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气象因素对北京市海淀区手足口病发病情况的影响。方法收集2008—2014年北京市海淀区手足口病发病例数及同期气象因素(日均气温、相对湿度等),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象因素与手足口周发病数的关系及其滞后效应。结果 2008—2014年北京市海淀区手足口病共报告33 704例,年均发病率为143.8/10万,其中男女发病例数比为1.6∶1。海淀区手足口病发病与低温呈负相关,且其作用时间较长,低温(P5)的累积效应在滞后7周达到最高,累积相对危险度(RR)为0.05(95%CI:0.02~0.09);手足口病发病与高温(P95)呈正相关,但其影响时间局限于4周内,累积RR值最高可达1.69(95%CI:1.17~2.43)。手足口病发病与周合计日照时数呈非线性关系,日照时数较低、较高时发病危险均增加,累积RR值分别为5.55(95%CI:3.20~9.64)、1.55(95%CI:1.04~2.32)。周相对湿度较高时手足口病发病风险增加,但其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象因素可能是海淀区手足口病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可用于分析手足口病与气候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促进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在乙脑和气象因素关系探讨中的应用,并为气象因素在乙脑预警模型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探索2004-2010年期间贵州省11个区县,乙脑和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随着周总降雨量的增加,其有效滞后范围从第6~7周,逐渐扩大到第2~7周,其相对危险度的峰值出现在第2周或第7周。随着周平均最低温度的升高,其有效滞后范围从第6周,逐渐扩大到第2~3周和第5~7周,其相对危险度的峰值出现在第2周或第6周。当周总降雨量取值为其50%和75%百分数时,其相对危险度峰值分别是1.10(95%CI:1.05~1.15)和1.22(95%CI:1.09~1.35)。当周平均最低温度取值为其50%和75%百分数时,其相对危险度峰值分别是2.39(95%CI:1.21~4.69)和7.99(95%CI:2.17~29.47)。结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精确详细地描述了气象因素在乙脑传播过程中的滞后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甘肃省凉州区气象因素对肺心病门诊人数的影响效应。  方法  搜集甘肃省凉州区2014-2016年日气象数据(气温、气压、降水量以及日照时数等)和每日肺心病门诊就医人数,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分析气象因子对肺心病门诊就医人数的影响关系及滞后效应。  结果  2014-2016年凉州区肺心病门诊人数合计20 462例,平均日门诊人数为18.67例,肺心病日门诊人数与气温和日照时数均呈正相关,与气压、相对湿度和降水量呈负相关,其中日均气温对肺心病门诊人数影响最大(r=0.133,P < 0.001)。在日平均温度最高,滞后16 d时,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最高(1.26,95%CI:1.13~1.40),气温每升高1℃,肺心病门诊人数将增加1.26(95%CI:1.13~1.40)。极端低温(-18℃)时不存在发病危险,在极端高温(29℃),滞后0~15 d时对肺心病门诊人数的相对危险度达到最大。  结论  气象因子是影响凉州区肺心病门诊人数的重要因素,肺心病的患病风险会因为气温变化而增加,且影响效应会再当天立即发生。高温效应维持时间较短,相对危险度高,而低温对门诊人数的相对危险度则相对较低,并且滞后时间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气温与手足口病(HFMD)发病的相关性和人群差异,为HFMD预测和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2016年上海市浦东新区每日气象数据和HFMD病例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象因素与HFMD发病的关系,比较气象因素对不同年龄和性别HFMD患者的影响差异。[结果]2012—2016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共报告HFMD临床诊断病例63 004例,男女性别比为1.51。HFMD发病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5—7月份是HFMD发病高峰。气温与HFMD发病的暴露-反应关系近似倒"V"型,最大累积相对危险度位于24.7~31.8℃温度区间。气温对男性和女性的20 d最大累积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CI分别为2.02(1.58~2.58)和2.34(1.79~3.08)。1岁以下婴儿对气温反应最为敏感,气温对其20 d最大累积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CI为3.82(2.33~6.26)。高温高湿与HFMD发病呈正相关,且作用时间长。高温(30.2℃)累积效应在滞后20 d达到最高[2.10(1.63~2.70)],高湿度(92.6%)的最大效应出现在滞后27 d[2.70(2.06~3.54)]。