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密度脂蛋白(HDL)和甘油三酯作为治疗的靶点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述评目的 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表明血浆HDL-胆固醇与冠状动脉疾病成负相关。HDL-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也呈负相关,但是现在证明高甘油三酯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的目的是讨论甘油三酯和HDL-胆固醇是否能够作为降低心血管病危险性的治疗靶点。 近来的发现 甘油三酯的测定对于确定血浆中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的特异性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一些脂蛋白(如乳糜微滴、大的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是不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而另一些脂蛋白(如小的VLDL、乳糜残粒、中密度脂蛋白等)可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他汀类药物除了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外,还能够明显的降低可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残留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4S、CARE+LIPID和AFCAPS/TexCAPS研究提示他汀类药物能增加治疗功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甘油三酯和HDL-胆固醇水平。在对冠心病体征HDL-胆固醇男性二级预防试验中发现:贝特类药物(吉非罗齐)可以降低冠心病死亡和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在治疗过程中,各种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水平可以用来表示冠心病事件危险性的数量级。 小结 ATPIII(成人治疗组)建议:对甘油三酯和HDL-胆固醇作为降低心血管病危险性靶点的:1)降低LDL-胆固醇的水平是治疗的主要目标;2)二级目标是将甘油三酯的水平控制在150mg/dl以下;3)即使HDL-胆固醇的水平低于40mg/dl被认为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但是从现有的临床数据来看,并不足以支持制定特殊的HDL-胆固醇水平来作为治疗目标。  相似文献   

2.
女性血浆脂蛋白(a)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女性血浆脂蛋白(a)[Lp(a)]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范围的关系。方法:72例女性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测定Lp(a)、TC、TG、HDL-C、L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的血浆浓度。结果:冠心病组患者中血浆Lp(a)水平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患者(P<0.05);血浆Lp(a)水平在冠状动脉闭塞及多支病变患者中显著升高。结论:女性血浆Lp(a)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病变的程度及范围有关,是病变严重程度的一个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住院病人血脂基础水平及经药物治疗病人的血脂水平.了解宁波地区冠心病病人的血脂状态及达标水平,并对其常规调脂药使用后疗效进行分析。方法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者180例,观察使用日剂量阿托伐他汀10mg、辛伐他汀20mg、氟伐他汀40mg治疗3个月对调脂的疗效。结果他汀类治疗3月后,冠心病病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2.0±0.7)mmol/L.与治疗前比较,下降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其他他汀类比较,阿托伐他汀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幅度最明显(P〈0.05),而辛伐他汀组和氟伐他汀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宁波地区冠心病病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偏低,常规剂量他汀类药物即可达强化调脂目的。 4/38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他汀类药物对80岁以上老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入选73例8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入院后给予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按他汀药物不同,分为辛伐他汀组(20 mg/d)27例、阿托伐他汀组(20 mg/d)32例和瑞舒伐他汀组(5 mg/d)14例,分别对比分析用药前及随访12~24(13.8±3.7)个月后血脂参数和安全性指标,以及三组患者治疗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①冠心病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TC、LDL-C、LDL-C/HDL-C均有明显下降[(3.59±0.67) mmol/L比(3.84±0.91) mmol/L、(2.16±0.61)mmol/L比(2.39±0.78)mmol/L及(2.15±0.75)比(2.48±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肝功、肾功、肌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三组间调脂疗效无显著差异,并且肝功、肾功、肌酶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80岁以上老老年冠心病患者,应用常规剂量的他汀类药物调脂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联合血脂康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1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0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行氟伐他汀联合血脂康治疗,对照组仅仅用氟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每组患者治疗后的TC、TG、LDL-C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HDL-C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后对比,治疗组TC、TG、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治疗组H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氟伐他汀联合血脂康治疗冠心病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6.
