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摘 要 目的: 研究浅裂鳞毛蕨的挥发性成分。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首次对浅裂鳞毛蕨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 从浅裂鳞毛蕨根中鉴定了28个化合物,占根中挥发性成分的86.84%,从叶中鉴定了24个化合物,占叶中挥发性成分的82.79%。结论: 正壬醛有可能是浅裂鳞毛蕨叶中的主要香气成分,丁羟基甲苯和石竹烯有可能是浅裂鳞毛蕨中的药效成分。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浅裂鳞毛蕨根茎中的化学成分,用Sephadex LH-20,silica gel等柱色谱方法从其水提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为浅裂鳞毛蕨素A(1),浅裂鳞毛蕨素B(2),浅裂鳞毛蕨素C(3),浅裂鳞毛蕨素D(4),东方荚果蕨酯A(5),东方荚果蕨酯C(6),熊果苷(7),3-甲氧基-4-羟基苯基-1-O-β-D-葡糖苷(8)和3,4-二甲基苯基-1-O-β-D-葡糖苷(9)。其中化合物1~4为新化合物,其余均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3.
浅裂鳞毛蕨中的一个新二氢黄酮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浅裂鳞毛蕨(Dryopteris sublaeta Ching et Hsu)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浅裂鳞毛蕨中分离并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为:2(S)-5,7,3′-三羟基-6,8-二甲基-5′-甲氧基-二氢黄酮(1),荚果蕨素(5,7-二羟基-6,8-二甲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matteucinol)(2),去甲氧基荚果蕨素(5,7-二羟基-6,8-二甲基-二氢黄酮,desmethoxymatteucinol)(3)和2′-羟基去甲氧基荚果蕨素(5,7,2′-三羟基-6,8-二甲基-二氢黄酮,2′-hydroxy-desmethoxymatteucinol)(4)。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姬志强  王金梅  康文艺 《中国药师》2012,(11):1541-1564
目的:研究阔鳞鳞毛蕨的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首次对阔鳞鳞毛蕨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从阔叶鳞毛蕨根中鉴定了31个化合物,占根中挥发性成分的90.26%,从叶中鉴定了43个化合物,占叶中挥发性成分的95.32%。结论:阔鳞鳞毛蕨根和叶的挥发性成分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正壬醛有可能是阔叶鳞毛蕨的主要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5.
姬志强  石磊  李永丽  康文艺 《中国药房》2012,(43):4098-4100
目的:分析大羽鳞毛蕨的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首次对大羽鳞毛蕨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色谱柱为HP-5MS石英弹性毛细管柱(30.0m×250μm×0.25μm),载气为高纯氦气(99.999%),流速为1.0mL·min-1,进样口温度为250℃,程序升温;电离方式为EI源,电离能量为70eV,离子源温度为250℃,四极杆温度为150℃,质量扫描范围为30~440amu。结果:从大羽鳞毛蕨根中鉴定出了24个化合物,占根中挥发性成分的97.06%;从其叶中鉴定出了43个化合物,占叶中挥发性成分的88.46%。根和叶有20个共有成分。结论:壬醛有可能是大羽鳞毛蕨的主要香气成分,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有可能是大羽鳞毛蕨中主要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6.
