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孙庆悦 《中级医刊》2013,(12):57-58
目的 探讨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切与皮圈套扎结合治疗贲门息肉的临床效果及其评价.方法 收治的贲门息肉患者28例,无痛胃镜下,根据息肉大小和形态分别使用皮圈套扎和高频电切法治疗贲门息肉.直径小于0.5cm,无蒂小息肉,以热活检钳钳夹后提起通高频电流凝切.直径0.5~1.5cm的粗蒂或广基息肉、直径大于1.5cm的广基息肉,均使用COOK六环食管静脉曲张套扎器结扎.对直径小于0.5cm的有蒂息肉、直径0.5~1.5cm的细蒂息肉、直径大于1.5cm的非广基息肉,则使用传统的高频电圈套切除.结果 28例贲门息肉患者中,热活检钳钳夹息肉3例,套扎治疗息肉16例,高频电流套圈切除息肉9例.术后均无出血或穿孔等严重并发症,顺利出院.结论 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切与皮圈套扎结合治疗贲门息肉是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黄哲  邓惠嫦  陈圣炬 《重庆医学》2006,35(18):1693-1694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注射联合高频电治疗大肠广基扁平息肉临床疗效。方法大肠广基扁平息肉病例18例.共计息肉20颗,先用内镜注射针在息肉基部注射生理盐水.使息肉隆起.再用圈套器对息肉行高频电凝切除。结果16颗息肉一次性注射一次性圈套完全切除;3颗息肉一次性注射一次性圈套大部分切除.残留部分电凝器凝除:1颗息肉太大需2次注射2次圈套并电凝切除,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下黏膜注射联合高频电治疗大肠广基扁平息肉.方法简单、易操作、对治疗肠道广基扁平息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对消化道息肉的治疗作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对治疗各种消化道息肉的作用价值。方法:广基扁平息肉1 9例( 4 5枚) ,行内镜下APC切除;细蒂息肉(蒂直径<0 .8cm) 4例( 4枚) ,行高频电圈套切除;大息肉(直径>2cm )和粗蒂息肉(蒂直径>0 .8cm) 4例( 4枚) ,行内镜下高频电切+APC序贯治疗。结果:内镜下APC皆能清除各种大小的广基扁平息肉,包括位于消化道弯曲处和结肠皱襞沟病灶,高频圈套切除细蒂息肉切口平整,无粘连、无碳化、无烟雾、无异味,手术视野清晰。高频电切+APC序贯治疗可完全根除大息肉和粗蒂息肉。少数病例有腹胀、治疗部位疼痛、发热等,但无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APC治疗广基扁平息肉简单、有效,结合智能电刀切除细蒂息肉较其他高频电刀更为安全。高频电切+APC序贯治疗大息肉和粗蒂息肉,可根除病灶,有效止血,降低复发率,APC为经内镜非接触性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新方法,此法方便快捷、疗效较好、安全、易掌握,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治疗大肠多发息肉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4例大肠多发息肉患者使用APC300型内镜专用氩气刀对广基扁平息肉进行内镜下APC灼除治疗。其中29例直径0.2~0.5 cm的广基扁平息肉仅行APC灼除;15例直径0.6~2.0 cm的亚蒂型、有蒂型及广基型大息肉行高频圈套电切,局部创面渗血者再行APC止血治疗。结果:44例患者均治愈。结论:APC治疗大肠多发息肉疗效佳,并发症极少,安全性好,且操作简便、快捷。对于多发性广基扁平小息肉,APC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下尼龙圈套扎联合高频电切治疗消化道大息肉(直径≥2cm)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内镜下对息肉先行尼龙绳圈套扎,阻断根部血流后再行高频电切术切除。结果:56例64枚息肉中,52枚套扎后一次切除,12枚无蒂或蒂较粗大的息肉摘除手术分2~4次完成。术中、术后无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发生,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有2例2枚息肉发现癌变,行开腹手术做根治治疗。息肉摘除后3个月复查内镜,创面愈合良好,近似周围正常粘膜组织。结论:尼龙绳圈套扎阻断息肉根部血流联合高频电切术治疗消化道大息肉效果肯定,操作安全、简单、无出血及穿孔并发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大肠息肉的可行性,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所有患者常规术前准备肠道,循腔进镜至发现息肉后经活检孔插入圈套器套住息肉或息肉蒂部,逐渐收紧圈套,然后上提,使圈套器尽量离开肠粘膜,将凝切指数调至2~4,将息肉切除,巨大息肉或分叶息肉采用分段切除法,较小息肉用金属电凝探头紧贴息肉后电凝灼除。结果所有患者均在内镜下顺利切除息肉,13例较大息肉或分叶状息肉在分步切除过程中创面有出血,立即予电凝后血止。结论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大肠息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可作为大肠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胃肠道巨大息肉的内镜下治疗进行临床研究,探讨内镜下治疗胃肠道巨大息肉方法的选择及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内镜下依据息肉大小及形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包括高频电切除术,单纯用尼龙圈套扎术和尼龙圈套扎后电切术。