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冻融单囊胚移植周期中年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生殖中心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冻融优质单囊胚移植的1 005个周期的临床妊娠结局,根据患者年龄分为4组:A组:≤29岁(n=296);B组:30~34岁(n=389);C组:35~37岁(n=151);D组:≥38岁(n=169)。比较4组的临床结局,探讨年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4组临床妊娠率、单胎妊娠率、双胎妊娠率、异位妊娠率、晚期流产率及早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A、B、C组相比较,D组的早期流产率、足月产率及活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至D组,早期流产率呈递增趋势,足月产率和活产率呈递减趋势。在年龄≥38岁组,早期流产率高达38.82%,足月产率41.18%,活产率仅有25.44%。结论年龄≥38岁的患者行优质单囊胚移植,妊娠率与其它年龄组无差异,早期流产率明显升高,足月产率及活产率明显降低,建议行双囊胚移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男方年龄对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1日至2016年12月30日在我院行长方案IVF-ET助孕治疗的1 40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女方年龄分为38岁和≥38岁,又根据男方年龄再分为40岁和≥40岁,比较不同男性年龄组的患者一般情况(不孕年限、采卵数、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移植数)和临床妊娠结局(受精率、卵裂率、着床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结果当女方年龄38岁时,男方年龄≥40岁组与40岁组间一般情况和妊娠结局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女方年龄≥38岁时,男方年龄≥40岁组的着床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显著低于40岁组(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女方年龄因素影响后,男方年龄≥40岁组与40岁组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864,95%CI(0.597,1.251)];与夫妻双方年龄均35岁组比较,男方年龄≥40岁且女方年龄≥38岁组临床妊娠率显著下降[OR=0.318,95%CI(0.178,0.568)](P0.01)。结论在常规长方案IVF-ET周期中,控制女方年龄因素影响后,男方年龄对临床妊娠率无明显影响,但在男女双方均高龄状态下,男方年龄可能对临床妊娠率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女性年龄对供精人工授精(AID)累积活产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行AID治疗的1 429例患者(3 354个AID治疗周期)的临床资料,并按照女性年龄分为4组:<35岁组(1 291例),35~<38岁组(92例),38~<40岁组(29例)和≥40岁组(17例),比较各组间的保守累积活产率和乐观累积活产率。结果 不同年龄组女性AID治疗后的妊娠结局比较显示,<35岁组的临床妊娠率、活产率最高,妊娠丢失率最低;≥40岁组的临床妊娠率、活产率最低,妊娠丢失率最高,且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的保守累积活产率分别为:<35岁组61.50%,35~<38岁组48.91%,38~<40岁组24.14%,≥40岁组11.76%。随着女性年龄的增加,AID治疗的保守及乐观累积活产率均显著降低(P<0.001)。年龄≥40岁女性,第1周期AID治疗的活产率仅为5.88%,两个治疗周期后的累积活产率为11.76%,且之后再增加AID周期累积活产...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男方是否存在某些因素影响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的结局,为今后开展IUI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生殖医学中心2007年7月~2016年7月的所有IUI周期中,以单纯男方因素(排除女方因素、双方因素)为指征的周期,且限定为女方年龄≤30岁,分析男方的年龄、不育年限、学历、处理前/后前向运动精子数、正常精子形态率与妊娠结局(活产率、流产率)的关系。结果:共有1 023对夫妻,1 615个周期纳入此项研究,活产188例,活产率11.64%,流产71例,流产率4.40%。男方年龄、不育年限与配偶活产率呈负相关,男方年龄≥35岁或不育年限>3年,其配偶活产率将明显下降,正常精子形态率处于6%~10%时,其配偶活产率最高,男方学历、处理前/后前向运动精子数与配偶活产率无相关性,各组流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男方因素对夫精人工授精的活产率存在一定的影响,其中男方年龄、不育年限、正常精子形态率是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男性年龄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按男方年龄将2008至2010年接受常规IVF-ET的夫妇170对分为3组,年龄<35岁组60例、35~39岁组77例,≥40岁组33例,观察男方年龄对IVF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着床率、妊娠率及流产率的影响。