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北京市2008—2009年大气PM10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人群暴露水平,分析北京市大气PM10浓度对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方法采用克里格插值模型对研究期间北京市大气PM10的日均浓度进行估计,采用时间序列的广义相加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大气PM10浓度对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结果北京市2008—2009年大气PM10的日均浓度为118.6μg/m3,高于GB 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研究期间大气PM10浓度呈现自北向南逐渐升高的空间分布规律。北京市大气PM10浓度每升高10μg/m3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超额危险度为0.56%(95%CI:0.28%~0.83%)。引入多污染物模型后大气PM10浓度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超额危险度略有减小,但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克里格插值模型能够较为精确地估计北京市大气PM10浓度的空间分布状况;大气PM10浓度对北京市居民呼吸系统死亡存在一定的暴露-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降低临床死亡率。方法选取我院自2007年3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死亡组(18例)和非死亡组(10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相关因素情况。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死亡相关因素后发现,糖尿病史、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肾功能不全、前壁梗死、梗死面积左心室心肌20.0%以上、白细胞总数>20×109/L、心肌酶增高4倍以上、心前区剧痛超过24 h等9项因素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因素较多,临床做好相关因素的防范工作,及时作出诊断和对应处理可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朱雅琴  冯晨曦 《中国校医》2001,15(3):191-192
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是急性心肌梗死 (AMI)中的危重类型 ,并发症多 ,病死率高。我们收集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近 6年收治的 117例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病例 ,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收集 1994~ 1999年住院心肌梗死病例 ,剔除亚急性和急性无Q波型心肌梗死、入院时已进入恢复期和治疗期间自动出院的病例后 ,获得 117例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病例。所有病例均符合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典型AMI临床表现、典型AMI心电图表现和血清酶 (SGOT、LDH、CPK)增高[1] 。其中 ,男 84例 ,女 3 3例 ;年龄 40~ 86岁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北京市2008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大气PM_(10)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人群脑血管病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方法采用克里格插值模型对研究期间北京市大气PM_(10)日均浓度进行估计,采用时间序列的广义相加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北京市大气PM_(10)浓度对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结果北京市2008—2009年大气PM_(10)日均浓度为118.6μg/m3,高于GB 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研究期间北京市大气PM_(10)浓度呈自北向南逐渐升高的空间分布规律。北京市大气PM_(10)浓度每升高10μg/m3对脑血管病死亡的超额危险度为0.47%(95%CI:0.27%~0.66%)。引入多污染模型后大气PM_(10)浓度对脑血管病死亡的超额危险度略有减小,但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克里格插值模型能够较为精确地估计北京大气PM_(10)浓度的空间分布状况;北京市大气PM_(10)浓度升高会增加人群脑血管病死亡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高血压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5年各种原因死亡的影响。方法 对年龄〈75岁首次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510例进行随访,通过对住院病历及门诊病历的分析整理并记录性别、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缺血性中风史、周围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阳性家族史、胸痛到治疗时间、Killip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年龄等基线病情及介入治疗(PCI)的情况;通过病历、电话及门诊的随访,随访患者本人或死者的第一亲属,并记录各种原因死亡事件。用Cox回归法分析上述因素与全因死亡的相关性。结果 Cox回归法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P=0.044,OR=0.571,95%CI0.331~0.984)与全因死亡相关,是全因死亡的独立保护预报因子。结论 要重新认识高血压对特定人群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全因死亡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007-2015年天津市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发病比的变化规律。方法 收集2007-2015年天津市AMI的发病监测数据和死因登记数据,计算≥ 35岁人群分性别的AMI发病率及死亡率,用指数曲线拟合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再计算各年AMI的死亡发病比,并用Joinpoint软件对AMI死亡发病比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除2007、2010、2014和2015年AMI死亡发病比<1.00以外,其余年份死亡发病比均>1.00。2007-2015年女性AMI死亡发病比为0.90~1.80,男性死亡发病比为0.80~1.40,合计死亡发病比为0.80~1.60。