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对新生儿败血症进行早期诊断,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方法 对我院近6年来87例血培养阳性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无特殊性,并发症多,末梢血象、C反应蛋白均不能作为诊断依据.血培养仍是确诊的主要手段,但阳性率不高.病原菌以葡萄球菌(72.41%)为主.目前病原菌普遍敏感的抗生素有头孢唑啉、头孢哌酮、丁胺卡那霉素、万古霉素.结论 对拟诊病例开展L型血培养,以提高诊断率.早期应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积极防治并发症,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院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及药物敏感情况,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月122例新生儿血培养阳性病历资料。结果:122例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125株,其中G+菌118例,前4位病原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79例、肠球菌9例、G群链球菌9例、金黄色葡萄球菌8例,细菌对青霉素、红霉素耐药性高,对万古霉素全部敏感;G-菌7例,已发现亚胺培南耐药株1例。结论:条件致病菌是新生儿败血症主要致病菌;新生儿肠球菌败血症应引起重视;多重耐药问题不容忽视;加强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监测,合理应用抗生素,在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  相似文献   

3.
戈平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1):2966-2968
目的:了解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特点,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40例因黄疸住院、血培养阳性的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培养出病原菌40株,均为革兰阳性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4株(35.0%),表皮葡萄球菌15株(37.5%),微球菌属8株(20.0%),B群链球菌、李斯特菌、枯草杆菌各1株(各占2.5%)。葡萄球菌和微球菌对青霉素和红霉素高度耐药,万古霉素、丁胺卡那、利福平完全敏感,头孢曲松和头孢哌酮敏感性较高,并且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治疗有效。结论:治疗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败血症,在血培养结果报告之前宜选择针对革兰阳性菌的抗生素,并结合本地区病原菌和药敏特点经验性用药,第三代和第二代头孢菌素对MRS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医院新生儿败血症早发型与晚发型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为临床抗生素的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医院新生儿病房2011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158例血培养阳性早发型和晚发型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引起败血症病原菌的分布及药敏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56例早发型败血症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B群链球菌为主,102例晚发型败血症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为主。葡萄球菌属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耐药率高,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等抗生素敏感。B群链球菌对青霉素、万古霉素敏感,对红霉素、阿奇霉素、四环素耐药率高。结论新生儿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病原菌分布不同,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治疗新生儿败血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本院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2787份新生儿血培养及药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新生儿血培养病原菌检出率为10.2%(316/2787),其中革兰阳性球菌占73.1%(231/316),革兰阴性杆菌占25%(79/316),真菌占1.9%(6/316);检出率最高的病原菌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46.2%).结论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本地区新生儿败血症最主要的病原菌,血培养监测及药敏试验对诊治新生儿败血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本院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2787份新生儿血培养及药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新生儿血培养病原菌检出率为10.2%(316/2787),其中革兰阳性球菌占73.1%(231/316),革兰阴性杆菌占25%(79/316),真菌占1.9%(6/316);检出率最高的病原菌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46.2%).结论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本地区新生儿败血症最主要的病原菌,血培养监测及药敏试验对诊治新生儿败血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76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了懈近年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构成及耐药状况,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对2005年1月-2008年1月住院的经血培养证实阳性的76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为主要病原菌,其中表皮葡萄球菌占47.36%,其次溶血性葡萄球菌占10.53%,金黄色葡萄球菌占9.21%,大肠埃希菌占7.88%;病原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红霉素耐药性高,万古霉素、亚胺培南、环丙沙星、阿米卡星是目前最敏感抗菌药物.结论 引起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CNS为主要病原菌,临床应根据血培养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以减少病原菌耐药性的产生,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新生儿病原菌药物敏感检测结果 与败血症的临床治疗策略.方法 选择102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采集静脉血进行致病菌培养,并及时根据临床经验给予两种抗生素治疗,待血液培养和药敏结果 出来后再做适当调整,根据疗效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抗生素应用策略.结果 100例治愈出院,占98.0%;2例死于严重并发症,占2.0%.所有患儿均为单株菌种感染,83.3%的病例为葡萄球菌感染,对万古霉素和左旋氧氟沙星敏感性较强,对青霉素产生严重耐药,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约占74.5%.