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多发伤螺旋CT增强检查中对比剂应用及安全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发伤螺旋CT增强检查中碘对比剂应用及安全性管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3月行螺旋CT增强检查的134例多发伤患者,男性106例,女性28例;年龄2~82岁,平均42.5岁。道路交通伤55例,刀刺伤15例,坠落伤39例,砸伤25例。对比剂主要采用欧乃派克(350mgI/ml)、优维显(370mgI/ml)、三代显(350mgI/ml),用量1.5~2ml/kg,注入速度3.0~4.0ml/s。制定多发伤CT增强检查流程,观察检查过程中生命体征及其他不良反应。结果螺旋CT增强扫描新发现血管等损伤59例次;5例注射对比剂时心率、呼吸加快,但血压稳定,129例无明显生命体征改变;未见恶心、呕吐、皮疹等不良反应症状。2例因躁动配合困难,镇静后行螺旋CT增强检查,导致检查时间延长之外,132例在8~10分钟之内顺利完成检查。结论多发伤螺旋CT增强检查有助于发现血管及实质性脏器损伤,以上3种对比剂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作者对100例肝细胞性小肝癌(病灶直径小于3cm)分别用不同影象学方法作了检查。实时超声检查98例,增强CT扫描97例,肝血管造影99例,其中随机选择60例于普通血管造影后行门静脉造影CT和1或动脉造影CT检查。43例作碘油CT扫描,方法为从肝固有动脉和/或肝左、肝右动脉内注入5 ml 碘油,术后零到75天内作非增强CT 扫描。患者首次诊断依据为血清甲胎蛋白增高(21  相似文献   

3.
作者为确认螺旋CT在动脉、门脉和延迟期发现结节型肝细胞癌的价值,选择了45例患者的81个结节型肝细胞癌三相螺旋CT影像。在以3ml/s注入68%非离子对比剂(2ml)期间,选择10mm层和10mm/s床移动获得影像。分别在注入对比剂后25~30s、60~70s和300s获得动脉相、门脉相和延迟期相。二位复习者双盲分析三相影像对病变的发现和显示程度,三相螺旋CT发现45例患者的81  相似文献   

4.
罗军德  张晓  张云平  邓亚  万慧 《西南军医》2009,11(6):1068-1069
目的总结原发性肝细胞癌的CT及DSA影像表现特点,对比不同检查方法,评估治疗和预后,避免CT检查遗漏微小病灶单独手术治疗后短期复发。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5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的CT及DSA表现。结果50例患者均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病灶均不同程度显示;再行DSA血管造影,除肿瘤均可见供血血管增多、增粗、迂曲,肿瘤染色,动-静脉短路外。病灶数目较CT检查增多、巨块型肝细胞癌伴子灶较CT检查增多。结论不同影像检查发现肝占位性病变,CT增强扫描检查显示在动脉期病灶较正常肝实质明显强化,实质期病灶密度迅速减低且低于正常肝实质密度;DSA显示肿瘤血管增多、增粗、肿瘤染色、是否有无动-静脉漏和微小子灶形成等一系列征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PET-CT在甲胎蛋白(AFP)阳性肝细胞癌介入术后监测碘油沉积区内残留病灶及肝外转移病灶的价值.方法 选取20例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在介入治疗后AFP降至正常,随访发现AFP异常升高,常规行上腹部CT、MR检查未能明确碘油沉积区内残留病灶及肝外转移病灶或发现可疑影像学表现但不能确定其性质者行PET-CT扫描,依据PET-CT的结果进一步治疗,并用影像检查及AFP检查监测其治疗效果.结果 20例患者中,常规上腹部影像检查未发现肝外转移病灶而经PET-CT检出者10例,包括邻近腹壁转移4例,肺内直径约1 cm的孤立转移3例,肠系膜转移2例,手术切口转移1例;CT或MRI发现原碘油沉积区内有碘油沉积不均匀区域,但运用包括血管造影在内的检查方法均不能确定其是否为残留病灶而经PET-CT确诊者8例;CT扫描发现肝门区及腹膜后直径<1.5 cm的淋巴结但不能明确是否为淋巴结转移,经PET-CT明确者2例.采用外科手术及介入方法对检出病灶进一步治疗,除2例淋巴结转移患者AFP仍略高于正常外,其余患者AFP均逐渐降至正常,影像检查亦提示病灶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PET-CT对于AFP水平异常升高而常规影像检查未能发现碘油沉积区残留病灶及肝外转移病灶或无法确定可疑影像表现性质的肝细胞癌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用US、MR、平扫和增强CT、DSA和碘油-CT检查了13例肝硬化病人,发现27个小于3cm的肝细胞癌(HCC)结节。