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肺主治节"新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认为动脉血与主静脉血的差别仅局限在氧和二氧化碳含量不同 ,因而感到中医“肺朝百脉 ,主治节” ,“通调水道”是比较抽象和难于理解的。而近年来微量测定血液中化学物质的含量发现 ,通过肺循环后 ,体循环静脉血液中某些化学成分有着明显的增减 ,说明肺有合成、激活、分解和释放一些生物活性物质的作用 ,也称作肺的代谢机能。这些正如《灵枢·决气》所说的“上焦开发 ,宣五谷味 ,熏肤充身 ,泽毛 ,若雾露之溉”。中医认为 ,肺朝百脉 ,主治节。“宗气积于胸中 ,贯心肺”是肺主一身之气和心主一身之血功能密切相关的具体体现 ,说明全身的血…  相似文献   

2.
“肺主治节”理论的破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将“治节”诠释为“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的种种错误之后,继之,将“治节”功能放在肺辅房行血生理过程中进行考察,参合《内经》前后各篇有关内容,提出“治节”的含义是“主持正常的节律或比例”的见解,认识呼吸节律、心搏节律、心搏频率以及心搏频率与呼吸频率之间的比例,卫气节律一寤寐节律的调控,构成了肺主治节的生理内容,以上生理节律的破坏构成了肺失治节的特定病理内容。为进一步明确“治节”概念,方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肺主治节"理论内涵的研究,结合COPD肺血管重构的病机演变和中医药治疗,探讨"肺主治节"理论与COPD肺血管重构的相关性,为临床防治COPD肺血管重构提供用药依据。  相似文献   

4.
5.
探讨肺主治节功能及其对临床的指导作用。虽然各家对肺主治节认识不完全一致,但基本认同是对呼吸运动、水液运行、脏腑气机、血液运行的治理调节。  相似文献   

6.
"肺朝百脉、主治节"之理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朝百脉、主治节"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肺的全身气血津液调摄作用的高度概括."肺朝百脉"是对于气的调摄,不是单一的调控,而是利用类似"8"字形的体内外气流转模式,实现体内外的气体交换.肺失治节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的主要机制,其中医致病机理主要包括气虚、痰浊、血瘀3个病理要素相互胶结,导致本病的发生、发展和加剧."肺朝百脉、主治节"理论为继承和完善中医基础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临床诊疗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析从“肺主治节”的角度论治不寐的理论依据及临床意义。[方法] 围绕“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对“肺主治节”的内涵进行分析,探析“肺主治节”与不寐的相关性。在查阅诸多古籍和现代研究的基础上,探究“肺主治节”在不寐的发生及诊治中的意义,并各附医案以证其效。[结果] 从“肺主治节”诊治不寐有较好的理论基础。若肺失治节,将影响呼吸节律、卫气循行、气血循行、水液输布、魄之所处等,从而影响人体寤寐节律,产生不寐。各家分别立足于调节肺的气机、调和营卫、调和气血、养阴润肺、温肺化饮、养气安魄等角度治疗不寐,获得良效。[结论] “肺失治节”能引致呼吸失司、营卫不和、气血失调、津水不布、魄无所归,从而引起不同证型的不寐。不寐调治从肺入手,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8.
肺主治节的理论内涵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主治节"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从中医理论的内涵出发"肺主治节"体现在:对"心主血脉"的"治节",对人体正气的"治节",对人体其他脏腑功能及津液代谢的"治节",对生命节律的"治节",对机体废物的"治节"。"肺主治节"实乃"肺主气"功能的扩大和延伸。深入探讨肺主治节理论,对于完善肺系疾病病因病机,指导肺系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肺主治节是肺脏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主要包含治节气、血、津液,故肺失治节,肺治节气、血、津液异常,可导致气机紊乱、痰瘀等病理因素的形成。文章简要复习了肺主治节的生理作用,重点阐述了肺主治节在病理状态下即肺失治节时气、津液、血等转换为COPD的病理因素且贯穿于COPD发生、发展全过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呼吸系统常见病,其中医致病机理主要围绕气、痰、瘀,三个病理因素相互胶结导致本病的发生、发展和加剧。从肺主治节来分析本病的中医致病机理,还有利于执简驭繁,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防治会更加系统、有效。  相似文献   

10.
肺主治节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主治节的内涵孟令军(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济南250014)关键词:肺;治节中图法分类号:R223.11《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内经》将肺比作一国之相,以“治节”概括其生理特点。后世称曰:肺主治节。治节,即治...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治未病"其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不断完善。所谓"未病"有3层含义:未患病的健康状态、邪伏而未发病的状态、疾病进程中邪气将要累及的状态。总结起来,"未病"主要包括疾病未生、疾病未发、疾病未传、疾病未复4个方面,相应的临床防治原则依次为未病先防、将病防发、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  相似文献   

12.
失眠与卫气营血失衡、五脏失调、阴阳跷脉失交有关。卫气为阳,营血为阴,五脏亦可分阴阳。卫气营血、五脏功能失调,阴阳跷脉不能交通,则阴阳升降失常,阳盛阴衰,阴阳失交,引起失眠。临床治疗应在调和阴阳的基础上,具体的病症具体分析,灵活选用治法。  相似文献   

13.
心主藏神,肾主藏精,心肾两脏生理上的联系体现在:1心肾相交,阴阳互补;2心肾互感,君相安位;3同属少阴,精神互用。心神两脏为生命之根本,因此在养生保健中应首当养心肾,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养心肾,扶正气以治未病;2养心肾,安君相以益精守神;3养心肾,壮水火以抗衰老。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认为,情志的生理基础为五脏,且受内、外因素的影响。情志病的发生与五脏气血阴阳紊乱、社会、自然、心理、生理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其防治情志病主要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保持心神宁静;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3转移情志;4以情胜情。  相似文献   