结论 2007-2015年天津市AMI死亡发病比的变化相对平稳,但AMI发病监测系统可能存在一定漏报,>75岁年龄组AMI死亡发病比>1.00,提示该年龄人群AMI发病漏报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合肥市PM10与人群非意外死亡率的关联。方法收集2013-2017年合肥市每日空气污染物数据、气象数据以及居民死亡数据采用时间序列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来研究PM10质量浓度对居民死亡人数影响,按照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进行亚组分析,并分析纳入NO2和SO2后PM10对居民死亡的影响。结果合肥市2013-2017年PM10质量浓度为95μg/m3经过DLNM模型拟合分析得出,居民非意外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随着PM10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PM10质量浓度每增加10μg/m^3,人群非意外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超额危险度(95%CI)增加0.55%(0.23%87%)和0.97%(0.26%,1.68%)PM10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之间无统计学关联;纳入SO2和NO2后PM10与人群的非意外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以及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之间的关联变弱;女性、老年人群对PM10更加敏感未发现PM10与死亡人群学历高低有关。结论合肥市PM10污染较为严重,对居民死亡人数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石家庄市PM2.5污染特征及其对居民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3 - 2015年该市逐日大气PM2.5浓度、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和居民的死亡数据,利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PM2.5日均浓度和居民死亡的关系。结果 研究期间石家庄市日均非意外死亡32人,其中循环系统疾病死亡17人,呼吸系统疾病死亡5人;PM2.5浓度范围为6.3~771.3 μg/m3,平均浓度为118.8 μg/m3。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市大气PM2.5浓度每升高10 μg/m3,居民非意外总死亡(lag05)、循环系统疾病死亡(lag05)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lag1)的风险分别增加0.73%(95%CI:0.42%~1.04%)、1.04%(95%CI:0.64%~1.46%)和0.63%(95%CI:0.07%~1.19%)。结论 石家庄市大气PM2.5浓度的升高可能导致居民非意外总死亡,尤其是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增加。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人群疾病谱的改变 ,循环系疾病死亡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中始终占主要地位。宝山区近 8年来 ,脑血管病、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死是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脑血管病和冠心病死亡主要是疾病的后期效应 ,而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却能较明确地反映该疾病在短期内的直接致死效应。本文分析了 1993~2 0 0 0年 5 95例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病例情况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死亡资料  1993~ 2 0 0 0年急性心肌梗死死亡资料由宝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命统计提供。1.2 统计方法圆分布资料分析 〔1〕:X=(…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再灌注治疗时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预后情况及其预测因素.方法 选择2010年6月-2013年5月入住我院心内科监护病房的行急诊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2例,根据患者住院期间存活与否,将其分为死亡组(15例)和非死亡组(16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各组患者的合并症情况,确定发生院内死亡的预测因素.结果 死亡组患者中女性(P=0.013)、年龄(P=0.001)、3支血管病变(P=0.012)、左主干闭塞(P=0.001)、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90min(P=0.011)和并发心源性休克(P=0.001)显著高于非死亡组患者;死亡组中合并原发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的比例较非死亡组显著增多.分析显示,年龄、女性、心源性休克和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90 min是发生院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与院内死亡相关,加重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进程.结论 再灌注治疗时代,降低高危患者(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缩短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是进一步改善行急诊PCI的AMI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的治疗重点;对动脉粥样硬化高危因素的预防和治疗是冠心病一级及二级预防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5年各种原因死亡的影响。方法对年龄<75岁首次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510例进行随访,通过对住院病历及门诊病历的分析整理并记录性别、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缺血性中风史、周围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阳性家族史、胸痛到治疗时间、Killip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年龄等基线病情及介入治疗(PCI)的情况;通过病历、电话及门诊的随访,随访患者本人或死者的第一亲属,并记录各种原因死亡事件。用Cox回归法分析上述因素与全因死亡的相关性。结果Cox回归法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P=0.044,OR=0.571,95%CI0.331~0.984)与全因死亡相关,是全因死亡的独立保护预报因子。