冯卫生  曹新伟  匡海学  郑晓珂 《药学学报》2005,40(12):1131-1134
目的研究浅裂鳞毛蕨(Dryopteris sublaeta Ching et Hsu)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Diaion HP-20, Toyopearl HW-40, Sephadex LH-20,硅胶柱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浅裂鳞毛蕨中分离并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为:3,5-二羟基-二苯乙烯-3-O-新橙皮糖苷(1),3,5-二羟基-二苯乙烯-3-O-β-D-葡糖苷(2),白藜芦醇葡糖苷(3)和3,5,4′-三羟基-二苯乙基-3-O-β-D-葡糖苷(4)。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莱菔子脂肪酸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洁  王雪娜  刘萍 《中国药业》2009,18(4):26-27
目的研究中药莱菔子提取物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超声提取法提取莱菔子种子中的脂肪酸成分,进行甲酯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离和鉴定脂肪酸成分的组成和含量。结果从莱菔子中共分离鉴定出7种脂肪酸成分,占总量的99.80%。结论分离鉴定出的7种脂肪酸成分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有油酸(34.84%)、亚麻酸(26.16%)、芥酸(20.33%)、棕榈酸(11.23%)等脂肪酸。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革叶耳蕨、黑鳞耳蕨和三叉耳蕨根的脂溶性成分。方法用索氏提取法提取3种耳蕨根的脂溶性成分,甲酯化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法)对3种蕨类根中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3种耳蕨根主要的脂肪酸成分一致,有显著差异的成分是甾醇类化合物。结论3种耳蕨根均具有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开封产紫白菊花脂溶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开封产紫白色菊花脂溶性成分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法从紫白色菊花中提取脂溶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其化学成分。结果从紫白色菊花中分离出56个化学成分,鉴定了其中的43个,占色谱总馏分出峰面积的83.92%。其中鉴定了18个脂肪酸成分。结论紫白色菊花脂溶性成分中主要为脂肪酸类(34.81%),其次为烷烃类(29.83%)、萜类(13.39%)、甾醇类(5.89%)。  相似文献   

10.
目的:阐明羚羊角中脂肪酸类成分。方法:溶剂法提取脂类成分,经甲酯化,采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分离鉴定,归一化法计算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羚羊角中鉴定出9种脂肪酸类成分,占总脂的85.14%,其中不饱和脂肪酸3种,占17.92%。结论:羚羊角中主要脂肪酸类成分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占80.31%。  相似文献   

11.
酸藤子脂肪酸类成分的GC-MS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酸藤子的脂肪酸类成分。方法:酸藤子根部以95%乙醇提取,用石油醚对提取物进行萃取,所得萃取部位经甲酯化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进行分析鉴定;酸藤子枝叶用石油醚提取,所得提取物也用GC-MS联用技术进行分析鉴定。再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酸藤子根部共分离出67个色谱峰,鉴定了其中28个,占流出峰总面积的73.48%,主要脂肪酸成分为8,11-亚油酸(19.10%)、8-油酸(13.01%)与棕榈酸(12.29%)。酸藤子枝叶共分离出30个色谱峰,鉴定了其中12个,占流出峰总面积的91.60%,主要脂肪酸成分为棕榈酸(52.16%)。结论:酸藤子根部和枝叶的脂肪酸类成分有差异。本试验结果可为酸藤子的深入开发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离鉴定宝华玉兰(Magnolia zenii.)树皮的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气-质联用(GC-MS)技术,应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气相色谱共分离出85个色谱峰,鉴定出其中50种化合物,占该挥发性成分总量的75.26%。结论宝华玉兰树皮的挥发性成分以3,3α,4,7,8,8α-6氢-7-甲基-3-亚甲基-6-(3-氧代丁基)-2氢-环庚[b]呋喃-2-酮(26.33%)、9,12-蓖麻醇酸乙酯(14.93%)、1,2-双[1-(2-羟乙基)-3,6-二氮杂高金刚烷型-烯-9]肼(12.37%)为主,此外,还有棕榈酸及其衍生物(7.55%)、其他各种烯、不饱和醇、不饱和酸、不饱和酮、不饱和酯类等成分。