结果29例患者的29枚胃肠道巨大息肉均在内镜下治疗成功,高频电切除巨大息肉16枚,出血3例,出血率为18.75%;尼龙圈套扎后高频电切除息肉10例,单纯尼龙圈套扎巨大息肉3例,均无出血。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复查,均无复发,有效率100%。结论内镜下治疗胃肠道巨大息肉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尼龙圈套扎后高频电切息肉能有效预防出血和穿孔,特殊情况下单纯尼龙圈套扎,可以治疗胃肠道巨大息肉,但很难收集到整瘤体送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下尼龙圈套扎法联合高频电切治疗结直肠巨大息肉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8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85例结直肠巨大息肉(直径≥2cm)患者采用结肠镜下尼龙圈结扎装置将尼龙圈套扎于大息肉根部,再行高频电凝切除治疗。结果本组85例共105枚亚蒂或粗蒂大肠息肉均一次性成功套扎并同时行高频电切除术,一次性切除息肉81枚(77.14%),分次切除24枚(22.86%),其中即刻出血2例(2.35%),立即给予内镜下电凝和(或)钛夹,即时止血,术后3例有蒂息肉渗血,原尼龙圈下方再次套扎1枚尼龙圈后出血停止。所有患者均未见迟发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1、3、6个月、1年复查胃肠镜,未见复发。结论内镜下尼龙圈联合高频电切治疗结直肠巨大息肉的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尼龙绳套扎联合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胃肠道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胃肠道息肉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尼龙绳套扎联合高频电凝电切术为其进行治疗,并将治疗的效果及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本组38例患者,共计42枚胃肠道粗蒂或宽基息肉,均成功完成一次性尼龙绳套扎联合高频电切治疗。手术一周后,所有蓝色尼龙圈套均成功脱落,可以在脱落部位观察到浅小的溃疡面,息肉切除面的底部未发现裸露的血管,无一例患者发生穿孔、出血及渗血的情况。部分患者在术后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未对其进行任何治疗,均自行恢复。经病理检查,在这42枚胃肠道粗蒂或宽基息肉标本中,属于腺瘤性息肉的标本有12枚,其中伴有中度非典型增生的标本有2枚,发生癌变的标本有4枚;属于绒毛管状腺瘤的标本有4枚,其中伴有增生的标本有2枚,发生癌变的标本有2枚;属于幼年性息肉的标本有8枚;属于炎性息肉的标本有18枚。在这42枚胃肠道粗蒂或宽基息肉标本中,有6枚标本的病理检查结果与活检结果不一致,均对其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对这38例患者进行随访,半年后,所有患者的手术创面均完全愈合、黏膜光滑,标本病理检查结果与活检结果不一致的6例患者的手术创面存在瘢痕。结论:应用尼龙绳套扎联合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胃肠道息肉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电子结肠镜下高频电切除结肠息肉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技术和不同治疗附件相结合于结肠镜下高频电切除结肠息肉的可行性。方法以高频电为主体,配合热活检钳、圈套器及黏膜下注射技术,采用不同方法在电子结肠镜下对1500例病人的3875枚各种类型结肠息肉拟行切除。结果共有3851枚结肠息肉被切除,息肉切除率99.4%,其中腺瘤性息肉2360枚(61.3%)。在被切除的息肉中,热活检钳灼除2447枚(63.5%),直接圈套切除1274枚(33.1%),黏膜下注射后圈套切除38枚(1.0%),分次息肉圈套切除47枚(1.2%),圈套器电凝45枚(1.2%)。在被切除的息肉中,2 627枚(68.2%)无蒂,582枚(15.1%)为亚蒂,642枚(16.7%)为长蒂;最大横径〈0.5 cm的息肉2 573枚(66.8%),0.5 cm以上的516枚(13.4%),1.0 cm以上的409枚(10.6%),2.0 cm以上的353枚(9.2%)。73枚(1.9%)息肉因机械性切割发生术中短暂的少量出血,56枚(76.7%)以圈套器高频电凝或热活检钳钳夹止血,17枚(23.3%)经喷洒1∶10000去甲肾上腺素盐水止血,均获成功。未发生穿孔及其他明显并发症。24枚(0.6%)未被切除的息肉的最大横径均〉2.5 cm,占2.0 cm以上息肉的6.8%。结论结肠镜下高频电配以不同的治疗附件和黏膜下注射技术切除各种结肠息肉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电子肠镜下大肠平坦型病变的病理学分析,探讨提高大肠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的方法。方法 采用靶向取材活检法,对染色电子肠镜及电子肠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送检的标本,进行组织病理诊断,统计学分析,与随机取材组(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研究组大肠平坦型肿瘤性病变156个, 发现上皮内瘤变和早期癌共53个,检出率为33.33 %。