结果:3组精液量[(3.10±1.22)ml vs(2.84±1.05)ml vs(2.80±0.79)ml]、精子浓度[(54.23±26.07)×106/ml vs(60.27±24.80)×106/ml vs(60.21±27.42)×106/ml]、活动率[(53.93±13.25)%vs(56.10±16.58)%vs(51.82±15.45)%]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0岁组的(a+b)级精子的百分率[(40.97±11.91)%]低于<35岁组[(48.47±11.78)%]和35~39岁组[(46.84±13.51)%],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40岁组精子正常形态[(11.76±5.97)%]与<35岁组[(15.25±6.94)%]相比,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方年龄≥40岁组的受精率(81.52%)、卵裂率(82.61%)、优质胚胎率(52.33%)、植入率(18.06%)、妊娠率(33.33%)与男方年龄<35岁组(分别为83.18%、82.68%、56.99%、22.40%、40.00%)和35~39岁组(分别为78.78%、80.66%、55.01%、21.74%、38.9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方年龄≥40岁组患者的流产率(36.36%)与男方年龄<35岁组(8.33%)相比明显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男性年龄对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和精子正常形态率有一定影响,而与受精、胚胎质量、植入率、妊娠率、流产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将2011年1月至2012年11月在本中心接受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的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81例,按男方年龄分为3组(≤30岁、31~35岁、35岁组),观察男方年龄对无精子症患者配偶ICSI的正常受精率、正常卵裂率、胚胎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男方年龄≤30岁组正常受精率、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均显著高于男方年龄31~35岁组及男方年龄35岁组(P0.05);男方年龄35岁组正常受精率、胚胎着床率数值低于男方年龄31~35岁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随着男方年龄的增加,无精子症患者配偶行ICSI治疗时正常受精率、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可能受影响而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长方案IVF/ICSI-ET助孕周期中患者年龄、获卵数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6年7月在本院生殖科首次接受黄体期长方案助孕治疗的1 76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共1 763个取卵周期),并根据是否获得活产将研究对象分为活产组和非活产组;根据助孕年龄不同分为25岁、25~29岁、30~34岁、≥35岁4组;根据获卵数不同分为≤5个、6~10个、11~15个、16~20个、≥21个5组。比较各组间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指标以及妊娠结局。结果 (1)1 763个取卵周期中分娩活婴1 036个周期,累计活产率58.76%,其中新鲜移植1 438个周期,541个周期分娩活婴,新鲜移植活产率为37.62%。活产组与非活产组比较,活产组的年龄、不孕年限、基础FSH(bFSH)、Gn使用总量显著低于非活产组(P0.05);而HCG日E2水平、获卵数、卵母细胞成熟率、受精率、可利用胚胎率、优质胚胎率均显著高于非活产组(P0.05)。(2)不同年龄组的比较:随着年龄的增加所需Gn总量也增加,25岁组的受精率最低,30~34岁组的可利用胚胎率最高;≥35岁组的bFSH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而HCG日E2水平、获卵数、优质胚胎率、新鲜移植活产率及累计活产率均显著低于其他组(P均0.05)。(3)不同获卵数组间比较:获卵数≤10个两组的年龄、bFSH、Gn总量均显著高于获卵数≥16个两组,但HCG日E2水平、新鲜移植活产率、累计活产率均显著低于获卵数≥16个两组;获卵数≥21个组的新鲜移植活产率及累计活产率最高(P均0.05)。(4)不同年龄不同获卵数组间比较:各个年龄组的不同获卵数间的累计活产率均随着获卵数的增加而增加。结论 (1)年龄是影响IVF/ICSI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年龄过小或过大均影响IVF/ICSI妊娠结局;(2)获卵数是影响IVF/ICSI妊娠结局的另一重要因素,在一定范围内获卵数的增加能改善妊娠结局;(3)不同年龄段获得较满意的妊娠结局所需的最适获卵数范围不同;(4)累计活产率是评价IVF/ICSI妊娠结局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海拔3 650米的西藏地区行IVF/ICSI-ET助孕技术的临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西藏阜康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行IVF/ICSI-ET治疗的193例不孕症患者的303个治疗周期。