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肝脏局灶性炎性病变超声造影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炎性病变的超声造影图像特点,提高超声造影对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12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局灶性炎性病变(肝脓肿5例、肝炎性假瘤4例、肝结核3例)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分析肝脓肿、肝炎性假瘤及肝结核病变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图像特点。结果肝脓肿、肝炎性假瘤和肝结核的常规超声主要表现为边界模糊(8/12)的低回声病变(11/12),病灶内可探及动脉血流信号(6/12)。5例肝脓肿因病变阶段不同而有不同的超声造影表现,但3例肝脓肿周围肝实质出现动脉相一过性节段性强化;4例肝炎性假瘤超声造影表现呈"快进快出"型,但动脉相呈边界不清的稍高回声强化,缺乏占位感;3例肝结核病灶中央无强化,周边呈结节状或环状强化。结论肝脏局灶性炎性病变超声造影表现变异较大,但每种炎性病变尚具有一定的特点,并且能反映肝脏局灶性炎性病变不同时期的病理改变,超声造影检查有助于提高肝脏局灶性炎性病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早期细菌性肝脓肿的超声造影的特点及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临床治疗、超声引导下穿刺病理证实为早期细菌性肝脓肿的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早期细菌性肝脓肿常规超声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肝内低回声病灶;超声造影表现为病灶中央持续性无充填,病灶测值减小,一过性周边增强;而"花瓣征"或"蜂窝样"改变为其特征性表现.结论 超声造影对早期细菌性肝脓肿尤其是不典型表现的早期肝脓肿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细菌性肝脓肿的超声造影特点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27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细菌性肝脓肿,术前超声造影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细菌性肝脓肿因病变阶段不同而超声表现不同,典型者超声表现为以无回声为主的混合性回声,边界清楚,厚壁脓腔,呈环征;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脓肿壁环状增强,脓肿壁周围低回声环和脓腔内液化坏死区无增强.不典型者超声表现为不规则低回声,边界模糊,呈低速血流、低阻力频谱;超声造影可见不均匀性增强,下列征象有助于鉴别诊断:病灶缩小征,周边一过性增强征,“花瓣征”,蜂窝样改变,快进快出低强度.结论 超声造影在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在肝脓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肝脓肿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观察其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特征.结果 肝脓肿患者的常规超声声像图特征表现为不均匀团块状回声,内部为低回声或无回声,厚壁,内壁粗糙、不光滑,呈"虫蚀状".超声造影特征主要表现为动脉期快速环状或整体增强呈蜂窝状.结论 超声造影是检查肝脓肿的首选方法,其在肝脓肿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典型肝脓肿超声造影的增强模式,评价超声造影在肝脓肿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33例经确诊的不典型肝脓肿超声造影的增强特征,并联合增强CT进行分析。结果:不典型肝脓肿超声造影可表现为“花瓣征”、“蜂窝征”、肝段一过性增强,病灶造影后测值可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超声造影及增强CT对不典型肝脓肿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对不典型肝脓肿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与增强CT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胆管细胞癌与早期肝脓肿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1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和30例早期肝脓肿患者分别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对比分析两种病灶及其周围组织、相关血管的动态超声造影特征。结果早期肝脓肿患者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下异常灌注区平均面积为(4.27±1.05)cm2,超声造影下为(6.83±1.74)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胆管细胞癌患者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下异常灌注区平均面积为(3.87±2.14)cm2,超声造影检查下为(4.02±1.92)c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胆管细胞癌患者超声造影动脉期表现以高增强为主,少部分表现为等增强或低增强;门脉期以低增强或稍低增强为主,少部分表现为等增强;延迟期均表现为低增强;可见典型的快进快出的造影动态模式。22例肝脓肿患者在各个造影时相表现为厚间隔环状强化带,8例表现为网格状等增强,亦可见快进快出的造影动态模式。肝脓肿患者中,肿块内部及周边血管走行正常者27例,紊乱者3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中,血管走行正常者27例,紊乱者2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中,肿块内部及周边门静脉栓子形成者4例,未形成者47例,肝脓肿患者中,静脉栓子形成者1例,未形成者29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造影在胆管细胞癌和早期肝脓肿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可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肝脓肿的超声造影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肝脓肿的超声造影特点.方法 对16例16个穿刺病理或抗感染治疗随访证实的肝脓肿进行超声造影,并分析其造影表现与特征.结果 16个肝脓肿常规超声表现中高回声伴低回声晕环1例(1/16,6.3%)、不均匀中高回声7例(7/16,43.7%)、低回声伴高回声晕环7例(7/16,43.7%)、边界不清低回声1例(1/16,6.3%);超声造影表现为病灶周边肝实质轻度增强者1例(1/16,6.3%),病灶呈蜂窝状增强、内见多个无增强Ⅸ者7例(7/16,43.7%),脓肿壁增强、但内部无增强者7例(7/16,43.7%),病灶轻度增强者1例(1/16,6.3%).2个病灶(2/16,12.5%)动脉期显示出肝段一过性增强征象.超声造影前16个病灶常规超声诊断正确者11个,4个病灶未能确定,1个病灶误诊;超声造影后16个病灶15个诊断止确,1个病灶误诊.结论 肝脓肿超声造影特点具有多样性,超卢造影对于常规超声不能确诊的肝脓肿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8.