靶向取材后剩余标本常规包埋切片,相同标本病理诊断相符合共45个,清除病灶8个,病变清除率为 15.09%,p<0.01; 对照组平坦型肿瘤性病变134个 , 发现上皮内瘤变和早期癌14个,检出率为10.4%。两组比较p<0.01。结论 电子肠镜下整体切除靶向活检对发现大肠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提高检出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内窥镜透明帽法食管黏膜切除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透明帽法食管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食管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意义。方法 应用透明帽法对29例早期食管癌和42例食管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行食管黏膜切除。应用氩离子束凝固术(APC)治疗残留及复发病灶。术后l、4及12个月进行内镜复查。结果(1)在内镜下应用透明帽法共对71例患者进行了局部黏膜切除,共切除病灶88块。切除标本每块平均为21.8 mm±1.02 mm×18.2 mm±1.02 mm。(2)本组术后5例出血,其中1例动脉出血,4例渗血,应用内镜压迫、肾上腺素盐水注射及氩离子束凝固术治疗均成功止血;71例无一例食管穿孔发生;术后4例发生狭窄,术后一个月应用水囊扩张,每一个月扩张一次,连续扩张3~4次,狭窄均缓解,进食无明显不适感。(3)58例(81.7%)患者的食管黏膜病变被完全切除,其余病例有不同程度的残留,应用氩离子束凝固术治疗残留病变。术后4个月内镜复查,病理证实3例早期癌、2例重度不典型增生局部复发,随访时间24.6个月,无明显不适感。结论 应用透明帽法食管黏膜切除术可简便、安全、有效地治愈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平红  姚礼庆  秦新裕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12):945-94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来源于肌层、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诊断GIST者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黏膜下层组织显露肌层GIST,1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结果10例来源于肌层的GIST,6例位于胃底,1例位于胃窦,1例位于胃体,2例位于直肠。病变最大直径0.5~2.0cm(平均1.3cm)。1例ESD剥离病变后创面仍有肿瘤残留,后行外科手术扩大切除,其余9例病变全部完整剥离。ESD完整剥离病变成功率90.0%(9/10)。ESD手术时间60~150min,平均87.5min。全组未出现ESD术后出血。1例ESD治疗中发现1.0cm裂孔,应用金属夹成功缝合裂孔,未转开腹手术修补。ESD穿孔发生率10.0%(1/10)。术后随访期2~12m,除手术病例外其余9例无病变复发。结论ESD治疗小的来源于肌层的GIST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和半胱天冬蛋白酶-3(Caspase-3)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V-9000二步法检测70例胃癌组织、30例胃良性病变组织和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XIAP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胃癌组织中XIAP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胃良性病变组织和癌旁正常黏膜组织(P<0.05)。胃癌组织中Caspase-3的阳性率明显低于胃良性病变组织和癌旁正常黏膜组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良性病变组织和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XIAP、Caspase-3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IAP和Caspase-3的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1),XIAP和Caspase-3的阳性表达率与胃癌患者的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相关性(P>0.05)。结论随着胃癌恶性程度的增加,XIAP的表达增高,而Caspase-3的表达降低;XIAP和Caspase-3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是评估胃癌预后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毒力因子与胃癌前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庆宪  严格  陈忆诺 《上海医学》2002,25(9):572-574