[结论]气温对HFMD发病有影响,低龄儿童的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山东省潍坊市气象因素对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病的影响,为其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潍坊市2005—2015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每日报告发病数据及同期气象数据,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象因素与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 2005—2015年潍坊市肾综合征出血热共报告发病2 459例,其中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为2.62∶1;发病集中于20~70岁年龄组(占78.05%);发病人群以农民最多,占81.64%,其次为工人、学生。各气象因素中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与HFRS发病数呈负相关关系(P0.05),而平均气压与该发病数呈正相关(P0.05)。HFRS发病风险与气温的反应关系呈倒"U"型,以气温中位数15℃为参照,在日平均气温为10℃时滞后0 d的相对危险度(RR)达到1.06(95%CI:1.03~1.19),HFRS发病风险最高。以相对湿度中位数66%为参照,最大日平均相对湿度(100%)时滞后5 d的HFRS发病风险最高,RR值为1.03(95%CI:1.02~1.09);日平均相对湿度为53%时0~30 d的累积滞后效应的RR值达到1.56(95%CI:1.09~2.48)。结论气象因素对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的影响呈非线性,且存在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6.
广州市逐日死亡人数与气温关系的时间序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日均气温对人群死亡的影响。方法利用广州市2003—2007年全人群逐日死亡人数的时间序列资料,结合同期气象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温对人群死亡的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以最适宜温度为参照,分别估计高温和低温情况下平均气温每上升或下降1℃的相对危险度。结果高温影响快速且持续一周,低温影响相对缓慢但持续时间长达14 d;低温对于全死因、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其他死因的滞后14 d累计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012(95%CI:1.000~1.024)、1.025(1.006~1.043)、1.020(1.001~1.037);高温对于全死因、心血管疾病的滞后14 d累计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019(1.004~1.047),1.035(1.004~1.068),对于呼吸系统疾病与其他病因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温和低温均造成人群死亡率上升,但低温影响持续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模型估算室外温度和相对湿度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方法收集宁波市江北区2011—2014年手足口病病例资料及同期气象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计算日均温度和日均相对湿度变化与手足口病日发病数的相对危险度。结果将温度、相对湿度以及寒暑假以不同的组合进行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独立模型中,温度和湿度可以独立对手足口病发病数产生影响。而在联合模型中,日均温度(18,25]℃或5℃及以下,相对湿度在68%以下,手足口病发病数增加,并存在滞后效应。相对湿度在85%~100%,滞后1~2天时对手足口病发病有保护作用。结论室外温度和湿度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可影响手足口病发病,但该变化产生的影响有不同时间的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气温对空气污染指数的影响。方法运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利用2001—2012年北京市空气污染指数(API)数据,计算气温对API影响的相对危险度。结果北京市API呈现下降趋势,气温与API之间呈负相关关系(r=-0.212,P0.001),高温(P90)对API影响的相对危险度为1.85(95%CI=1.63~2.10),低温(P10)对API影响的相对危险度为0.38(95%CI=0.32~0.45),存在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结论气温对空气污染指数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山东省潍坊市手足口病(HFMD)发病的时空特征,探讨气温对潍坊市HFMD发病滞后效应及人群易感性。方法收集2015—2017年潍坊市HFMD发病数据和同期气象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建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气温对日HFMD发病状况的定量关系及滞后效应。结果潍坊市2015—2017年HFMD总病例数为18 963例,男女比例为1.58:1;病例多集中于5—7月;气温对HFMD发病有明显的滞后效应,当日均温度达到33℃,滞后天数为6 d时,相对危险度最高(RR=1.76,95%CI=1.26~2.34);以日均温度的P_(50)为参考温度,高温(24℃、29℃)效应较低温(–2℃、4℃)效应显著;5岁以下儿童累积相对危险度高于其他人群。