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产后出血的原因,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发生的76例产后出血产妇的病因及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年龄≥35岁、胎次≥2次、宫缩乏力、胎盘粘连和胎盘植入、剖宫产、产前贫血及有前置胎盘的患者更易发生产后出血。结论重视产妇产前、产时出血的高危因素,对产妇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和护理和及时的治疗抢救是有效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产后出血的原因,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发生的76例产后出血产妇的病因及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年龄≥35岁、胎次≥2次、宫缩乏力、胎盘粘连和胎盘植入、剖宫产、产前贫血及有前置胎盘的患者更易发生产后出血.结论 重视产妇产前、产时出血的高危因素,对产妇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和护理和及时的治疗抢救是有效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产后出血相关因素,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方法 以2004年1月~2006年12月在本院分娩的2596例产妇为观察对象,把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达到或超过500ml视为产后出血,观察产妇的一般情况,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产程、分娩方式、产前检查情况及住院分娩情况等.采用容积法 称重法计算出血量,运用卡方检验,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596例产妇,发生产后出血198例,产后出血发生率7.6%.发生产后出血产妇中,经产妇高于初产妇(P<0.01),剖宫产高于阴道分娩(P<0.01),双胎妊娠高于单胎妊娠(P<0.05),产前检查3次以下高于产前检查3次以上(含3次)(P<0.01).有产前高危因素高于无产前高危因素(P<0.01).产后出血的原因:产后宫缩乏力占56.56%;胎盘因素占26.77%;软产道损伤占16.67%.结论 产科高危因素和缺乏产前保健是产后出血的主要相关因素;产后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做好孕期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知识宣传,定期产前检查、做好高危筛查,提倡住院分娩,加强产前产时监护,及时处理产程,正确处理胎盘异常情况,是预防和减少产后出血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发生的病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镇平县卫生学校附属医院2002年12月—2009年12月分娩并发生产后出血78例产妇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孕产妇3654例中发生产后出血78例,其发生率为2.13%。剖宫产产后出血率高于阴道分娩,差异有显著(P<0.05)。随着胎儿体重增加产后出血发生率增加,差异有显著(P<0.05)。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中,子宫收缩乏力居首位55例(70.51%),其次胎盘因素16例(20.51%)。结论产后出血与分娩的方式、胎儿体重、高危因素等有密切关系。发生原因主要与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有关。加强产前、产时、产后围产期保健,正确处理产程是降低产后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产后出血发生的高危因素分析,探讨预防和减少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住院分娩发生产后出血的158例产妇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分析评价各危险因素的相对危险性。结果影响产后出血为多因素影响,产次≥3次、前置胎盘、胎盘残留、多胎、胎儿体重≥4000g、妊娠高血压、绒毛膜羊膜炎、妊娠合并中重度贫血、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剖宫产等都是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前置胎盘、胎盘残留、多胎、妊娠高血压、绒毛膜羊膜炎、妊娠合并中重度贫血和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是影响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做好育龄妇女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减少产前非意愿妊娠,减少巨大儿发生,积极治疗妊娠合并症,加强孕期保健,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护理有助于预防和减少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产后出血产妇的出血原因,并提出合理的护理措施.方法 分析在我院住院分娩发生产后出血的65例产妇出血原因,并给予及时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通过精心护理,65例产后出血产妇均治愈出院.子宫收缩乏力是引起产后出血最常见最主要的原因.结论 重视孕期保健,认真做好产前、产时、产后的观察、预防,才能有效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发生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前收治的产后出血产妇,对其发生出血的原因进行分析统计,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同时对2012年1月后收治的产妇给予产后出血防治措施,观察措施实施后的出血时间发生率。结果经过分析后发现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有宫缩乏力、胎盘滞留、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等,对产妇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后,均痊愈出院。同时制定出产前、产时、产后预防出血措施,在临床上得到较好的效果。结论产前、产时、产后预防出血措施在临床上应用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在各方面均需要进行严格护理观察,方能保证产妇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及救治措施。方法:对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55例产后出血患者病因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后出血发生率为5.57%,子宫收缩乏力和胎盘因素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分别占47.3%和30.9%,软产道裂伤占18.2%;产后2h是产后出血的高发时间,且大多数为宫缩乏力所致;相关危险因素有产程延长及难产、分娩损伤、人工流产及引产史、妊娠并发症及巨大儿等。结论:在基层医院产后出血是多种原因及高危因素相互关联和作用的结果,重视产前、产时出血的高危因素,加强孕期保健及预防宫缩乏力,处理好各个产程,针对具体病因及时运用药物或宫颈钳夹、宫腔填纱等处理,是有效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影响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降低孕产妇的死亡率。方法对本院1998年3月至2009年3月发生产后出血的137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中,子宫收缩乏力居首位(78.8%),其次为胎盘因素(11.7%)。产后出血与分娩方式、孕产次及多胎妊娠等关系密切。结论要大力宣传计划生育,加强避孕措施,减少人工流产刮宫及妊娠次数;重视高危产妇产前、产时、产后围产期保健,提高产科质量,正确处理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从而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产妇产后出血的原因及相关因素,为制定更为有效的产后出血防治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慈溪市各家助产医疗单位住院分娩并诊断为产后出血的产妇报告卡资料,分析产后出血原因及相关因素。结果5年内总的常住人口产妇产后出血率明显低于流动人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娩方式对产后出血结局影响不大;产后出血主要原因为宫缩乏力,胎盘因素次之。结论产后出血与多种因素有关,且与孕期管理、产时监测、产后处理各环节关系密切,产后出血防治需重点关注产前、产时及产后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8例产后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分析引发产后出血的原因依次是胎盘因素、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结论通过产前、产时检查,及时治疗妊娠的合并症、并发症,同时对产程进行严密观察及正确处理,及时发现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对降低其发生率,并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轻者发生产后感染,严重者可致失血性休克,继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甚至死亡。在我国占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我院位于村镇之内,患者主要为农村患者,其中部分孕妇缺乏保健意识,孕期大多数没有接受正规系统的孕期保健检查,在孕期没有治疗可以治愈或可以减轻的并发症及高危因素。产时在小诊所分娩困难产后出血时才送到我院,因此病情急,危险大,如不及时处理,将严重威胁产妇生命安全,因此及时分析其病因并成功的控制产后出血,降低其发生率,是关系到产妇安危的重点。我院10年间共收治产后出血患者78例,分析其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制定防治措施,降低孕产妇死亡。  相似文献   

13.
