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从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胆囊结石患者胆汁细菌脱氧核糖核酸(DNA),探讨细菌在胆结石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胆汁中5种需氧菌和4种厌氧菌DNA进行检测。结果检测70例,存在需氧菌56例(80%)和厌氧菌DNA23例(32.86%)。两类细菌DNA同时存在者为20例(28.57%)。首次从21例胆汁中检测出幽门螺杆菌DNA。结论胆结石胆汁中存在多种细菌DNA,胆结石核心可能与细菌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2.
从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胆囊石患者胆汁细胞说氧核糖核酸,探讨细菌在胆结石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聚合酶锭反应对胆汁中5种需氧菌和4种厌氧菌DNA进行检测。结论胆结石胆汁中存在多种细菌DNA,胆结石核心可能与细菌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3.
胆囊结石需氧菌和厌氧菌分子生物学研究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方驰华  杨继震 《医学争鸣》1998,19(6):681-686
研究胆囊结石细胞脱氧核糖核酸,提取供细胞在胆囊结石核心形成作用中分子生物学证据。方法:采用聚合酶锭反应对70例胆结石中5种需氧菌和4种厌氧菌DNA进行检测。结果总的检测出细菌DNA60例,其中需氧菌DNA存在43例,厌氧菌DNA存在17例。  相似文献   

4.
①目的 通过对胆汁培养的纳米细菌(Nanobacteria Nb)感染日本大耳白兔致胆结石形成,探讨纳米细菌感染与胆石症发生的相关性.②方法 用从胆汁中培养出的纳米细菌感染日本大耳白兔,3周后处死日本大耳白兔,记录成石情况.③结果 胆石症患者胆汁纳米细菌感染性实验中纳米细菌感染组胆结石发生率81.25%与DMEM对照组6.25%和羟基磷灰石(Hap)对照组18.7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本大耳白兔胆汁纳米细菌感染性实验中Nb感染组胆结石发生率56.25%与含各种氨基酸和葡萄糖的培养基(DMEM)对照组6.25%和灭活纳米细菌对照组12.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结论 实验动物感染纳米细菌后能在短期内产生胆囊结石;由被感染的实验日本大耳白兔胆汁培养出的纳米细菌能再次感染日本大耳白兔并致胆结石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从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胆囊结石患者胆汁细菌脱氧核糖核酸(DNA),探讨细菌在胆结石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胆汁中5种需氧菌和4种厌氧菌DNA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6.
①目的 探讨胆汁中纳米细菌的培养、鉴定方法及微生物学特性.②方法 对6例胆结石患者胆汁标本进行纳米细菌培养,观察其生长情况.采用透射电镜、间接免疫荧光染色、Von KOSSA钙染色进行纳米细菌鉴定并采用扫描电镜对其进行能谱分析.③结果 6例胆结石患者胆汁标本纳米细菌培养均为阳性;透射电镜下观察,纳米细菌约为80~350nm,呈椭球形或短棒状,聚集成簇状,其表面被覆细菌被膜;经Von KOSSA法钙染色,其形成的矿化外壳呈黑色;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纳米细菌被荧光标记抗体结合,呈绿色荧光颗粒.扫描电镜能谱分析(EDX)显示,纳米细菌外壳含有钙、磷、镁等元素,其钙/磷比值为1.62;④结论 胆囊结石患者胆汁中存在纳米细菌感染.纳米细菌体积微小,生长缓慢,能在生理条件下于其菌体表面产生矿化外壳.纳米细菌单克隆抗体联合透射电镜可鉴定纳米细菌,钙染色对纳米细菌的鉴定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细菌感染与胆囊结石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胆囊结石在我国是一种常见多发病。长期以来,对胆结石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十分清楚.尤其是细菌感染与胆石病的关系,由于过去采用的检测方法和技术有限,国内外众多的研究者得出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对细菌在胆结石发病中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议。随着大量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胆道感染与胆囊结石常为因果关系,在大多数胆石病患者的胆囊内发现都有细菌存在的证据。因此,细菌感染与胆囊结石之间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常见的3种胆结石胆汁中微生物群落的差异性对比。方法选择3种类型胆结石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运用末端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T-RFLP)技术,并对其胆汁细菌群落进行基因序列分析探讨。结果(1)细菌16Sr DNA基因片段的阳性检出率为76%,3组之间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组细菌16Sr DNA基因片段分析,纯胆固醇组的细菌群落主要以肺炎克雷伯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胆色素结石组主要包括普通变形杆菌#厌氧消化球菌等;混合性结石胆汁组主要为厌氧消化球菌/丙酸杆菌,其中还包括了胆色素结石胆汁组中未检测到的黄微杆菌和希氏短杆菌。结论胆结石患者胆汁标本中细菌检出率较高,但各组细菌群落构成各有不同,且成分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9.
