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藏医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不断吸取其他外来医学经验,从实践逐步上升为理论的民族医学,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它作为藏民族传统文化“十明”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藏民族历来就重视传统医学教育,以父子或师徒相传作为培养藏医后继人才的主要方式。目前藏医教育  相似文献   

2.
“曼巴扎仓”即藏蒙地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内学习藏蒙医学、培养藏蒙医生的专门机构,是集医学教育、医疗、制剂等为一体的藏蒙医学综合发展中心。它是15世纪藏传佛教格鲁派创立后,包括藏医学在内的藏传佛教寺院教育进一步组织化、体系化的产物。其模式肇始于1696年著名藏族学者第司·桑杰嘉措(1653-1705)在拉萨创建的藏医学中心——迦布日医学利众院,之后逐渐传播至其他藏区和蒙古地区,在以上地区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内创建了近百座曼巴扎仓,曼巴扎仓的出现对藏医学的传播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藏医学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具有丰富而系统的理论,同属祖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及阴阳五行学说为其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与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学说为理论基础,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其诊治特点的一个完整医学体系.藏医学是以三因学说为理论核心,以五元学说为指导思想,以七物质、三秽物及脏腑经脉的生理、病理学说为基础,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特点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中、藏医学在基础理论方面有相同点,也有其不同点,本文试图比较分析其理论特征,探讨将二者相结合的可能性,使之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使祖国民族医学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滇南医学流派始于庄礄入滇,成形于明清时期,追溯其源可发现早在青铜器时代,白族土著居民便掌握了简单外科工具的制造技术,用于治疗简单的外科疾病。在中央集权制度的时代背景下,随着大量移民入滇及官办医学的推行,中原医药文化与技术自秦朝之始不断涌入滇南地区,并与本地医药文化冲撞融合、兼容并蓄,历经千百年,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滇南医学"。如今的滇南医学流派容纳着云南地区的各新兴医学流派,融地域性、民族性、兼容性、实用性和时代性于一体,具有源远流长、学派纷呈、守正创新、兼容并蓄等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5.
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而三因素学说是藏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通过对两者在四方面的对比分析①两种学说的形成基础不同;②学说的构成内容不同;③阐述机体生理、病理的机制不同;④学说的特点不同。来研究脏象学说与三因素学说不同特点。三因素学说与脏象学说还有许多相似之处①三因素学说与脏象学说都具有古代朴素医学的基本特征;②三因素学说同脏象学说一样,详于功能,而略于结构;③有相似的哲学基础。三因素学说不仅是藏医学的理论核心,也是中国传统医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通过深入研究三因素学说,可以进一步发挥藏医学的优势,为提高人民的身心健康而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藏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中具有明显民族特色的一种医学。历史上,对藏医学悠久的历史,做过不少研究,出现不少描述其发展过程的著作。最为著名的有17世纪末五世达赖喇嘛的摄政王第司·桑吉嘉措所写的《藏医史》(又称《医学概论·仙人喜宴》)。《医学史》以各代著名医家为纲,论述了远古起源至作者生前18世纪初的藏医学历史。另外,还有11世纪昌迪·班旦措杰的《辉煌医史》、16世纪舒卡·洛最给布的《医学历史》等。现代学者研究藏医学史,并有几部新著问世,如1991年王镭的《西藏医学史》,此书实际上是第司·桑吉嘉措《藏医史》的汉文节译本;1992年…  相似文献   

7.
试谈藏医药学实践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乐 《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5):31-32
藏医学是我国传统医药学宝库里的神奇瑰宝,迄今已有3 000多年历史.它与印度吠陀医学、中医学、西方传统医学并称世界四大传统医学.由于历史悠久、理论完整、用药考究、疗效独特,位居我国藏、蒙、维、傣四大民族医药学之首.党和政府历来关心和扶持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2006年5月20日,藏医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8.
从印度医学和藏医学中的解剖知识和基本理论两方面,论述了藏医学与印度医学源远流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张介宾医学理论发展的理学背景,认为张介宾将理学哲学范畴体系引入医学研究,以理学的宇宙本体"太极"为逻辑起点,建立了中医理论的哲学本体,将"生机"意义提高至世界本体高度,以《太极图说》为理论模型、"心学"为法,建构中医理论,形成阴阳一体、五脏互藏、肾命学说等理论成果,其医学思想和理论成果的本质特点归结为"形而上"。  相似文献   

10.
导泻疗法是藏医学诸多疗法中的一枝奇葩,其发展水平超越于其他诸多疗法之上,更有其与汉医学对导泻疗法不同的认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对导泻疗法适应证的独特认识 由于藏医学对导泻疗法的独特认识,使导泻疗法在藏医学中有比汉医学更为广泛的应用,对于热病、瘟病、中毒症、六腑积热、食积不化,水肿等热证、实证有与汉医  相似文献   