结论 药物敏感实验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但在药敏结果 出来前,临床经验用药对把握治疗时机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状况,为临床诊治新生儿败血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1 905例新生儿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905例新生儿中有165例血培养阳性,阳性率为8.7%,共分离出168株病原菌,3例败血症患儿出现复合菌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93株占55.4%,革兰阳性菌73株占43.4%,真菌2株占1.2%;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两种致病菌对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率较高,可作为首选药;革兰阳性菌以表皮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葡萄球菌属对青霉素高度耐药,耐甲氧西林金黄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ON)的检出率分别为33.3%和86.4%,二者均表现为多药耐药,可选用万古霉素治疗,无乳链球菌和产单核李斯特菌对青霉素类高度敏感,治疗其引起的新生儿败血症首选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结论医院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分离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多于革兰阳性菌,真菌感染较少见,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应该根据病原菌的种类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特点及早合理治疗,特别注重无乳链球菌和产单核李斯特菌的治疗,能有效降低新生儿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情况,减少临床应用抗生素的盲目性及耐药菌的产生。方法:采用BactAlert120全自动血培养仪及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2005年7月~2007年12月间新生儿科送检的可疑败血症2096份血标本进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出447株病原菌,阳性率为21.3%。检出革兰氏阳性菌429例,占96.0%,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68.3%和19.7%,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对青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8.7%和98.9%,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88.5%和72.7%,对红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87.9%和89.8%,对万古霉素100.0%敏感;64.8%金黄色葡萄球菌和82.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447例阳性标本中,肠球菌占7.8%,对万古霉素敏感率达95.3%。检出革兰氏阴性菌18例,占4.0%,其中大肠埃希菌占首位,其次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100.0%敏感。结论:多重耐药的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是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肠球菌感染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肠球菌已成为新生儿败血症的重要病原菌。临床医师应根据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社区感染与院内感染所致新生儿败血症晚发型(Late-Onset Sepsis,LOS)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为临床早期合理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某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68例新生儿败血症晚发型的临床资料,按照发生地点分为社区感染病例123例,院内感染病例45例,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 低体温、黄疸在社区感染组多见;腹胀、呼吸暂停在院内感染组多见;两组非特异性指标改变无差异;血培养阳性率及病原菌构成无差异;主要病原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21例(35.0%),大肠埃希菌15例(25.0%),金黄色葡萄球菌11例(18.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对万古霉素敏感,对比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社区感染组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林、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和头孢哌酮的耐药率明显低于院内感染组,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结论 社区感染与院内感染新生儿败血症晚发型在临床表现、非特异性指标及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率各有不同,临床应根据不同特点争取早期诊断、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儿李斯特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17例李斯特菌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患儿中男9例,女8例;11例为早产儿(64.70%),6例足月儿(35.30%)。17例血培养为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其中7例脑脊液培养也为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16例为早发型感染,1例晚发型感染。临床表现为呼吸急促(9例)、发热(6例)、呼吸困难(2例)、低体温(2例)、皮疹(2例)及惊厥(1例)等;需要常压氧疗3例,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有创和无创)8例;初次选择抗生素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的有8例,选择头孢类抗生素7例。母亲产前发热8例,胎儿宫内窘迫9例,产前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7例。母亲产前血培养李斯特菌感染3例,胎盘病理为急性绒毛膜炎10例;17例患儿合并化脓性脑膜炎10例(58.82%),脑脊液培养出单核李斯特菌7例;治愈12例(70.59%),签字出院3例(17.65%),死亡2例(11.76%)。结论新生儿李斯特菌感染是新生儿早期的严重感染性疾病,易导致呼吸衰竭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死率高,以早产儿多见,多为早发型。对有产前发热、宫内窘迫、羊水污染及产前感染指标升高的孕产妇及新生儿应警惕李斯特菌感染,尽早进行病原学检测,首选敏感性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小儿败血症细菌种类的变迁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改变.方法:回顾分析近 20年来 247例小儿败血症的病 原学及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结果:细菌培养的阳性率有所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明显减少,凝固酶阴 性的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败血症明显增多,各占 1/3左右;细菌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的耐药性明显 上升,在 80%以上,对利福平敏感性很高,达 90%.除发现一例微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外,其余细菌均对万古霉素敏 感.结论:随着年代变化,败血症的常见致病菌发生改变,对多种常用抗生素耐药性增加,临床经验性治疗时应充分 考虑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建立新生儿败血症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方法:分析16S rRNA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及探针,选取临床常见菌株进行PCR扩增及检测;对疑为败血症的317例新生患儿分别行PCR和血培养检测。