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慢性鼻窦炎患者手术前后黏膜的结构及功能变化。方法分析接受内窥镜鼻窦手术且术后定期随访的慢性鼻窦炎患者36例临床资料,对黏膜标本进行采集,对中鼻道黏液纤毛清除速率(MTR)采用糖精实验法,且电镜观察黏膜显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术后MTR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黏膜显微结构趋于正常。结论与术前相比,慢性鼻窦炎患者术后黏膜的结构及功能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患者手术前后黏膜的结构及功能变化。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3年6月11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均予以内窥镜手术治疗,手术后随访,观察患者黏膜的结构及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手术后纤毛传输速度为(7.31±1.25)mm/min,相比较手术前(3.87±1.23)mm/min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前纤毛排列紊乱,手术后逐渐恢复正常。结论慢性鼻窦炎患者经治疗,手术后黏膜的结构及功能出现显著改变,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患者手术前后黏膜的结构及功能变化。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3年6月诊治的12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均予以内窥镜手术治疗,手术后随访,观察患者黏膜的结构及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手术后纤毛传输速度为(7.12&#177;2.1)mm/min,比手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纤毛排列紊乱,术后逐渐恢复正常。结论慢性鼻窦炎患者经手术治疗后黏膜的结构及功能出现较大改变,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 相似文献
4.
慢性鼻窦炎鼻内窥镜手术前后黏膜的结构及功能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窥镜鼻窦手术(endoscopic sinus surgery,ESS)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一种微创手术,手术最基本的要点是在彻底清除不可逆病变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鼻腔和鼻窦结构,通过重建鼻腔、鼻窦通气、引流,改善和恢复鼻腔鼻窦黏膜形态及生理功能。然而因为围手术期处理及病变程度不同,术腔黏膜恢复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术后一定时期术腔黏膜可完全上皮化,有的术后黏膜恢复不好导致炎症及瘢痕阻塞,甚至需再次手术,影响了手术疗效。研究术后鼻黏膜形态和功能恢复的规律,有助于改进术后处理方法,提高临床治愈率,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6.
温玩瑜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0,(Z2)
探讨“鼻窦炎口服液”对慢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对9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用剂量相同抗生素、抗过敏药并局部给予滴鼻液药治疗,在此基础,治疗组加“鼻窦炎口服液”,每次10ml(小儿剂量减半),每日3次,3周为1个疗程治疗。结果:1个疗程结束后,总有效率治疗组91%,对照组49%,X~2检验P<0.01。结论:鼻窦炎口服液是佐治慢性鼻窦炎的有效药物,且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郭氏鼻窦炎颗粒治疗鼻窦炎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476例作为治疗组运用"郭氏鼻窦炎颗粒"外吸、内服;对照组98例用青霉素钠静滴。结果治愈率治疗组为90.13%,对照组为41.84%,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8.11%,对照组为87.76%,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结论郭氏鼻窦炎颗粒对慢性鼻窦炎有显著疗效,且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8.