结论要重新认识高血压对特定人群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全因死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以制定针对性措施改善患者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2年2月南京市江宁医院收治的2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住院期间死亡的40例患者纳入死亡组,将住院期间未死亡的240例患者作为存活组。对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年龄≥60岁、女性、合并脑血管疾病、Killip心功能分级Ⅲ~Ⅳ级患者占比及血清血肌酐(Scr)、钾离子(K+)水平均显著高于存活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的患者占比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肾小球滤过率(GFR)、血清钠离子(Na+)水平均显著低于存活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Killip心功能分级为Ⅲ~Ⅳ级、LVEF、GFR、Na+水平低,血清Scr、K+水平高均为急性心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3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住院期间死亡与否分成死亡组和存活纽.回顾性分析两纽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死亡的危险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338例患者中.病死率为9.2%(31/338)。死亡组在年龄>65岁、入院时收缩压<100mmHg、心率>100次/min、Killip分级>儿级、肾功能不全、前壁心肌梗死、新发心房颤动、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指标与存活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Killip分级>Ⅱ级、新发心房颤动、恶性心律失常、肾功能不全是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mp分级>Ⅱ级、新发心房颤动、恶性心律失常、肾功能不全是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邳州市居民急性心肌梗死 (AMI)死亡水平、分布及时间变动趋势 ,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 2× C表线性回归显著性检验原理和灰色系统 GM(1∶ 1)模型对 1990年~1999年邳州市病伤死因年报 AMI死亡资料进行趋势分析和定量预测。结果 :10年来 ,AMI死亡率、减寿率均呈持续上升趋势 ,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11.88%和 5 .6 7%。预测至 2 0 0 4年 ,邳州市 AMI死亡率将达到46 .0 4/ 10万。结论 :本地区居民 AMI死亡率上升明显 ,AMI致死将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厦门市城乡居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和变化趋势,为厦门市急性心肌梗死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3—2014年厦门市城乡居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资料,用死亡率、死亡率年均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2003—2014年厦门市居民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6 507例,死亡率为31.84/10万,标化死亡率(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e,SMR)为31.89/10万;其中城市死亡3 480例,死亡率为25.61/10万,SMR为26.90/10万;农村死亡3 027例,死亡率为42.05/10万,SMR为38.54/10万。随着年龄的增长,死亡率逐渐升高,在85岁以上年龄组达到高峰,峰值分别为886.04/10万和1 177.75/10万。时间变化趋势检验显示,厦门市居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仍维持在较平稳水平。结论厦门市城乡居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均居高不下,应以男性、老年人群为重点防治对象,重视急性心肌梗死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律失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欣莉 《职业与健康》2004,20(10):162-163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病程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及时检出和正确处理心律失常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笔者对72 h内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90例进行分析,探讨梗死早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特点.  相似文献   

19.
牛贵卿 《健康必读》2008,7(4):81-82
尽管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显著地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但临床上仍有一部分病人在溶栓后死亡,确切地了解这部分病人发病时的临床特点、溶栓后血管再通率和直接死亡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将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苏州市PM2.5对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6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苏州市居民人群死亡数据、大气污染物的数据、气象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泊松回归模型分析PM2.5与居民每日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之间的关系,计算PM2.5质量浓度每上升一个四分位数间距(interquartile range,IQR)的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值)及其95%可信区间。  结果  2016-2017年苏州市居民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总人数为30 200人,平均为41例/d。PM2.5的日均中位浓度为37.13 μg/m3,IQR为30.75 μg/m3。在最佳滞后条件下,PM2.5浓度每上升一个IQR,苏州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单日死亡效应和平均死亡效应RR值分别为1.017(1.001~1.034)和1.055(1.019~1.093)。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和>65岁老年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更高。  结论  苏州市PM2.5浓度的升高可能引起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