者的即刻作用,并探讨该治疗的最佳方案。方法:22例患者均分2天在同一时间段内分别完成方案1、2的训练内容。方案1,患者直立床站立期间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时开始施加气压治疗,之后每5min询问和观察患者的主观感受,并分别测量其收缩压、舒张压和脉搏,直至再次发生体位性低血压为止;方案2,在安静平卧位时即开始施加气压治疗,5min后接受直立床站立训练,站床期间持续气压治疗,直立床角度每升高15°。询问和观察患者的主观感受,并分别测量其收缩压、舒张压和脉搏,直至发生体位性低血压为止。结果:方案2平均站床角度明显大于方案1(59.32±11.78°、37.51±8.96°,P0.05);治疗后两种方案均能使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显著增高(P0.05),且方案2增高的幅度更大(P0.05)。结论:气压治疗对于长期存在体位性低血压的高位脊髓损伤患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建议在体位适应性训练中结合使用。  相似文献   

5.
孙宁  黄富表  叶婷  赵合欢 《中国康复》2021,36(12):725-728
目的:观察滚筒作业活动对改善高位脊髓损伤患者的体位性低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脊髓损伤患者按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2组患者均进行起立床、气压、针灸及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等康复治疗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每天进行辅助下的20 min的滚筒作业活动,每周5次,持续6周。记录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晨起卧床时的血压值及站起立床到最高角度时站床角度值和此时血压值,并记录2组患者轮椅端坐位下体位性低血压不适感消失的时间和不适感消失的情况。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晨起卧床时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1)。2组患者站起立床最高角度的收缩压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1),观察组的舒张压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且观察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站起立床到最高角度值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1),且观察组站起立床到最高角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不适感消失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1),体位性低血压不适感消失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01)。结论:滚筒作业活动可以改善高位脊髓损伤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现象:提高体位性低血压的血压值和改善体位性低血压的不适感。  相似文献   

6.
陈欢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5):6098-6098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应用电动起立床对体位性低血压的影响。方法 86例脊髓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52例,对照组采用逐步摇高床头,治疗组采用电动起立床进行训练。结果两组患者体位性低血压发生例数与达到直立位所经历的时间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动起立床训练能有效预防脊髓损伤患者从卧到站过程中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且所耗时间短、较安全。  相似文献   

7.
卢青英  黄素华 《护理研究》2006,20(26):2388-2389
脑卒中病人进行电动站立床训练时可发生血压下降、脉搏增快、面色苍白、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康复训练的进程及效果。本文对电动站立床训练引起的各种危险因素与首次站立角度、站立持续时间、卧床时间、伴发疾病、药物影响、心理因素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预见性的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62例病人均为2002年1月—2005年10月在进行电动站立床训练时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人,其中男38例,女24例,年龄56岁~78岁。出血性脑卒中23例,缺血性脑卒中39例,全部病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瘫。2方法训练前监测血压、脉搏。训练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可被动活动下肢的电动起立床对颈髓损伤患者在站立训练中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站立训练时间、运动功能、感觉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3例确诊为颈髓损伤,损伤平面位于C4—C8,ASIA分级为A—B级,病程在3个月内以卧床为主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10)和对照组(n=13),分别进行下肢活动式电动起立床训练和普通电动起立床训练,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完成训练所需时间、运动评分、感觉指数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随站立次数增加,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呈下降趋势,在各时期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完成站立训练所需时间更短(实验组9.8±4.16d,对照组16.46±5.42d,P<0.05),在治疗4周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运动评分和Barthel指数得分均得到了提高,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的感觉指数评分与治疗前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带有下肢被动活动功能的电动起立床可减少站立训练中不良反应的发生,完成站立训练所需时间更短,效果显著优于普通电动起立床,更有利于加快颈髓损伤患者康复进程,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平卧位、站立位两种体位改变对脑卒中卧床患者心率、血压、左室排血功能、心肌收缩功能、心脏前负荷、后负荷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利用无创心输出量检测系统,监测30例脑卒中卧床患者和20例正常受试者在平卧位、站立位两种不同体位改变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BP)、心输出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心收缩力指数(CTI)、左心做功指数(LCWI)、前负荷率(EDFR)、外周血管阻力(SVR)。每个体位连续监测2min,取以上参数的平均值作为观察结果。结果:①平卧位时脑卒中卧床患者的SV、CTI较正常受试者显著下降(P0.01),HR显著上升(P0.01);②脑卒中卧床患者在不同体位下的比较:HR、SV、CI、CTI、LCWI均呈现平卧位站立位(P0.01),且站立位HR升高最大幅度10次/分左右(76.36±8.54 VS 86.12±12.57);SVR比较结果为平卧位站立位(P0.01);③正常受试者不同体位间的比较:HR表现为平卧位站立位(P0.01);SV表现为平卧位站立位(P0.01);CTI、LCWI、SVR比较无差别;④在平卧位→站立位变化时:HR在两组间均出现持续上升趋势;SV在正常受试者中呈下降趋势而脑卒中卧床患者却呈上升趋势。结论:脑卒中卧床患者心排量较正常人群下降,从平卧位到站立位的体位改变对脑卒中卧床患者心血管反应有明显的影响,而且这种体位改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训练心功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瘫痪病人(包括截瘫、偏瘫和四肢瘫)由于体能减弱,瘫痪肢体主动运动不足及肌张力异常而长期卧床,从而引起全身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等多种并发症。站立床训练可以帮助病人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维持脊柱、骨盆及下肢的应力负荷,是促进病人功能恢复的有效手段。但站立床训练时可能会发生直立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影响病人的康复进程及效果。现回顾性分析2004年-2005年42例接受站立床训练的瘫痪病人护理过程,探讨如何进行正确有效的护理,减少不良反应,为今后的护理工作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