根据女方患者年龄分为≤35岁组(n=238)和35岁组(n=65),每个年龄段又根据移植胚胎类型分为新鲜周期组和冻融周期组,分析比较各组间的基本情况和妊娠结局。结果≤35岁组中的新鲜周期组与冻融周期组相比较,临床妊娠率(36.92%vs. 49.71%)、种植率(30.65%vs. 39.26%)、流产率(12.50%vs. 17.44%)、活产率(32.31%vs. 41.04%)、异位妊娠率(4.17%vs. 1.16%)以及多胎率(54.17%vs. 43.02%)均无显著差异(P0.05);35岁组中的新鲜周期组与冻融周期组相比较,临床妊娠率(23.08%vs. 40.38%)、种植率(16.00%vs. 27.17%)、流产率(33.33%vs. 19.05%)、活产率(15.38%vs. 23.08%)、异位妊娠率(0.00%vs. 0.00%)以及多胎率(33.33%vs. 23.81%)亦均无显著差异(P0.05)。新鲜周期组中≤35岁与35岁相比较,临床妊娠率(36.92%vs. 23.08%)、种植率(30.65%vs. 16.00%)、活产率(32.31%vs. 15.38%)、流产率(12.50%vs. 33.33%)均无显著差异(P0.05);冻融周期组中≤35岁与35岁相比较,种植率(39.26%vs. 27.17%)、活产率(41.04%vs. 23.08%)均显著增高(P0.05),而临床妊娠率(49.71%vs. 40.38%)、流产率(17.44%vs. 19.05%)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海拔3 650米西藏地区开展IVF-ET助孕技术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结局,女方年龄依然是影响IVF/ICSI-ET技术活产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男性年龄对胚胎质量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生殖中心于2014年1月~2019年12月进行IVF助孕的4010个周期,研究了男性年龄与胚胎质量(即正常受精率、异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的相关性,并评估男性年龄(每5岁为一区间)对妊娠结局(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及早期流产率)的影响。结果:在校正女方年龄的影响后,显示男性年龄与正常受精率(B=0.01;95%CI:-0.174~0.193;P0.05)、异常受精率(B=0.021;95%CI:-0.082~0.124;P0.05)及优质胚胎率(B=0.104;95%CI:-0.124~0.332;P0.05)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在校正女方年龄、移植胚胎天数及移植胚胎数量对血HCG阳性率及临床妊娠率的影响后,结果显示男性年龄与血HCG阳性率(P0.05)及临床妊娠率(P0.05)均无相关性。但是在校正女方年龄对早期流产率的影响后,男性年龄40岁其早期流产的发生较男性年龄≤30时有显著的增加(OR:1.95;95%CI:1.147~3.32;P0.05)。结论:随着男性年龄的增加,早期流产的风险会显著增高,但是男性年龄对胚胎质量及妊娠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自然周期和促排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结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莉  刘琦 《中华男科学杂志》2009,15(12):1112-1115
目的:比较自然周期和促排周期对不同年龄不孕夫妇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63对不孕夫妇进行的746个IUI周期。根据是否使用促排卵药物分为自然周期组和促排周期组;以女方年龄35岁为界,自然周期组和促排周期组又各分为<35岁组和≥35岁组;促排周期组又根据不同用药分为枸橼酸氯米芬+雌激素促排卵组(CC+补佳乐组)、尿促性腺激素促排卵组(HMG组)、枸橼酸氯米芬+尿促性腺激素促排卵组(CC+HMG组),比较各组的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和分娩率。结果:自然周期组妊娠率低于促排周期组,分别为11.35%和19.61%(P<0.01);流产率和分娩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促排卵组中CC+补佳乐组、HMG组、CC+HMG组妊娠率相似,分别为18.00%、25.00%和19.35%(P>0.05)。<35岁自然周期组妊娠率、分娩率低于促排周期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和P<0.05),流产率比较无差异;≥35岁自然周期组和促排周期组妊娠率、流产率、分娩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无论是采用CC+补佳乐方案、HMG方案还是CC+HMG方案,促排周期组IUI妊娠率高于自然周期组;女方年龄<35岁,促排周期是个好的选择,但女方年龄≥35岁,自然周期是个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大量临床资料表明,“母体乐”系列宫内节育器不仅避孕效果较佳,而且由于其结构特点、对子宫壁刺激较小,对产后和哺乳期宫腔有很好的适应性,故出血、疼痛、取出率明显低于其它宫内节育器。