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2.
魏稼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2,(2)
《内经》的问世,有着划时代意义,它不仅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也标志着秦汉战国时期,针灸就已有了系统的理论体系,並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这部约30万字的著作,以将近一半的篇幅记载了针灸医学内容。虽然当时已有药物、按摩等多种治疗手段,而《灵枢经》开宗明义第一篇还是强调“先立针经”;《素问·宝命全形论》也指出“法往古者,先知针经”。足见在我国早期临床医学中,针灸有着不寻常的地位。这里分《内经》的经络学成就、腧穴学成就、刺灸学成就、针灸临床处方学成就四个方面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内经》择时针灸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玲玲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0,(1)
“择时针灸”是指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着眼于人体阴阳变化的节律,选择合理针灸治疗时机,以提高疗效的方法。早在《内经》就对这一方法有比较系统的论述。一、择时针灸的重要《内经》多处用弩机射击必须掌握时机作比喻,说明针灸治病也要重视时机的选择。《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知机之道,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素间·离合真邪论》说:“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叩椎,”指出掌握针灸时机,就如拨动弩机一样灵巧迅捷,容易获得疗效,否则,就象操持大锤 相似文献
4.
《内经》有关因时制宜理论的确立,除了与对人体的认识以及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外,还与古人“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密切相关。并由此指导了《内经》具体针刺法则,它主要包括依四时阴阳节律的针灸治疗法则,顺应月盈月亏的针灸治疗法则,按昼夜阴阳节律施治的针灸治疗法则。现代临床及实验研究均证明了因时制宜法则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浅谈《内经》中的针灸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灸手法是针灸临床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针灸医生往往根据不同疾病证候而应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加以治疗。《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论著,在论述针刺手法治疗疾病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至今仍然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根据笔者的学习体会,就《内经》中有关针刺手法归纳总结如下:1进针前手法 《内经》对进针前手法颇有研究,如《灵枢·刺书真邪篇》云:“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素问·离合真邪论篇》云:“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灵枢… 相似文献
6.
《内经》针灸调经原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平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2):105-106
根据《内经》论述 ,认为针灸治疗取效的机制与经络的自我调节过程密切相关 ,而经络的调节作用依赖于“经气”的运动 ;“得气”与“气至”是针灸调经取效的重要标志 ;“经气”的状态是决定调经效果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7.
8.
《内经》络脉络病理论整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络脉与络病学说奠基于《黄帝内经》,文章在全面整理《内经》有关条文的基础上,系统勾画出《内经》对络脉解剖、生理、病因病理、病证及诊断治疗的认识,揭示《内经》时代络脉与络病学说的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9.
杨毓隽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8(1):3-4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内科临床危重病症,也是内科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只有20%的患者在排除可逆性加剧因素后获得症状缓解. 相似文献
10.
11.
《黄帝内经》(包括《灵枢》、《素问》)是祖国医学的重要文献,它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病因、诊断及养生、预防等有关基础理论及临床各科具体治病方法。对针灸的论述尤为突出详尽,特别是它的处方用穴,更值得效法而奉为圭桌。它不但示人以规矩,而且开人思路,临证时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自可执简驭繁,左右逢源。本文暂就以下几个方面分述如下。一、掌握输穴要领,取穴宜少宜精《内经》中虽然提到有“三百六十五”穴会之说,但经查阅实有其名者,仅有单穴25个,双穴135个,总穴数只有160个。在运用上也是取穴不多,既少且精。强调“守数 相似文献
12.
针灸的实质在于疏通经络、平衡阴阳、防治疾病。而经络自身的生命活动 ,名为经络之气 ,简称经气。针刺过程中“得气”的“气” ,就指经气而言。《素问·离合真邪论》为之解释道 :“真气者 ,经气也” ,明确地指出真气即经气。真气的组成 ,在《灵枢·刺节真邪论》中曰 :“真气者 ,所受于天 ,与谷气并而充身也。”“天”即指先天之元气 ;“谷气”即指后天饮食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气。此处所说的真气包含了中焦的谷气和下焦的元气。笔者根据《内经》旨意和读书体会 ,认为真气(经气 )还应包括上焦之宗气 ,用简式示之 :经气上焦之宗气—贯通心脉 ,… 相似文献
13.