11.
藏医学形成后,从当时吐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藏开始向周边地区辐射传播。在公元8世纪以后,以减传佛教为媒介向云南滇西北地区传播,形成了有地域特色的云南藏医药。从藏医的形成发展分析,云南藏医秉承了传统藏医的理论内涵,但丰富了传统藏医的诊疗方法,提出了简便多元的治疗办法,强化了传统藏医辨证论治的思想,并对传统藏医中没有的疾病加以阐述。可见,云南藏医和传统藏医的关系表现为理论逻辑的统一性和临床实践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2.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九千余字,道术并重,有方有论,其价值在于:1是与《伤寒杂病论》同源而异流的传本,保留了《汤液经》的部分内容;2有别于《黄帝内经》,鲜明地体现了道家的医学思想。《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面世过程曲折辗转,自1974年张大昌先生把自己整理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寄给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前身)起,至1988年,马继兴先生主编的《敦煌古医籍考释》出版(收录有王雪苔先生整理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前后历时10余载。期间,经过数位专家学者的讨论、鉴别、审定,确定该本是一部颇有历史价值的古代文献。后经王雪苔先生与张大昌先生就相关抄本进行校订,一部接近卷子原貌的版本方得以完成,由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自身价值的魅力,后来民间相继出现了20多个传钞本,《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及其继发的后续相关研究,会形成一个学术流派而荣登医学史册。  相似文献   

13.
作者前已提出中医藏象实质细胞生物学假说,认为中医藏象的实质在于细胞和亚细胞结构。"五藏"其实是细胞的"五脏",细胞的"五脏"是细胞的五个不同功能系统,可以落实为不同的亚细胞结构,即线粒体——中医之"脾",染色体——中医之"肾",配体-受体-信号转导系统——中医之"肝",细胞膜——中医之"肺",离子通道——中医之"心"。在五脏之中,心主行血,肺主呼吸,肾主水液,都有一个解剖学上宏观的实体脏器能与之功能相符。那么,中医之"脾",究竟有无与之相对应的实体脏器?我们说,有。但非脾(spleen)、非胰(pancreas),是肝(liver)!其理由有五:(1)肝细胞的线粒体数目比所有其他种类细胞都多;(2)中医古医书中有把肝当作"脾"的证据;(3)在解剖结构上,肝与消化道的血管的紧密联系;(4)在功能上,肝在消化系统(广义的中医之"脾胃")和物质代谢("水谷精微的运化")中居于中心地位;中医"脾"最主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功能——"运化水谷精微",不折不扣地是由肝脏来完成。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白马藏族”、羌族、嘉戎藏族、红原与甘南安多藏旋共2261例活体测量所得17万个数据行数学处理,从73个指标中精选25个具显著意义的指标按性别行年龄分组,以马氏距离用“分组聚类法”在IBM—PC微机上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白马藏族”可能是一独立的民族,但与嘉戎藏族及羌族关系较为密切,推测它们可能有共同族源。  相似文献   

15.
以中医经典理论为主,解释多发性硬化症状的病理机制.将这些症状进行证候归纳和脏腑属性推演,最终认为,多发性硬化涉及五脏,以肝肾阴虚为主,兼及脾肺气虚.病理过程有痰、瘀、热参与.研究结果为中医立法、处方和用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根植于浓郁宗教文化氛围中的藏药,从藏药的用药思想,到藏药理论体系的形成,再到具体的临床实践过程,无处不渗透着藏族宗教文化的影子。宗教文化对藏药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我们在认识、研究藏药的同时,不能忽视文化对医药学发展的影响,必须将其纳入到相应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研究,才能把握其真谛。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五脏之间相互影响的规律。方法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案室收集161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的中医证候资料,通过SAS软件对五脏各自证型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从两脏之间的直接效应看,心与肾、脾与肺的直接通径系数较大,分别是0.853 9和0.740 3,肺与肾、心与肺、脾与肾的直接通径系数次之,分别是-0.493 0、0.344 4和0.291 9。从三脏之间的间接效应看,肺-肾-心、脾-肺-肾、肾-心-肺、脾-肾-心、心-肺-肾、肝-脾-肺、肾-心-脾、肝-脾-肾、心-脾-肺的间接通径系数较大,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421 0、-0.365 0、0.294 1、0.249 3、-0.169 8、0.040 3、0.017 5、0.015 9、0.015 2。结论两脏之间以心和肾、脾和肺的联系最为紧密;三脏之间以肺肾心、脾肺肾、肾心肺、脾肾心、心肺肾、肝脾肺、肾心脾、肝脾肾、心脾肺的相关性最为密切。四脏、五脏间的相关性极小可能与本病自身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8.
"五脏浊气"一词出自《素问·五脏别论》,然而后世注家对此诠释无多,历版《内经选读》教材亦无阐述。经多方考查,本文作者认为,五脏浊气是指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五脏功能失常所产生的诸如水、湿、痰(脂)、饮、热(火)、毒、瘀等有害物质蕴积于五脏,进而引发各科疾病的病理产物,还包括五脏精气经代谢后形成的终末产物。五脏浊气的排泄途径,一是通利小便以袪除水湿痰饮类浊气,二是畅利大便以泻出糟粕热毒类浊气。同时,本文还结合中药药理研究,归纳总结出排泄五脏浊气的有效药物,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9.
湿疹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性疾病,是皮肤科常见病,其病因复杂,皮损的表现也多种多样,容易反复。随着社会的工业化进程,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湿疹的发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中医治疗湿疹有数千年的历史,针对湿疹的不同病期,采用中药内服、外用治疗疗效好,复发率低。对于湿疹的病因、病机各医家进行了论述,对其病因主要围绕着风、湿、热邪进行论述,对湿疹发病过程中涉及的脏腑,有从心论述的,有从脾论述的,也有从心、脾、肺、肝等方面论述的,认识不一。为进一步了解湿疹的病因、病机,该文从中医藏象学说的角度,分析五脏与湿疹发病的关系,更好的从病因、病机方面认识、治疗湿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