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心肌超声造影评价兔心肌梗死与存活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心肌超声造影(myocardial contrast enhancement,MCE)评价兔心肌梗死及心肌存活的价值。方法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of coronary artery,LAD)结扎法建立兔心肌梗死模型。建模1周后心肌超声造影,左室乳头肌短轴观显示局部心肌血流灌注情况。梗死区心肌组织行Masson三色染色后与MCE进行对照。结果MCE显示模型兔左室前壁、前间隔灌注缺损与灌注不良或延迟的节段数分别为18、14,与邻近正常灌注区灰阶值比较,差异有十分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理染色判断梗死与存活节段对比,MCE预测心肌梗死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8.2%、80%和83.3%,对心肌存活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0%、88.2%和85.7%。结论MCE判断兔心肌梗死与心肌存活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成像(STI)定量分析冠状动脉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左室长轴及短轴应变,探讨STI早期诊断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59例临床确诊为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33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于左室心尖二腔、长轴、四腔切面和胸骨旁左室短轴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切面,应用STI定量分析左室长轴纵向应变峰值、短轴径向应变峰值和圆周应变峰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各节段纵向、径向、圆周应变值均减低,其中纵向应变基底段的前间隔,中间段的间隔和前间隔,心尖段的前壁和侧壁均减低(P<0.05)。径向应变二尖瓣水平的后壁、下壁、前间隔,乳头肌水平的下壁、间隔、前间隔、侧壁,心尖水平的间隔减低(P<0.05);圆周应变二尖瓣水平的后壁、间隔、前间隔,乳头肌水平的前壁、侧壁、前间隔,心尖水平除侧壁以外节段均减低(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在超声心动图检查尚未见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时,应用STI可显示左室心肌收缩功能明显减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室节段心肌容积与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非高血压性HCM患者22例为HCM组,体检健康者22例为对照组,于心尖四腔观RT-3DE获得左室17节段的容积-时间曲线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时间曲线,分析左室节段收缩功能参数: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和LVEF。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CM组左房前后径和室间隔厚度增大,基底段水平前间隔、后间隔,乳头肌水平前壁、前间隔,心尖段水平前壁、间隔LVEF均降低,基底段水平、心尖段间隔及下壁的节段ESV减小(均P<0.05)。两组节段EDV与节段LVEF无相关性;对照组乳头肌及心尖段水平室间隔的ESV与LVEF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77,-0.501,P<0.05);HCM组乳头肌水平下壁、侧壁和心尖段下壁、下侧壁ESV与LVEF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49、-0.426、-0.441、-0.424,P<0.05)。结论无任何临床症状的非高血压性HCM患者左室节段心肌功能隐匿性受损,局部异常肥厚节段心肌的收缩功能明显减低;非肥厚区心肌节段容积变化影响节段LVEF。  相似文献   

4.
超声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正常人左室短轴收缩功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STI)评价正常人左室心肌短轴收缩功能.方法 68例正常人记录二尖瓣、乳头肌及心尖水平左室短轴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二维灰阶图像,使用Qlab 6.0工作站进行脱机分析,系统自动将左室短轴分为前间隔、前壁、侧壁、后壁、下壁、后间隔6段,共计18个节段,将左室壁等分为心内膜下感兴趣区及心外膜下感兴趣区,应用STI技术分析感兴趣区的圆周及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结果 心内膜层心肌各室壁节段收缩期峰值应变均高于心外膜层心肌(P<0.05),同一水平前室间隔圆周应变高于其它节段,径向应变在不同节段分布比较一致.结论 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因其不受声束角度限制的优点,可用于评价左室局部心肌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解剖M型超声心动图(AMM)评价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置入术前后左室室壁运动的改变.方法 本组45例,为进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PTCA的患者,在手术前72 h、术后72 h以及3个月时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AMM测量左室短轴基底段(二尖瓣水平)和中段(乳头肌水平)前间隔、前壁的收缩期增厚率及室壁运动幅度.结果 45例患者术后72 h及术后3个月检查显示,LAD对应节段(前壁和前间隔)的收缩期增厚率及室壁运动幅度均较术前显著增高(P<0.05,P<0.01).