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第一跖骨籽骨系统在拇外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对245足正常足和141足拇外翻足籽骨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以胫侧籽骨位置(tibialsesamoidposition,TSP)来表示]进行测量,并与拇外翻角(halluxvalgusangle,HVA)、跖间角(intermetatarsalangle,IMA)、跖趾关节半脱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足与拇外翻足籽骨的绝对位置无差异,TSP与HVA、IMA呈明显的相关关系.245足正常足TSP的正常值范围为TSP≤3.92足拇外翻足行手术治疗中,19足行改良McBride手术,24足行跖骨头颈部截骨术,29足行跖骨基底截骨术,20足行Keller手术.因为Keller手术并不能矫正TSP,故共随访72足拇外翻足,随访时间1~6年,平均4年.术后HVA为5°~10°,平均7°;IMA为5°~9°,平均7°;TSP均为3或4.根据孙俊英等提出的疗效评价标准,优60足(83%),良8足(11%),差4足(6%),优良率为94%.结论TSP应该作为常规术后疗效评价及手术方式选择的重要依据.对于TSP位置异常者,应首选骨性手术,以恢复正常的跖骨籽骨系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拇长伸肌腱移位动力矫正拇外翻畸形的机制及临床疗效。方法:20045月至2008年5月采用拇长伸肌腱内移治疗拇外翻畸形35例,58足。男5例,8足,女30例,50足;年龄15~60岁,平均35.3±12.3岁。术前测量拇外翻角21º~55º,平均31.3º±3.37°。跖间角7º~21º,平均12.52º±3.37°。手术将第一跖骨骨赘凿除,内侧关节囊修复,拇收肌横头切断,拇长伸肌腱向内侧移位、止点再造。结果:本组病例术后已随访6~14个月,平均8.2±3.2月。术后拇外翻角5º~18º,平均7.3º±2.0°。跖间角5º~11º,平均6.5º±2.4°;术后功能优50足,良8足,优良率86.2%。2足在术后2个月出现拇内翻,2足术后出现第一跖趾关节活动受限。无拇外翻畸形复发。结论:该手术通过拇长伸肌腱内移等软组织操作恢复了第一跖趾关节内外侧应力平衡,手术简单,矫正畸形效果好,不易出现畸形复发。  相似文献   

3.
<正> 我院1984年3月~1990年11月进行41例哈氏棒手术,本文对其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进行探讨。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哈氏棒手术共41例;矫治特发性脊柱侧弯29例,原发性侧弯2例,脊柱侧弯中男6例、女25例,年龄10~20岁,平均16.5岁;侧弯部位:胸段12例,胸腰段15例,腰段4例;侧弯程度:术前测得cobb角40~83°,平均62°,术后测cobb角26~49°,平均矫正37°,矫正率59.6%。矫治脊柱骨折脱位伴  相似文献   

4.
我科自1973年至1988年采用手法松解和手术松解两种方法对9例膝关节伸直位僵直病人进行治疗,并作了比较,现总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和总结本组9例,全部是男性,年龄13~51岁,平均32岁。病因:股骨干骨折6例,股骨颈骨折行麦氏截骨术后1例,慢性化脓性髋关节炎行病灶清除术后1例,髌骨粉碎性骨折1例。左侧5例,右侧4例。术前病程6个月~17年,平均8年9个月。本组手法松解3例,手术松解6例。术后随访6个月~15年,平均7年8个月。手法松解3例,松解前屈膝最多10°,最少5°,活动范围平均7°;松解后屈膝最多35°,最少20°,活动范围平均27°。手术松解术前屈膝最多62°,最少5°,活动范围平均15°;术后屈膝最多120°,最少70°,活动范围平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运用外固定器行骨痂延长术治疗青少年严重的膝外翻畸形合并肢体短缩的疗效及经验,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2年1月至2009年1月采用外固定器对28例青少年膝外翻畸形并肢体短缩行骨痂延长术治疗的资料。男17例,女11例,年龄8~14(平均11.9)岁,双膝外翻者3例,共31个膝。术前患侧肢体短缩3~7(平均4.1) cm;股胫角138°~160° (平均148°),踝间距5~33(平均15.2) cm。结果:全部病人均获随访。随访35~84(平均62)个月,延长范围4.5~10.1(平均6.8) cm。愈合后股胫角169°~175° (平均173°)。所有患者双下肢几乎等长,严重外翻畸形得到纠正。