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目的开展兰州市居民交通出行情况调查,了解其交通出行特点,分析相关交通出行暴露参数,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5年7-8月,调查兰州市3个区县2782名居民交通出行的方式和时间特征。结果兰州市居民交通出行方式主要为步行(占77.4%),其次为乘坐机动车(占47.8%)和骑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占9.0%);兰州市居民平均每天的交通出行累计时间为60.0 min/d,其中步行40.0 min/d,自行车或电动车40.0 min/d,摩托车30.0 min/d,小轿车60.0 min/d,公交车60.0 min/d。交通出行方式和时间因地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而不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兰州市不同地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居民的交通出行方式和时间有差异。在开展人群交通出行过程中对空气污染物的暴露评估和健康风险评价时,应结合不同人群的实际交通出行模式选择合适的参数,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002年和2010~2012年间中国非农业职业人群出行方式和出行时间变化趋势,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和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的出行方式和出行时间数据,分析中国非农业职业人群的出行情况,并比较十年间的变化。结果中国非农业职业人群2010~2012年步行、骑车、乘/开车出行的比例分别是22.5%、15.6%、61.9%,与2002相比步行、骑车出行的比例分别下降了8.3、20.1个百分点,乘/开车出行的比例上升了28.4个百分点。2010~2012年中国非农业职业人群平均出行时间是58.8 min,与2002年相比增加了23.6 min,不同性别、地区、年龄、家庭收入、职业2002和2010~2012年的出行方式和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002年和2010~2012年间中国非农业职业人群由步行、骑车方式出行为主转变为以乘/开车方式出行为主,出行时间显著增加,建议加大步行和骑车有益健康的宣贯,并采取干预措施促进居民多采用步行、骑车等交通方式出行。  相似文献   

3.
随着机动化水平日益提高,人们逐渐舍弃骑自行车、步行等传统的交通方式,而更多地选择自驾车或者乘出租车、公交车、地铁等方式出行[1].出行方式的变化,势必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2].本研究旨在研究北京市城区居民不同出行方式与血脂状况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广州市步行、骑自行车、乘公交、乘地铁4种通勤方式大气PM2.5暴露水平。方法 于2015年1-12月,采用美国TSI公司生产的SidePak AM510个体粉尘仪在每个月第2周的周一、周三、周五、周日,每天分早(07:00-09:00)、中(11:00-13:00)、晚(17:00-19:00)3个时段,进行不同通勤方式空气动力学直径≤2.5 μm的颗粒物(PM2.5)暴露监测,每隔1 min记录1次数据。结果 步行、骑自行车、乘公交、乘地铁4种通勤方式得到的有效样本量依次为284、281、278和280个。步行、骑自行车、乘公交和乘地铁PM2.5暴露浓度M分别为38.4、38.6、23.3和24.1 μg/m3,均与同期监测点的暴露浓度呈正相关(rs>0.8,P<0.01)。4种通勤方式PM2.5暴露浓度均以夏季最低,冬季最高。考虑暴露时间和呼吸速率,4种通勤方式单程暴露量的M由高到低依次为骑自行车21.0 μg、步行20.1 μg、乘公交5.1 μg、乘地铁2.6 μg。4种通勤方式单程暴露量季节及时段的变化趋势与暴露浓度一致。结论 步行、骑自行车PM2.5的暴露浓度高于乘公交和地铁。4种通勤方式的单程暴露PM2.5量依次为骑自行车 > 步行 > 乘公交 > 乘地铁。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我国成人电脑和手机暴露时间,为评价居民电磁辐射暴露健康风险提供重要参数。方法基于"中国人群环境暴露行为模式研究(成人)"于2011年11月—2012年5月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8岁以上居民,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了电脑和手机的暴露时间,并分析了相关因素。结果我国居民与手机的暴露时间平均为24 min/d,男、女分别为26、22 min/d,城乡分别为28、21 min/d,各年龄段分别为28 min/d(18~44岁)、20 min/d(45~59岁)、14 min/d(60~79岁)、12 min/d(≥80岁);与电脑的暴露时间平均为167 min/d,男、女分别为162、173 min/d,城、乡分别为188、134min/d,各年龄段分别为175 min/d(18~44岁)、144 min/d(45~59岁)、138 min/d(60~79岁)、146 min/d(≥80岁)。