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腰痛患者中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情况及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因下腰痛在我院行腰椎MRI检查的患者942例。统计Modic改变在不同性别、年龄、节段、终板位置中的分布情况。参照Pfirrmann分级标准来评估腰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分析Modic改变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942例下腰痛患者4 710个腰椎间盘中,405例(42.99%)患者的560个(11.89%)腰椎间盘邻近终板发生了Modic改变。在560处Modic改变中,Ⅰ型70处(12.5%),Ⅱ型478处(85.36%),Ⅲ型12处(2.14%)。男、女性患者Modic改变的发生率分别为40.08%(196/489)和46.14%(209/4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odic改变发生在40岁以上年龄段的比率明显高于40岁以下年龄段(P<0.05)。L4/5和L5/S1节段Modic改变的发生率高于L1/2~L3/4节段(P<0.05)。Modic改变发生在终板前部的比率明显高于中、后部(P<0.05)。腰椎间盘从1级退变至5级退变中,Modic改变的发生率分别为0(0/162)、1.01%(11/1 084)、6.70%(152/2 267)、30.37%(338/1 113)和70.24%(59/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检验表明,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程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下腰痛患者中腰椎终板Modic改变发生率较高,且以Ⅱ型最常见。Modic改变主要发生在下腰段,且常累及终板的前1/3区域。Modic改变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和年龄及腰椎间盘退变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背景:关于Modic改变在腰椎中分布及特点的相关性研究比较多,而在颈椎中的相关研究则较少。目的:分析颈椎终板Modic改变的临床分布特点,并探讨其发生与颈椎退变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因颈肩痛行颈椎MRl和常规X射线榆查的患者共200例,年龄20-83岁。记录MRl颈椎Modic改变发生的节段,改变类型,改变的位置等,并分析其发生与性别、年龄、椎间盘退变节段及程度、椎间隙高度、颈椎曲度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200例共计1200个颈椎椎间盘中23例(11.5%),29个(2.4%)个椎间盘邻近终板发生Modic改变。I型8例(4%),10个椎间盘(0.8%);II型13例(6.5%),16个椎间盘(113%);III型2例(1.0%),3个椎间盘(O.25%)。按照各个椎间盘节段发病数统计,C2/3节段O个,C3/4节段4个,C4/5节段6个,C5/6节段12个,C6/7节段7个,C6/7T1节段0个,发病率分别为O%,0.33%,O.5%,1.0%,O.58%,0%。结果表明颈椎终板也存在Modic改变的现象,但发生率较腰椎低,II型最多见,I型次之,III型最为少见,多发生于C5/6椎间盘,多位于邻近终板的后方。50岁以上为其好发年龄,其发生与年龄、椎间盘退变、椎间盘节段及颈椎曲度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背景:关于Modic改变在腰椎中分布及特点的相关性研究比较多,而在颈椎中的相关研究则较少.目的:分析颈椎终板Modic改变的临床分布特点,并探讨其发生与颈椎退变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因颈肩痛行颈椎MRI和常规X射线检查的患者共200例,年龄20~83岁.记录MRI颈椎Modic改变发生的节段,改变类型,改变的位置等,并分析其发生与性别、年龄、椎间盘退变节段及程度、椎间隙高度、颈椎曲度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200例共计1 200个颈椎椎间盘中23例(11.5%),29个(2.4%)个椎间盘邻近终板发生Modic改变.Ⅰ型8例(4%),10个椎间盘(0.8%);Ⅱ型13例(6.5%),16个椎间盘(1.3%);Ⅲ型2例(1.0%),3个椎间盘(0.25%).按照各个椎间盘节段发病数统计,C2/3节段O个,C3/4节段4个,C4/5节段6个,C5/6节段12个,C6/7节段7个,C7/T1节段0个,发病率分别为0%,0.33%,0.5%,1.0%,0.58%,0%.结果表明颈椎终板也存在Modic改变的现象,但发生率较腰椎低,Ⅱ型最多见,Ⅰ型次之,Ⅲ型最为少见,多发生于C5/6椎间盘,多位于邻近终板的后方.50岁以上为其好发年龄,其发生与年龄、椎间盘退变、椎间盘节段及颈椎曲度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庄汝杰  陈冠军  庄伟  陈芳 《浙江临床医学》2013,(11):1632-1633,F0003