15.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在人体脏腑经络之生克关系协调及阴阳升降、气机调畅之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君火以明的异常状态就是君火不明,包括心火不足而出现精神萎靡、神识不清等症;相火失位,或因元阳不足,水寒不养龙;或因元精亏损,水浅不养龙,致坎水失其蛰藏,相火浮游在上而出现阴虚火旺;或由心君失其镇纳,致相火失去主宰致肝胆疏泄不利;或熏蒸三焦致气机调达失畅;或由脾胃虚弱,中焦土不伏火,致"阴火"乘位。总之,君火不明,相火不位则心肾不交、相火妄动。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中"太阴主内,太阳主外"是对卫气独行理论的概括,也是对人体寐寤节律内在机制的说明。然"太阴主内,太阳主外"的内涵及其内在机理至今阐而未明。针对"太阴"之阴指营气,"太阳"之阳指卫气的观点,笔者认为,《黄帝内经》中言明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各二十五周的是卫气,营气在人体的运行未有明显的昼夜时间节段性。关于太阴、太阳指代为何,笔者经过统计认为,太阴多指代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仅有三处明确肾为"阴中之太阴";太阳指代足太阳膀胱经占半数以上,而肾在《黄帝内经》中的指代呈现多样化,且与少阴对应最多。关于为何太阴主内、太阳主外,笔者认为,太阴主内是由肾主蛰、为封藏之本决定的;太阳主外是由足太阳膀胱经的气化作用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湿自长夏而来,虽为阴邪,然而也是火热所生之物,因此同时蕴含阴阳之性,往往容易与温热和暑热相兼。从哲学范畴看,湿源于阳热对土中水的气化,与水、土和太阳有着密切关联。中医对湿的认识在《黄帝内经》中得到完善。"湿"具备双重属性,既有利民生之性,也有致病之性,同时扮演着自然产物(如气候、环境)、生命化生者、邪气和致病因素等角色,蕴含着湿润、迟缓、黏滑、重浊、趋下等义,具有发病隐匿、广泛、急骤等特性。人体内的湿一方面源于外湿的侵入,另一方面源于脾主运化的失司。  相似文献   

18.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医学界仅把大肠视为排泄器官。但大肠与神经传导、神经系统病变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以"大肠主神志传导"补释"大肠者传道之官",而不使用"肠脑相通"新理论主要是因为以下2点:①中医学的发展要以经典为主线,凡是能够在原有理念下依附存在的学说,没有必要也不应该作为新的理论提出。②尚有很多周围神经病变的病位并不在中枢神经系统,无法用"肠脑相通"理论解释。"大肠主神志传导"一说旨在提出"神经系统病变从肠论治",更符合中医学整体、互联、恒动的观念。  相似文献   

19.
王璋 《中医学报》2020,35(1):1-4
《黄帝内经》所讲之"神"类似"心",泛指精神、意志及心理等;所讲之"形"是形态、身体及特征的表现。神形统一是正确的健康观。神与形俱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预防及诊治疾病,神形必须统一起来。文章从神形统一观的内涵、神形统一观具有多元文化支撑、神与形俱的具体做法等3方面进行论述。神形统一观的内涵包括:①精神活动统领人体一切活动;②人之精神活动在脏腑之间形成一个协同互动的完整严密系统;③神与形二者是神为形主互动转化的关系;④精神活动有一个由浅至深、由表及里的过程;⑤精神过用与不及是引发疾病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⑥精神失守的病因病机有内外之别,必须坚持辨证论治。神形统一观具有多元文化支撑,包括:易学的神形统一观;儒学的神形统一观;佛学的神形统一观;道学的神形统一观;西方文化的神形统一观。神与形俱的具体做法包括:恬淡心态,心烛常亮是实现神与形俱的第一秘诀;心理开导,调整心态,发挥神志对心理的调控作用;遵时守位顺应规律,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促进神全身健的良好条件;通过药物调理,安定心神;养德、养神、养生互融相合,全方位综合诊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候状态下,心与小肠功能变化和相互关联。方法:将40只家兔随机分正常组、心火亢盛证组、肾实热证组、小肠实热证组,每组10只。家兔耳缘静脉注射强毒力的大肠杆菌建立心火亢盛证模型;家兔耳缘静脉注射小牛血清建立肾实热证模型;经口腔灌饲辣椒汁、白酒混合液建立小肠实热证模型。观察各组家兔心脏超声实时影像、血清心肌酶谱、血清尿素氮与肌酐、酚红排泄率、小肠吸收能力、空肠平滑肌张力与收缩频率。结果:各组家兔心功能比较:除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各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外,心火亢盛证组与小肠实热证组其余各指标如心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reatine phospho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肾实热证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小肠实热证组相比,肾实热证组各指标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各组家兔肾功能比较:心火亢盛证组血清尿素氮、肌酐与小肠实热证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肾实热证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小肠实热证组相比,肾实热证组各指标差异显著(P0.05);酚红排泄实验显示,与正常组比较,3个时间段各模型组家兔酚红排泄率均下降;心火亢盛证组与小肠实热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肾实热证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小肠实热证组比较,肾实热证组各指标差异显著(P0.05)。小肠功能观察,灌胃后血中葡萄糖浓度心火亢盛组、肾实热组之间差异亦不显著(P0.05),二者与小肠实热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模型组空肠离体平滑肌张力和肌收缩频率也均较正常组增高,心火亢盛证组与小肠实热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肾实热证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小肠实热证组相比,肾实热证组各指标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在中医相关证候状态下,心与肾功能变化及其联系,较之小肠似乎更为紧密,"心与小肠相表里"之实质大致应该更多的从现代解剖学心与肾之间的关联去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