观察HCC的MR形态学和信号强度特点并与其它影象检查对比。13例(男10、女3、年龄52~69岁)HCC中11例经皮穿刺活检证实,2例由各种影象表现结合确诊。US用3.5MHz探头,MR用1.5T超导机、SE序列、T_1W(T_1加权)、PDW(质子密度加权)和T_2W(T_2加权)。7例还用了短反转时间的IR序列(STIR)。CT平扫和增强,DSA为用5 F导管插入肝总动脉(7例)和肝固有动脉(6例),对比剂注入速度为4~5 ml/s,血管造影后注入4~8 ml碘油,其后1~2周CT检查。4例多发病变行化学栓塞治疗,于DSA后1和3个月做碘油-CT,其中2例幸存者6月后检查。评价各种方法对HCC的发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期增强螺旋CT扫描对肝细胞癌诊断的价值。方法:152例HCC患者行螺旋CT双期全肝动态扫描后,观察病灶强化方式,结果:152例共发现206个病灶,HCC的典型表现是动脉期病灶呈均匀或病灶内结节状,片状,环状强化,并可见肿瘤血管影,强化部分在静脉期迅速呈低密度影,本组共有74%(153/206)病灶有此典型表现,结论:双期增强螺旋CT能获取HCC的特征性表现,可作为HCC常规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肝脏肿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MSCT)肝脏三期扫描,研究肝脏血管成像在肝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75例怀疑或者已知肝脏肿瘤的患者行MSCT肝脏三期扫描,男性46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56岁,年龄范围24~77岁。其中肝细胞癌45例,血管瘤15例,腺瘤3例,肝转移癌12例,病理确诊51例(68%),其余24例(32%)经临床随访与治疗和实验室检查确诊。通过病人肘静脉以3ml/s速度注射90~120ml含碘对比剂,在注射对比剂后25s、50s、90s开始扫描,获得相应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图像。所有数据采用1mm薄层重组,0.5mm薄层间距,然后传输到工作站进行VR、MIP图像重组。结果:通过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血管成像和图像后处理,MSCT图像可清晰显示肿块和部分肿块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在肝动脉期,42例肝细胞癌病例清楚显示肿瘤血管及其供血动脉,其中20例DSA对照检查,MSCT图像分析结果与DSA相一致;9例动静脉瘘形成;门静脉期,16例显示门静脉癌栓,门静脉闭塞5例。在肝动脉期,14例肝血管瘤清楚显示肝动脉及其分支供血,与DSA所见一致,门静脉期均见其引流静脉及其小分支。3例腺瘤在肝动脉期明显强化,均见其供血动脉。10例肝脏转移癌在肝动脉期见肿块边缘有细小供血动脉。结论:MSCT血管成像作为一种无创、简便的检查方法,利用VR和MIP相结合的成像方法可提供更详细的肝脏肿瘤的血管信息,尤其在显示肿瘤、供血动脉、引流静脉、肿瘤侵犯血管方面,为肝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双期螺旋CT最佳扫描技术及其在肝肿瘤或肝癌探测中的应用。材料与方法:35例无肝肿瘤和17例肝肿瘤患者均经双期螺旋CT行肝脏扫描,于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观察了正常肝脏和肝细胞癌病灶中的CT表现。结果:正常肝脏与肝细胞癌的CT表现有明显不同。在12例肝细胞癌患者中确切看到了14个肝细胞癌病灶,其中13个病灶在动脉期呈高密度,12个病灶在门静脉期呈低密度,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肝细胞癌的检出率分别为92.8%和85.7%。结论:选择最优化扫描参数,可清晰显示肝细胞癌的增强特点,并显著提高其病变的检出率,因此,双期螺旋CT扫描可当作探测肝肿瘤或肝细胞癌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使用碘对比剂增强扫描工具在提高肝细胞癌检出率方面的作用。方法32例临床确诊为肝细胞癌病人接受256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使用后  相似文献   

11.
