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深低温长期保存角膜移植术后植片内皮细胞的情况。方法 :应用深低温长期保存 3 0天~ 5 0个月 (平均 2 5 0± 11 9个月 )青壮年供体眼角膜完成穿透性角膜移植 2 4例 (2 4眼 )。供眼角膜深低温保存采用Kaufman Capella冷冻保存及复温技术。全部患者角膜植片一直保持透明 ,术后未曾出现移植免疫排斥反应 ,手术操作均由同一医生完成。术后 2~ 13 (平均 5 5± 2 2 )个月 ,应用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及与其同步显示的角膜内皮细胞分析仪对角膜植片中央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角膜植片平均内皮细胞密度达 1769 6± 493 7个 /mm ,变异系数为 3 1 3± 11 4% ,六角形细胞出现率为 5 9 0± 6 9% ;植片内皮细胞密度与供体年龄、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呈负相关 ,与深低温保存时间以及受体年龄无关 ;六角形细胞出现率与植片内皮细胞密度呈正相关 ,与面积变异系数呈负相关 ,与术后随访时间无相关性。结论 :深低温长期保存角膜可满足穿透性角膜移植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深低温长期保存和短期湿房保存角膜移植术后植片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学特征。方法 应用深低温长期保存 30~ 5 0个月 (平均 2 5 .0± 11.9个月 )青壮年供体眼角膜完成穿透性角膜移植 2 4例 (2 4只眼 ) ,同时与来自于青壮年供体经 4℃湿房保存的新鲜供眼角膜穿透性移植术后的角膜内皮细胞状况相比较。全部患者术后角膜植片保持透明 ,未曾出现移植免疫排斥反应 ,手术操作由同一医生完成。术后 2~ 2 0 (平均 6 .7± 3.1)个月应用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及与其同步显示的角膜内皮细胞分析仪对角膜植片中央内皮细胞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应用深低温保存和湿房保存角膜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平均面积、细胞平均密度、面积变异系数、细胞最大面积、细胞最小面积以及六角形细胞出现率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t=0 .116~ 1.195 ,P >0 .0 5 )。结论 应用深低温保存角膜和湿房保存角膜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具有相同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复杂性角膜外伤后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角膜植片内皮细胞的变化。方法用角膜内皮显微镜对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手术12例(12眼)的术后移植片行内皮细胞摄像分析,并用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术前供体角膜及术后移植片厚度。结果穿透角膜移植术后远期角膜内皮丧失率为34.98%,平均细胞面积明显增大,变异系数也明显增大,六角形细胞比例下降,但植片的厚度在正常范围内。其中11例移植片保持透明,表明多数未发生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结论穿透性角膜移植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是一种安全的方法,虽然移植片内皮细胞各种指标变化较大,但其厚度正常,透明成功率较高,所以穿透角膜移植联合手术仍不失为治疗复杂性角膜穿孔伤的良好办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婴幼儿角膜供体眼和青壮年角膜供体眼行角膜穿透性移植术后的内皮细胞情况。方法 应用 4℃湿房保存的婴幼儿新鲜供眼与同法保存的青壮年新鲜供眼角膜穿透性移植术后的角膜内皮细胞状况相比较。全部手术操作由同一术者完成。全部患者术后角膜植片保持透明。术后 2~ 2 4 (平均 19.5 4± 9.96 )个月应用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及与其同步显示的角膜内皮细胞分析仪对角膜中央内皮细胞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应用婴幼儿供眼和青壮年供眼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平均面积、面积变异系数、细胞最大面积、细胞最小面积均无显著性差异 (t=0 .14 1、1.980 P >0 .0 5 ) ,而平均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出现率则有显著性差异 (t=2 .2 34、2 .4 5 2 P <0 .0 5 )。结论 应用婴幼儿供眼与青壮年供眼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具有相同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供体角膜离体和保存时间与植片内皮细胞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角膜内皮显著镜摄像对31眼部分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6个月的植片内皮细胞密度进行了计数观察,以探讨供体角膜离体和保存时间与植片内皮细胞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离体15-18小时的供体角膜,术后植片内皮细胞密度与≤12小时者无显著性差异。供体角膜平均保存59-71小时与保存≤48小时者,术后植片内皮细胞密度无显著性差异。说明除夏日暴晒之外,供体角膜在人体死亡后18小时内离体和角膜湿房保存时间不超过71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进一步探讨深低温保存角膜用于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价值及比较它与新鲜角膜各自的特点.