胆固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因果关系已经明确,他汀类药物作为降胆固醇最有效的药物之一,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二级预防中具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基石。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大样本的临床病历回顾性研究来进一步证实他汀类药物减少再狭窄的作用并阐明各种血脂指标水平的变化在其中的意义。方法 对2002年7月至2003年12月行冠状动脉支架术并在术后3~6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的9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后是否持续服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组及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按常规方法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再狭窄判定标准为原支架内管径狭窄≥50%。首次入院时及复查造影前1天空腹测定的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及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行统计分析。结果 他汀组及对照组再狭窄率分别为20.1%和26.3%(P〈0,05)。两组间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A无显著差异(均P〉0.05),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5)及载脂蛋白B(P〈0.05)差异显著。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发现再狭窄患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变化值与再狭窄程度明显相关(r=0,207,P〈0.05)。其余血脂指标水平变化与再狭窄程度间无相关关系(均P〉0.05)。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非血脂类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随访时各项血脂指标与再狭窄之间的关系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随访时所有血脂指标中只有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入方程。结论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持续服用他汀类药物可能会减少再狭窄的发生,这一作用可能与血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患者院内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对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患者院内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3763例冠状动脉血运重建(PCI或CABG)患者根据院内是否使用他汀类降脂药物分为他汀治疗组与非他汀治疗组,对两组院内临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非他汀治疗组患者的病死率(3.1%)、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4.3%)均明显高于他汀治疗组(1.4%、2.0%)。年龄、左室射血分数、住院使用阿司匹林以及住院使用他汀类药物是预测血运重建患者院内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早期开始他汀类药物治疗有利于降低冠心病血运重建患者院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和范围的关系。方法 选择16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将其分为4组,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β2-MG、CRP水平,老年冠心病组按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狭窄程度进一步分组,比较各组血清β2-MG、CRP水平的差异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无论老年组或非老年组,冠心病患者血清β2-MG及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在老年冠心病组中,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越多,血清β2-MG、CRP水平越高,以3支病变组升高最明显,与1支病变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冠状动脉病变愈严重,血清β2-MG、CRP水平愈高,以3组升高最明显,与1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β2-MG、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12(P〈0.01)和0.416(P〈0、01)。结论 老年冠心痛患者血清β2-MG及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硬化范围及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关系,可能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对6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其中冠心病组48例,非冠心病组20例,测定其血浆Ox-LDL水平及血清脂质、脂蛋白等指标,各检测指标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度积分(CSS)行直线相关分析及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冠心病组血浆Ox-LDL水平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且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血浆Ox-LDL水平逐渐增高;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浆Ox-LDL水平与CSS呈显著正相关,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示血浆Ox-LDL水平对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度的预测价值优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血脂、脂蛋白及载脂蛋白。结论:血浆Ox-LDL水平对冠状动脉病变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及循环内皮祖细胞(EPC)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80例冠心病患者均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50例对照者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状动脉狭窄。根据病变程度分组,测定各组患者血浆ADMA水平;采集研究对象外周血进行EPC的分离培养;7~10天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计数细胞克隆形成单位(CFU)评估循环EPC数量。结果 冠心病单支及多支病变组血浆ADM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和P<0.01),且多支病变组较单支病变组ADMA水平增高(P<0.05);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60分组、31~59分组和≤30分组血浆ADM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随着Gensini积分及病变支数的增加,血浆ADMA水平明显上升(P<0.05和P<0.01)。冠心病组中单支及多支病变组循环EPC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和P<0.01);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三个分组中循环EPC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随着Gensini积分及病变支数的增加,EPC数量明显下降(P<0.05和P<0.01)。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与血浆ADMA水平呈正相关(r0.365,P0.027),与循环EPC数量呈负相关(r-0.16,P0.015);血浆ADMA水平与循环EPC数量呈负相关(P<0.01)。结论 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增加,体内ADMA水平逐渐增加,而EPC数量逐渐减少,冠心病的发生与ADMA的蓄积及EPC的减少相关。体内实验进一步证实ADMA可能通过抑制EPC的功能影响内皮再生化。  相似文献   

12.