肝癌门静脉癌栓内碘油沉积的CT表现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经皮肝动脉碘油化疗栓塞 (lipiodoltranscatheter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 ,Lp -TACE)治疗肝癌后门静脉癌栓碘油沉积CT表现和意义。方法  42例肝癌患者行Lp -TACE ,灌注碘油 5~ 2 0ml不等 ,碘油用量以肿瘤内基本上被碘油完全充满为止。经螺旋CT 3期薄层扫描发现门静脉内碘油沉积。结果 在 42例患者中巨块型肝癌 3 4例、多结节性 8例 (包括术后复发 4例 ) ;3 6例为多血供 ,6例少血供 ;DSA时 3 1例有动静脉瘘 ,11例无明显动静脉瘘 ;碘油沉积于门静脉右支 18例、左支 9例和左右支及主干 15例 ,6例随着Lp -TACE的次数增加 ,门静脉癌栓内碘油量也增加 ;门静脉内碘油表现为条片状 16例 ,混合状 10例 ,团状和“双轨”状各 6例 ,点状 4例。结论 Lp -TACE可使碘油进入门静脉 ,碘油沉积于门静脉癌栓内呈现不同的表现 ,并可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时相扫描对肝细胞癌和血管瘤的鉴别诊断。材料和方法:对37例患者(肝癌16例,血管瘤21例)行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其表现。结果:37例平扫均发现低密度灶。肝细胞癌在动脉期75%有显著增强,呈高密度,在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则呈低密度;血管瘤54%动脉期有典型增强表现,门静脉期100%有增强,24%全部填充,延迟期91%为高密度或等密度。结论:肝细胞癌和血管瘤在螺旋CT多时相增强扫描中,各有其典型的CT表现,两者鉴别的关键是门静脉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碘化油CT对肝内富血管肝细胞肝癌结节的检出率.方法 收集诊断明确的结节型原发性肝细胞癌28例,所有患者均先行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然后行肝动脉灌注碘化油栓塞术,术前行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并于术后3~4周内行多层螺旋CT平扫(碘化油CT).采用盲法对3种影像学方法对肝内富血管肝细胞癌结节的检出率进行统计,并对3种方法对不同大小的肝癌结节的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对>2 cm的肝癌结节,3种方法具有相同的检出率;对>1 cm、<2 cm的结节,3种方法检出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对于<1 cm的结节,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检出47个,碘化油CT检出27个,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只检出16个<1 cm的结节,与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和碘化油CT检出率相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1 cm的肝内富血管肝细胞肝癌结节,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和碘化油CT 2种方法可以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螺旋CT在夹层主动脉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13例夹层动脉瘤患者分别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后行血管重建,对比发现。结果:行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主动脉双腔.行血管重建可更直观地了解病变范围。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在动脉早期扫描后行多维重建是早期、准确发现夹层动脉瘤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碘浓度为400 mg/ml的碘美普尔(简称碘美普尔400)在肝脏等腹部实质脏器的CT动态增强扫描以及CT血管成像检查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对于如何结合中高端多层螺旋CT设备更好发挥其高浓度特点,尚缺乏统一的认识。基于这个问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腹部学组组织相关专家经多次讨论,对碘美普尔400的肝脏CT应用达成共识,对碘美普尔400在肝脏CT血管成像、肝脏实质成像、降低辐射剂量及降低对比剂用量方面的应用优势进行阐述,并推荐扫描方案。  相似文献   

16.
