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历经50多年的发展和积淀,目前已成为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相互兼容、相互渗透、相互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兴学科[1],其五年制本科教育目前已成为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的主流层次,临床基础技能培养则是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培养中西医临床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已成为现代医学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中西医临床医学专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人才如何培养,究竟怎样的教学模式才能契合医学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一直存在争议.福建中医药大学开办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至今已有26年,从1988年最初的专科教育到如今已涵盖本科、硕士、博士多个培养层次的教育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结合实际,通过在实践基础上的长期调研,剖析现阶段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政策倾斜,加强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培养;合理设置,实现中西医结合课程有机结合;重修大纲,组织中西医结合系列教材编写;齐头并进,强化中西医结合师资队伍建设.最后,介绍福建中医药大学的一些新举措.  相似文献   

3.
<正>目前,中西医结合本科(五年制)教育已成为我国培养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的主要途径,据统计,2009年全国有40余所大中专院校开设有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现有培养模式上,由于专业设置时间短,师资队伍结构等问题,部分院校仍然采用两个基础加两个临床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难于掌握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思维[1]。而现在的患者更愿意接受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结合系的前身是现代医学部,在杜建院长等老一辈的共同努力下,于1988年创办了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3年制专科,成为我国首批创办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院校之一。2001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开办临床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5年制本科.中西医课程比例2:8。2002年改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中西医课程比例3:7。为适应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的需要,现代医学部于2005年3月更名为“中西医结合系”。随着医学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和社会需求多样性。我系于2006年新增与台湾元培科技大学联合办学的“医学影像学”专业4年制本科。历经20年的发展.现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西医诊断学、生物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生物学、  相似文献   

5.
中医与西医是我国同时存在的两种医学体系。数十年来中西医结合在医学科学领域已取得若干举世瞩目的成就,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有优势。坚持中西医结合,是党和政府一贯的方针。但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迄今尚未完全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中西医结合队伍正面临日益严重的人才危机。近几年来,要求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办中西医结合专业、培养本科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呼声日益高涨,已成为当前高等医学教育亟待作出回答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根据我院深化教育改革的实践体会,试就设置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作一简述。一、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的基本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一套较系统的教育模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也面临一些问题。文章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增强师资力量等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7.
转化医学在法医学领域即是法医学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法学等多学科有机结合来解决鉴定问题,其对法医学本科教育的启示即是培养以检案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实战型法医学人才.根据转化医学的内涵,结合多年来法医学教学体会,提出法医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以期优化法医学本科教育,为更好地培养合格有用的法医学人才而服务.  相似文献   

8.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6(3):F0004-F0004
学科简介中西医结合临床是隶属于我校中西医结合学院管理的湖南省重点学科,198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1993年经湖南省教育厅批准招收五年制本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并成立中西医结合系;2000年开始招收七年制中西医结台临床医学专业学生;2002年确立为湖南省“十·五”期间重点建设学科;2003年获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2005年中西医结合系更名为中西医结合学院。现有在校本科(含五年制、七年制)、研究生(含硕士生、博士生)共1800多人,形成了多层次、较大规模、颇具影响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基地。在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卫生工作的一项基本方针。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2001年经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业委员会评议,结合高等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实际,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置“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1993年省教委批准我校开办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专科)。随后成立了中西医结合系,负责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管理与改革,  相似文献   

10.
基于高等医学教育和卫生服务的变革趋势,针对国内口腔临床医学本科教育的不足,结合中国口腔医学教育标准讨论稿的要求和素质化教育的现实需求,探讨如何构建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口腔临床医学本科综合教学模式。这将深化口腔临床医学本科教学内涵,为口腔临床医学本科教学提供借鉴,利于培养满足未来社会岗位需求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1.
我校在中西医结合方面有优势,应该突出我校中西医结合办学特色。借助我校的西医教学力量,办好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这包括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大纲,重新编写教材,改革基础和临床课程。另外,临床医学本科也可以培养以西医为主,但会开中药的毕业生。可在某些班增加中医课程。除了所学的西医知识以外,学生还具有中医辨证用药的本领。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是当前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的主体.经过50多年的艰难探索,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即"两个基础,一个临床",并在此基础上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教学和管理的专业后备人才和生力军.  相似文献   

13.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7(3):F0004-F0004
1993年经湖南省教委批准我校开始招收五年制本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并成立中西医结合系。2003年更名为中西医结合学院。目前学院设置有院办、学生办、第一临床教研室、第二临床教研室、基础研究室、循证医学教研室、心理学教研室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基础科研实验室、蛋白质组学实验室,有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2所。  相似文献   

14.
以疾病谱为依据优化临床医学专业成人本科教学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一条适合临床医学专业成人本科教育的途径,优化临床医学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对山西省29所县乡级医院2003年全年就诊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摸清了县乡级医院的疾病谱现状;以此为依据结合疾病的轻重缓急程度确定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中165种疾病为讲授内容。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一门学科,它是建立在中医学与西医学发展的基础上,两者相互兼容,相互渗透,优势互补,相互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培养中西医结合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它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我国西医院校开办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从分析中西医临床专业当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中西医临床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中西医临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四个方面做了探讨和研究。其中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具体方案中,提出了优化基础课程体系、开设中西医结合特色课程、积极开展机能实验课改革、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加强学生临床动手能力等观点。  相似文献   

17.
教育部高教司于1999年10月12日~14日在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召开了“高等医药教育面向对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部分项目首批结题验收会议。首批结题的9个教改项目为:中国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华西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课程改革》,白求恩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研究》,第四军医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北京医科大学的《生理学课程改革》,第三军医大学的《医学基础类课程体系改革》,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创办全日制中西医结合三年制专科教育,90年代初开始五年制本科教育。中西医结合教育刚刚起步,中西医结合教材建设也不是十分完善,所以中西医结合教育不仅是教师教学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德国临床医学教育制度的研究,对比两国临床医学本科阶段见习模式的不同,总结出各自特点,并结合德国临床见习教育模式,对之前中国大学临床见习的缺点进行改革,制定出符合大学附属医院临床见习的规范,并希望借此促进临床医学教育的改革、建设和管理,整体提高我院的临床医学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是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的主干课程。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水平。21世纪中医药学的发展对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我们把传统医学教育方法与现代教育理论及电子网络技术相结合,开展了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这过程中,建设了《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网络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