探讨胆囊结石与胆囊组织IL1-SymbolbA@表达及其成熟分泌的相关性。 〖HT5”H〗方法〖HT5”K〗〓收集胆结石胆囊及其胆汁样本21例,其中胆固醇结石4例、色素结石7例、混合结石10例,采用PCR检测细菌感染情况,ELISA检测胆汁中IL1-SymbolbA@, 蛋白印迹杂交方法检测IL1-SymbolbA@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检测胆囊黏膜IL1-SymbolbA@表达,并分析临床相关性。结果在排除伴有细菌感染的情况下, 结石患者胆汁IL1-SymbolbA@含量在1.93~11.80ng/ml,混合结石组胆汁IL1-SymbolbA@(4.753±2.651)显著高于胆固醇结石组(2.640±0.167)和色素结石组(2.762±1.081) (P<0.05);免疫组化、蛋白印迹杂交检测表明胆囊黏膜proIL1-SymbolbA@、IL1-SymbolbA@高表达,推测是胆汁IL1-SymbolbA@重要来源之一、 并示胆结石患者胆囊黏膜有炎症小体激活。结论胆结石患者在非细菌感染情况下,胆汁IL1-SymbolbA@增加可能与胆囊黏膜细胞炎症小体的激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胆结石成石机制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结石是人体易于罹患的结石类型,其形成机制包括胆汁淤滞、细菌感染和胆汁化学成分改变等三种不同学说[1],上述成石观点为胆结石形成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在胆汁热力学平衡、胆囊动力学改变、成核活性蛋白体系因素、胆石形成相关基因及细菌成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现就相关方面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ERCP+EST+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本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经ERCP+EST+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临床护理与监测、健康教育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9例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手术成功,恢复良好。结论:对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先进行ERCP+EST术,在先将胆总管内的结石取出后再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使得患者避免了传统手术导致的切口疼痛,多管引流导致的活动限制、术后禁食时间长,带T管时间长、易发生胆道感染的缺点,并且使住院天数减少,患者舒适度增加、痛苦小、恢复快等优点而成为胆道系统结石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胆道系统炎症与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严格按无菌操作方法,对择期手术治疗的胆道系统疾病患者的胆汁、血液、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及菌株鉴定,并对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分离的上述标本的细菌进行了菌群分析。结果手术治疗胆道系统炎症的患者存在多个部位的感染,单纯胆汁感染率为44.2%,合并消化道、循环及三个部分的感染分别为17.3%、42.3%和13.5%;胆囊炎患者细菌分离率为45.4%(10/22),胆石症合并胆囊炎细菌分离率为47.8%(11/23),肝内外胆管结石细菌分离率为57.1%(4/7)。结论手术治疗胆道系统炎症患者胆汁中分离出的细菌,其中以肠杆菌和肠球菌属为主,提示手术治疗的胆道疾病与细菌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胆囊结石患者胆汁凝血、抗凝和纤溶指标变化。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ELISA和发色底物法测定2 0例胆囊结石和 17例非结石患者胆汁中凝血、抗凝和纤溶指标。结果 :胆囊结石组胆汁高凝、抗凝活性减低、纤溶活化。结论 :胆囊结石患者胆汁中凝血、抗凝、纤溶功能异常与结石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旨在从分子水平研究细菌感染与胆固醇结石形成之间的关系 ,以期阐明胆固醇结石发病的分子机理和探讨可能防治的新途径。  方法 :从 36例胆汁细菌培养阴性的胆囊胆固醇结石中提取 DNA,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 ( NP- PCR)技术 ,从中特异性地扩增细菌 DNA片段。  结果 :发现 30例 ( 83.33% )胆固醇结石中有细菌 DNA存在。其中胆固醇含量在 30 %~ 69%之间 6例 ( 6/ 6) ;70 %~ 90 %之间 14例 ( 14/ 17) ;>90 % 10例 ( 10 / 13) ,尚未发现结石中胆固醇和水分含量多少与细菌 DNA存在与否有关。采用 16S r RNA基因序列对照分析鉴定细菌种类 ,在 10例( 2 7.78% )胆石中发现与大肠杆菌相似的 DNA片段 ;从 8例 ( 2 2 .2 2 % )胆石中得到痤疮丙酸杆菌型 DNA序列 ;2例 ( 5.56% )胆石中残留的细菌 DNA片段与化脓性链球菌相关 ;8例 ( 2 2 .2 2 % )胆石内细菌的 DNA片段具有多样性 ,类似于大肠杆菌、痤疮丙酸杆菌、化脓性链球菌、艰难梭状芽胞杆菌或其它未鉴定细菌 ,可能有多种细菌混合感染。另有 2例胆石的细菌 DNA分子量较低 ,不同于大肠菌、痤疮丙酸杆菌、化脓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色假单胞菌 ,归类于其它未鉴定细菌。  