为了确定表现为高密度肿块的肝细胞癌在动态CT扫描早期时相的最佳时间选择与扫描方法,并确定其临床意义,作者回顾性分析39例肝细胞癌患者。其中17例经组织学证实、22例根据血管造影和/或血清胎甲球蛋白升高合并肝硬变而诊断。共分析61个瘤灶。直径<2cm的瘤灶因部分容积效应平均密度不能正确记录而未包括在内。静脉增强用碘异肽醇-300,开始80ml以2ml/s速度注入,后10ml以1ml/s速度注入。15例(30个瘤灶)用快速程序CT,扫描时间1s,间隔2.2s,层厚10mm。在患者屏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碘油CT对小肝癌诊断及鉴别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临床诊断肝癌或肝癌术后复发、超声,平扫及增强CT检查肝内病灶最大径≤3cm患者56例。经股动脉插管肝动脉造影后注入碘油4~12ml.1—4周后作CT扫描.根据CT检查结果作出前瞻性诊断并和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56例共发现131个病灶。其中肝癌病灶109个,血管瘤12个.其它10个。在109个小肝癌病灶中四种影像方法检出率分别为超声70.6%,CT61.5%,血管造影61.5%,碘油CT85.3%。诊断特异性分别为68.8%.83.5?.1%和92.5%.碘油CT均明显为优.结论 本研究显示碘油CT是目前诊断小肝癌最敏感和准确的影像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双期动态增强螺旋CT评价原发性肝细胞癌边缘血供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螺旋CT双期扫描研究原发性肝细胞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C)边缘的血供情况.方法:对52例经活检、手术及血管造影诊断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经螺旋CT全肝平扫及动脉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的分析.动脉期的延迟时间为18~20s,门脉期为50~60s.结果:①原发性肝细胞癌4种肿瘤边缘CT征象分型通过双期动态增强螺旋CT很好显示;②CT平扫显示边缘模糊的病灶,在门脉期大部分范围减小,而在动脉期范围不变.动脉期能很好的反映肿瘤的大小和形状;③原发性肝细胞癌在双期边缘的强化特点可以反映其病理组织学的特点.结论: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能够很好的展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CT特点及其血供情况.  相似文献   

19.
作肝癌动脉栓塞时,往往要作右膈下动脉选择性造影和栓塞,而膈下动脉起始部变异甚多,有的会使选择性插管很费时。因此,作者对在栓塞术前全肝动态CT扫描能否确定右膈下动脉起始部作了研究。对象是肝细胞癌30例,在血管造影的作全肝动态CT扫描。血管造影时,除右膈下动脉从腹腔动脉发出者外,其余均作选择性右膈下动脉造影,确认其起始部。CT扫描的对比剂用碘苯六醇90ml,注入速度为3ml/s。从开始注入30s后作全肝螺旋扫描,X线束宽10mm,进床速度10mm/s,图像重建除2例厚5mm外,其余均是10mm。这种扫描方式并不是特意为显示有膈下动脉起始部而设计。  相似文献   

20.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肝癌介入治疗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肝脏三期扫描肝动脉三维重建对肝癌介入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53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介入治疗前行64层螺旋CT肝脏三期扫描,分析肝脏肿瘤肝内、外供血动脉三维重建的表现,并与血管造影进行对比.结果 所有肝动脉期VRT图像成像均能清晰显示腹主动脉及其重要分支的起源、走行.其中肝动脉血管变异24例,肿瘤由肝右动脉及肝左动脉双重供血9例,肝外供血动脉37条.肿瘤肝内、外供血动脉显示与血管造影一致.结论 64层螺旋CT肝脏血管三维重建对指导制订介入治疗方案具有较高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