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管晓燕 《陕西中医》2001,22(11):692-693
妇女以血为主、为用 ,外受寒湿或湿热、内伤七情、过食生冷、手术损伤 ,内因脏腑气血功能失调 ,可致瘀血产生。而瘀血又成为重要的致病因素 ,导致多种妇科疾病 ,如痛经、经前诸症、月经后期、崩漏、闭经、不孕症、徵瘕、产后恶露不绝、产后发热等病。瘀血在妇科临床非常常见 ,表现为经行不畅 ,腹部有块、下腹痛、痛位固定 ,甚则积结成块 ,舌质瘀点瘀斑 ,舌底静脉曲张 ,B超提示有囊肿、包块、肌瘤 ,见到以上任何一项均可诊为瘀血。临床瘀血证型有 :寒凝血瘀 (分寒湿凝滞和阳虚寒凝 )、湿热郁结、气滞血瘀、血虚血瘀、离经之血、余血未尽等 ,…  相似文献   

2.
许海莺  秦齐齐  文革玲 《陕西中医》2013,(10):1306-1307
目的:探讨定坤丹治疗血虚血瘀型经行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定坤丹(红参、鹿茸、白芍、川芎等)随证配伍其它中成药治疗经行头痛30例。结果:定坤丹对血虚血瘀型经行头痛的治疗总有效率96.67%。结论:定坤丹对经行头痛有滋补气血,调经舒郁,化瘀止痛之功。  相似文献   

3.
正经行头痛是指经行前后出现明显头痛,随月经周期性发作,经后自止。本病在西医上归属于"经前期综合征"范畴。刘卉副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妇科教研及临床工作多年,致力于妇科疾病的研究,对月经病的诊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经行头痛在中医学上有气血两虚、肝阳上亢、瘀血阻络等较多病因病机,但刘师认为此病多与血虚有关,不荣则痛。头为诸阳之会,五脏六腑之气皆上荣于头面,足厥阴肝经会于巅,经行气血下注冲任,阴血相对不  相似文献   

4.
袁琳 《西部中医药》2006,19(7):37-38
目的:观察辨证治疗经行身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经行身痛患者分气血亏虚、气滞血瘀、外邪侵袭3型辨证治疗.结果:痊愈率79.1%,总有效率100.0%.结论:辨证论治经行身痛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5.
<正>痛经是指妇女月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的一种病症~[1]。中医将痛经归为"痛经""经行腹痛"范畴。寒湿凝滞型痛经主要临床表现可有经行小腹冷痛、得热则舒、经量少、色紫暗有块等,其病机普遍认为是寒邪或寒湿客于冲任、胞中,冲任气血运行不畅,经血阻滞胞宫、胞脉以致"不通则痛",是最常见的中医分型。中医外治疗法即体表施治的方法,是中医  相似文献   

6.
产后身痛多由孕产耗伤气血、素体肾亏,以及产后营卫失调、感受外邪、气血运行受阻所致,其病因病机多为血虚、血瘀、寒凝、肾虚。笔者根据多年临床治疗产后身痛的体会,主张"从肝论治"。对于因肝气郁滞、气滞血瘀而致者,治疗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法,方选逍遥散和生化汤加减;证属阴血不足者,治疗以养血育阴、柔肝缓急为法,方选一贯煎加芍药甘草汤加减;证属寒凝肝脉者,治疗以温经散寒、暖肝行滞为法,方选暖宫定痛汤加右归丸。  相似文献   

7.
总结张炳厚教授治疗寒湿瘀阻型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经验。强调"血虚"是寒湿瘀阻型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基础病因,认为"因虚致瘀,最终导致瘀血痹阻脉络"是病机的关键。治疗当以和血祛风、温经通络为法,其中血虚者补中需和、血寒者温中宜和、血瘀者化中应和,故和血法对该病的治疗意义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妇女每逢经前、经期或经后,出现以身体疼痛为主症者,称为“经行身痛”,其特点是身痛每随月经周期而发。经净后逐渐减轻,严重者则经净数日仍身痛不止。中医认为,经行身痛的发生,多由于气血亏虚,筋脉失养;或素体虚弱,经期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乘虚侵袭;或气滞血瘀,经络痹阻,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临床一般可分下列三型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9.
产后身痛为育龄期妇女产后常见疾病,严重威胁其身心健康,主要以产后气血亏虚,经脉失养或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稽留关节、经络所致,常见病因有血虚、风寒、血瘀、肾虚。黄芪桂枝五物汤可发挥补气、养血、活血的作用,是治疗产后身痛的经典方,在临床上灵活加减,疗效显著。本文主要介绍应用该方加减治疗产后身痛的辨证用药体会。  相似文献   

10.
李龙骧 《河北中医》2010,32(10):1499-1500
<正>痛经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妇人以血为用,血赖气运,气需血养,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经血能周期而至,有规律的藏泻,实是气血调和的结果。气机舒展,血脉调和则经行不痛,若气机不畅,血因气结,或血滞气郁,胞宫瘀阻,以致经行不畅,发为腹痛。痛经的病位在胞宫、冲  相似文献   