方法选择36例属优良组的角膜白斑,随机分2组,分别采用新鲜及深低温保存角膜为供体,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观察术后植片愈合及泪膜恢复情况,检测角膜厚度、内皮细胞密度及视力恢复情况等.结果采用新鲜及深低温保存角膜为供体,术后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恢复正常的时间平均为(4.7±0.3)月(2~6月)及平均为(5.6±0.4)月(2~8月);泪液分泌试验(SchirmirTest)恢复正常的时间平均为(2.1±0.3)月(1~4月)及平均为(1.7±0.5)月(1~3.5月);移植片厚度平均为0.62 mm(0.56~0.68 mm)及平均为0.59 mm(0.54~0.62 mm);趋于稳定后的视力分别为0.46±0.03及0.44±0.05;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及19%;二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前组术后植片上皮完整,植片始终透明,而后组术后植片上皮缺损,约3~5天才修复,植片出现2~3周暂时性水肿;前组植片内皮细胞密度平均为2 135个/mm2(2 043~2210),后组平均为1 672个/mm2(1 240~1 860个/mm2),二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深低温保存角膜用于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在植片透明率、角膜厚度、视力恢复及排斥反应发生率等方面与应用新鲜角膜无差异,但上皮愈合相对延迟,内皮细胞密度相对较低.眼科学报2001;1768~7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脏死亡后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角膜供体行穿透性角膜移植的安全性。方法:按照时间先后顺序,采用DCD供体角膜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术后3~4mo检测角膜植片内皮细胞密度及最佳矫正视力。结果:共统计14例26眼DCD角膜供体纳入本研究。供体年龄0.5~61(平均38.3±15.6)岁;死亡原因包括脑外伤9例,心肌梗塞2例,脑干出血2例,呼吸循环衰竭1例。14例DCD捐献者28眼,因2眼暴露性角膜炎用作科学研究,共26眼用于穿透性角膜移植。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手术后3~4mo未发生排斥反应,角膜植片保持透明。手术后3~4mo角膜内皮细胞密度794~4 347(平均2 305±827)个/mm2,其中低于1 000个/mm2者1例(3.8%),1 000~2 000个/mm2者9例(34.6%),大于2 000个/mm2者16例(61.5%)。26例角膜移植受者年龄20~80(平均40.7±17.1)岁。手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光感(+)~0.08(平均0.027±0.024);手术后3~4mo最佳矫正视力为0.2~0.8(平均0.52±0.18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96,P<0.01)。结论:DCD捐献角膜用作穿透性角膜移植供体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后角膜植片低内皮细胞密度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安全性。方法 PKP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1500个/mm2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的患者15例(15只眼),根据晶状体核硬度分别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行相应的围手术期处理,分别记录术前及术后3个月患者裸眼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裂隙灯观察角膜植片情况。结果术前内皮细胞计数为(1195±315)个/mm2,术后3个月内皮细胞计数为(1044±301)个/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内皮损失率为12.6%。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裸眼视力分别为0.06±0.09和0.35±0.2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提高>5行标准视力表。白内障术后6个月之内无一例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及角膜植片免疫排斥反应,角膜植片均保持透明。结论 PKP术后角膜植片内皮细胞计数<1500个/mm2的患者,只要注意围手术期治疗,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和注意术中保护角膜内皮细胞,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脏死亡供体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来源角膜植片术后排斥反应与角膜内皮细胞的相关性。

方法:用角膜内皮显微镜对心脏死亡供体来源角膜植片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的28例28眼角膜植片分别于术后<1、2~3、4~6、7~12mo行角膜内皮镜检查。

结果: 28例患者术后<1、2~3、4~6、7~12mo的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分别为38.23%、49.56%、57.18%、65.04%;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2071.15±311.47、1771.33±348.18、1626.59±353.92、1553.14±307.31个/mm2; 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与排斥反应呈正相关关系(r=0.95,P<0.05); 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排斥反应呈负相关关系(r=-0.93,P<0.05)。