同时“母体乐”也具有较好的保留力,不易脱落,适用于其它宫内节育器失败的妇女。MLCu375SL型适合东方妇女体型较小的特点,值得推荐。另外,“母体乐”系列放置技术简单,容易掌握,受到医务人员及使用者的欢迎,便于在基层推广。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了解我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住院率、死亡率及其原因,为提高患者生存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3年5月我中心MHD患者的住院率、死亡率及其原因,以及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我中心年住院率为595住院次/1 000病人年,主要原因有心脑血管事件(13.0%)、血管通路问题(11.5%)、感染(9.9%)等。死亡率为13人/1 000病人年,主要死亡原因为心脑血管事件(50%)、感染(25%)等。经治疗后所有患者KT/V、Hb、血清钙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升高(P〈0.05)。结论:心脑血管事件、血管通路、感染是我中心MHD患者住院的主要因素,其中心脑血管事件和感染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未见原核(0PN)与正常原核(2PN)来源优质囊胚的妊娠结局,探讨0PN胚胎的利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本中心行助孕治疗、鲜胚移植失败或取消移植后行冻融优质囊胚移植的7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移植0PN来源冻融优质囊胚的患者为0PN组,移植2PN来源冻融优质囊胚的患者为2PN组,分析0PN、2PN卵裂胚的优质囊胚形成率,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等。结果 0PN卵裂胚的总优质囊胚形成率显著低于2PN卵裂胚(37.17%vs.44.49%),但第3天卵裂球8细胞以上胚胎优质囊胚形成率0PN胚胎显著高于2PN胚胎(67.45%vs.57.16%)(P均0.01)。囊胚移植后0PN组的种植率(71.15%vs.53.74%)、临床妊娠率(80.00%vs.64.32%)、抱婴率(68.00%vs.55.71%)显著高于2PN组(P均0.05);两组出生婴儿体重、身长、Apgar评分、畸形率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0PN来源优质囊胚的利用价值值得关注。0PN胚胎可能只是在设定的观察时间内未观察到原核,而并不一定是异常受精。对于无可利用优质胚胎的患者,临床上可以将0PN胚胎继续培养至囊胚,然后进行移植,以提高患者的胚胎利用率和临床妊娠率。但因为0PN胚胎存在染色体异常的可能性仍较大,建议能结合遗传学筛查技术,以获得更确切的信息,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胰腺癌的流行现状和趋势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上海市胰腺癌发病和死亡情况以及变化趋势。方法:收集上海市肿瘤登记中胰腺癌的发病和死亡资料,从中计算出发病率和死亡率;用线性回归和非线性回归拟合方法研究胰腺癌的流行趋势以及变化特点。结果:①2000年上海市胰腺癌的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6.0/10万和5.5/10万和5.5/10万;②胰腺癌的发病和死亡病例中50岁以上者约占93%,且发病和死亡粗率随年龄呈指数上升(Y=0.0433 e^1.0116x和Y=0.0247 e^1.0885x);③无论发病率和死亡率,成年人中男性都高于女性;④市区的发病和死亡率稍高于市郊和郊县;⑤1980年-2000年期间,发病和死亡人数上升趋势非常显著;发病和死亡率上升也较明显;女性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斜率较小,但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上海市胰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比20世纪70年代上升了50%左右。趋势分析显示上海的胰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迹象。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单中心27年间所有维持性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的资料,探索PD持续质量改进的策略。方法:回顾性观察我科自1985年1月开展第1例PD以来至2011年12月间所有在我中心行PD管置入术开始PD的患者,除外维持性PD不足1月者。记录患者人口学资料、实验室数据及退出原因等。将患者按PD开始时间分为3组:前10年组(1985年1月1日~1994年12月31日)、中10年组(1995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和近7年组(2005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比较各组临床指标、原发病、透前状况、退出原因、死亡原因、转血液透析原因。计算中心患者生存率、技术存活率、腹膜炎发病率、掉队率(DOR)及退出PD的病人在PD治疗持续的时间(TOT)。结果:共841例PD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女性431例(51.2%)。