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中医对消渴病的认识为出发点,根据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论述和阐发,结合本人的理论探讨和临床实践,在病名、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和方药等方面,作了一些粗浅的论述,不当之处,尚祈同道教正。  相似文献   

2.
正糖尿病属中医学的消渴病,是古老的疾病,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祖国医学对消渴病就有了详细记载。临床以渴而多饮、饥而多食、小便多或尿有甜味、肌肤消瘦、体倦乏力为其特征。传统病机观念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与肺、胃、肾三脏关系密切,从"三消"论治。分别予以润肺、清胃、滋肾为治疗原则,忽略脾脏在消渴病发病中的地位。然而从历代医家的记载及临床症状来看,其发病机制更多的与脾胃有着密切联系。主要由于饮食水谷精微和津液的代谢、输布与利用的紊乱以及不平衡所致,在这一病理过程中,脾的转输功能  相似文献   

3.
通过回顾古籍文献和后世医家对消渴病病机的认识与研究,以及分析糖尿病患者临床表现的异同,提出气阴两虚兼瘀贯穿糖尿病病程的始终,认为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应由始至终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中风病的致病原因,历代多有争议,现在“风、火、痰、瘀、气、虚”6种病因被广大学者认同,但多强调气血逆乱,对于基本病机,有人认为气虚血瘀,有人认为升降逆乱,有人认为痰瘀互阻,为进一步探求中风病病因病机,整理、归纳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根据《中华医典》所收书籍,从《内经》起直至民国年代所有有关文献,依照时代先后,摘出对本病病因病机有突出贡献的医家思想,从而分析诸因素在历史上提出和确立时间,并总结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形成过程。结果:从《内经》起,就有两种认识,一方面认为气虚邪中,另一方面认为气血逆乱,各历史时期对这两方面有深入发展,不同医家强调各自观点,从而形成现代中风病病因病机学说。主要为5大理论,即①内虚邪中理论。②气血上冲,血菀于上理论。③心火、肝风、气虚、血虚有痰理论。④内虚、肝风、气逆、血瘀理论及其发展。⑤汇通学派中西结合理论,中风理论成熟。现代中医认为,中风的病因病机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及烟酒等诱因,引起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病变过程会出现风、火、痰、瘀、气、虚6类病理因素,初期以风、火、痰、瘀为主,后期虚、瘀为主。结论:直至民国时期,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成熟完善,与现代中医认识以及临床发现基本一致。结合历代医家观点,发现中风病的发病大致有两种,一部分人以气血不足为因;另一部分以肝风内动,气血逆乱为因。火热、痰浊、瘀血出现在病变过程,证明临床上部分患者并不出现风、火、痰证,而以虚证为主,确有其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Ⅱ型糖尿病为临床常见病之一。本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则方药有着广泛和深入的研究。笔者根据《圣济总录·消渴门》指出的“原其本则一,推其标有三”,结合多年临床实践,报告如下:消渴病因病机,古今许多医家采用三消分证论述。但笔者认为三消症状互见为多,且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实难截然划分。长期过食肥甘厚味,辛燥刺食物,损伤脾胃,脾失运化,食积胃中酿成内热,或情志失调,五志过极,郁而化火,或劳欲过度,损伤肾精,虚火内生,均由于素体肾阴不足,无以制火,火热炽盛,上燔心肺则烦渴…  相似文献   

6.
中医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优势及存在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祖国医学对糖尿病(消渴病)的认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消渴”病名及病因病机的理论首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消渴病的准确定义出自《古今录验方》;辨证论治形成于《金匮要略》;证候分类始于《诸病源候论》;三消分治始于唐宋时期。巢元方首先提出体力运动疗法;孙思邈最早强调饮食调治;历代医家从不同侧面对消渴病及其并发症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做了补充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国以后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勤求古训,融汇新知,在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方面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初步显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优势,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何扬长避短发挥中医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优势,完善糖尿病的治疗,将是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及历史形成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巧林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7):131-133
目的:中风病的致病原因,历代多有争议,现在“风、火、痰、瘀、气、虚”6种病因被广大学者认同,但多强调气血逆乱,对于基本病机,有人认为气虚血瘀.有人认为升降逆乱,有人认为痰瘀互阻,为进一步探求中风病病因病机,整理、归纳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方法:根据《中华医典》所收书籍,从《内经》起直至民国年代所有有关文献,依照时代先后,摘出对本病病因病机有突出贡献的医家思想,从而分析诸因素在历史上提出和确立时间,并总结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形成过程。 结果:从《内经》起,就有两种认识,一方面认为气虚邪中,另一方面认为气血逆乱,各历史时期对这两方面有深入发展,不同医家强调各自观点,从而形成现代中风病病因病机学说。主要为5大理论,即①内虚邪中理论。②气血上冲,血菀于上理论。③心火、肝风、气虚、血虚有痰理论。④内虚、肝风、气逆、血瘀理论及其发展。⑤汇通学派中西结合理论,中风理论成熟。现代中医认为,中风的病因病机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及烟酒等诱因,引起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病变过程会出现风、火、痰、瘀、气、虚6类病理因素,初期以风、火、痰、瘀为主,后期虚、瘀为主。 结论:直至民国时期,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成熟完善,与现代中医认识以及临床发现基本一致。结合历代医家观点,发现中风病的发病大致有两种,一部分人以气血不足为因;另一部分以肝风内动,气血逆乱为因。火热、痰浊、瘀血出现在病变过程,证明临床上部分患者并不出现风、火、痰证.而以虚证为主.确有其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消渴病从痰论治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病相当于西医的糖尿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消渴病己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及肿瘤之后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疾病,并成为人们生活质量下降、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消渴分为上、中、下三消,传统认为其病机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治疗主要侧重于补阴,但关于消渴与痰湿的关系重视不够,历代阐释较少。传统诊断消渴病多以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医家对眩晕的论述很多,不少医籍中均有记载。历代医家虽然缺乏以眩晕为主题的全面论述,但各自以临床经验从各个侧面对眩晕的病机、临床经验、治疗原则和有效方药作了丰富的论述。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应用中医知识诊治眩晕的宝贵经验。尽  相似文献   