目的 研究胃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伴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的患者 ,其Hp毒力因子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空泡细胞毒素VacA的表达。方法 常规胃镜检查和活检取得的胃黏膜标本做组织病理检查 ,根据所得结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残胃、胃溃疡、完全型 /不完全型、大肠 /小肠化生为癌前状态组 (82例 ) ,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为癌前病变组 (2 5例 ) ,单纯慢性浅表性胃炎伴Hp感染患者为对照组 (3 0例 )。用蛋白印迹法 (WesternBlot)测定Hp的CagA、VacA因子。结果 癌前状态组和癌前病变组中 ,CagA、VacA因子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幽门螺杆菌CagA、VacA因子与胃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5(MCM5)在胃癌、癌前病变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对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57例胃癌组织、32例癌前病变组织和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进行MCM5表达的检测。结果 MCM5在胃癌、癌前病变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7.7%、78.1%、0.0%,癌前病变及胃癌组织中MCM5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1);MCM5在胃癌组织中的强阳性率高于癌前病变组织(P<0.01);MCM5在胃癌组织表达的总阳性率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无关(P>0.05),但胃癌低分化组织中MCM5表达的强阳性率明显高于高、中分化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CM5可以作为癌前病变及胃癌诊断的有效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和半胱天冬蛋白酶-3(Caspase-3)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PV-9000二步法检测70例胃癌组织、30例胃良性病变组织和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XIAP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胃癌组织中XIAP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胃良性病变组织和癌旁正常黏膜组织(P<0.05).胃癌组织中Caspase-3的阳性率明显低于胃良性病变组织和癌旁正常黏膜组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良性病变组织和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XIAP、Caspase-3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IAP和Caspase-3的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1),XIAP和Caspase-3的阳性表达率与胃癌患者的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相关性(P>0.05).结论 随着胃癌恶性程度的增加,XIAP的表达增高,而Caspase-3的表达降低;XIAP和 Caspase-3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是评估胃癌预后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色素内镜在上消化道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47例病人行常规胃镜检查,对可疑病灶进行染色,食管行卢戈氏碘液染色,胃黏膜行靛胭脂-美兰双重染色,并作出染色后诊断,取活检标本或手术切除组织作病理检查.结果 在42例食管异常染色病例中,8例不着色者均为食管癌,浅着色者33例,其中不典型增生21例(63.6%...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端粒酶基因与胃癌及癌前病变恶性转化的关系及其作用。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端粒酶基因hTRT在121例不同病变胃黏膜组织的表达。结果 在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息肉(GP),残胃(GR),胃溃疡(GU)和胃癌(GC)中端粒酶hTRT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25.oo%,0%,7.14%、13.64%和82.14%。结论 端粒酶基因hTRT的表达与胃癌前病变的恶性转化密切相关,其重新激活可能在胃癌的发生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0.
应用自显像技术对内镜活检胃肠化生和异型增生上皮进行~3H-TdR 标志,观察标记率及增殖带的变化。异型增生标记率(18.50~19.21)及大肠化生标记率(18.57)较高,与胃癌(19.32)相似,并且其增殖带向粘膜表面及深部移动。这种细胞动力学的变化可能是胃癌癌前病变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