结论气温是潍坊市HFMD发病重要的影响因素,其影响有明显的滞后性;不同温度对不同人群的滞后效应明显不同,高温影响更为显著,5岁以下儿童尤为敏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长沙市气象因素与手足口病发病的关联及其滞后效应。方法收集2016-2019年长沙市手足口病日发病数据及同期气象数据,对其进行关联性分析,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象因素对手足口病发病的滞后效应。结果2016-2019年长沙市共报告手足口病122788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95.09/10万,4~7月和11~12月是每年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期。以中位数18.2℃为参考值,日均气温在28.5℃时对手足口病发病的总体效应最高(RR=2.70,95%CI:2.04~3.58),低温(P_(5)=3.2℃)情况下滞后2d时RR最大,为1.19(95%CI:1.09~1.30),高温(P_(95)=30.7℃)情况下滞后0d时RR最大,为1.14(95%CI:1.04~1.26)。以中位数1002.10hPa为参考值,日均气压在991hPa时对手足口病发病的总体效应最高(RR=2.35,95%CI:1.84~3.02),低压(P_(5)=988.7hPa)情况下滞后5d时RR最大,为1.10(95%CI:1.06~1.13),高压(P_(95)=1015.8hPa)情况下滞后2d时RR最大,为1.10(95%CI:1.05~1.16)。结论日均气温、日均气压与手足口病发病呈非线性关系,并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高温、低压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温度范围PM10对成都市≥65岁老年人过早死亡累积滞后效应的影响。方法利用四分位间距对气温进行分层,运用分布滞后非线性Quasipoisson回归模型,分层分析2013—2016年不同温度范围PM10对成都老年人过早死亡的累积滞后效应及其对死亡影响的持续作用时间。结果调整温度后,PM10的短期波动对成都老年人过早死亡的影响向后延迟2~5 d,其累积滞后死亡影响持续3~5 d,PM10每增加10μg/m3可使老年人非意外全死因死亡累积滞后效应增加0.2%(95%CI=0.0%~0.3%)。在高温和中等温度范围PM10对老年人的过早死亡存在显著的累积滞后影响,但在低温范围PM10对老年人的过早死亡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温范围PM10每增加10μg/m3全死因(非意外)和心血管病累积滞后死亡风险分别增加3.5%(95%CI=0.1%~7.0%)和3.3%(95%CI=0.2%~6.4%);在中温范围PM10每增加10μg/m3全死因(非意外)、心血管病和癌症累积滞后死亡风险分别增加0.3%(95%CI=0.1%~0.5%)、0.3%(95%CI=0.1%~0.6%)和0.5%(95%CI=0.2%~0.9%);所有温度范围PM10对呼吸疾病死亡的滞后累积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都PM10对老年人过早死亡影响存在显著的温度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甘肃省东南部地区气象因素与流行性乙型脑炎报告发病数的时间序列关系。方法收集甘肃省2004年1月—2008年12月的气象资料(月平均气温、月平均相对湿度、月降水量)和同时期同地区甘肃省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乙脑发病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立方平滑样条函数引入月平均气温、月平均相对湿度和月降水量,同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人数之间建立Poisson广义相加模型。根据AIC值最小的原则,选择最终进入模型的变量,并确定其立方平滑样条函数的自由度取值。结果本研究得到的气象因素最佳滞后月: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为3个月,月平均相对湿度为1个月;月平均气温(滑动平均滞后3个月)每上升1℃,乙脑月发病人数的相对危险度增加2.12;月降水量(滑动平均滞后3个月)每增加1 mm,乙脑月发病人数的相对危险度增加1.03;月平均相对湿度(滑动平均滞后1个月)每增加1%,乙脑月发病人数的相对危险度增加1.15。结论气象因素对乙脑发病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月平均气温、月平均相对湿度、月降水量的增加将会增加乙脑发病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宁波市气温对居民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ILI)发病影响。方法采用时间序列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控制时间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大气污染和其它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分析2011—2016年宁波市日均气温与居民每日ILI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宁波市日均气温与每日ILI发病人数的关系曲线呈"V"型,最小发病效应温度为26.0℃;ILI发病存在一定的冷效应和热效应,滞后21d累积效应的RR(95%CI)分别为2.771(95%CI:1.806~4.250)和1.419(95%CI:1.137~1.772)。