读片窗答案     
本病全部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肝脓肿,但穿刺引流抽出血性坏死组织,实质部分活检为肝细胞癌。本病例以发热起病,WBC持续增高,AFP、CEA持续阴性也不支持肝癌。既往无肝炎、肝硬化病史,超声为典型肝脓肿表现。CT扫描呈厚壁强化,中心明显坏死。实质期有明显环状强化,门脉造影未见缺损区,这些都符合肝脓肿表现。但仔细分析本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诊断肝脓肿存在可疑之处:①经系统抗炎治疗1月无好转,仍持续发热,应该对脓肿的诊断提出质疑。②CT表现并不典型,典型的脓肿表现为单房或多房的低密度区,可见壁或周围的晕环,即“…  相似文献   

9.
超声造影对肝良性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肝脏良性占位病变在超声造影中的增强方式,增强时间,以及时间-强度曲线分析,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良性占位病变中的血流灌注特点以及在肝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5例经手术或超声引导穿刺活检病理确诊的肝良性占位(血管瘤34例,局灶性增生结节6例,肝硬化增生结节12例,肝腺瘤5例,肝脓肿8例),术前进行超声造影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 肝血管瘤表现为周边结节状增强及絮团状逐渐向心性增强方式,局灶性结节增生早期动脉相表现为"轮辐状"增强;肝硬化增生结节造影表现与周围肝组织基本一致;肝腺瘤显示为动脉相整体快速增强,延迟相显示为高增强;肝脓肿造影后病灶内呈网格状增强,出现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呈融合状,与周围肝组织分界清晰.增强时间及强度,肝血管瘤呈慢进慢出低强度,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呈快进慢出高强度,肝硬化增生结节与周围肝组织同步显影等强度,肝腺瘤呈快进慢出低强度,肝脓肿呈快进快出低强度.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可显示大多数肝良性占位病变的不同灌注特点,通过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可定量检测病灶在造影过程中随时间不同增强强度的变化,有助于对肝良性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经门静脉低机械指数灰阶超声造影研究肝恶性肿瘤门静脉供血特点。方法:分别经门静脉主干对12只荷VX2瘤新西兰大白兔快速注射超声造影剂Sono Vue,应用CnTi(contrast tuned imaging)低机械指数实时灰阶造影匹配成像技术,分析22个VX2瘤门静脉供血特点与造影增强效应。结果:注射造影剂后肝实质快速强化并很快达到高峰,而肿瘤一般延迟3~6s后才开始增强。门静脉造影22个肿瘤增强可分4种类型:①弥漫增强型7例,表现为肿瘤弥漫性增强,但其增强效应比周围肝实质的强烈增强弱,仍呈负性显影;②门静脉分支型3例,表现为肿瘤内出现门静脉分支影,造影剂微泡在其内快速流动,肿瘤实质仅轻微增强;③周边增强型5例,表现为肿瘤周边不规则增强,肿瘤边界变得模糊;④无明显增强型7例,表现为肿瘤内无明显强化。结论:经门静脉低机械指数灰阶超声造影可观察肝实质与肿瘤内造影剂的动态增强过程;为病灶的定性诊断及个性化介入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复发性肝癌的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方法对30例原位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灶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对肝内多发病灶,超声造影选取其中最大的一个病灶进行观察。观察复发灶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内部血流、周围血管及超声造影增强形态,分析与比较复发灶的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结果肝移植术后1.3~42个月超声随访发现30例患者肝癌复发。其中肝内复发灶90个,肝周复发灶6个。复发灶形态呈椭圆形88个;低回声85个;内部回声不均匀76个;边界清楚68个;复发灶内探及动脉血流信号55个。30个肝内复发灶及6个肝周复发灶超声造影动脉期均表现为高增强,门静脉期均为低增强,均为"快进快出"的增强模式。结论肝癌肝移植术后可见肝内与肝周复发灶,肝内及肝周复发灶超声造影表现为"快进快出"的增强模式时应提示肝癌复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炎性病变超声造影(CEUS)误诊的原因,以提高CEUS的诊断水平。方法对2004年3月—2008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的68例肝脏局灶性炎性病变患者的CEUS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8例肝脏局灶性炎性病变中,24例肝脓肿、5例炎性假瘤、2例肉芽肿、37例其他局灶性炎症,全部经病理证实。动脉期以高增强为主,占61.8%(42/68);门静脉期及延迟期以低增强为主,占75.0%(51/68)、80.9%(55/68)。出现17例假阳性,包括肝细胞癌10例、肝转移瘤6例、恶性淋巴瘤1例。结论详细询问病史及CEUS诊断标准的不断完善可提高CEUS诊断肝脏局灶性炎性病变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良性占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30例肝良性占位病变患者经肘部静脉团注SonoVue。