结论:DCD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时有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逐步增高,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逐步降低的趋势; 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可作为早期检测术后排斥反应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上皮表面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 成年Wistar大鼠 18只 ,右眼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 ,左眼为正常对照。术后 1、3、7d及 2、4及 6周分别摘除眼球行角膜上皮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查 ,观察植片、植床及植片 植床交界处上皮形态及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结构的变化。结果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上皮表层细胞出现形态异常 ,植片上皮表面粗糙 ,表层细胞失去平整性 ,卷边、脱落明显增多 ,细胞间出现裂隙 ,术后 4周恢复正常 ;植床上皮出现相似改变 ,术后 1周基本恢复正常 ;植片 植床交界处术后 1周完成上皮覆盖 ,术后 4周表面形态接近正常。术后角膜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密度明显减少 ,术后 4周恢复正常。结论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上皮表面形态出现异常 ,术后 4周基本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的供眼角膜内皮细胞变异情况及影响其变异的因素。方法 :用角膜内皮显微镜对穿透性角膜移植 44只眼的供眼及术后移植片行内皮细胞摄相分析。并用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供眼角膜及术后移植片厚度。结果 :术后 2~ 6周、 3~ 6月、 7~ 12月及 1 5~ 2年的内皮细胞丧失率分别为 12 98%、 2 2 2 3 %、 2 7 2 6%及 2 9 78%。平均细胞面积由术前的 44 5 13 μm2 增加到术后 1 5~ 2年的 65 4 42 μm2 ,细胞大小变异系数 (CV值 )由 43 2 4%增加到 64 76% ,六角形细胞比例由 45 2 6%下降到 2 7 18%。单纯穿透性移植组与穿透性移植联合手术组术后 1 5年~ 2年的细胞丧失率、平均细胞面积、CV值和六角形细胞比例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移植片厚度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穿透性角膜移植后供眼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逐渐减少 ,平均细胞面积和CV值均渐增大 ,六角形细胞比例渐变小。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手术比单纯穿透性移植的术后内皮细胞丧失率较高 ,平均细胞面积和CV值增大较显著 ,六角形细胞比例下降较大但移植片厚度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供体角膜大桥状穿透性角膜移植的实验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减轻新生儿供体角膜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的近视程度。方法推导出应用新生儿供体角膜时植片直径与值床直径关系的矫正公式以缩小植片,采用大桥状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式以增加植片抗张力。用角膜屈光度测量、光镜组织学、角膜内皮细胞检查等方法,进行了50只家兔眼的对比观察,并临床应用13例。结果术后180d实验组角膜屈光度为49.11±4.72D,对照组为60.00D。13例病人平均随访8.96mo,植片平均屈光度47.90D,验光近视-1.00~-8.00D,平均-3.75D。结论缩小植片联合大桥状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式可减轻新生儿供体角膜穿透移植术后的高度近视。  相似文献   

13.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移植片内皮细胞远期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PK)后透明植片内皮细胞远期的形态学变化和与植片寿命的关系。同时调查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 2 3年间白内障、青光眼、角膜排斥反应、植片失活的机率。方法 :应用非接触内皮显微镜和图像分析技术对 14 8名单眼PK手术患者移植片和手术眼角膜进行活体内皮细胞形态定量分析。结果 :1 术后 3月~ 10年 ,植片内皮细胞数量下降迅速 ,达到 72 5± 17 7% (M±SD) (r =13 % ) ;细胞面积、形态系数、细胞周长和非六角形细胞比率增大P <0 0 1,而六角形细胞比率和细胞形态系数变小P <0 0 0 6。 2 术后 10~ 2 3年 ,植片内皮细胞丢失速度减慢 (r =3 % ) ,同时细胞面积的变异系数变得相对稳定 (2 7 8% )P <0 0 1。六角形细胞比率和细胞形系数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P <0 0 5。 3 PK术后白内障手术率 14 % ,青光眼和排斥反应的发病率是 16%和 2 9%。 4 PK术后植片失活率是18%。晚期植片内皮功能衰竭是晚期植片失活的主要原因 ,术后 5~ 2 3年 12例植片失活患者中发生了 7例。结论 :1 PK术后 11~ 2 3年 ,每年内皮细胞密度稳定下降。六角形细胞比率和细胞形状系数恢复正常 ,面积变异系数稳定说明内皮细胞层稳定性得以恢复。细胞密度和细胞形态在评估PK术后的愈合过程是同样重要。 2 PK术  相似文献   

14.