通过对宝华玉兰树皮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分析鉴定,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其药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柏子仁和柏子仁霜中脂肪酸的GC-MS比较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柏子仁与柏子仁霜的脂肪酸组成。方法用GC-MS方法对柏子仁与柏子仁霜油进行定性鉴定和定量分析。结果鉴定了柏子仁油中的6种脂肪酸,饱和脂肪酸主要是十六烷酸(6.58%)、硬脂酸(2.62%);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亚油酸(22.97%)、亚麻酸(54.17%)、花生四烯酸(7.75%)、二十碳三烯酸(2.62%),占脂肪酸的87.51%。;柏子仁霜油中鉴定了6种脂肪酸,饱和脂肪酸主要为十六烷酸(7.01%)、硬脂酸(4.85%);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亚油酸(23.42%)、亚麻酸(54.80%)、花生四烯酸(6.42%)、二十碳三烯酸(1.93%)。结论柏子仁和柏子仁霜均含有合理的益于人体健康的脂肪酸。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文冠果种仁油中脂肪酸含量的HPLC 测定法.方法:以ω-溴苯乙酮为衍生化试剂,三乙醇胺为相转移催化剂,采用BDS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检测波长235nm,以甲醇∶乙腈∶水(58∶27∶15)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柱温30℃,流速1.0mL·min-1,一次性分离五种脂肪酸,建立文冠果种仁油中脂肪酸含量的测定方法.结果:亚麻酸的线性范围为9.54~63.6μg,相关系数为0.9990,加样回收率为102.2%、RSD 为2.78%(n=9).结论:本方法重现性好,测量准确,可作为文冠果种仁油中脂肪酸含量测定的定量方法,用于文冠果种仁油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5.
武尉杰  谭睿  卢琼  谢彬 《中国药业》2013,22(17):11-13
目的 促进藏药木橘的开发利用.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相对含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辅助人工检索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 共分离和鉴定了33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1.82%,其中脂肪酸类相对百分含量为51.97%.藏药木橘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棕榈酸(40.04%),β-石竹烯(10.04%),油酸(7.83%),香叶烯B(5.33%),α-葎草烯(3.53%),γ-姜黄烯(2.61%)和α-桉叶烯(2.30%)等.结论 藏药木橘具有较好的药物开发潜质,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周威  何颖  张连学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2):141-143
目的:分析全叶千里光中挥发油的成分。方法: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全叶千里光中的挥发油,并通过GC—MS进行分析。结果:鉴定出51个化学成分,相对含量为90.406%。其中相对百分含量大于2.000%的成分有12个.占全叶千里光挥发油总量的65.661%;此外含量在10.000%以上的有3个分别为:1,7,7-三甲基二环[2.2.1]2-庚醇10.703%、石竹烯氧化物12.087%、n-棕榈酸13.521%。结论:全叶千里光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不饱和脂肪族化合物,其中以n-棕榈酸(13.521%)为代表的脂肪酸类占挥发油总量的1/4以上,即25.33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文冠果油的理化参数、采用气质联用色谱法建立测定文冠果油总甾醇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方法。方法:采用GC—MS对文冠果油中总甾醇和脂肪酸成分进行鉴定;总甾醇测定条件为:进样口温度280℃,柱温为程序升温100%(15℃/min)→280℃(28min);脂肪酸组分测定条件为:进样口温度250℃,柱温程序升温70℃(10%/min)→220℃(17min),分流比60:1。结果:文冠果油总甾醇含量为1.09g/kg;饱和脂肪酸占10.6%,不饱和脂肪酸占89.0%。结论:GC—MS法准确可行,可作为文冠果油质量评价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定杏仁油的理化参数,采用气质联用色谱法建立测定杏仁油总甾醇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方法。方法:采用GC—MS对杏仁油中总甾醇和脂肪酸成分进行鉴定;总甾醇测定条件为:进样口温度280%,柱温为程序升温100℃(15℃/min)-280℃(28min);脂肪酸组分测定条件为:进样口温度250%,柱温程序升温70℃(10℃,min)-220℃(17min),分流比60:1。结果:杏仁油总甾醇含量为1.48g/k;饱和脂肪酸占5%,不饱和脂肪酸占94.5%。结论:GC—MS法准确可行,可作为杏仁油质量评价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