结论:骨外固定器行骨痂延长术是治疗青少年伴有股骨短缩的膝外翻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无脊髓神经损伤症状的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02年2月-2010年6月采用手术治疗187例、非手术治疗180例无脊髓神经损伤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随访18个月~3年,比较两种方法对无脊髓神经损伤症状的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结果:手术组:脊柱后突角经Cobb氏法测定,复位前平均为(19.1±0.6)°,复位后平均为(5.64±0.2)°;椎体前缘高度复位前平均为(48.06±10.1)%,复位后平均为(92.33±4.12)%。非手术组:脊柱后突角复位前平均为(18.9±0.8)°,复位后平均为(10.5±0.5)°;椎体前缘高度复位前平均为(52.03±11.5)%,复位后平均为(88.05±4.23)%。结论:治疗无脊髓神经损伤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时,两种方法都可得到很好的效果,近期手术治疗应用较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及评价脊柱侧凸再次手术的原因、方法和疗效。方法1996~2002年,36例脊柱侧凸手术后患者接受再手术治疗。其畸形程度为侧凸52°~108°,平均76.2°;其中合并11例后凸36°~79°,平均53°。手术方法包括:内固定拆除、原融合松解或截骨、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融合。结果手术均安全完成,手术时间平均3.8h(2.8~5.1h),出血量平均817ml(630~1800ml),侧凸矫正平均48°(56%);后凸矫正平均47°(72%)。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脊柱侧凸翻修手术具有难度和危险大的特点,对每1例患者进行详细的术前检查和评价,针对每1例患者的畸形特点周密设计手术方案,是获得满意矫正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我院于1994~1997年应用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发膝内翻者14例,经随访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4例,男5例,女9例。年龄:44~58岁,平均51岁。其中双膝关节内翻2例,其余均为单膝关节内翻。临床表现:膝关节反复发作的疼痛、肿胀,膝外翻角消失,股四头肌萎缩,关节屈曲均可达90°以上,除2例有5°的屈曲挛缩畸型外,其余病例伸膝均正常。X线表现:关节内侧间隙均有狭窄,关节边缘及髁间嵴骨质增生,站位摄X线片测股胫角2°~10°的内翻角。有2例内翻角达10°,并且并发有内侧平台塌陷,其中1例塌陷较明显。2 治疗方法2…  相似文献   

9.
外翻角大于38°的严重外翻。几乎都伴有第1跖间角增大,不论用任何手术方法,如果只矫正拇外翻角往往效果不满意或复发.我院自1995年5月~1996年10月采用双角矫正法治疗严重拇外翻效果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3例,均为女性双足,年龄最大44岁,最小30岁,平均36岁。拇外翻角最大50°,最小38°,平均45°.第一跖间角最大30°,最小15°,平均26°.1手术方法:取第一跖趾关节内侧纵切口长3cm,去除增生的滑囊及第一路骨头骨赘,切除近拇趾骨基底ICC左右,修平断端,重叠缝合关节囊.取第IW骨基底内侧纵行切口长约1。m,于跄骨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分析临床常用的5种第1跖骨轴线的确定方法,探讨选择适于远端Chevron截骨术后临床实践应用的方法。方法选取41例(左足)术前诊断拇外翻,行改良Chevron截骨术后患者的足负重正位片,2名影像科医师在PACS工作站上分别用5种第1跖骨轴线的确定方法测量拇外翻角(HVA)、1~2跖骨间角(IMA),以拇外翻诊断标准值HVA≥15°,IMA≥10°作为参照标准对比分析。结果方法 1有22足(73.33%,22/30)HVA>15°,19足IMA大于10°(63.33%,19/30);方法 2有20足(66.67%,20/30)>15°19足IMA>10°(63.33%,19/30),方法 3、方法 4、方法 5所测结果 HVA均<15°、IMA均<10°;方法 5有9足IMA在2°~4°。结论方法 3、方法 4测量方法便捷、测量结果可靠,是拇外翻改远端Chevron截骨术后第1跖骨轴线的有效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双重动力技术治疗外翻畸形的疗效,探讨适用范围和条件。