11.
王博博  罗美玉 《河南中医》2012,32(12):1706-1707
产后身痛病因病机为气血亏虚、肝肾不足、瘀血内停、血虚寒凝、湿热内蕴、痰湿阻滞等.虚、瘀为本病基本病理基础,临证时当以调理气血、温经活血、祛风除湿、补益气血为根本.趁痛散养血和营,温阳益气,活血止痛,治疗本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探讨盆腔炎之成因,明确其常见分型,并以少腹血瘀气滞型、少腹血瘀下焦虚寒型、湿热下注阻滞气血型、湿热下阻瘀于血分型为主,探析对盆腔炎的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3.
<正> 产后身痛身痒系指在产褥期出现肢体,关节酸痛,麻木,瘙痒、重着等症。均属祖国医学“产后身痛”或“遍身痛”之范畴。此证在妇产科临床屡见不鲜,而在治疗上都错综复杂。笔者在陕西进修妇科时,经孙琦老师启蒙,仅将临床肤浅之见,简介如下,与同道商榷,谨请斧正。身痛身痒是妇产科临床常见之证。产后然,小产坠胎亦然。贤师《任雯·产后疾病论治(产后身痛》篇分为“血虚”、“外感”二型。师曰:“产时失血过多,百脉空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以致肢体麻木疼痛……。”又曰:“产后气血俱虚,营卫失调,腠理疏松,风寒之邪乘虚而入,留滞经脉关节,则气血  相似文献   

14.
温灸关元穴治疗痛经49例张连生(秦皇岛市海港医院066000)痛经一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实证多因经期受寒饮冷,以致血因寒而凝滞,瘀血停滞胞中,经行受阻,不通则痛,或因七情郁结,气滞而致经行不畅所产生。虚证每因身体素虚,或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不足以致血...  相似文献   

15.
赵秀勤  王九一 《河北中医》2003,25(5):355-356
妇人血证主要是指崩漏、经行血量过多、产后失血、手术后失血或素体精血亏损等证候。妇人风湿病多在血虚的基础上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 ,阻闭经脉气血而继发。缘妇人崩漏、生产失血过多等因素直接造成血虚 ,或气随血脱 ,引起营卫气血失调 ,导致肝肾或其它脏腑的亏损 ,而遭外邪侵袭 ,出现身痛、腰痛、足跟痛及周身肌肉和关节痛楚、麻木、重着等症状 ,属中医学痹证范畴。近年来有关痹证报道 ,妇人风湿病明显多于男子 ,其男女比例约为 1∶2 3[1 ] ,谢海洲[2 ] 总结 6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 ,男女比例为 1∶5。可见女子风湿病发病率较高。女子在…  相似文献   

16.
张户选 《新中医》2012,(2):158-159
独活寄生汤出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原用于治疗肝肾两亏,气血不足,风寒湿邪凝滞之痹症。笔者近年来运用本方治疗妇产科所见之妇人身痛,如经行身痛、产后身痛、更年期身痛、慢性盆腔炎引起的妇人身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在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肝藏血,主疏泄,经前或者经期气血下注冲任血海,易使肝血不足,气偏有余,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乳络欠通,不通则痛,易致经行乳房胀痛。本文探讨从疏肝入手治疗经行乳房胀痛的机理和方法,对于开拓经行乳房胀痛治疗的临床思路,提高治疗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根据胃脘痛的发展演变过程,屠老在临床实践中主要分为气滞、血瘀和虚证(包括气虚和血虚)三种类型,本着郁结者解之,瘀积者行之,虚损者补之的原则,采取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补气以温中,和血以养阴的方法,分别制定了胀痛方,瘀痛方和虚痛方来调和胃中的气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正痛经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原发性痛经占痛经的90%以上,以行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周期性、阵发性小腹部绞痛或腰骶部疼痛或小腹、腰骶部均感疼痛,甚者剧痛晕厥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在中医辨证中可分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气血不足等多种证型,寒凝血瘀型痛经在中医辨证中以小腹疼痛,得热则舒,经行不畅,经色紫暗伴血块,痛时形寒肢冷汗出,甚至晕厥为主症。近年来笔者应用重灸法配合刺血疗法治疗  相似文献   

20.
经行乳房胀痛是妇科常见的一种病症,中医学认为,经行肝血不足,肝失条达,致气血运行不畅,乳络欠通,不通则痛。文章从肝角度分析,认为经行乳房胀痛病因病机为:七情内伤,肝气郁滞;肝肾阴虚,气血不足;肝郁脾虚,水湿停留;瘀血阻络,脉络欠通。临床辨证治疗,肝气郁结型以疏肝解郁、理气消胀为主,方用柴胡疏肝散;肝郁血虚型以疏肝解郁、行气养血为主,方用逍遥散;肝肾阴虚型以滋肾养肝、解郁通络为主,方用一贯煎;肝郁脾虚型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胃为主,方用自拟疏肝健脾方;气滞血瘀型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主,方用血府逐瘀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