结论我国居民电磁辐射暴露时间均存在着一定的地区、性别和年龄差异;在开展电磁辐射暴露健康风险评价中应给予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我国成人与土壤暴露相关行为模式,为估算人体经皮肤接触暴露土壤中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价提供重要暴露参数。方法基于"中国居民(成人)环境暴露行为模式研究"于2011年11月—2012年5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了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居民的土壤接触时间,分析土壤接触时间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并与国外进行了对比。结果我国47.1%的居民具有土壤接触行为,我国居民的总土壤接触时间为204 min/d,其中,务农性接触为201 min/d,其他生产性接触为140 min/d,健身休闲性接触为64 min/d,其他情况接触为108 min/d;男女性分别为212和195 min/d;18~44岁、45~59岁、60~79岁和≥80岁居民分别为209、226、198和136 min/d;城市和农村地区分别为168和214 min/d;西北地区最高,华东地区最低。结论在开展我国居民土壤接触暴露相关的健康风险评价工作时,应该考虑到居民的地区、性别和年龄等差异,选用评价居民的实际土壤接触时间参数。  相似文献   

7.
步行或骑自行车自行车是能源转化效率最高的一种交通工具。骑车者80%的能量转化到自行车的运动过程中,骑车便捷并使人保持健康。在市内上下班应优先选择地铁、城铁,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如果出行的距离不超过5公里,在天气和身体条件合适的情况下,骑自行车和步行是最佳的选择。拼车出行可以选择与亲朋好友一起拼车出游,既能缓解交通压力,又能减少碳排放。同时,每月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不同浓度大气PM_(2.5)水平下,比较不同出行方式的PM_(2.5)个体暴露水平,并进一步比较地铁站不同位置的PM_(2.5)浓度,以期为城市居民选择适宜的出行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5年12月30日至2016年1月4日,选择北京市城区的某条路线作为研究地点,使用便携式PM_(2.5)监测仪同时测量步行、乘坐公交车和地铁3种出行方式的PM_(2.5)个体暴露水平;对地铁站台、安检处和地铁车厢内的PM_(2.5)浓度进行同步监测并比较。结果在同一研究时期,步行、乘坐公交车和地铁测得的PM_(2.5)个体暴露浓度均值分别为219.34、209.61、167.56μg/m3。当大气PM_(2.5)浓度较低时(≤60μg/m3),乘坐地铁的PM_(2.5)个体暴露水平高于步行和乘坐公交车;当大气PM_(2.5)浓度较高时(100μg/m3),乘坐地铁的个体PM_(2.5)暴露水平明显低于步行和公交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期间地铁站台、安检处和车厢内的PM_(2.5)浓度均值分别为196.90、170.20、136.82μg/m3。结论在不同的大气PM_(2.5)污染水平下,不同出行方式的人群PM_(2.5)个体暴露水平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我国成人的室内外活动时间,为估算人体对空气中污染物暴露健康风险评价提供重要参数。方法基于"我国居民(成人)环境暴露行为模式研究",于2011年11月—2012年5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了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居民的室内外活动时间,分析其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我国居民的平均室内活动时间为1 200 min/d,平均室外活动时间为221 min/d,室内外活动时间均存在着一定的地区、城乡、性别、年龄和季节差异,同时受气温、职业和住宅类型等因素的影响,与国外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我国居民的室外活动时间长于美国、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室内活动时间短于澳大利亚和韩国,但长于美国和日本。结论在进行我国居民空气暴露健康风险评价中,要考虑到居民地区、性别、年龄等差异,根据调查居民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室内外活动时间参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我国非农业职业人群上下班交通方式,为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使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对我国非农业职业人群11 539名(男性6 906名,女性4 633名)上下班交通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我国非农业职业人群步行、骑车、乘车和混合交通方式上下班的比例分别是33.0%,39.4%,14.9%和12.7%.