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2.
当归饮,亦名当归饮子,是中医皮肤科临床使用的重要方剂(其组成:当归、白芍、川芎、生地、白蒺藜、防风、荆芥穗、何首乌、黄芪、甘草)。近几十年来,一些医学书籍却对该方出处记载不一,使读者莫衷一是。如陕西人民出版社的《皮肤病方剂药物手册》(1977年)认为出自清《医宗金鉴》;十一所中医院校编写的试用本《简明中医辞典》(1979年)及武进谢观编篡、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医学大辞典》(1921年)都认为它和眼科治目泪不止的另一当归饮,同出于明《证治准绳》(当归饮  相似文献   

3.
作者通过文献考证——苏合香丸早在《外台秘要》中有记载。  相似文献   

4.
张颗颗 《四川中医》2009,27(1):125-126
为归脾汤的出处而做正本清源的具体辨正与探究,阐明这一名方并非出自陈、薛之书,而是出自南宋严用和所著《严氏济生方》。  相似文献   

5.
厥阴俞透心俞穴埋线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穴位埋线疗法 (catgut-embeddingther apy)对冠心病的治疗作用 ,我们近年来应用厥阴俞透心俞穴埋置羊肠线对 8例冠心病患者观察治疗 ,通过采用开放型单向质序贯试验进行了研究 ,取得了满意疗效 ,现报导如下。1 临床资料1 .1 病例选择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 入选病例 ,符合“胸痹心痛”诊断标准且愿意接受埋线治疗者进入治疗组 ,不接受本法者采用西药治疗进入对照组。1 .2 一般资料 治疗组病例住院患者 5例 ,门诊患者 3例 ,男 7例 ,女 1例 ;最大年龄 74岁 ,最小年龄 5 6岁。全部病例均有 2年以…  相似文献   

6.
1基本概况 高血压是目前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1991年对15岁以上94万人群抽样调查,高血压标准化率为11.26%,与1979~1980年相比,10年间患病率增加25%,现在又一个10年已经过去而且近10年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高血压患病率又有很大程度提高。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79%,其中高血压将占首位。  相似文献   

7.
引方注明出处,可便于学习和检索。有些方剂方名虽同,但方中药味不尽相同。尤其历代度量衡不同,查明方剂出处,对剂量的临床应用殊为重要。目前,有些中医书籍对于引用的古代方剂,所注释的出处颇不一致。如用于血滞经闭的活血行瘀妇科名方“牛膝散”,全国中等卫生学校试用教材《中药学》,注明出自《妇人良方》;山东中医学院主编的《中药方剂学》,注明出自《证治准绳》;而《简明中医辞典》,又  相似文献   

8.
古代名方温清饮现今公认出自龚延贤所著的《万病回春》,经笔者考证,发现本方最早为明代新安医家方广所著的《丹溪心法附余》记载,原名解毒四物汤,制方创作者不详。  相似文献   

9.
田田  马也 《东方养生》2010,(3):116-121
几百年来,北京城都是从始至终地宽容,只要你有一己之能,就可以在这里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缝隙来奔腾跳跃、来休养生息。在这个城市里,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不管你是乡下人还是城里人,不管你的学历、金钱和家世到底如何。只要你成功了,就是好样的!  相似文献   

10.
来源于《和剂局方》之失笑散,经查核实属讹传,所出当为《华氏中藏经》。《中藏经》卷八中记载:“失笑膏治妇人产后血不快刺痛等证。五灵脂、蒲黄,右等分捣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醋半盏,同熬成膏,再入水一盏,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心俞、厥阴俞烧山火治疗心阳不振型心脏早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4例心阳不振型心脏早搏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8例。A组针刺心俞、厥阴俞,行烧山火手法;B组针刺内关、神门、通里、巨阙、膻中等穴,行平补平泻手法;C组针刺悬钟、阳陵泉,行烧山火手法。3组均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比较各组动态心电图及临床疗效。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76.3%,B组为31.6%,C组为23.7%,A组总有效率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治疗前后病情分级经Ridit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和C组治疗前后病情分级经Ridit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俞、厥阴俞烧山火是一种治疗心阳不振型心脏早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犀角地黄汤方名出处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犀角地黄汤首载南北朝陈延之所撰《小品方》,名芍药地黄汤。通过版本比较,文献查考,可以确认犀角地黄汤方名首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北宋林亿校勘本。犀角地黄汤在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原书中并无方名。除增添方名外,宋校本《备急千金要方》所载之犀角地黄汤,与孙思邈原书所录相较,还增加了病因病机及症状的描述,药物剂量、药物排序、加减、加工亦均有不同。宋校本《备急千金要方》之犀角地黄汤,与《外台秘要》所传录之《小品方》芍药地黄汤,方名不同,加减、药序、宜忌均不同,但主治证一致,药物剂量一致。犀角地黄汤各书记载的变化,可见孙思邈原著精神,也可见林亿功绩。  相似文献   