结论 PTCA及支架置入术能迅速改善狭窄冠状动脉供血区域的室壁运动且采用AMM测量对应室壁节段的收缩期增厚率及室壁运动幅度能准确评价PTCA及支架置入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显像(STI)评价兔急性冠状动脉闭塞早期左室节段旋转角度,探讨该方法对左室节段功能评估的敏感性。方法:健康新西兰兔46只,开胸行左冠状动脉前支结扎术建立急性冠状动脉闭塞模型,在术前及术后10 min两次采集胸骨旁左室长轴、心尖四腔及两腔切面、左室短轴二尖瓣、乳头肌、心尖水平切面动态二维图像;测量常规参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应用STI技术分析左室三水平共18个节段的旋转角度。结果:①LVEDD、LVESD、LVFS、LVEDV、LVESV、LVEF术后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左室二尖瓣水平术前下壁及后间隔旋转角度最大,前壁及侧壁旋转角度最小,术后各节段间旋转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尖水平及乳头肌水平术前及术后各节段间旋转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左室二尖瓣水平前间隔、后间隔、下壁及后壁的旋转角度术后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前壁及侧壁旋转角度术后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心尖水平及乳头肌水平各节段旋转角度术后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闭塞早期用STI评价左室节段旋转角度可以敏感的反映左室节段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解剖M-型超声技术评价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前后左室局部室壁运动的改变。方法:30例行左前降支(LAD)支架置人术的患者,在术前72h内、术后72h内以及3个月时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在左室短轴二尖瓣切面和乳头肌切面的二维图像中获取前间隔、前壁、侧壁、后壁、下壁和后间隔等节段的解剖M-型超声图像,测量这些节段的室壁收缩期增厚率。结果:30例患者术后72h内检查显示,LAD对应节段(前壁和前间隔)的收缩期增厚率较术前显著增高。25例患者完成3个月随访,其LAD对应节段的术后72h以及术后3个月时的室壁收缩期增厚率,均较术前显著增高。结论: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能迅速改善狭窄动脉供血区域的室壁运动,并维持至少3个月;采用解剖M-型超声技术测量室壁节段的收缩期增厚率,能准确评价支架置入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肌超声造影(MCE)在评价冠状动脉再通前后心肌灌注及其在临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6例患者均在冠状动脉再通前、后及随访6~12月分别行实时心肌声学造影检查,根据造影剂的充盈程度进行评分并与相应阶段造影和/或冠脉增强CT(CTA)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心肌超声造影后受损节段与未受损节段的对比增强,治疗前受损心肌的造影记分指数前后均低于正常心肌,冠脉再通后自身对照血流灌注明显改善,左室心内膜边界显示清晰。超声造影结果与再通治疗前冠脉造影符合率为88.9%(32/36),与再通治疗后靶血管供血支配区符合率为77.8%(28/36)。结论实时心肌超声造影可评价心肌微循环血流灌注,随访观察冠状动脉再通后心肌血流灌注改善情况,可以减少冠脉造影及CTA检查,避免副损伤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STI)技术的等容收缩期加速度指标在评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方面的应用.方法:43例患者分别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和术后72 h内行超声检查,进行常规超声参数LVEDd、LVESd、LVEDV、LVESV及LVEF及左室心肌16节段圆周与径向STI参数等容收缩期加速度的测定.结果:左室射血分数术后明显提高((49±19)% vs (52±18)%,P<0.O5),左室前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及左室前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等心肌梗死节段术后圆周等容收缩期加速度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左室前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及左室前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等心肌梗死节段术后径向等容收缩期加速度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PCI术后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恢复,表现在圆周、径向的缺血节段等容收缩期加速度增加.二维STI技术定量评价心肌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为评价左室收缩功能提供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STI)评价正常人左室心肌周向收缩功能.方法 35例正常人取二尖瓣、乳头肌及心尖水平短轴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二维灰阶图像,使用Qlab 6.0工作站进行脱机分析,系统自动将左室短轴分为前间隔、前壁、侧壁、后壁,下壁、室间隔6段,共计18个节段,将左室壁等分为心内膜下感兴趣区及心外膜下感兴趣区,应用STI技术分析感兴趣区的周向收缩期峰值应变.结果 心内膜层心肌各室壁节段周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均高于心外膜层心肌(P<0.05),尤以前间隔和后壁节段差异更为显著(P<0.01).结论 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不受声束角度的限制,可用于评价左室局部心肌的周向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1.
