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是指以肾小球系膜细胞(GMC)增生和细胞外基质(ECM)增生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类肾小球疾病的总称[1]。1961年Jnennings首次提出系膜增生的问题[2]。1970年,Churg等在小儿肾病综合征中报道了系膜增生性肾小球病变[3]。四十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MsPGN病因多样,临床涉及范围广,是肾小球疾患中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4]。在儿科,系膜增生是肾小球疾病最多见的病理改变[5]。近10年来,中医对MsPGN也有了系统的认识,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MsPGN显示出较好的疗效。本文就… 相似文献
3.
武志明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10,25(3)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认为病因有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饮食不节,及禀赋不足、久病劳倦.基本病理变化为肺失通调,脾失转榆,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其病位在肺、脾、肾,而关键在肾.病理因素为风邪、水湿、疮毒、瘀血.由于致病因素及体质的差异,水肿的病理性质有阴水、阳水之分,并可相互转换或夹杂.多数专家认为MsPGN多为本虚标实之病,本虚以脾、肾亏虚为多见,标实多为湿热、热毒、水湿、瘀血、湿浊等实邪.中医药要从整体调节出发,整体与局部相结合,辨证与辨痛相结合,利用中药多途径、多层次、多方位的作用特点,在控制肾脏的免疫炎症反应、减少肾小球病理损害、延缓肾衰竭等方面发挥其特有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治疗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 sPGN)是一组以弥漫性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及不同程度系膜基质增多为主要特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1]。根据其免疫病理可将其分为IgA肾病及非IgA肾病两型,其中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肾活检病例的24.7%~30.3%[2]。对于该病现代医学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临床仍以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对症治疗为主,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及毒性和不良反应,而中医药对于M sPGN的治疗则具有一定的疗效且毒性和不良反应小。现将近年来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中医治法研究楼季华等… 相似文献
5.
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又称膜增生性肾炎,好发于青年,病理特点为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细胞增生、毛细血管壁增厚及系膜基质扩张。肾小球常呈分叶状,又称为分叶性肾炎。临床上多为肾病综合征与肾炎综合征同时存在和低补体血症。本组病变可见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也可见于继发性肾小球损害。1病理以肾小球基底膜及系膜为其基本病变部位,根据电镜下电子致密物的沉着部位及基底膜病变特点可进一步分为三型。Ⅰ型:光镜下肾小球弥漫性肿胀,基底膜增厚,毛细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因系膜细胞及基质长入基底膜与内皮细胞之间而呈双轨现象,插入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艾灸治疗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大鼠模型的疗效,为针灸治疗MsPGN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隔日口服牛血清白蛋白等胃肠道综合免疫方法建立大鼠MsPGN模型,通过对模型大鼠进行灸法(穴选双肾俞、双命门、中脘、关元、足三里、涌泉等)治疗后,观察尿蛋白、尿红细胞计数、血清肌酐和尿素氮的水平变化.结果:经灸法治疗后,肾炎模型大鼠的尿蛋白、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显著降低.结论:艾灸对慢性肾小球肾炎大鼠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可加速尿蛋白的消除,降低血清肌酐、尿素氮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杜月娟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2):197-198
目的讨论IL-6、IL-10、IL-13在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与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比分析我院三年来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与健康患者的血清IL-6、IL-10、IL-13水平,并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清IL-6、IL-10、IL-13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IL-6、IL-10、IL-13水平都明显增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经过治疗后,IL-6、IL-10、IL-13水平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L-6、IL-10、IL-13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及病情的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的关系,在临床工作中,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常规检测指标,评价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维吾尔族和汉族的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临床特点的差异。