结论 :证实多数胆固醇结石内有细菌 DNA存在。至于这些微生物在胆固醇结石形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One of the etiologies of formation of gall stones is infection and bile is a good media for microorganisms to grow. Acute cholecystitis and spillage of bile intraoperatively can lead to sepsis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 attempt to study the nature of organisms and their antibiotic sensitivity is important to take appropriate steps. Objective: Present study was done to assess the rate of infected bil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holecystectomy for gallstones and to study its influence on postoperative infective complications. Methods: This p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over a period of two years (from July 2003 to July 2005) in a tertiary care teaching institute in South India. Bile samples of 100 patients undergoing biliary tract surgery were collected and cultured for aerobic and anaerobic bacteria.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hich included 84 cases who underwent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and 16, open cholecystectomy. All the patients received prophylactic antibiotic. Results: Bile culture was positive in 8 cases. Two cases developed postoperative wound infection; however in these bile culture was sterile. No significant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in any of the group apart from 1 case that developed intra abdominal abscess along with wound infection requiring re-exploration. Six cases developed postoperative fever that subsided on its own. Conclusion: The overall rate of septic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biliary surgery was extremely low. Present study does not show any correlation between infected bile and septic complications that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 Present study also highlights the fact that good surgical techniques and judicious use of prophylactic antibiotics are two major factors for lower incidence of septic complications, if any, after biliary tract surgery.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对30例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及20例对照胆囊胆汁进行成份分析,发现胆固醇结石患者胆汁游离Ca2 浓度增高,胆汁酸构成有改变:二羟基胆汁酸所占比例增高,甘氨酸结合胆汁所占比例降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胆汁游离Ca2 浓度的主要因素是总胆汁酸及胆汁酸构成。认为:胆汁的胆汁酸构成是影响胆汁游离Ca2 浓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胆汁酸构成发生了改变。研究提示:改变胆汁的胆汁酸构成.有可能在胆道内降低胆汁游离Ca2 的浓度,从而促进胆汁中钙盐的溶解.防止胆固醇草木结晶的形成.这对于胆石症的预防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送检胆汁培养的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菌感染特征,为临床胆道感染提供诊疗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胆汁培养病原菌1264株及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进行细菌鉴定、药物敏感性试验,应用WHONET 5.6进行药敏结果分析,SP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