方法:自2006年至今,应用双重动力技术治疗79例外翻(139足)患者,女74例131足,男5例8足;年龄20~58岁,平均年龄41岁。全部患者均有明显疼痛和趾畸形,术前均摄足负重正侧位X线片并测量相关角度。外翻角(HVA)平均为32°(52°~16°),第一二跖间角(IMA)平均为11°(22°~6°)。均不同程度伴有锤状趾和跖骨头下胼胝。术后进行外翻角(HVA)、第一二跖间角(IMA)、疼痛缓解、畸形矫正比较,评定其疗效。结果:术后患者囊炎症状完全缓解,无疼痛。无外翻、囊炎复发病例。患足负重位正侧位X线片外翻角(HVA)、第一二跖间角(IMA)明显减小。结论:双重动力技术矫正外翻畸形,是笔者经大量临床实例验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法,效果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作者应用DJ多功能矫形延长器治疗儿麻下肢短缩合并畸形的病人 15例 ,取得延长矫形成功。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本组 15例 ,男 11例 ,女 4例 ,年龄 14~ 2 5岁 ,平均 17岁。下肢短缩合并畸形情况 :一般短缩 3~ 6cm ,平均 4 3cm ,合并膝屈曲 8例 ,屈曲挛缩 15°~ 2 0° ;合并膝反屈30°2例 ;合并膝内翻 4例 ,内翻 15°~ 2 5° ;膝外翻 5例 ,外翻15°~ 2 0° ;径骨外旋 6例 ,外旋 10~ 30°;合并两种畸形 5例 ;三种畸形 1例。手术方式 :骨骺牵伸延长术 3例 ,干骺端截骨延长术 8例 ,改良式干骺端大斜面V形截骨延长术 4例。截骨部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数字化技术和传统定位方法在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时对恢复下肢机械轴线的准确性。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4月膝骨性关节炎患者95例(100膝)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传统手术组和数字化技术组,每组50膝。传统手术组中48例(50膝),男21例(22膝),女27例(28膝),平均年龄年龄(68.4±7.2)岁,采用传统的标准TKA;数字化技术组中47例(50膝),男20例(23膝),女27例(27膝),平均年龄年龄(69.3±8.2)岁,术前CT扫描和Mimics软件建立患肢股骨和胫骨的三维模型,模拟术中截骨定位杆的使用,确定定位杆在股骨髁的进针点及“术中股骨外翻角”;在关节置换术中精确复制该过程进行股骨远端和胫骨平台的截骨;两组患者采用同一品牌关节假体,所有病例均为同一医师完成手术。两组病例术后均拍摄下肢全长正位X片,测量并比较股骨轴向力线与假体下缘连线的夹角(A角),胫骨轴向力线与假体上缘连线的夹角(B角),股骨轴向力线和胫骨轴向力线的夹角(C角)来验证下肢轴向力线的准确性。结果 数字化技术组47例患者(50膝)“术中股骨外翻角”平均为5.83±1.85°(3.25°~9.36°),术中均能很顺利地找到股骨和胫骨髓内定位杆进针点并进行手术,术后摄片测量平均A角为90.34°±1.61°(87.10°~92.88°),B角为89.97°±1.37°(88.12°~92.33°),C角为1.56°±0.72°(0.11°~2.59°)。传统手术组48例患者(50膝)平均A角为91.18°±2.20°(86.57°~94.59°),B角为88.89°±3.25°(82.19°~92.30°),C角为3.21°±1.56°(0.25°~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参照数字化技术模拟术中定位过程进行术前计划进行截骨可以更好地控制术后下肢轴向力线,有利于更加精确地进行个性化手术。  相似文献   

14.
外伤性肘关节外翻畸形合并迟发性尺神经炎11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家基  金先跃 《广西医学》2000,22(1):165-166
1978~ 1 997年我们共收治外伤性肘关节外翻畸形合并迟发性尺神经炎 1 3例 ,除 2例失访外 ,1 1例经治疗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 1例中 ,男 7例 ,女 4例 ,年龄 8~ 32岁 ,平均 1 5.6岁。肘外伤儿童期 9例 ,青少年期 2例。肘关节提携角 2 5°~ 30°4例 ,32°~ 45°7例。早期尺神经炎 8例 ,以患手尺侧麻木为主 ,晚期并有爪形手或手部肌肉萎缩 3例。肌力 ~ 级 ,早期尺神经炎麻木感较重及晚期手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肘关节伸屈 0°~ 1 2 0°,功能基本正常。1 .2 治疗 :本组 1 1例均行尺神经松解前移术…  相似文献   

15.