超声二维应变成像观察冠心病患者缺血心肌收缩功能异常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应用超声二维应变成像技术检测冠心病患者左心室缺血心肌在不同方向上收缩运动的变化特点。方法 收集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83例,其中52例造影证实为冠心病(冠心病组),31例造影未见异常(对照组)。超声采集左心室短轴及心尖长轴切面的高频二维动态图像,应用二维应变分析软件测量左心室各节段心肌的收缩期纵向应变(LS)、径向应变(RS)、圆周应变(CS)和旋转角度(RA)。结果 二维应变技术对冠心病组缺血心肌的测量成功率为95.26%(402/422);缺血心肌的LS、RS显著低于对照组正常心肌(P<0.05);除乳头肌水平前壁及后壁RA外,两组心肌CS、R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二维应变技术所测LS、RS可敏感反映缺血所致局部心肌收缩功能异常;而CS、RA对于观察缺血心肌收缩功能损害不够敏感。  相似文献   

12.
建立13条开胸犬冠脉左旋支临界狭窄模型,静脉注射潘生丁前后,主动脉根部注射声振Renografin-76行心肌声学造影,分析左室乳头肌短轴切面不同区域造影效应,并与放射性微球所测该部位区域性心肌血流量对比。结果显示静注潘生丁后左前降支灌注区心肌血流量及造影时间-强度曲线指标中的曲线下面积、峰值强度、最大上升斜率均明显增加,P<0.01或p<0.05;而左旋支灌区心肌血流量及造影分析指标在给潘生丁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说明心肌声学造影可定性、定量评价冠脉血流储备,有较理想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余天浩  李瑜辉 《新医学》2012,43(4):231-234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及并发症处理方法。方法:对486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前进行Allen试验阳性后选右侧桡动脉为穿刺点,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造影示冠状动脉正常85例(其中肌桥25例),单支病变192例,双支血管病变137例,多支病变72例。植入支架378例,其中329例(87.04%)经桡动脉途径手术成功,另外49例改经股动脉途径手术成功。术中、术后并发症较少,术后桡动脉搏动正常。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是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4.
多巴芬酊胺超声心动图与心肌缺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与冠脉造影及铊-201心肌SPECT显像对照研究疑冠心病患者23例,评估多巴芬酊胺超声心动图在心肌缺血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表明多巴芬酊胺超声心动图检测冠脉狭窄及缺血后存活心肌的敏感度、特异度及符合率分别为73%,76%;72%,88%及72%,83%。评估左前降支供血节段缺血及缺血后存活心肌的能力较左旋支和右冠脉支供血节段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超声图像特征及经胸超声心动图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本院收治的7例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各型的超声表现并与心血管造影结果相对照。结果:7例患者中成人型6例,婴儿型1例。超声检查均显示了肺动脉壁异常管腔开口、肺动脉内异常分流和室间隔内冠状动脉侧支血流,并评估了心肌灌注不足所致的心脏形态、功能变化以及瓣膜反流,4例显示了左冠状动脉分支结构。2例误诊为右冠状动脉一肺动脉瘘,2例疑诊冠状动脉异常起源,3例正确诊断。心血管造影全部诊断正确,显示了左冠状动脉异常开口于主肺动脉,右冠状动脉经侧支血管逆行充盈。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能正确诊断左冠状动脉主干异常起源于肺动脉,与心血管造影相比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可作为临床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吸烟对40岁以下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男性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 入选确诊首发急性心肌梗死的40岁以下男性260例,根据吸烟情况分为吸烟组(n=192)和不吸烟组(n=68),皆排除合并有高血压、高胆固醇及糖尿病等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病例.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分析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 两组平均年龄相近,均以单支病变为主,三支病变较少.吸烟组单支病变比例低于不吸烟组(50.5% vs.75.0%,P<0.001),而双支病变比例高于不吸烟组(29.2% vs.14.7%,P<0.05).吸烟组0支病变和三支病变比例高于不吸烟组(13.0% vs.7.4%,7.3% vs.2.9%),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病变亚组中,两组均以左前降支病变为主,右冠状动脉次之,回旋支较少.吸烟组右冠状动脉病变比例高于不吸烟组(21.4% vs.10.3%,P<0.05),不吸烟组左前降支病变明显高于吸烟组(61.0%vs.24.5%,P<0.001).双支病变亚组中,包含右冠状动脉病变组合(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回旋支)比例吸烟患者多见,和不吸烟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吸烟组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比例明显高于不吸烟组(12.5% vs.2.9%,P<0.05),且吸烟者大多数发生于右冠状动脉(共20例占83%).吸烟组Gensini积分亦高于不吸烟组(49.5 ±33.9 vs.39.3±26.4,P<0.05).