不同年龄组、性别、城乡和家庭收入非农业职业人群交通方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步行上下班的非农业职业人群平均每天上下班步行26.6 min,骑车上下班的人群平均每天上下班骑车36.8 min,乘车上下班的人群平均每天上下班坐车58.4 min.不同年龄组、城乡和不同家庭收入人群间平均每天不同交通方式时间有差异.结论 我国非农业人群以步行和骑车上下班为主,年龄、性别、地区和家庭收入影响他们的交通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国不同城市老年人群行为活动模式暴露参数现状,为开展老年人群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2017年9月—2018年1月以一对一询问的方式对哈尔滨、石家庄、无锡、武汉、成都和珠海地区社区随机抽取的(60~89)岁人群进行行为活动模式和交通出行模式等电子问卷调查。结果研究对象休息日在家室内所待时间最长的城市为武汉(22.0 h/d),在家室外、其他室内和其他室外所待时间最长的城市为成都(家室外3.0,其他室内1.0,其他室外2.0 h/d),交通出行时间最长的城市为成都(2.0 h/d),6个研究地区老年人群首选的出行方式为步行出行。不同性别和教育程度对老年人群行为活动模式和交通出行模式影响不大。结论不同研究城市老年人群的行为活动模式参数和交通出行模式参数不同,精细化暴露参数调查有利于进行更准确的环境健康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12.
武汉市道路边环境机动车尾气污染的暴露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武汉市道路边环境中不同出行人群的机动车污染暴露水平。方法选取武汉市中心城区6条交通干道中8个具有代表性的监测断面,于2007年冬、夏两季对机动车排放的主要污染物NO2、CO、总烃(THC)、PM10和苯系物(BTX)的环境浓度进行监测,并结合各人群的交通环境停留时间及呼吸速率等相关参数,以暴露剂量为评价指标分析道路边各人群的暴露水平。结果道路边PM10污染最严重,参考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其夏季超标率为8%,冬季超标率达到100%。成年人各污染物的暴露剂量均高于未成年人(P0.05)。成年人中,自行车出行人群暴露剂量最高,步行出行人群暴露剂量最低(P0.05)。未成年人中,自行车出行人群和汽车出行人群暴露剂量无显著差异,步行出行人群暴露剂量显著低于其他两个人群(P0.05)。结论武汉市道路边环境中,成年人的暴露水平要高于未成年人,机动车尾气污染物自行车出行人群的暴露水平最高,步行出行人群的暴露水平最低。  相似文献   

13.
李雪琴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1):1685-1687
了解嘉兴市中学生交通伤害相关行为流行现状,为预防和控制中学生交通伤害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嘉兴市3个县(市、区)26所学校,50个班级的1 968名初一至高三学生,采用自我管理式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在过去30 d中,中学生报告机动车驾驶率为10.47%,男、女生机动车驾驶率分别为14.24%,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09,P<0.01).乘坐过小型汽车或出租车前排的中学生中,从不佩戴安全带发生率为47.36%,男、女生分别为48.36%,46.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2,P>0.05).在过去12个月骑过自行车的中学生中,报告骑自行车违章发生率为22.54%,男、女生分别为28.96%和1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25,P<0.01).结论 嘉兴市中学生存在交通违规现象,应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强化监管,减少交通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国成人游泳涉水暴露行为模式相关参数,为水环境暴露健康风险评价提供基本参数。方法基于"中国人群(成人)环境暴露行为模式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获得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居民的游泳人数比例、游泳场所、游泳时间等相关参数,分析相关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我国居民的游泳比例为3.3%,城市(4.0%)高于农村(2.6%),男性(5.3%)高于女性(1.5%);18~44岁居民的游泳比例最高(5.5%),80岁以上最低,为0.3%,随着年龄的增加游泳比例逐渐降低;我国游泳居民的游泳场所以地表水体为主(59.4%),其次是公共游泳池(44.4%);男性居民游泳场所以地表水为主(67.4%),其次是公共泳池(36.3%);女性居民游泳场所以公共游泳池为主(67.6%),其次是地表水体(36.4%);城市游泳居民的游泳场所以公共游泳池为主(65.8%),其次是地表水体(39.0%),农村游泳居民游泳场所以地表水体为主(84.5%),其次是公共游泳池(17.1%)。