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特异的有丝分裂素,除有促进内皮细胞增生、转移、增加血管通透性和血管生成的作用外,微血管造影证实VEGF可促进侧枝血管的形成。人重组VEGF和VEGF转基因治疗促进缺血模型的治疗性血管生成。VEGF基因还成功地用于严重下肢缺血病人的转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2.
以68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从分子遗传学角度探讨冠脉侧支循环的建立机制。结果显示:①冠心病组与对照组基因型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冠心病组的DD(Deletion,D、Insertion,I)基因型频率与D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②4周内未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冠心病组与对照组的DD与II,ID与II基因型之间ACE水平有检显著性差异(P〈0.01)。③三支病变组较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心肌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内皮细胞特异性的促有丝分裂原,属分泌性的糖蛋白。有促进内皮细胞增生,增强血管通透性;加速新血管形成的作用。VEGF通过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生物学作用。VEGF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新生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VEGF及其受体在缺血和/或缺 氧的 心肌细胞中表达升高。VEGF蛋白应用于心肌缺血可以通过促进缺血区新生血管形成,提高侧枝血流量而改善心功能。VEGF基因治疗心肌缺血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具有舒张血管、促进心肌细胞增生肥大、增强心肌收缩力和保护缺血心肌等效应,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PTCA术后再狭窄的发生发展有关,对冠脉侧支循环的形成亦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与血清血管生成素1(Ang-1)和2(Ang-2)浓度的关系。方法入选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中至少1支狭窄≥90%的患者67例,按照Rentrop分级方法,对CCC进行分级:0级22例,1级17例,2级18例,3级1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Ang-1、Ang-2浓度;应用Gensini积分系统评价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结果 0和1级组(冠状动脉侧支形成不良)血清Ang-1水平[(622.59±47.75)ng/L和(728.00±35.82)ng/L]明显低于2和3级组[冠状动脉侧支形成良好,(984.39±88.34)ng/L和(1169.80±48.18)ng/L,均为P<0.01];而0和1级组血清Ang-2水平[(798.23±70.48)ng/L和(732.35±36.26)ng/L]明显高于2和3级组[(562.56±81.85)ng/L和(450.80±41.19)ng/L,均为P<0.01]。CCC分级与血清Ang-1浓度呈正相关(r偏=0.81,P<0.01),与血清Ang-2浓度呈负相关(r偏=-0.69,P<0.01)。血清Ang-1浓度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偏=0.29,P<0.05),血清Ang-2浓度与Gensini积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随着血清Ang-1浓度增加或(和)Ang-2浓度下降,其侧支循环越发达,Ang-1可能促进了CCC的生成,而Ang-2可能抑制了CCC的生成。  相似文献   

6.
促血管生成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冠心病是危害人们健康的最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严重冠心病患者因多支弥漫性血管病变不能行完全血运重建,血管新生已成为冠心病心肌缺血等疾病治疗的研究热点,给治疗这类疾病带来了突破性进展.本文从血管新生的概述,治疗方法以及血管新生在冠心病治疗中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促进血管新生在严重冠心病治疗的应用前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h VEGF)裸质粒 DNA直接心肌注射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左冠状动脉结扎的急性心肌缺血模型 ,取缺血边缘区以先期构建的真核表达质粒 pc DNA3/ h VEGF1 6 5和真核载体 pc DNA3的 DNA分别多点心肌注射。给药后 4周先行大鼠冠状动脉造影 ,再取材分别行苏木精 -伊红染色、平滑肌肌动蛋白 (SMA)染色和 Northern Blot分析。结果 :给药后 4周冠状动脉造影示治疗组左室造影剂聚集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SMA染色示治疗组新生血管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 ;Northern Blot分析显示治疗组 VEGF m 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结论 :pc DNA3/ h V EGF1 6 5裸质粒 DNA心肌注射能转染心肌细胞并持续表达至少 4周 ,促进了缺血心肌血管新生和侧支循环形成  相似文献   

8.
治疗性血管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疗性血管生成是目前新近提出的概念,与传统的治疗手段(血管搭桥)不同,它是利用成血管诱导因子或内皮祖细胞,模拟体内血管生成的机制,达到促血管新生,改善侧支循环的目的。文中就此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正> 在冠心病人中,良好侧枝循环的建立通常是冠状动脉高度狭窄的征象,但同时又可保护病人免受心肌缺血的损伤.此类病人虽然冠脉病变严重,但无心肌梗死病史,心绞痛的严重程度亦较轻.因此,促进冠脉建立良好侧枝循环的治疗措施,可能使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和病残率明显下降.本文综述冠脉侧枝循环建立的机制及影响其血流量的因索.  相似文献   