采用超声造影二次谐波成像技术,实时观察注射造影剂后病灶增强特征。结果经超声造影后,23个肝血管瘤动脉相均呈高回声增强,20个(87%)表现为周边向心型,2个(8.7%)为中央扩散型,1个(4.3%)为整体型增强特征,20个病灶在门脉相和延迟相仍为高回声增强,2个病灶渐变为等回声增强,1个病灶渐变为低回声增强。2个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病灶在动脉相均呈中央扩散型增强,表现为轮辐状,门脉相及延迟相呈等回声增强。3个肝局部脂肪缺失病灶均显示动脉相无增强,门脉相及延迟相呈等回声。2个肝脓肿病灶动脉相周边无增强,延迟相病灶内呈低回声增强及无增强。结论SonoVue超声造影二次谐波成像技术能动态显示病灶增强特征,有助于肝良性占位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分析灰阶超声影像组学与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FLLs)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2例FLLs患者,其中恶性86例,良性76例,均行灰阶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比较两者声像图表现的差异。162例FLLs患者随机按照7∶3比例分为训练组113例和验证组49例,比较两组灰阶超声影像组学参数,包括形态学特征、直方图特征、灰度区域大小矩阵特征、Haralick特征、灰度共生矩阵特征、灰度游程矩阵特征,筛选有意义的非冗余特征,选择最优特征子集构建灰阶超声影像组学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其鉴别诊断FLLs良恶性的效能。结果 恶性病灶超声造影多表现为动脉相病灶呈高增强,门脉相病灶呈低增强,且两者间存在明显分界(67例);良性病灶超声造影均表现为动脉相病灶呈等增强或稍高增强,造影剂从病灶周边缓慢向中心灌注,门脉相及延迟相病灶均呈等增强或高增强,未见明显的造影剂消退现象。训练组和验证组良恶性病灶直方图特征、灰度共生矩阵特征、灰度游程矩阵特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最终纳入1个直方图特征、1个灰度共生矩阵特征、1个灰阶游程矩阵特征构建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细菌性肝脓肿谐波声学造影血流灌注特点及在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20例患者进行了谐波声学造影,观察病灶在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的造影增强表现。 结果18例患者肝动脉期15例病灶呈“等显影”、3例呈“早显影”。门静脉期12例病灶边缘增强,呈较宽“带状”高回声,内部为不增强的低回声区;6例病灶内部有多个、散在分布的不增强低回声区,呈“蜂房状”。4例病灶边缘有“窄带状”弱回声,类似“声晕”征。延迟期:11例“等消退”、7例“早消退”。2例误诊,其中1例肝脓肿表现为肝癌的造影灌注特征,另1例肝癌误表现为肝脓肿造影灌注特征。 结论细菌性肝脓肿谐波声学造影有一些特征性表现,对提高诊断准确性、观察疗效及指导治疗有较高价值。少数非典型病例的诊断仍需结合临床及其它有关检查。  相似文献   

16.
肝血管瘤低机械指数连续成像超声造影的增强模式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应用第二代超声造影剂和低机械指数连续成像技术探讨超声造影肝血管瘤的增强模式。方法 经周围静脉团注声诺维,用对比脉冲序列(CPS)技术对40例肝血管瘤患者施行超声造影,观察注射造影剂后肿瘤在动脉期(9~40s)、门静脉期(41~120s)及延迟期(121~360s)的增强情况。结果 40个(100%)结节均在动脉期出现增强,回声高于肝实质。在门静脉期和延迟期持续增强,其中36个(90.0%)结节回声始终高于肝实质,3个(7.5%)结节回声渐变为等于肝实质,1个(2.5%)结节回声渐变为低于肝实质。在动脉期,35个(87.5%)病灶呈周边结节状增强逐渐向中央扩展,3个(7.5%)病灶从中央开始不规则增强向周围扩展,2个(5.0%)病灶表现为全瘤均匀增强。在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病灶增强范围继续扩大,15个(37.5%)达到全瘤均匀增强,4个(10.0%)为不均匀增强,21个(52.5%)仍表现为周边结节状增强。结论 超声造影肝血管瘤增强模式的主要特点为动脉期增强,门脉期和延迟期持续性增强;从周边结节状增强开始,增强范围逐渐扩展。  相似文献   

17.
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103个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5分评分法进行良、恶性诊断及ROC曲线分析,比较超声造影前后肝脏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98.2%恶性病灶(56/57)超声造影动脉相表现为弥漫或环状增强,诊断敏感性98.2%,特异性82.6%;延迟相,82.5%(47/57)恶性病灶增强信号廓清,诊断敏感性82.5%,特异性84.8%。良性病灶中17.4%(8/46)动脉相弥漫增强;84.8%(39/46)延迟相持续增强。血管瘤呈向心性增强,诊断敏感性81.8%,特异性100%。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动脉相放射状增强,诊断敏感性66.7%,特异性99.0%。根据诊断评分,超声造影诊断肝脏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98.2%,特异性为91.3%,高于常规超声诊断;其ROC曲线下面积(0.948)大于常规超声诊断者(0.811,P=0.000)。结论超声造影肝局灶性良恶性病变具有特征性表现,其诊断应用价值高于常规超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