我国游泳居民月均游泳时间为155 min,每月平均游泳3次,夏季游泳时间最长(459 min/月)、频次最高(8.1次/月),其次为春秋季(游泳时间:64 min/月;频次:1.6次/月),冬季游泳时间最短(30 min/月)、频率最低(0.7次/月)。我国游泳居民中女性居民游泳时间(159 min/月)高于男性(154 min/月);城市居民的月均游泳时间(180 min/月)高于农村(123 min/月),月均游泳频次分别为3.2和2.8次。结论我国成人游泳时间存在性别及地区等差异,开展健康风险评估应选用我国居民游泳相关行为模式暴露参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1997—2009年我国9省区18~49岁成年居民身体活动状况及变化趋势。方法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资料中选取1997、2000、2004、2006和2009年5轮调查有完整身体活动数据的18~49岁健康成年居民25 507人作为研究对象,计算该人群每周身体活动量。结果男、女性成年居民身体活动量从1997年的358.7 metabolic equivalent-hours(MET-hrs)/周和403.1 MET-hrs/周分别下降至2009年的255.8 METhrs/周和249.0 MET-hrs/周;城市、农村成年居民身体活动量从1997年的311.1 MET-hrs/周和416.9 MET-hrs/周分别下降至2009年的181.4 MET-hrs/周和285.3 MET-hrs/周,男性、女性、城市、农村成年居民身体活动量在不同调查年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成年居民以静态活动为主要休闲方式的人群比例从1997年的89.0%升高至2009年的91.2%;以步行和骑自行车为主要出行方式的人群比例从1997年的70.0%下降至2009年的47.1%,成年居民休闲方式及出行方式的人群比例在不同调查年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我国9省区18~49岁成年居民身体活动量发生显著变化,该人群身体活动量的大幅度下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解我国成人涉水皮肤暴露行为模式(洗澡),为水环境暴露风险提供基本暴露参数。方法基于中国人群(成人)环境暴露行为模式研究,采用调查问卷获得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居民洗澡场所、方式和时间,分析了相关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我国仍有1.2%的居民具有直接在江、河、湖等地表水中洗澡的行为,其中农村居民直接在地表水中洗澡的人数比例为1.7%,城市居民为0.6%。低年龄段的人群具有该行为的人数比例较高;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群,具有该行为的人数比例越低;我国居民采用淋浴和盆池浴的比例分别为72.6%和25.4%。我国居民日均洗澡时间为7 min,低于美国、韩国和日本;城市(8 min)高于农村(6 min)。结论我国居民洗澡时间呈现显著的性别、城乡、年龄和地区差异,开展我国居民洗澡涉水暴露评价时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暴露参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杭州市城区成年居民步行与建成环境主观感知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2年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杭州市城区25~59岁居民开展面对面问卷调查。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量表长版(IPAQ-L)和社区步行环境量表简版(NEWS-A)评价居民过去1周交通出行相关步行时间、休闲性步行时间以及建成环境主观感知。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步行与建成环境主观感知得分的关联性。结果 杭州市城区成年居民过去1周总体力活动得分M=2 766 met·min-1·week-1,平均1周休闲相关步行时间为90 min,平均1周交通相关步行时间则为100 min。控制年龄、BMI、婚姻状况、工作状态、文化程度、居住社区类型、总体力活动水平后,男性(OR=0.764,95%CI:0.588~0.992)和女性(OR=0.633,95%CI:0.481~0.833)的休闲性步行时间均与场所设施可及性维度得分呈负相关,女性休闲性步行时间还与住宅密度维度得分呈负相关(OR=0.997,95%CI:0.996~0.999),女性交通出行相关步行时间则与步行道/自行车道维度得分呈正相关(OR=1.537,95%CI:1.138~2.075)。男性交通出行相关步行时间与建成环境主观感知各维度得分的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可通过改善步行道/自行车道等建成环境促进成年居民的交通相关步行时间,开展成年人步行的环境干预时需要考虑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8.