开始PD时的平均年龄为(58.53±16.67)岁。原发病中慢性肾小球肾炎441例(52.4%),其次为高血压肾损害149例(17.7%),糖尿病肾病121例(14.4%)。3组比较,中10年组和近7年组年龄、腹透龄均明显大于前10年组(P均<0.05);中10年组和近7年组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比例较前10年组明显降低(P均<0.05),而高血压肾损害与糖尿病肾病比例则明显增高(P均<0.05);3组中心血管事件均是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其次是感染,包括肺部感染和腹膜炎,第三位死因是脑血管事件;腹透相关感染始终是PD患者转血液透析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导管功能障碍(堵管、漂管等),然后是透析不充分;随着时间的推移,3组因导管功能障碍转血液透析的比例呈明显降低趋势(P均<0.05)。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患者生存率及技术存活率显示,1年、3年及5年患者生存率分别为75.0%、51.6%及36.8%;而技术存活率分别为65.2%、35.8%及22.1%;本中心2008、2009、2010、2011年腹膜炎发病率分别为1/27.39、1/36.10、1/38.29、1/41.86病人月;DOR分别为41.85%、35.14%、34.65%、23.02%;TOT分别为17.54、20.77、23.61、25.07月。结论:我中心PD患者年龄偏大,原发病以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主,糖尿病肾病比例逐年增高,PD患者死亡的首位原因是心血管事件,转血液透析的最主要原因是腹透相关感染。正式成立PD中心以来,特别是确定了专职的PD护士并开始规范化门诊随访后,我中心的腹膜炎发病率、DOR、TOT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冷冻保存时间对复苏后胚胎质量的影响,进一步探讨长期胚胎冷冻保存是否对临床结局产生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辅助生殖中心进行复苏囊胚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复苏前囊胚的冷冻保存时间将1 808个移植周期分为7组,第1组为≤90d、第2组为91~180d、第3组为181~360d、第4组为361~720d、第5组为721~1 080d、第6组为1 081~1 440d、第7组为≥1 441d。比较7组的复苏后存活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和活产率以及各组间单胎的新生儿出生结局。结果 7组间胚胎存活率、胚胎种植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和活产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7组间的单胎新生儿出生结局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胚胎长期冷冻保存对冻融胚胎的质量及发育潜力影响不大,但囊胚长期冷冻保存的远期安全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provides a general overview of trends in the United States (US) birth, fertility and abortion data from 1960 to 2002. Rates by age, race and Hispanic origin are also discussed. Data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are derived primarily from published reports of the US government'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s 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 In 2002, there were 4,021,726 births in the US. The general fertility rate was 64.8 births per 1,000 women aged 15-44 years, the total fertility rate was 2013.0 children per 1,000 women, and the net reproduction rate was 968 daughters per 1000 women. These rates have declined in the US since 1960, down by at least 44% for all rates. While these rates have been declining, there are substantial differences in fertility patterns by age and race and Hispanic origin. Rates for women, 30 years of age and over, increased between 1980 and 2002. In contrast, rates for women under 25 years of age rose considerably during the late 1980s, and then decreased sharply since 1991. Rates for women in their late twenties (25-29 years of age), the principal