目的观察Modic各型腰椎间盘髓核与终板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探讨慢性下腰痛与其结构特点的关系。方法70例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患者行椎间盘手术,术中收集椎间盘髓核、椎体终板部分组织进行病理切片和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结构。结果Modic各型病理学改变如下:ModicⅠ型软骨下血管化的纤维组织,软骨终板出现裂隙或破裂;ModicⅡ型脂肪组织替代正常的软骨或骨组织;ModicⅢ型:硬化骨组织替代正常的软骨或骨组织;Modic混合型:同一终板可见黄骨髓和血管化;无Modic改变则病理学无上述变化。结论腰椎间盘髓核与终板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与Modic各型的特点相联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荟萃(Meta)分析分析MR/上腰椎Modic改变有无性别差异,为Modie改变病因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CENTRAL、OVID、CNKI、CBM和万方等国内外数据库,搜集有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或椎间盘源性腰腿痛患者,观察腰椎间盘Modic改变与性别有无关系。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由两人独立进行文献的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筛选,共11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合计共有女性3456例,男性3940例。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男性和女性Modic改变发生率比较,RR值为1.35(95%a1.17~1.57)。结论现有证据提示,对于腰椎Modie改变,有性别差异,女性Modic改变发生率比男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腰椎终板ModicⅡ型面积改变率与慢性下腰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检测45例ModicⅡ型患者的腰椎终板面积改变率,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来评估慢性下腰痛的程度。结果所有45例ModicⅡ型患者均进行MRI检查后,统计得出Modic改变率为(15.13±10.75)%,计算VAS评分为(3.90±0.40)分, ModicⅡ型患者的面积改变率与VAS评分经Pearson相关分析,呈正相关性(r=0.31,P<0.05)。结论腰椎终板Modic Ⅱ型面积改变率与慢性下腰痛之间具有正相关性,即终板面积改变率越大,患者下腰痛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7.
背景:椎间盘退变和终板异常可能是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病因,大量文献报道,炎性细胞因子在腰椎退变性疾病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的:综述炎性细胞因子在腰椎Modic改变中的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10-01/2011-09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相关文章,检索词为"modic改变,椎体终板",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同时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modic,vertebral endplate",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共检索到文献48篇,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30篇。结果与结论:腰椎Modic改变是指腰椎终板及终板下骨质在MRI上的异常信号改变,其病变机制目前不是十分清楚。有文献证实退变椎间盘髓核内部炎性物质(肿瘤坏死因子/神经标志物蛋白质基因产物/白细胞介素)的产生,通过终板扩散可导致终板局部炎症,引发终板退变。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免疫学的迅速发展以及对细胞因子和炎症递质研究的深入,细胞因子和炎症递质在腰椎终板退变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对于细胞因子和炎性递质在腰椎Modic改变中的作用正在进一步的深入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腰椎Modic I型终板炎与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鉴别。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腰椎MRI检查的患者,诊断为腰椎Modic I型终板炎患者30例,诊断为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32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腰痛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表(ODI)评分及MRI影像学表现。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均高于Modic I型终板炎患者,两组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影像学上,Modic I型终板炎及腰椎压缩性骨折均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及压脂像高信号,Modic I型终板炎椎体异常信号边界清,终板连续但毛糙,椎间盘退变伴突出,病变易发生在下腰椎,椎体无改变;腰椎压缩性骨折椎体异常混杂伴边界不清且改变范围更广,伴有椎体终板塌陷,椎间盘可无变化,病变易发生在胸腰段,椎体易发生楔形变。结论 腰椎ModicⅠ型终板炎与腰椎压缩性骨折的鉴别诊断在观察MRI表现的同...  相似文献   

9.