1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归属于中医学“咳嗽、喘证、肺胀”范畴,经历代医家发展,中医治疗COPD具有独特优势,而古今医家因对其病因、病机认识不同,导致其治疗思路各有独到见解.文章从古代医家诊治思路及现代医家诊治思路两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古代医家诊治思路主要收集历代医家对肺胀的认识,而现代医家诊治思路主要包括从脏论治、从络论治、从风论治、从三焦论治等几方面进行论述,并对其做出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古今医家众说纷纭,立论多方。近年来,随着对中风病因病机认识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理论研究和临床报道支持痰瘀互结是本病重要的病机特点之一的观点。本人结合临床实践,纵观中风病的发病全过程,认为痰瘀病机贯穿了中风病始终,治疗中风应注重痰  相似文献   

12.
呕吐是指胃气上逆,导致胃内容物从口吐出的病症.历代医家认为此病致病因素多端,病机复杂,病理上有虚实之分.  相似文献   

13.
喉痹一词,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其后〈内经〉从经络关系及病因病机方面阐明喉痹的含义.〈素问·阴阳别论〉中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历代医家对喉痹的认识不尽一致,其包括范围甚广,界限混淆不清,不易辨识.  相似文献   

14.
唐伟 《中国疗养医学》2012,21(5):438-438
肠道易激综合征是较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临床上以经常腹痛、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为特征.本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属于中医学的"泻泄"、"便秘"、"腹痛"、"郁证"等范畴.传统中医认为肝郁脾虚是本病发生的病因病机,治疗多从肝脾胃入手[1],采用中药[2-3]、针刺、灸法等有效方法.笔者用艾炷隔姜灸辅以针灸及心理疏导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历代医家从肝论治糖尿病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重点围绕肝的生理病理,强调情志因素是诱发消渴病的重要发病因素,阐述了从肝论治消渴病的病因病机、分型论治,强调了从肝论治在治疗消渴病中的地位,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6.
慢性胃炎属祖国医学“胃腕痛”“痞症”“嘈杂”等范畴。为一般内科杂病,历代医家对此多有论治,但迄今为止仍为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近年来对本病的治疗亦积累了点滴经验,现将临床病历抽出几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5):998-1001
荨麻疹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皮肤病,越来越多的中医临床研究发现其病机特点与血相关,中医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论述,这个治疗法则为历代医家所推崇,随着人们对荨麻疹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医从血论治该病日益受到医家关注,文章把血虚生风、血瘀生风、血热风盛三方面论治荨麻疹的最新临床进展做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内经》对不寐的病因病机有详细的论述,且历代医家多有争议,本文通过阴阳失调这一基本病机作为总纲,阐述脏腑是如何在阴阳上体现对不寐的影响,使治疗时能更好的抓住疾病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治疗消渴病,善于病证结合,拓宽《内经》以来治疗思路,丰富其病因病机,提出阴亏阳亢,津涸热淫为消渴主要病机。认为脾瘅迁延不愈,可转为消渴,使消渴的辨治更加全面。  相似文献   

20.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历代医家争议颇多的伤寒论条文之一,各家解读不一,赵凤林导师结合内经等古籍的研读,从《疟论》对该方的病机进行了新的阐述,并结合中药特性对组方提出新的见解。导师认为,病机除了大家公认的少阳阳郁外,还存在少阳不足、水气博结的矛盾。针对病机将组方分为3大药对,其中妙用在于桂枝主在助阳,瓜蒌、牡蛎主在化水气,并对药量加减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