childbearing ages, have fluctuated within a narrow range throughout this period (1980-2002). As a result of the increase in births to older women, the mean age of mother at first birth increased by nearly 4 years from 1968 to 2002. In 2000, the latest year for which data are available, there were 21.3 induced abortions per 1000 women aged 15-44 years, down from 27.4 in 1990. The total abortion rate, average number of legally induced abortions that would occur to a hypothetical cohort of 1000 women, was 672.0 abortions per 1,000 women in 2000, down from 785.5 in 1980. The abortion rate has declined fairly steadily since 1980. Like the birth and fertility rates, substantial differences in abortion rates exist by age and race and Hispanic origin. The rates of induced abortion increased for women in their thirties between 1980 and 2000, whereas rates for women under 25 years of age and women 40 years of age and over decreased since 1980. The rate for women 25-29 years of age changed little. The rate of induced abortion was considerably higher for non-Hispanic black women (57.4) in 2000 than for non-Hispanic white women (11.7). The rate for Hispanic women (30.6) was intermediate. The total abortion rate was also much higher for non-Hispanic black women than non-Hispanic white and Hispanic women.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囊胚玻璃化冷冻后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生殖医学研究所行IVF-ET的不孕患者,根据囊胚是否冷冻分为新鲜周期囊胚移植组和复融周期囊胚移植组;复融周期根据移植囊胚个数分为单囊胚移植组和双囊胚移植组。结果复融周期囊胚复苏率为100%,种植率显著高于新鲜周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妊娠率,多胎率较新鲜周期组有增加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囊胚移植组移植胚胎数少于双囊胚移植组,多胎率低于双囊胚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囊胚玻璃化冷冻择期复融移植,能有效提高种植率,单囊胚移植保证了患者妊娠率时,也有效降低了多胎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IVF-ET治疗前男方生殖道溶脲脲原体(Uu)培养不同结果及其处理与IVFET治疗结局的关系,探讨男性生殖道Uu对IVF结局的影响及其术前进行Uu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进行IVF-ET的患者,男方通过病史询问、生殖系统超声检查、染色体检查排除遗传等因素,按男方精液Uu培养结果分为阳性和阴性两组。统计两组IVF治疗受精率、卵裂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探讨Uu阳性对IVF的结局是否存在影响。结果:经选择的973例患者中Uu培养阴性组836例,阳性组137例,阳性组治疗后未转阴7例。Uu感染和无Uu感染者间IVF受精率(79.8%vs 81.6%)、异常受精率(12.4%vs 11.8%)及卵裂率(92.1%vs 92.0%)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13、0.58、0.94),Uu治疗后未转阴者和无Uu感染者间IVF受精率(89.8%vs 81.6%)、异常受精率(13.2%vs 11.8%)及卵裂率(92.5%vs 92.0%)的差异也均无显著性(P=0.10、0.75、0.10)。行胚胎移植患者共747例,Uu感染和无Uu感染者间临床妊娠率(34.7%vs 38.6%)和流产率(22.2%vs 16.5%)差异无显著性(P=0.44、0.39),Uu治疗后未转阴者和无Uu感染者间临床妊娠率(33.3%vs38.6%)和流产率(0 vs16.5%)差异也无显著性(P=0.79、0.53)。结论:男方生殖道Uu培养阳性对IVF的受精率、异常受精率、卵裂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均没有明显影响。Uu是否阳性对IVF的结局无明显影响,但由于Uu治疗后未转阴者数量较少,可能需要更大样本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