方法:选取行肾活检确诊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的患者222例,维吾尔族51例,汉族171例。对维、汉族患者的血压、蛋白尿、血尿、肾功能、血浆蛋白、血脂、免疫球蛋白等进行测定和分析比较。结果:维吾尔族MsPGN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8.76±11.85)岁,汉族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5.25±10.14)岁,有明显差异(P<0.05)。维吾尔族MsPGN患者出现血尿的比例(74.51%)较汉族患者(58.48%)高(P<0.05)。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维吾尔族MsPGN患者Lp(a)水平较汉族患者的低(P<0.05)。结论:维、汉族MsPGN患者在年龄、血尿和Lp(a)水平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将临床确诊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的118例分为轻、中、重3组,每组随机抽取8例作为实验组;另取3例正常肾组织作为对照组,进行免疫电镜检查。结果显示:正常及空白对照组肾小球内未见金颗粒,轻度MsPGN的系膜细胞(MC)内Go、RER附近有少量散在分布的金颗粒;中度MsPGN增生的MC内金颗粒数增多,Go、RER及Ly附近,与轻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重度MsPGN增生的MC内见有大量金颗粒聚集呈团、线状或散在分布,与轻、中度MsPGN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果表明:TNF_α可由MC产生,随着病变进展TNF_α在MC内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针对一例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检索当前最佳证据,为患者选择药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循证临床实践的方法,提出问题,检索证据,对所获证据进行评价,并结合患者意愿制定治疗方案。结果:共纳入12个随机对照试验,5个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2个临床指南。证据结果表明:(1)稳定而良好的血压控制能有效延缓肾功能衰竭;(2)糖皮质激素能减少肾小球率过滤,改善肾功能;(3)不推荐免疫抑制剂治疗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4)阿司匹林与双嘧达莫连用能有效保护肾功能;(5)雷公藤多苷能减少蛋白尿,延缓肾功能衰竭。结合患者情况,应用证据治疗2月后,患者血压控制良好,水肿消失,血肌酐、蛋白尿减少。结论:采用循证治疗的方法:为虞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IgA肾病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临床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IgA肾病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的流行病学特点,对比两者的临床表现,为这两种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0年6月—2010年6月在我院经肾活检病理检查确诊且资料较完整的IgA肾病(IgA肾病组)及MsPGN(MsPGN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及临床表现类型等并进行比较。结果 (1)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以男性多见;IgA肾病组的年龄较MsPGN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临床表现:IgA肾病组水肿、胆固醇升高、血中IgG降低的发生率低于MsPGN组,而血尿、血压升高、血中IgA升高的发生率高于MsPG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3)IgA肾病组的尿蛋白定量、血中C3水平低于MsPGN组,而血浆清蛋白、血中IgA水平及血中IgA/C3比值高于MsPG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4)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1)两种疾病均以中青年男性多见,IgA肾病患者的年龄较轻。(2)IgA肾病患者易发生血尿、高血压、血中IgA升高,而MsPGN患者易发生水肿;IgA肾病以慢性肾炎常见,而MsPGN以肾病综合征为主。(3)两组患者的尿蛋白水平均与血浆清蛋白、IgG水平呈负相关,而与胆固醇水平呈正相关。(4)血中IgA水平及血中IgA/C3比值对IgA肾病的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3.
0 引言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 Ms PGN)是一组多种原因引起、临床表现不一、但病理改变以肾小球系膜组织增生为主的一类疾病 .现对我院近年小儿肾脏病经肾活检光镜、电镜证实为 Ms PGN的病例进行临床与病理关系的初步探讨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1993 - 12 /2 0 0 0 - 11我院收治的肾脏病患儿 ,经肾活检确诊为 Ms PGN5 9(男 3 7,女 2 2 )例 ;年龄 2 .75~ 14 (平均9± 5 )岁 ;从发病到肾活检的病程 2 0 d~ 5 a. 5 9例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4 4例 ,包括单纯性血尿、蛋白尿、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15例 ,包括…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原发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患者肾脏病理变化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108例原发性系膜增生性肾炎患者肾活检资料分别按Haas分型标准和Katafuehi半定量积分法判定肾脏病理学变化,并依系膜增生程度与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关系分级,研究临床各指标与不同分型、分级之间的联系。结果108例患者临床分型无症状血尿和(或)蛋白尿42例,血清肌酐值显著低于其它组(P〈0.05)。