为观察血清脂蛋白(a)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与冠心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选择了137例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测定血清脂蛋白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61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冠心病患者的血清脂蛋白(a)水平明显31例无冠状动脉病变者,冠心病组中的单支及多支病变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高于无病变组。而脂蛋白(a)与纤维蛋白原水平仅在多支病变者中有经度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他汀类药物对轻度胆固醇升高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49例LDL-C 3.6~2.6 mmol/L冠心病患者分为2组,他汀组23例;非他汀组26例.每位患者选取1处狭窄50%~70%的病变为靶病变.入院时和12个月后分别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靶病变的血管内超声(IVUS),比较治疗前后斑块体积、管腔体积和血管体积.结果:他汀组12个月后,LDL-C由(3.44±0.42)mmol/L降至(2.31±0.19)mmol/L,较入院时下降32.8%;非他汀组12个月后较入院时基本无变化.血管体积、管腔体积和斑块体积在入院时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个月后,非他汀组斑块体积显著增加,由(82.1±14.5)mm3增加至(95.9±20.5)mm3(P<0.05);血管体积无明显变化;管腔体积缩小,由(55.1±7.8)mm3减少至(44.6±6.6)mm3(P<0.05).他汀组12个月后的斑块体积、血管体积和管腔体积均无明显变化.结论:他汀类药物可以阻止LDL-C轻度升高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程度与血浆脂质成分的相关性。方法对664例反复发作胸闷、胸痛,拟诊冠心病的住院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冠脉造影的结果分为正常组(90例)和病变组(574例,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按Gensini标准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评分,并在入院时进行血浆脂质成分的测定。结果冠心病病变支数的增加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血压、吸烟的增多呈一致性,各组中糖尿病患病率、高血压患病率、吸烟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变组中载脂蛋白B(apoB)、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apoB的相关系数最大(r=0.290),病变程度与apoB相关系数最大(r=0.211)。在排除他汀类药物对脂质的影响后,脂质指标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更加密切。结论血浆脂质成分中的apoB是冠心病发生与发展的相关因素,其对冠心病的预测作用可能优于LDL—C等其他脂质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前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对预后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116例行PCI治疗的病患,随机分组,Ⅰ组62例与Ⅱ组54例患者行相同治疗,Ⅰ组治疗前另行服用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治疗24周之后,观察两组患者出现MACCE(心脑血管事件)的情况及血液流变指数、血脂生化指标的变化状况,总结他汀类药物用于患者PCI治疗的价值。结果以他汀类药物配合PCI治疗的Ⅰ组患者MACCE总发生率为4.84%(3/62),明显比Ⅱ组(24.07%)低,P〈0.05;且Ⅰ组术后的血液流变指标基本维持在正常范围,Ⅱ组均高于正常水平,Ⅰ组明显低于Ⅱ组;两组患者血脂生化指标均有所降低,Ⅰ组TC、TG、HDL—C降低比Ⅱ组显著,P〈0.05,LDL—C与Ⅱ组相比则降低不明显,P〈0.05。结论医师使用他汀类药物为行PCI的患者进行辅助治疗,可以有效降低MACCE发生率,控制血液流变及血脂生化指标,改善患者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6.
胡靖超  吴士尧 《山东医药》2008,48(46):10-12
目的观察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短期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后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方法患者均在住院后24h内开始接受药物治疗,他汀组60例(阿托伐他汀组30例、普伐他汀组30例)应用他汀类药物加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8周,对照组30例单用抗血小板药物,观察三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8周后,阿托伐他汀组、普伐他汀组胆固醇及炎性指标均有显著变化,两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治疗后均达标(P均〈0.05);而对照组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与抗血小板药物联用改善冠心病患者血脂及炎性指标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前有研究表明高血压、糖代谢异常等情况下,血浆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ADMA)浓度升高[1-2]。ADMA作为内源性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的抑制剂,通过抑制一氧化氮(NO)生成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AS)的进展,加重斑块的炎症反应,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远期预后[3]。他汀类药物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PCI)作为冠心病治疗的主要药物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14例临床诊断冠心病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等方法测定患者血浆OX-LDL及血脂水平。结果冠心病组(n=72)血浆XO-LDL水平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n=42),且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血浆OX-LDL水平逐渐增高,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浆OX-LDL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度积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OX-LDL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能对临床诊断冠心病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根据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指南(NCEP-ATPⅢ)提出的冠心病和高危人群的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应控制在≤2.6mmol/L的标准,观察本地区冠心病和高危人群的LDL-C异常情况。方法 分析220例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的冠心病患者(CHD组)及90例富含冠心病危险因素CAG阴性者(NCHD)的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及异常率。结果 与非冠心病组相比,冠心病组的平均TC和LDL-C水平明显增高、HDL-C水平降低(P<0.05)。按NCEP-ATPⅢ,LDL-C≥2.6mmol/L和HDL-C≤1mmol。L为异常,冠心病组LDL-C和HDL-C异常率明显大于非冠心病组,分剐为67%vs 47%和50%vs 27%(P<0.001)。冠心病组患者LDL-C水平的迭标率为33%左右。结论LDL-C水平升高和HDL-C水平降低是本地区冠心病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冠心病及其高危人群在他汀类药物的应用应加强并且有很大空间。通过药物开发提高HDL-C水平在防治冠心病事件方面将有很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为观察血清脂蛋白(a)、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与冠心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选择137例冠状动脉造影水患者,测定血清脂蛋白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61倒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冠心病患者的血清脂蛋白(a)水平明显高于31例无冠状动脉病变者.冠心病组中的单支及多支病变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高于无病变组。而脂蛋白(a)与纤维蛋白原水平仅在多支病变者中有轻度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