背景:1988年Modic等系统描述了在退变的腰椎间盘终板及终板下骨质MRI信号改变的类型、分型标准及组织学变化,并将其命名为Modic改变.各型Modic改变的退变程度尚不清楚.目的:通过对各型Modic改变的组织学观察和生化成分的检测,了解各型终板组织学特点及生化成分,研究各型Modic改变退变程度.方法:手术取得所需终板36例,手术时根据影像定位,取出所需终板,按Modic改变分型分组:无Modic改变的12例,Modic Ⅰ型12例,ModicⅡ型12例.将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在光镜下观察软骨终板组织学特点,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Ⅱ型胶原表达,用间苯三酚法测定蛋白多糖的含量.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各组在腰椎终板基质中可见棕黄色细颗粒状阳性表达,在有Modic改变的椎体终板中,Ⅱ型胶原积分灰度值比无Modic改变者明显升高(P<0.05),Modic Ⅰ型积分灰度值明显高于ModicⅡ型(P<0.05).蛋白多糖检测:在有Modic改变的椎体终板中,蛋白多糖的含量比无Modic改变者明显升高(P<0.05),Modic Ⅰ型蛋白多糖的含量高于ModicⅡ型(P<0.05).组织学特点:Modic Ⅰ型(水肿型)软骨下血管化的纤维组织以及与此相关的软骨终板出现裂隙或破裂;ModicⅡ型(脂肪型)脂肪组织替代正常的软骨或骨组织;Modic(-)病理学无上述变化.结果可发现,Modic改变是腰椎终板退变逐渐加重的连续性过程.  相似文献   

10.
周青松  王胜涛  蔡杰勇  邓伟  殷勇 《华西医学》2022,(10):1503-1506
目的 探讨颈椎Modic改变(Modic change,MC)与血脂、血糖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21年1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因颈肩痛住院的患者,根据颈椎椎体终板在MRI上是否发生信号改变分为MC组和不伴MC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血脂指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指标(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MC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最终纳入患者160例,其中MC组48例,不伴MC组112例。MC组患者的年龄[(61.46±12.10)vs.(56.22±10.65)岁]、总胆固醇[(5.06±1.17)vs.(4.44±1.31)mmol/L]、甘油三酯[(1.61±0.64)vs.(1.38±0.58)mmol/L]、糖化血红蛋白(6.78%±1.27%vs. 5.79%±0.85%)、空腹血糖[(7.84±1.51)vs.(6.93±1.47)mmol/L]高于不伴M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吸烟比例、饮酒比例、高密度脂蛋...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腰椎间盘造影和MRI影像学比较研究,评价腰椎间盘造影对慢性下腰痛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患者66个椎间盘进行腰间盘造影及MRI检查。利用MRI与椎间盘造影的所见之异同将各期病变进行比较,了解椎间盘退行性变患者的髓核、纤维环以及引起诱发性疼痛的情况。结果(1)MRI检查表现为椎间盘突出、膨出、或形态正常、高度及信号降低(尤其在T2WI图像上)者,与椎间盘髓核造影检查时表现为髓核及纤维环退变为2、3期病变有明显的相关性。(2)椎间盘造影显示2~3期与0期表现,两组间引起诱发性疼痛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χ2=23.55,P<0.05。(3)MRI显示椎间盘膨出、突出两组间引起诱发性疼痛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盘造影能够显示椎间盘纤维环放射性撕裂、内环或外环破裂以及髓核碎裂等病理改变,可作为除MRI外的一个较好的补充检查方法,同时椎间盘造影时所引起的诱发性疼痛和临床下腰痛有较高相关性,因而对判断引起疼痛的椎间盘定位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To determine whether pain is associated with gait inst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MethodsThis retrospective cross-sectional study used data from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s. Among patients with lumbar back pain caused by LDH between January 2017 and July 2019, patients that underwent gait analysis were included. LDH was diagnosed usi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 OptoGait photoelectric cell system was used for gait evaluation. Instability was measured using a gait symmetry index. 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lumbar pain and gait instability.ResultsA total of 29 patients (12 females [41.4%] and 17 males [58.6%]; mean ± SD age, 40.6 ± 12.0 years) with LDH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With each 1-point increase in lumbar pain on the numeric rating scale, the symmetry index of the stance phase (0.33;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0.04, 0.62), swing phase (0.78; 95% CI 0.14, 1.43) and single support (0.79; 95% CI 0.15, 1.43) increased.ConclusionsGait inst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LDH may occur due to an increase in pain.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自身重力牵引治疗腰腿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病例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60例腰腿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实验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水平牵引,实验组运用自身重力牵引。在治疗1个疗程和2个疗程后,分别计算两组手指指地距离、直腿抬高角度、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和JOA下腰痛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实验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一个疗程后,两组各项观察指标与各自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是两组间各项观察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个疗程后,两组各项观察指标与各自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且两组间各项观察指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显著有效率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为40.0%和73.33%,经Ridit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JOA下腰痛评分治疗后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为(21.93±3.43)和(23.93±3.8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自身重力牵引治疗腰腿痛疗效优于常规水平牵引疗法。  相似文献   

14.