慢性鼻窦炎属于鼻窦慢性化脓性炎症,通常有多鼻窦同时受累。慢性鼻窦炎可致使患者呼吸道感染症状加剧,严重时可引发颅、眼、肺等并发症,造成视力下降。对慢性鼻窦炎进行治疗时,主要治疗目的是对病变部位予以彻底清除,开展鼻腔重建,促使鼻窦黏膜与鼻腔的形态与生理功能得以有效改善与恢复[1]。现将54例慢性鼻窦炎患者治疗后黏膜结构与功能的改变情况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慢性鼻窦炎患者手术前后黏膜的结构及功能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讨慢性鼻窦炎患者手术前后黏膜的结构及功能变化.方法 我院2007年02月至2010年0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内窥镜鼻窦手术(EES),并术后定期随访的慢性鼻窦炎患者3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黏膜标本进行采集,中鼻道黏液纤毛清除速率(MTR)采用糖精试验法及电镜观察黏膜显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与术前组相比,术后组纤毛传输速率明显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与术前相比,慢性鼻窦炎患者手术后黏膜的结构及功能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术前和术后鼻黏膜结构及功能差异,探讨鼻黏膜在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愈合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对2006年12月至2011年1月间开展鼻内窥镜鼻窦手术治疗109例慢性鼻窦炎患者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内窥镜鼻窦手术术前和术后糖精试验纤毛传输速率分别为(3.91±1.16)mm/min和(7.27±1.74)mm/min,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纤毛柱状细胞减少,粗细不等、相互粘连、排列紊乱、纤毛融合,杯状细胞增多,桥粒连接不清,内质网扩张,细胞间连接疏松,线粒体空泡变,核形不规则,间隙增宽.术后细胞间隙仍较宽,但形态基本正常,纤毛数目增加,并见短纤毛和微绒毛,纤毛粗细较均匀,排列较整齐、密集,可见"9+2"结构,内质网及线粒体结构正常.结论 慢性鼻窦炎患者内窥镜鼻窦手术术前及术后鼻黏膜形态及功能发生了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慢性鼻窦炎患者手术前后黏膜的结构及功能变化.方法 2009年08月至2011年08月期间,我院诊治的6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患者均接受内窥镜鼻窦手术(EES),术后并进行定期随访,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与术前组纤毛传输速率(3.98±1.11)mm/min相比,术后组纤毛传输速率(7.02±1.36)mm/min明显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术前相比,术后组细胞间隙仍较宽,但细胞形态转为正常,纤毛数目由术前的较少变得增加,并见短纤毛和微绒毛,纤毛由术前的粗细不等变为粗细均匀,纤毛排列由术前的排列紊乱变为术后的整齐、密集,并且可见9+2结构,内质网及线粒体由术前的内质网扩张,线粒体空泡变,核形不规则,变为术后的结构正常.结论 对于慢性鼻窦炎患者,与术前相比,术后黏膜的结构及功能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2.
阿奇霉素联合鼻窦炎口服液治疗小儿慢性鼻窦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和鼻窦炎口服液治疗小儿慢性鼻窭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慢性鼻窦炎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0例,用阿奇霉素和鼻窦炎口服液联合治疗,对照组60例,单独用阿奇霉素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5.00%和81.67%,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阿奇霉素联合鼻窦炎口服液治疗小儿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内镜鼻窦手术(ESS)后患者鼻腔鼻窦黏膜的内镜、组织病理连续动态观察,揭示病变黏膜转归的过程。方法选取2005年10月-2008年2月行ESS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30例(56侧)作为观察对象,其中Ⅰ型2期3例(5侧)、3期6例(12侧),Ⅱ型2期10例(19侧)、3期5例(10侧),Ⅲ型6例(10侧)。分别于ESS术前、术后3-4周、10-12周、18-20周钳取上颌窦口后囟同一部位的黏膜组织进行观察。结果术前均可见上皮剥蚀、鳞状上皮化生、腺体及纤维组织增生(56侧);术后3-4周,形态学观察与术前比较没有明显的改变;术后10-12周,纤毛柱状细胞增多,并可见许多带有微绒毛的柱状细胞和大量短纤毛,所有病例均可见病理性腺体及纤维组织增生。术后18-20周,患者术腔光滑干净,上皮化较好(50侧),窦口通畅(52侧)。纤毛覆盖面积增加,方向一致(50侧)。3侧无纤毛柱状细胞排列整齐,形成病理性修复。结论ESS术后,黏膜形态的基本恢复一般需要3个月左右;有些病理改变是不可逆的;病变程度与黏膜修复情况有关;术中尽可能多地保留黏膜组织、术后局部及时清理换药,有利于黏膜纤毛的形态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患者手术前后黏膜的结构及功能变化。