结论 不合并其他危险因素的吸烟青年男性AMI患者病变程度重于不合并其他危险因素非吸烟AMI患者;与不吸烟患者比较,其右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及冠状动脉瘤样扩张病变尤其右冠状动脉动脉瘤样扩张病变均多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病理解剖和胚胎学与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阜外医院1998年2月到2007年8月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并进行外科手术病例,其中24例患者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男13例,女11例;年龄3月到41岁。左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14例;右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10例。按Leiden冠状动脉分型方法进行冠状动脉分型。左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14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直接冠状动脉移植12例,肺动脉内隧道2例。右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10例中2例在非体外下进行冠状动脉移植,1例合并房间隔缺损进行房间隔封堵术,2例进行肺动脉内隧道,6例进行了直接移植。1997年10月~2007年8月共完成动脉掉转手术170例,采用Leiden冠状动脉分型方法,1LCx2R为冠状动脉正常分布,其余分类形式为冠状动脉异常分布,冠状动脉异常起源48例,有3例冠状动脉壁内走行;男28例,女20例,年龄4天~6岁;简单型大动脉转位中18例冠状动脉异常起源,复杂型大动脉转位中15例冠状动脉异常起源,T-B中15例冠状动脉异常起源。冠状动脉吻合主要采用带片开门技术或吊窗技术。结果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病例中,左冠状动脉均起自肺动脉窦1,右冠状动脉均起自肺动脉窦2;异常肺动脉起源的冠状动脉冠状动脉再移植无手术死亡。动脉掉转手术冠状动脉异常起源48例中,其中1L2RCx占18例1、R2LCX 7例1、LR2Cx 6例、2LCx2R 6例、2LCxR 5例。异常主动脉起源的冠状动脉冠状动脉再移植死亡9例,死亡率为18.7%。其中2004年前死亡7例,死亡率29.2%(7/24),2004年后死亡2例,死亡率8.3%(2/24)。结论提高对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病理解剖,胚胎发生学的认识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测定冠心病患者病变血管相应节段心肌室壁运动速度,评价局部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方法选择38例冠心病住院患者,通过冠脉CT或冠脉造影检查证实冠脉狭窄≥50%,病变血管共59支。其中左前降支(LAD)病变22例,回旋支(LCX)病变19例,右冠(RCA)病变18例。健康对照组20例。所有冠心病患者行冠脉CT或冠脉造影检查前均行普通超声(包括二维、M型及解剖M型超声)检查和心肌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检查,分别比较结果。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病变血管相应心肌节段室壁的舒张晚期心肌运动速度(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室侧壁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Vs)无明显降低。而左室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Vs)、舒张早期心肌运动速度(Ve)及Ve/Va均显著降低(P<0.05)。普通超声心动图检测38例冠心病患者结果显示正常者11例,占29%,而以上患者经组织速度成像显示心室各节段Ve、Ve/Va及左室的Vs均有明显降低。结论QTVI能够直观、定量的显示心室局部缺血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三尖瓣返流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与冠状动脉造影 ,对照分析 98例冠心病患者三尖瓣返流情况以及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结果 右冠状动脉狭窄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三尖瓣返流 ,均为异常返流 ;左冠状动脉狭窄者三尖瓣返流符合生理性返流 ,二者差异显著 (P <0 .0 1)。结论 三尖瓣病理性返流可以作为诊断右冠状动脉狭窄 ,提示右室心肌缺血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冠状动脉(冠脉)血流显像技术显示前降支及间隔支血流和血流流速曲线,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化学消融的靶血管选定及术后侧支循环形成状况的判定提供依据。方法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28例,于化学消融术前和消融术后,采用胸骨旁左心室长轴、胸骨旁左心室短轴、胸骨旁心底短轴观显示前降支、室间隔支的血流,频谱多普勒测量血流速度、流速积分。结果与冠脉造影对照,并经化学消融术结果证实,应用冠脉血流显像技术有效地选择靶血管首次成功22例.2例加选其他间隔支再次消融成功,共24例成功实施心肌化学消融术。2例间隔支血管分布细小弥漫放弃消融,1例因术中心肌超声造影分布于右心室面及右心室乳头肌放弃消融,1例造影剂分布于左心室乳头肌放弃消融。24例靶血管舒张期冠脉血流量参数与术中靶血管无水酒精注射量呈明显正相关。术后5例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出现反弹,3例可见邻近的间隔支向消融区域延伸、血流速度增快,1例发现消融血管残端明显延长。结论冠脉血流显像可以直接显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室间隔支,能为心肌化学消融治疗提供更详细的血流动力学信息,可以有效而可靠地监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化学消融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