10.
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近发现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形成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诱导的血管生成有一定的关系,这对传统认为的门静脉压力增高引起被动的血管通道开放的理论提出了挑战.研究提示在门静脉高压动物中VEGF/VEGF-R2 通路促进了门静脉系统侧支血管和高动力循环的形成.从而证实门静脉高压症侧支循环形成不仅归咎于连接门体静脉系统的分支血管, 而且是VEGF依赖的血管生成结果.现就近来这方面研究的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 ,随着细胞生物学及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 ,基因治疗冠心病的研究已取得很大的进展 ,一些已成功应用于临床[1,2 ] ,成为当今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热点。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将血管生长因子如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因导入心脏 ,促使冠状动脉 (冠脉 )血管新生 ,侧枝循环建立 ,增加缺血心肌的血液供给 ,防御或减少心肌缺血或坏死 ,称之为“基因冠脉搭桥” ,为冠心病病的治疗提供了又一新途径。1 基因治疗方法学及进展1.1 概念 :基因治疗是指将目的基因通过相应载体导入靶器官或靶组织 ,并使…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心肌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发展是机体重要的代偿机制之一。预先存在的侧支循环可缩小心肌梗塞范围,防止或延缓左心室重构,维持残存心肌活性,但同时也是梗塞后心绞痛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根源,是心肌缺血的标志。同其他代偿机制一样,侧支循环是一柄双刃剑,应积极发挥其有利的一面,防止其不利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血管生成及其相关因子表达随生长发育或创伤、缺血/缺氧及炎症反应而有不同的反应,促血管生成治疗是目前治疗血管阻塞导致的肢体和心肌缺血的研究热点,进一步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老年心脏中的表达规律以及老年常见疾病对心脏血管生成的影响,可为促血管生成治疗心肌缺血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一、对象与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和左室造影的患者 ,以至少有一支血管管腔狭窄≥ 70 %者作为研究对象 ,造影未发现异常者作为正常对照。剔除标准 :有严重瓣膜病变 ;有影响左室功能的其他心脏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 3个月内 ;曾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曾经或正在服用调脂药物 ;合并糖尿病或其他内分泌疾患者。研究对象共 56例 ,其中冠心病 (CHD)组 41例 ,对照组 1 5例 ,两组临床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但CHD组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高于对照组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对照组。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与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发生的时间关系。方法:回顾分析41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状动脉完全或次全闭塞患者,先将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分为3组:A组(心肌梗死后1个月内)、B组(1个月~1年)、C组(1年以上)。仅有心肌缺血者同样根据缺血时间(上述3个时间段)分为A、B、C组。分别观察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率,进行对比分析。再根据闭塞血管将所有患者分为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3组观察其侧支循环形成情况。结果:有心肌梗死及心肌缺血病史者A、B、C组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良好率两两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冠状动脉完全或次全闭塞时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率明显高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与右冠状动脉比较、回旋支与右冠状动脉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和心肌缺血随着时间的延长侧支循环良好情况无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16.
<正> 作为组织工程学的研究课题之一,干细胞移植治疗外周动脉疾病从实验室研究到临床实践,亦有长足进展。治疗性血管生成的概念源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治疗性血管生成治疗缺血性疾病,如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外周动脉闭塞、糖尿病足等,发展迅速,并取得良好临床成果。现就干细胞移植及治疗性血管生成与外周动脉疾病治疗的现状及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冠心病侧支循环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的:探讨血管内反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冠心病侧支循环情况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0例无侧支循环的冠心病患者(A组)、17例有侧支循环的冠心病患者(B组)及20例正常对照组(C组)血清VEGF浓度。结果:B组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A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0.01),A组VEGF水平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有侧支循环的冠心病患者血清VEGF浓度明显升高,VEGF可能参与了冠心病侧支循环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总负荷(total ischemia burden,TIB)与冠脉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查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4例有胸痛症状或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患者行TIB和冠脉CTA检查。比较冠脉CTA检查阳性组和阴性组TIB的阳性率差异;以冠脉病变数目和TIB值行Spearman相关性检验。结果与冠脉CTA阴性组比较,冠脉CTA阳性组TIB阳性率明显增高(P<0.01);冠脉病变数目与TIB值之间相关系数r=0.532(P<0.01),表明冠脉病变数目和TIB值呈正相关。结论 TIB和冠脉CTA检查存在明显相关性,二者从心肌缺血定量和冠脉解剖狭窄程度两个不同侧面反映冠心病病变,联合使用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心肌缺血的分子再血管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促血管生成因子(AF)的蛋白多肽或表达基因治疗心肌缺血的分子再血管化技术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AF包括一大类蛋白多肽,其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的研究最为深入,心肌缺血时VEGF和FGF及其受体表达增加,应用外源VEGF或FGF可以促进侧支和新生血管生成、改善血液灌注及减少缺血面积。心肌缺血的基因治疗是将AF的表达基因转入心脏,在局部产生表达蛋白发挥作用,一系列动物实验证实了其可行性。尽管目前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但分子再血管化为终末期冠心病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IP)与冠脉侧支循环形成是否独立或协同地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起保护作用。方法:收集2006年9月~2010年4月择期行冠脉介入治疗(PCI)的103例初发AMI患者的住院资料,按梗塞前24~48 h内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组,有心绞痛)53例,无缺血预适应组(NIP组,无心绞痛)50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每组再按有无梗塞相关冠脉侧支循环形成分为两个亚组。计算各组在心梗面积,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①与NIP组比较,IP组的肌酸激酶[CK,(2163.2±962.1)U/L∶(1312.4±681.1)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292.6±126.7)U/L∶(161.8±58.9)U/L]峰值,心电图QRS积分[(11.6±4.6)分∶(6.9±2.3)分],肌钙蛋白I[cTnI,(29.8±13.4)U/L∶(15.7±6.1)U/L]峰值水平,以及严重心律失常(26.00%∶13.61%)、Killip分级(Ⅱ~Ⅲ)(26.00%∶16.98%)、心源性休克(14.00%∶7.55%)、室壁瘤发生率(12.00%∶5.66%)等显著降低(P均〈0.05);IP组的LVEF[(55.5±5.6)%]显著高于NIP组[(45.1±6.1)%,P〈0.05];②两组内亚组间相比,有侧支循环亚组的Killip分级、心源性休克、室壁瘤形成率等,显著低于无侧支循环亚组(P均〈0.05),而有侧支循环亚组的LVEF显著高于无侧支循环亚组(P均〈0.05);而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两组的两亚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和冠脉侧支循环形成均能减少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梗面积,阻止室壁瘤形成,改善左室收缩功能,并存在协同保护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