Haas分型Ⅳ(30例)、Ⅴ型(8例)与Ⅰ(27例)、Ⅱ(17例)、Ⅲ(26例)型肾脏各项病理积分之间差别显著(P〈0、05),而Ⅳ、Ⅴ型之间无显著差别。系膜增生程度与Haas分型之间呈正相关(r=0.662)。结论肾小球和小管间质病变均是影响MsPGN进展的重要因素。Haas分型和Katafuehi半定量积分法可以更加细致地判定系膜增生性肾炎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患者血浆中血栓调节蛋白(PTM)的水平与肾功能、蛋白尿、凝血功能、血脂之间的关系。方法:54例经肾穿刺活检明确诊断的MsPGN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PTM水平。依照蛋白尿的程度将病人分为两组:(1)大量蛋白尿组,24h尿蛋白定量大于3.5 g。(2)少量蛋白尿组,24 h尿蛋白定量小于3.5 g。结果:大量蛋白尿组的PTM浓度、纤维蛋白原(Feb)、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均比少量蛋白尿组高,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少量蛋白尿组的白蛋白比大量蛋白尿组高(P〈0.05),两组CCr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所有病人的PTM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PTM与Feb和蛋白尿呈正相关(r=0.371r、=0.505,P均〈0.05),PTM随着Feb和蛋白尿的增加而增高。PTM与白蛋白呈负相关(r=-0.491,P〈0.05),PTM随着白蛋白降低而增高。PTM与CCr、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血浆PTM水平与蛋白尿的程度相关。血浆PTM与蛋白尿的水平不仅是(MsPGN)病变程度的指标,并且可为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是以弥漫性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及系膜基质增多为主要病理特征。临床表现有:无症状性血尿或(和)蛋白尿、肾炎综合征、肾病综合征等。可由于长期蛋白尿,致低蛋白、低营养而并发血性坏死性肠炎。 相似文献
17.
毋建华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4,(1):23-25
目的:研究氯沙坦联合金水宝治疗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效果。方法:将晋煤总医院自2011年11月至2013年5月间收治的56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治疗组给予氯沙坦联合金水宝治疗,对照组给予氯沙坦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尿红细胞、尿蛋白、血脂以及患者肾脏功能的变化情况,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尿红细胞定量、24 h尿蛋白定量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低于治疗前( P<0.05),治疗组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UN、Scr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氯沙坦联合金水宝治疗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效果明显好于单纯氯沙坦治疗效果,且治疗后患者的尿红细胞、尿蛋白、血脂等水平的改善较明显,肾功能稳定,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8,(97)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临床症状多表现为水肿、腰痛、乏力、蛋白尿、血尿、高脂血症、高血压、贫血等,目前西医治疗主要是应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为主。参地颗粒(人参,茯苓,熟地黄,五味子,桑螵蛸,川芎)是根据《圣济总录纂要卷十三虚劳门》中的人参汤化裁研制而成,同时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本方用于治疗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疗效好、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9.
肿瘤坏死因子α对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确诊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的118例分为轻,中,重3组,从每组中随机抽取8例作为实验组,取3例正常肾组织作为对照组,然后对所选取的27例进行免疫电镜检查,结果显示:正常及空白对照组肾小球内示见金颗粒,轻度MsPGN的系膜细胞(MC)内Go,RER附近有少量散在分布的金颗粒,中度MsPGN增生的MC内金颗粒数增多,Go,RER及Ly附近与轻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重度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16,(36)
目的探讨孤立性C3沉积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2月期间入院的50例孤立性C3沉积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血尿、高血压、血清BUN、Cr、补体C3、免疫球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等指标检查结果,并探讨其治疗情况。结果喷嚏、鼻塞、清水样鼻涕、咳嗽、咽干或灼热感是孤立性C3沉积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临床表现;进展症状为无症状性的血尿、蛋白尿、慢性肾小球肾炎等。镜检可见肾小球源性血尿,且尿中红细胞呈多变性改变;尿中可出现C3和α2巨球蛋白等大分子蛋白;B超检查早期肾脏大小正常,晚期双侧对称性缩小,皮质变薄;光镜检查显示弥漫性增生,可伴有系膜区的增宽,肾小管间质慢性病变,管腔内有少量蛋白管型,小叶间动脉内膜增厚。大部分患者采用抗感染、利尿、降压和抗凝等治疗后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导致孤立性C3沉积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原因较多,且其发病初期无典型临床表现,为了降低漏诊率,临床需结合多种检查予以确诊,并及时对患者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