《内经》关于心力衰竭病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是多种心系疾病或非心系疾病发展的结果,如心悸、胸痹心痛、咳嗽,水肿等。《内经》中无心力衰竭这一病名,但对于心力衰竭病证因机证治的记载较为详细,其内容散见于和本病有关心痹、心咳、肾病、肺病等疾病中。通过归纳总结,对《内经》中心力衰竭的症状、脉象描述、病因病机、治则治法、食疗、预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论述,以供现代临床参考和借鉴,从而用来指导现代临床辨治思维。 相似文献
14.
张登本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24(6)
"做临床,学《内经》"是指临床工作者站在临床实践的角度审视《内经》、研究《内经》、考量《内经》、发展《内经》,从前人的经验中发现闪光点,从中寻找解决临床实践所遇到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而有所创新和突破。研读《内经》,究其要者,要通原文,解析经义,纵横交叉,联系实践,方能对《内经》中有鲜活生命力的原旨经义更显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内经>首先提出痹之病名,并且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以及转归、预后等作了较详细的论述,特别是对痹证的分类及对应的各种方药和针灸治法,对当今临床仍有指导意义.重点分析归纳了<内经>对痹证分类和针灸辨证特点及针灸治疗规律,其为针灸临床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医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学科分化和教材改革问题已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认为,要培养出适应中医学未来发展的合格人才,就要在继承和发扬相统一的思想基础上,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改革,而作为奠定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经》课,在整个高等中医教育体系中起着轴心作用。因此,中医基础学科的设置及教材的改革首先必须从《内经》开始。现就有关问题提出我们的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17.
王自强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2,(2)
对《内经》的教学改革与研究问题,我想从两方面谈一些意见。一、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教学与研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内经》教学总的任务,是对学生讲授其指导思想基本理论与知识、技能等。但教学对象不同,要求也应不同。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本科生。主要培养医疗人才,应精选有关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为临床常用、具有较普遍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主要对《内经》中关于痹病的内容进行收集、梳理和归纳,以期形成对痹病的病因病机、诊法、辨证和治疗方法的系统认识。《内经》认为痹病的发生一方面除了风寒暑湿等外邪侵袭机体外,另一方面还由于机体内部脏腑经络阴阳失调逆乱而生病,强调先由脏腑内伤,阴阳失调以及营卫不和,然后感受风寒湿、雾露所伤、治疗不善他病转变及五运不及而致病。《内经》对于痹证的辨证运用了多种辨证方法,指出了可采用针刺、砭石的方法、汤液、草药、汤熨(热敷)及火罐、艾灸的治疗方法,这些丰富的治疗方法,对指导现代医生对于痹证的治疗仍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论述腧穴配伍理论在《内经》中的体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系统分析《内经》有关腧穴配伍的文献,引述与腧穴配伍有关的阴阳、五行、经络等内容并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结果]《内经》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腑经络理论作为针灸腧穴配伍理论的基础,使得腧穴配伍理论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形成一系列的腧穴配伍方法和常见病的治疗处方和治疗方案。[结论]《内经》腧穴配伍理论对针灸处方的建立和发展以及认识针灸的辨证、论治体系、提高治疗范围、增加疗效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内经》中"神”与针灸临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美凤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1,11(2):52-55
中国古代医学、自然哲学和道教都认为 ,精、气、神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基本要素。精、气、血是“神”形成的物质基础 ,“神”寓于精气之中。宋·虞庶云 :“神者 ,精气者之化成也”,表明人身之神是由精气化生而成的。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内经》,深受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思想的影响 ,应用大量篇幅论“神”,《素问·八正神明论》:“血气者 ,人之神也”。《灵枢·小针解》:“神者 ,正气也”。《平人绝谷》云 :“故神者 ,水谷之精气也”。《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载 :“所言节者 ,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 ,非皮肉筋骨也”。可见《内经》中之神就是人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