调查上海市非中心城区三~五年级小学生步行危险行为和影响因素,为预防小学生交通伤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16年9月选取上海市非中心城区16所学校三~五年级2 756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基本信息和步行行为情况.结果 日常出行和上下学交通方式采用步行方式的小学生分别占26.40%和31.03%.在过去30 d内,小学生的步行危险行为总发生率为67.31%.曾经有过“晚上出行未佩戴反光物件”“过马路不走人行道”“步行时使用手机”“步行闯红灯”“乱穿马路”和“横跨护栏”的小学生比例分别为50.76%,25.69%,22.15%,17.09%,16.14%和7.66%.“乱穿马路”和“横跨护栏”的发生频率均为男生高于女生,“晚上出门未佩戴反光物件”的发生频率女生高于男生;“过马路不走人行道”和“步行时使用手机”的发生频率随年级的增高而降低,但“晚上出门未佩戴反光物件”发生频率随年级的增高而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步行时使用手机已成为一个安全隐患.干预应在全面强化儿童步行安全意识的基础上,重点关注男性儿童,家长的安全意识和行为也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杭州市下城区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下城区7所学校4~9年级在校学生,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一般人口学信息及道路交通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结果共发放问卷4 007份,回收有效问卷4 006份,问卷有效率为99.98%。步行、步行横穿马路、骑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方面的交通安全知识知晓率大部分在90%以上,步行横穿马路时不应跑步通过、骑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时不能与同学并排骑行、不能在机动车道骑行的知晓率相对较低,分别为81.65%、85.72%和82.78%。骑自行车/电动自行车需要佩戴头盔和乘坐汽车需要系安全带或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的态度持有率分别为68.47%和72.22%,女生高于男生,小学生高于初中生(均P0.05)。过去6个月骑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不佩戴头盔行为持有率最高,为86.84%;其次为步行横穿马路时跑步通过,持有率为10.06%;在机动车道骑行,持有率为7.91%。结论下城区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知识知晓水平较高,但需针对横穿马路时跑步通过、骑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不佩戴头盔、在机动车道骑行等不安全行为进行重点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典型空气重污染城市保定市秋季工作日的各类人群户外活动情况。方法于2017年9—10月,在保定市某人口密集区域(2×2 km)范围内,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利用调查问卷及活动日志调查了2 134名常住人口的工作日户外活动情况。对4类8组人群[学生(男、女)、室内职业人群(男、女)、室外职业人群(男、女)、非从业人群(男、女)]进行组间人群活动模式数据对比,并基于个体活动强度的时序变化数据进行人群室外空气吸入量累积评估计算,同时与部分国内相关研究进行对比。结果人均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依次为:室外工作者(男性381.2 min/d、女性293.2 min/d)、无业人群(男性332.8 min/d、女性277.8 min/d)、学生人群(男性179.2 min/d、女性187.8 min/d)、室内工作者(男性138.4min/d、女性148.6 min/d)。全人群人均交通方式时间花费依次为:步行47.8 min/d、公交车44.9 min/d、电动车20.5 min/d、私家车17.1 min/d、自行车16.5 min/d、出租车3.3 min/d。交通干线是人群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占人群户外活动总时间的47.44%。男性室外工作者的人均室外空气吸入量为7 874.2 L/d,高于其他组人群。结论不同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的人群活动模式数据存在差异,在进行空气污染物暴露评估及健康风险评估时,直接引用其他研究的人群活动模式数据将导致结果的不准确,我国在人群活动模式研究领域应尽快完成标准化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