结论高温和低温均可增加宁波市居民ILI发病风险,应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加强对脆弱人群的保护,降低ILI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广州地区气象因素与早产的关系。方法采用时间序列方法,利用广州市白云、越秀、番禺三区2004—2010年早产、气象与空气污染物资料,应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研究气象因素与早产的关联。结果广州市白云、越秀、番禺三区2004—2010年共活产分娩438 021例,早产儿29973例,早产率为6.84%(95%CI:6.77%~6.92%);日均出生早产儿(11.72±5.63)例,气温均值为(23.41±6.38)℃,相对湿度均值为(67.34±13.84)%,气压均值为(1012.94±6.88)h Pa;风速均值为(6.99±3.70)m/s。气象因素在不同滞后日与早产的关联呈非线性,总体上各气象因素与早产的风险效应呈正向关联。气温、相对湿度、气压和风速分别达到最大值(34℃、100%、1 032.2 h Pa、26 m/s)时,在滞后期(0~26、0~1、0~25、0~24 d)内总体风险效应达到最高,RR值分别为2.01(95%CI:1.28~3.16),1.25(95%CI:1.08~1.45),1.67(95%CI:1.03~2.71)和4.91(95%CI:0.63~38.11)。累积热效应在滞后期0~26 d内最高,RR值为1.47(95%CI:1.16~1.86);累积潮湿风险效应在滞后0 d时最高,RR值为1.12(95%CI:1.05~1.19);累积高气压效应在滞后期0~25 d内最高,RR值为1.34(95%CI:1.01~1.78)。首次怀孕、首次分娩、男婴及孕33~36周的早产亚组对气象因素较为易感,特别是对高温因素。结论广州地区的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和气压等气象因素可能是早产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宁波市6种大气污染物[细颗粒物(PM_(2.5))、粗颗粒物(PM_(10))、二氧化硫(SO_2)、二氧化氮(NO_2)、一氧化碳(CO)、臭氧(O_3)]暴露对孕妇早产的影响。[方法]采用时间序列的广义线性分布滞后模型,将宁波市2014年1月—2015年12月每日早产人次的长期趋势、气象因素、星期几效应等混杂因素控制后,分析6种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对早产人次的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结果]PM_(2.5)、SO_2、NO_2每升高10μg/m~3,CO每升高0.1 mg/m~3,对增加早产人次存在滞后效应,RR及其95%CI分别为:PM_(2.5)滞后1 d,1.015(1.000~1.032);SO_2当日及滞后2、3、4 d,1.073(1.016~1.133)、1.053(1.000~1.109)、1.060(1.009~1.115)、1.062(1.010~1.116);NO_2当日及滞后1 d,1.031(1.005~1.058)、1.027(1.002~1.054);CO滞后3 d,1.350(1.079~1.688)。6种污染物中只有SO_2对早产人次增加存在1周和2周的累积效应,RR及其95%CI分别为1.099(1.019~1.186)、1.091(1.001~1.189)。[结论]大气污染物暴露能增加早产的发生,对增加早产人次存在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郑州市日均气温对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方法 利用2013-2019年郑州市主城区全人群死亡个案资料,结合同期气象及空气质量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拟合逐日平均气温与逐日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数的关系,分析高温和低温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累积滞后效应。结果 郑州市日均温度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之间呈非线性关系。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群对冷热效应的最适合温度为27℃。冷效应具有滞后性,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效应在滞后4 d开始出现,持续9 d,对应的最大RR值为1.047(95%CI:1.023~1.071);热效应表现为急性,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效应在当天最大,RR值为1.046(95%CI:1.009~1.085),持续6 d。累积冷效应随滞后时间增加而增加,在滞后9 d达到最大值,持续至滞后15 d。结论 高温和低温均能增加郑州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且冷效应存在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深圳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对早产的急性影响。方法从国家环境保护部获取2015年大气污染资料,深圳市气象局获得2015年气象资料,深圳市某妇幼保健院收集2015年逐日早产数资料。控制时间因素、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的影响,采用广义可加模型(GAM)构建深圳市PM2.5与新生儿早产数模型。