结果:PCR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血培养(P<0.05)。以血培养为参照,PCR检测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结论:建立了新生儿败血症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满足临床快速、准确的要求,具有较大的推广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新生儿败血症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情况 ,以减少临床上应用抗生素的盲目性 ,降低耐药菌产生。对 2 0 0 1年1月~ 2 0 0 3年 6月入住我院儿科临床诊断败血症的 36 8例患儿做血培养 ,共培养出 6 7株细菌。用 PHOENIXl0 0型鉴定菌株种属和做药敏 ,并依据 NCCL S标准判断药敏结果。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35株 )及金黄色葡萄球菌 (19株 )为主要致病菌 ,并全部对青霉素耐药 ,对红霉素、四环素及苯唑西林耐药率均超过 78% ,利福平、丁胺卡拉的耐药率均低于 2 0 %。尚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葡萄球菌。几株革兰氏阴性杆菌对氨卞青霉素全部耐药 ,对三代头孢、丁胺卡拉敏感 ,未见耐亚胺培南的菌株。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病原菌所致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为临床上该病的诊治积累经验,并且预防和降低新生儿感染、提高生存几率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0年9月—2013年5月接收诊治的176例符合标准、并且两次血培养为同一致病菌的新生儿败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分析不同病原菌所致的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包括一般情况,首发症状,发病时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病情转归等。结果①176例新生儿败血症中,革兰阳性菌感染占50.57%,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肠球菌等;革兰阴性菌感染占32.34%,主要包括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等;真菌感染占11.93%,主要包括近平滑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白色念珠菌;混合菌感染占5.1l%,主要包括念珠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等。②起病时,四组患儿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总结分析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临床资料。并且通过细菌培养鉴定菌株种类,对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NICU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和药物敏感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NICU1998年1月~2007年12月确诊的34例败血症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结果:34例新生儿均有程度不等的少吃、少哭、少动和体重不长,发热20例,休克10例,黄疸加重或延长9例,呼吸暂停7例,喂养不耐受6例,合并局部感染10例。动态血象显示WBC5×109/L(41.18%)比WBC20×109/L(8.82%)更普遍(P0.05),起病时WBC和血小板计数均显著下降(P0.05);CRP8 mg/L17例(17/24,70.83%),CRP≤8 mg/L 7例(7/24,29.17%)。7例(29.17%)C-反应蛋白(CRP)于起病后12~24 h才呈现异常升高。共分离细菌36株,主要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4株(CNS,38.89%)、肺炎克雷伯菌12株(33.33%)、阴沟肠杆菌3株(8.33%)、肠球菌2株(5.56%);100%CNS为耐甲氧西林菌株(MRCNS),66.7%肺炎克雷伯菌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药敏显示MRCNS和ESBLs均多重耐药,但分别对万古霉素和亚胺培南全部敏感。结论:CNS和肺炎克雷伯菌,特别是MRCNS和ESBLs是NICU败血症的两大主要致病菌,其临床症状呈多样化和非特异性,动态血象和CRP变化可协助早期诊断;减少侵入性操作、严格消毒隔离制度、重视医护人员手卫生、严格掌握三代头孢菌素和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指征可减少MRCNS和ESBLs菌株的感染机会;万古霉素、亚胺培南可分别作为MRCNS和ESBLs败血症的首选抗生素。  相似文献   

18.
周慧琴 《临床医学工程》2012,19(8):1369-1370
目的讨论胎盘早剥及并发症的临床疗效与护理措施。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妇科于2011年4月至2011年10月入院治疗的胎盘早剥患者35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并发症、临床治疗效果和护理方法。结果 35例胎盘早剥患者中,行子宫切除术者3例(8.6%),行剖宫产术者22例(62.8%),其余10例(28.6%)自然分娩。术后并发症有子宫胎盘卒中1例,产后出血5例,凝血功能障碍4例,胎儿窘迫10例,新生儿窒息7例,围产儿死亡1例,孕产妇无死亡。结论胎盘早剥发病凶险,且并发症较多,正确诊断和治疗胎盘早剥,同时采取预见性并发症严密护理措施,可以降低母婴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孕产妇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致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及耐药性现状,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对139例CNS致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的病原学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8份血培养细菌阳性标本中,共分离出CNS 139株,占63.8%;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70株,检出率为50.4%,MRCNS多药耐药现象严重,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高达92.9%,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在57.1%~68.6%,与MSCNS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RCNS与MSCNS对红霉素和青霉素的耐药率均>80.0%,MRCNS对米诺环素的耐药率较低,为4.3%,未见耐万古霉素菌株。结论 CNS已成为新生儿血液感染第1位的病原菌,检出率高且呈多药耐药;万古霉素仍是MRCNS的最佳药物;临床应根据血培养和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产生,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及其药物敏感试验分析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及其药物敏感情况,指导抗菌药物的应用. 方法对我院86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用K-B法进行药敏实验,并按NCCLS标准判断细菌耐药性. 结果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为主要病原菌,其中表皮葡萄球菌占48.8%,其次溶血性葡萄球菌占10.5%,金黄色葡萄球菌占9.3%,大肠埃希菌占8.1%;细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苯唑西林、红霉素耐药性高,万古霉素、亚胺培南、环丙沙星、阿米卡星是目前最敏感抗菌药物. 结论重视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耐药性检测,根据血培养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可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