张樱楠  闫超  王立  刘静  潘志强 《眼科》2013,22(2):98-100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种族间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的效果,总结不同种族之间穿透性角膜移植的可行性。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2002年10月至2003年3月因角膜白斑、角膜内皮失代偿、角膜移植术后植片失败等接受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患者10例(10眼)。方法 采用国际组织库提供的中期保存角膜植片进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其中高加索人种角膜8片,西班牙人种1片,非洲人种1片。术前收集患者资料,术后进行随访和临床观察,评价角膜植片的存活情况以及疗效。主要指标 视力,角膜植片透明度,角膜新生血管分级。结果 10例患者平均随访(12.6±3.86)个月,4例患者角膜植片基本保持透明,视力平均提高1~2行。6例(60%)患者出现植片混浊、植片水肿、新生血管长入等排斥反应,视力不提高。结论 本文小样本观察显示不同种族角膜供体可以用于穿透性角膜移植治疗。(眼科, 2013, 22:98-100)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深低温保存对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植片厚度和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采用SP -2 0 0 0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 (Topcon ,日本 )和角膜内皮分析仪 ,对 2 6眼冷冻植片的术后植片厚度和内皮细胞变化进行了临床动态观察 ,并以 3 2眼新鲜植片做对照。结果 :术后 1个月 ,冷冻植片组的植片厚度显著大于新鲜植片组 (P <0 0 1) ;术后 3、 6和 12个月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术后 1、 3、 6和 12个月 ,冷冻植片组内皮细胞密度均显著低于新鲜植片组 (P <0 0 5 )。术后 1和 3个月 ,冷冻植片组内皮细胞丢失率、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和六角形细胞比率均与新鲜植片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1,P <0 0 5 ) ;术后 6和 12个月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深低温冷冻保存的角膜存在一定潜在损伤 ,移植术后内皮细胞丢失率和形态学改变比新鲜植片显著 ;植片水肿恢复速度较慢。但术后 1年仍然具有维持角膜透明的内皮细胞密度、正常的细胞形态和正常的角膜厚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外伤性角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7例外伤性角膜病变施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2例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角膜植片及视力变化。结果:随访6~18(平均11.2)mo,术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植片透明率为84%。视力较术前提高,其中矫正视力0.05以上16例;术后继发性青光眼5例,内皮型排斥反应4例。结论: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是治疗外伤性角膜病变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其主要并发症为继发性青光眼和角膜移植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7.
应用自制的Dexsol基质保存角膜,对40只动物(兔、猴各20只)角膜及5只人角膜进行了实验研究。保存时间为4℃者2周,34℃者5周。对保存在不同时间及不同温度的角膜应用锥蓝及茜素红双重染色,角膜内皮细胞活性良好。透射及扫描电镜观察保存2周(4℃)及4周(34℃)的角膜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均无病理性改变。应用Dexsol基质保存的兔角膜进行同种穿透角膜移植,术后2个月,植片透明。20例接受Dexsol基质保存的供体角膜移植的患者,术后3个月移植片透明。植片中央部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为1915个/mm^2。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白内障行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角膜植片的影响。方法穿透性角膜移植术6个月后行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7例(17眼),随访3~18个月,平均11个月,观察术后角膜水肿情况、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变化、眼压变化、免疫排斥反应和术后并发症,并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所有患眼裸眼视力≥0.3,最佳矫正视力≥0.5者8眼。术后角膜水肿3~7d内消退,角膜恢复透明。术前角膜内皮计数平均为(1547±111)个/mm2。术后3月内皮细胞数量稳定,平均为(1275±106)个/mm2,内皮细胞丧失率平均为4.92%。无其它不良反应。结论对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行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角膜植片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白内障进行超声乳化吸除术,分析其对角膜移植片内皮细胞的影响因素。方法:单纯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11眼,未出现排斥反应7眼,排斥反应控制后3mo以上3眼,角膜缝线已拆除。术前裸眼视力光感~0.1,术前及术后均检测角膜植片中央内皮细胞计数,晶状体核III~IV级。手术方式为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平均超声能量14.82%±0.47%,流速26mL/min,负压180~200mmHg(U/SPower),200~210mmHg(U/SPulse)。超声时间1.5~2.5(1.95±0.47)min。术后常规抗生素及激素眼液点眼。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2~0.5,均较术前提高。术后2~3d,角膜植片少许内皮皱褶,术后4d角膜恢复透明。术前术后角膜移植片中央部位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为:607~1998(1248.09±408.52)个/mm2和601~1899(1184.36±373.92)个/mm2,术后内皮细胞丢失率为5.11%,与术前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得t=3.6418,P<0.05,有统计学意义。随访3mo以上,角膜植片保持透明,内皮细胞稳定。未发现大泡样角膜病变。结论: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7例17眼大泡性角膜病变施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或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手术。随访观察2~43个月并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角膜植片透明12例,半透明3例,植片混浊2例。其中4例在术后2周~21个月发生角膜免疫排斥反应,经保守治疗后控制。全部患者术后眼部刺激症状消失。除1例术前视力无光感,术后视力无变化外,其余病例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或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手术,是解除眼部疼痛刺激症状、提高视力的首选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