结果 2015年深圳市大气PM2.5日均浓度为29.9μg/m3。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GAM时序分析结果显示,PM2.5单污染物模型的早产效应显著,滞后效应中早产效应维持在当天,当大气中PM2.5每升高10μg/m3,其相对危险度(RR)为1.031(95%CI=1.002-1.074),在累积效应中PM2.5的早产效应在滞后7d达到最大值,每升高10μg/m3,其RR为1.034(95%CI=1.002-1.088)。多污染物模型GAM时序分析结果显示,在PM2.5加入一氧化碳(CO)的双污染物模型中PM2.5滞后效应达最大,其RR为1.040(95%CI=1.001-1.075),而在PM2.5加入臭氧(O3)的双污染物模型中PM2.5累积效应达最大,其RR为1.037(95%CI=1.003-1.105)。结论深圳市大气中PM2.5、CO和O3污染对新生儿早产具有潜在的急性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定量化研究广东某市大气污染对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 利用2007年广东某市所有助产机构围产保健数据库,获得新生儿出生病例资料,从广东某市气象局获得气象资料,大气污染资料来源于广东某市环境监测站.采用广义可加模型进行广东某市大气污染与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发生间的关系分析,同时控制气象因素、时间趋势、工作日效应等混杂因素的影响.结果 2007年广东某市空气中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的日均浓度分别为61.04、82.51、51.67μg/m3;广东某市新生儿低出生体重数为19.19例/日.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浓度与温度及相对湿度均呈负相关.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的广义可加模型时序分析结果均显示,单污染物的健康效应显著.在滞后效应中3种污染物的健康效应均在滞后3天达到最大值,当大气中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浓度每上升100μg/m3,其RR值分别为1.0569(95%CI:1.0182~1.0955)、1.0677(95%CI:1.0217 ~1.1136)、1.1252(95%CI:1.0561 ~1.1944).在累积效应中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的健康效应均在滞后3天达到最大值,每上升100μg/m3,其RR值分别为1.0625(95%CI:1.0127 ~1.1122)、1.1618(95%CI:1.0741 ~1.2495);可吸入颗粒物的健康效应在滞后4天达到最大值,每上升100μg/m3,其RR值为1.0972(95%CI:1.0314~1.1629).结论 广东某市大气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污染对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具有潜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太原市空气污染对早产的急性影响。方法通过太原市出生监测系统收集2005年11月1日—2007年1月7日期间太原市早产儿资料,从山西省气象局获得气象资料(平均温度、相对湿度),大气污染资料(PM10、SO2、NO2)来源于太原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应用病例交叉设计和SAS 9.0中的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太原市空气污染与早产发生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并调整气象因素的混杂影响。结果PM10较强效应期滞后5 d及滞后6 d,SO2较强效应期为滞后7 d及累积8 d。当PM10、SO2浓度每升高50μg/m3时,PM10滞后5 d、滞后6 d的OR值分别为1.169(95%CI:1.058~1.292),1.235(95%CI:1.115~1.367)。SO2滞后7 d、累积8 d的OR值分别为1.346(95%CI:1.122~1.616),2.203(95%CI:1.517~3.201)。敏感性分析表明,PM10对早产的滞后效应稳健,SO2对早产的累积效应较稳健。结论太原市空气污染物对早产发生有急性效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日均气温、日相对湿度与流腮发病的关联性。方法收集2010—2017年荆州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腮)逐日发病数据和同期气象资料,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评价日均气温、日相对湿度对流腮发病的总体效应、累计效应、滞后效应。同时探讨日均气温、日相对湿度对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分类效应的异同。结果日均气温、日相对湿度对流腮发病的影响均呈非线性关系,且存在滞后效应。分别以日均气温P_(50)(18.35℃)、日相对湿度P_(50)(78.00%)作为参照,在P_5~P_(95)范围内,日均气温为3.41℃、日相对湿度78.98%,效应值最大,分别为4.17(95%CI:2.17~8.00)、2.40(95%CI:1.19~4.82)。当日均气温为3.41℃、日相对湿度78.98%,累计效应lag0~30d最大。不同人群中,5~9岁年龄组、女性和学生是日均气温和日相对湿度对流腮发病风险最大的亚组。结论低气温高湿度导致荆州市流腮发病风险增加,5~9岁儿童是敏感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