产后出血的病因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有关因素与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原因与发生率。结果: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按作用大小分别为:宫缩乏力、多胎、滞产、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次、新生儿体重、胎盘因素、产妇年龄、妊娠并发症、产程时间、阴道撕伤及会阴切开等。结论:产后出血的重要原因为宫缩乏力,其次为胎盘因素。引起宫缩乏力的因素有妊娠并发症等,预防产后出血须加强产前系统检查及时发现急性疾病;产时要及时处理产程各期,严密观察产后2h内的出血,正确估计出血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对产后出血的护理质量,降低产后并发症及母婴死亡率。方法总结本院5年间产后出血资料,分析出血原因和高危因素。结果产后出血主要原因是子宫宫缩乏力,产后出血高危因素是前置胎盘、人工流产。结论产后出血主要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也不可忽视胎盘因素及其他原因。提高产科护理质量,重视产前保健,正确处理产程,加强产后观察及进行必要产后保健指导,能有效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魏萍 《北方药学》2014,(8):152-152
目的:总结产后出血的早期识别及处理要点,提高母婴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在我院分娩并出现产后出血的5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结果: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等。分娩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准确判断;一旦出现出血或疑似出血,要做好预防措施,主要包括预防性用药、按摩子宫、宫腔填塞纱布、子宫血管结扎及切除子宫等方法。结论:识别并重视引起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重视产妇出血的任何症状,并仔细分析,及时给予应对措施是预防及处理产后出血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沈玉宇 《中国医药科学》2012,(4):140-141,145
目的探讨产妇产后出血的预防及临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6月~2010年6月45例产后出血产妇(观察组)和45例未发生产后出血产妇(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对两组产妇是否进行孕期保健、围生期保健及产程处理等进行分析比较。同时对45例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对应的治疗措施,观察止血效果。结果观察组各种产后出血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原因主要有宫缩乏力、软产道损伤及胎盘因素,所占比例分别为66.67%、13.33%、8.89%。分别采取子宫按摩或宫腔填塞、软产道裂伤缝合及取盘术等方法处理后,均达到止血效果,无一例发生大出血死亡。结论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其次为软产道损伤及胎盘因素,可通过加强孕期保健及产程处理等预防措施有效防止产后出血,同时根据产妇出血原因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可有效止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引起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以减少其发生率和病死率。方法通过对我院住院发生的产后出血106例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对其出血原因、出血量及分娩方式所致的原因进行比较。结果巨大儿、妊娠合并中度贫血,疤痕子宫等产前存在的相关高危因素是导致产后出血的重要原因。产程异常、助产技术、产后观察等为产时及产后存在的高危因素。结论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重视产前、产时、产后的相关高危因素,提高医生的助产技术,是有效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产后出血原因及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英 《北方药学》2012,9(5):86-86
目的:本文将分析孕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高危因素,以避免孕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症状,及防治产后出血的有效措施。方法:对产妇分娩后出血量进行测量,并对胎儿、胎盘及孕产妇自身基本情况进行记录,做出统计学分析,用于判断导致产妇经过分娩后发生产后出血的原因以及对产妇经过分娩后发生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分析。结果: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妇发生宫缩乏力是造成产妇在进行分娩后发生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其次为胎盘因素引起产妇进行分娩后发生产后出血。有分娩史的经产妇,或发生双胎妊娠、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分娩巨大儿、瘢痕子宫以及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均可成为产妇分娩后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结论:医护人员应采取综合措施,及时并且全面地掌握孕产妇的实际情况,充分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工作,若发生产后出血应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才能真正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及产妇因产后出血造成的死亡率,保证孕产妇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产后出血相关的因素,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镇平县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产妇10953例作为观察对象,将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500mL定为产后出血。采用面积法和称重法测量产后出血量,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0593例产妇中发生产后出血306例,发生率2.80%。发生产后出血的病例经产妇高于初产妇(P<0.05);剖宫产高于阴道分娩(P<0.05);多胎妊娠高于单胎妊娠(P<0.05);有产前高危因素的占产后出血的83.17%。产后出血原因排位为宫缩乏力占66.23%,胎盘因素占24.03%,软产道损伤占9.74%。结论病理产科是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加强孕前宣教及孕期管理,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提高医务人员助产技术是预防和减少产后出血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产后出血的观察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陶富芬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10):1740-1741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6年2月收治的200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产后出血发生率2.42%,发生在2h内81.0%;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为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及其他,危险性因素包括未进行孕期保健、有妊娠并发症及孕产史、剖宫产、产程延长、多胎巨大儿羊水过多、无早接触及早吸吮等。结论产后出血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加强孕前宣教及孕期管理、重视产前保健、控制剖宫产、提高助产技术、加强产后观察等护理可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