13.
阴跷脉考辨     
有关跷脉的理论最早散栽于《黄帝内经》,《难经》有相对详细的论述,后世医籍基本都依从上述医经之论。直至北宋张紫阳《八脉经》有关奇经八脉的论述与前人有所不同,并着重强调了阴跷一脉的特殊性,而后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一书中的跷脉理论已臻完善。1、循行分布。阴跷脉是足少阴肾经之别出,起于然骨之后方,上内踝前方,沿下肢内侧上行到阴部,经腹部、  相似文献   

14.
腐熟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熟水谷的部位虽然在胃,但这一功能却是由中焦来承担和完成的。“胃主腐熟”不仅与中医理论原旨相悖,而且也违背了历史与逻辑。由腐熟水谷的部位在胃,承担和行使此功能的器官则是中焦,再联系历代医家皆认为水谷腐熟的动力是“火”,而三焦乃“水火之道路”,特别是将人体水谷消化的过程形象地比喻为“釜中煮饭,釜底无火固不熟”,那么位于胃这一“釜”外(底)的组织即为中焦,当无疑义。  相似文献   

15.
茯苓考辨     
茯苓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史记》中称为茯灵。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日华子本草》记载“补五劳七伤,安胎,暖腰膝,开心益智,止健忘”。有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安神宁志之功效,是常用中药之一。近年来,因时有紧缺,伪劣品种冲击市场,严重影响医疗效果。为保障用药安全有效,现将笔者发现的以植物性根为主要原料仿制的茯苓介绍如下: 本品仿照茯苓块形状制作,较规则。长约4.5~5厘米,宽3~  相似文献   

16.
沙参考辨     
《中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的北沙参为伞形科植物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 Fr.Schmidtex Miq.的干燥根。南沙参为桔梗科植物轮叶Adenophora teraphylla(Thunb)Fisch.或沙参Adenophora Stricta Miq.的干燥根。由于古籍本草中沙参没有南、北之分,通称沙参,加上各地用药习惯不同等原因,造成了南、北沙参混用现象,为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本文对南、北沙参出典、性味、功效及混用原因作本草学考证。根据药理作用及化学成分研究表明二者不可混用。  相似文献   

17.
火热考辨     
中医学认为,火与热是导致人体多种疾病的重要因素,二者的性质、病机和临床表现相似,在中医学中“火”“热”常混称,本文从“火”“热”的概念入手,立足于《内经》《伤寒论》及历代医家的论述,阐述“火”与“热”的联系与区别,二者同中有异,不可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8.
三焦考辨     
历代对三焦形态部位的认识,可概括为七种说法:(1)有名无形说(《难经·三十八难》、《千金方》等);(2)三焦即网膜说(陈无铎、唐容川等);(3)三焦相当于淋巴系统说(章太炎);(4)“焦”即脊椎之“椎”字(《灵枢·背腧篇》、何梦瑶等);  相似文献   

19.
蒺藜考辨     
李毓群 《中草药》2008,39(4):附5-640
古今本草中以蒺藜为名的中药有2种,一种为刺蒺藜,<中国药典>称为蒺藜,其来源为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的干燥成熟果实.  相似文献   

20.
参附汤考辨     
参附汤始见于《圣济总录》,但临床常用参附注射液根据药物组成和功用来讲却来源于《济生续方》。历代参附汤虽方名相同但组成各异,方中均在以人参、附子为主药的基础之上进行加减变化,其中人参、附子的用量比也十分值得考究;虽主治病症不尽相同,但均以脾肾阳虚为主,直至现代临床常用参附注射液专治阳气不足之真阳虚脱证。历代医家更是对药量加减、药味配伍及功能主治不断进行着改变,对后世继续发掘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