髓内针被广泛用于长骨骨折,尤其是股骨干骨折复位,但术后弯针畸形伴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并不鲜见,常需再次手术。我院于1988年2月~1998年2月收治股骨干骨折术后弯针畸形病人13例,占同期髓内针内固定病人的3%。我们应用数学计算指导石膏矫形方法矫正,疗效满意。临床资料一、病例资料本组13例,男10例、女3例,年龄21~58岁,平均29岁。骨折部位:股骨中上段9例,中段4例;骨折类型:横形或横斜形10例,粉碎性3例;髓内针弯曲畸形发生在原手术后2~10周,弯曲成角15°~45°,其中8例为20°~40°,均向前外侧成角。断端有明显骨吸收及缩短畸形3例,一侧有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Sky椎体成形器在选择性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患者,应用Sky骨扩张器进行经皮双侧穿刺、扩张、注射骨水泥。结果:手术均成功完成,手术时间35~90min,平均45min。每个椎体骨水泥注入量3~4.8ml,平均4ml。骨水泥分布均良好,所有病例术中术后均未出现躯干部及下肢的神经损害症状。术后所有患者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VAS评分术前平均8.9分,术后第1天VAS评分平均为3.0分,术后第3天的平均VAS评分1.9分。术前Cobbs角15.5°~39.7°,平均28.6°,术后Cobbs角5.3°~19.2°,平均10.1°,手术前后Cobbs角变化有显著差异。结论:Sky椎体成形器在选择性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创伤小,有一定风险,但并非禁忌证,有选择地谨慎进行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我们采用经皮撬拔复位穿针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16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6例,男性,18足。左足6例,右足12例,其中双足2例。年龄21~52岁,平均36.5岁。均为闭合性骨折。合并脊柱椎体压缩骨折2例,骨盆骨折3例。致伤原因:均为高处坠落伤。伤后距手术时间6~72h,平均39h。骨折类型:丘部舌形塌陷骨折4足,丘部半月形塌陷骨折4足,体部的关节外骨折9足,结节骨折1足。Bohler角测量<0°5足,0°~10°10足,11°~20°2足。其中一足结节骨折测量无意义。临界角最大30°,最小9°,平均19.5°。 手术方法 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俯卧位或侧卧位,用一枚斯氏针自跟腱外侧穿入皮肤,在电视透视引导下向前钻入达骨折线。在行撬拔复位固定前,用双手掌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基于数字技术模拟单髁术中定位过程找出股骨侧髓内定位杆的插入点来指导单髁关节置换(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UKA)股骨侧截骨的准确性。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拟行初次单髁关节置换术的50例患者采用数字技术模拟单髁术中定位过程找出股骨侧髓内定位杆的插入点进行股骨侧定位截骨,然后进行UKA手术(数字组)。随机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2月前使用传统截骨方法进行UKA手术的50例(对照组)做对比。测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股骨假体内外翻角(FCVA),股骨假体后倾角(FCPSA)。结果 数字组和对照组术后的股骨假体内外翻角度分别为(2.05±1.06)°和(2.62±1.36)°,股骨假体后倾角度分别为(8.62±0.73)°和(6.13±1.97)°,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52,P=0.021;t=8.393,P=0.000),而数字组的股骨假体内外翻角及后倾角更接近0°和10°,并且离散度小,更加精准。结论 应用数字化技术找出髓内定位杆的插入点进行定位截骨方法能提高单髁置换术股骨假体定位的准确性和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拇外翻畸形手术方法很多 ,手术方式主要有 :截骨矫正外翻畸形 ;松解拇内收肌 ;切除第 1跖骨头内侧的骨赘 ;截骨矫正第 1跖骨内翻 ;矫正合并畸形。笔者自1 998年以来 ,运用chevron矫形术治疗本病 2 0例 36足 ,术后配合舒筋活络中药治疗 ,促进功能恢复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2 0例共 36足 ,均为女性 ,年龄最小 2 0岁 ,最大 4 5岁 ;双侧 1 6例 ,单侧 4例 ;病程最短 8个月 ,最长6年 ;术前均表现为拇趾呈外翻畸形 ,拇囊炎 ;第 2趾出现垂状趾畸形 6例 ,足跖侧出现胼胝 1 2例 ;拇趾外翻角在 2 5°~ 4 0°之间 ,第 1、2跖骨间角小…  相似文献   

20.
庄勘林 《陕西医学杂志》2011,40(11):1566-1566
<正>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3例,其中男17例,女16例,年龄39~74岁,平均年龄49.7岁。桡骨远端骨折,左侧19例,右侧14例。致伤原因:高处坠落骨折6例,滑倒骨折18例,交通事故骨折4例,其他事故骨折5例。其中Barton骨折13例,Smith骨折12例,Colles骨折8例。所有患者均为闭合型骨折。术前情况:桡骨短缩4~12mm,平均为7.1mm,掌倾角-25°~10°,平均为-6°,尺偏角1°~19°,平均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