慢性腰痛患者在脊柱突然失衡时多裂肌的肌电表现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多裂肌在维持腰椎稳定中的作用及其与慢性腰痛的关系。方法:腰痛组为慢性腰痛病人15例,男8例,女7例,平均年龄33.53岁。正常组为无腰痛病史的健康志愿者15例,年龄、性别与腰痛组相匹配。运用表面电极记录上肢快速前屈、外展、后伸时多裂肌、最长肌、腰髂肋肌及三角肌的肌电信号,对各椎旁肌收缩的潜伏期与三角肌收缩的潜伏期之差值作比较。结果:正常组多裂肌在上肢三个方向的运动中收缩均早于最长肌、腰髂肋肌;腰痛组各椎旁肌几乎同时收缩,多裂肌在上肢三个方向的运动中均较正常人收缩延迟。结论:椎旁肌群中多裂肌在腰椎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慢性腰痛病人多裂肌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脊柱微调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背伸肌群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2008年8月—2011年4月,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将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微调手法组)与对照组(牵引组),治疗组30例,牵引组30例,脱落5例。应用美国Biodexsystem-Ⅲ等速测试系统测试两组治疗前后腰背伸肌群生物力学性能。结果:治疗后二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改善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微调手法组改善更加明显,优于牵引组(P<0.05);腰部肌群生物力学性能:两组治疗前峰力矩(PT)、平均功率(AP)、腰背屈/伸峰力矩比值(F/E)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PT(60°/s)、AP(120°/s)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PT、AP、F/E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脊柱微调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背伸肌群收缩力量、做功效率,改善腰部屈、伸肌群的协调能力,从而有利于恢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背伸肌的生物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腰椎骨折患者围术期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不稳定性腰椎骨折患者围术期护理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3例不稳定性腰椎骨折患者通过积极的手术治疗及围术期护理,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促进了功能的恢复。结论适当的围术期护理对提高不稳定性腰椎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预防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腰椎间盘突出症(prolapseoflumbarintervertabraldisc,PLID)的相关性,为进一步研究PLID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对56例PLID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查,分析其结果与正常参考值比较。结果PLID患者,男性28例的血流变测值有5项指标与正常参考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t=-6.904,-6.034,-4.555,-5.051或P<0.05,t=-2.606),女性28例有4项指标与正常参考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t=-2.885,-5.968,-5.858,-96.326)。表明PLID患者血流变学测值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血液流变学与PLID有密切相关性。结论血液流变学与PLID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腰腿痛发病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间盘和椎间关节具有多重感觉神经支配,椎间盘的损伤和椎间关节的无菌性炎症产生疼痛,神经根的受压和炎症刺激使疼痛敏化。背根神经节是多种神经肽的制造场所和输送站,神经肽除了维持正常神经信息的传递、对伤害感受性感觉的神经递质的调节外,还具有血管活性作用,诱发神经源性神经肽介导的炎症损伤作用。反复的损伤和炎症刺激,可造成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的粘连。以上因素均是产生腰腿痛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