方法我院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慢性鼻窦炎患者45例,所有患者均使用Messerklinger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患者的鼻腔黏膜结构和中鼻道黏液纤毛清除速率。结果患者经过手术后,鼻腔内黏膜的纤毛传输速率由术前的(3.79±1.24)mm/min,增加至术后的(7.48±1.52)mm/min。手术后患者的纤毛传输速率明显优于手术前(P〈0.05)。患者手术治疗后鼻腔内黏膜的结构明显改善(P〈0.05)。结论手术治疗可以明显的改善慢性鼻窦炎患者的鼻腔内黏膜的结构及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综合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慢性鼻窦炎治疗较为困难.本文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在局部用药.辅助疗法.及中药方剂应用上加以分析.说明大部分患者可以通过保守疗法治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000年—2007年的慢性鼻窦炎患者的治疗方法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物治疗和综合治疗结果行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协调统一是成功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两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和分析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在内镜鼻窦术后上颌窦口黏膜的恢复过程。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内镜鼻窦术治疗后慢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患者62例(106侧)为研究对象,在行内镜鼻窦术前、术后13-21 d、7-11 w及13-15 w时钳取患者上颌窦口后卤相同部位的黏膜组织,并对上述取样组织进行观察。结果手术前,均可观察到腺体、鳞状上皮化生、上皮剥落以及纤维组织增生;均存在线粒体减少、微管结构异常等症状;术后13-21 d,上述患者鼻部形态学均未出现明显变化;术后7-11 w,发现上颌窦口处纤维柱状细胞增多,且发现多数柱状细胞都带有大量短纤毛和微绒毛组织,所有患者鼻部病侧处均观察到病理性纤维组织及腺体增生;术后13-15 w后,其中100侧上皮化较为满意,106侧窦口通常情况良好。结论内镜鼻窦术后,上颌窦口黏膜恢复正常所需时间一般约为3个月,且在恢复过程中可观察到部分病理变化是不可逆转。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肝细胞癌各种组织学类型与分化度的关系,对60例肝细胞癌进行常规制备石蜡切片73张和对12例肝细胞癌进行超薄切片。结果表明:(1)肝细胞癌的组织学多样化,一张切片可有两种或更多的形态学变化。(2)肝透明细胞癌的形态比较单一,癌细胞肿大,胞核相对小,细胞分化比较高。(3)癌细胞呈梭形或小细胞,胞核大,胞质少,细胞器少,癌细胞分化较差。结论:肝细胞癌的组织形态可以不同,诊断时应多切,多看,多比较,其中主要的形态作为诊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标准型白细胞分化抗原(CD44s)的表达与慢性鼻-鼻窦炎(CRS)发病的关系。方法 30例CRS患者分为不伴鼻息肉的CRS(CRSsNP)16例(A组)和伴鼻息肉的CRS(CRSwNP)14例(B组),另取15例正常下鼻甲组织(C组)作为对照。对三组黏膜标本行HE染色,计数嗜酸性粒细胞。免疫组化染色(IHC法)测定CD44s的表达。对A、B两组患者,术前通过症状评分、内镜评分及CT评分评估其疾病严重程度。结果 B组术前内镜评分和CT评分以及术后病理检查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A组(P<0.05)。CD44s主要表达于鼻窦病变黏膜及鼻息肉黏膜的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基质炎症细胞和腺体上皮细胞;A、B组CD44s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C组(P<0.01),且B组比A组更显著(P<0.05)。CRS病变组织中CD44s表达水平与CT评分及嗜酸性粒细胞数目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CD44s可能在CRS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并可能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世界各国药品管理机构都非常重视药物引起免疫系统损伤的毒性病理学评价.2006年,美国STP在"免疫系统常规病理学评价最佳操作指南(2005)"岗位说明的基础上,发表了"淋巴器官改良的组织病理学评价"的方法,其作为能够运用的一种工具可协助毒性病理学工作者辩识评价免疫调制作用药物.现对黏膜相关淋巴结组织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形态学特征、改良的组织病理学诊断要点以及评价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概括性介绍,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