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祖国医学治疗恶性肿瘤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随着对于"毒邪致癌"机理认识的深入,解毒类中药在恶性肿瘤治疗方剂中的配伍应用日益广泛。根据初步统计,在治疗常见恶性肿瘤方剂中配伍使用清热解毒类中药者达30%以上[1],在治疗原发性肝癌方剂中配伍使用攻毒祛邪类中药者近40%[2]。  相似文献   

2.
提出痛风是毒邪致病的代表病症,认为毒邪与痛风存在以下关联:(1)外受之毒是引起或诱发痛风发病的先决条件;(2)禀赋不足及内生之毒是痛风发病的内在因素;(3)毒邪所致痛风可因其属性不同而有风、寒、湿、热、痰、瘀、虚毒之分(简称七毒辨证法);(4)痛风可用毒攻疗法即祛毒、泄毒、解毒、制毒、搜毒、攻毒的治疗原则及基本方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3.
外感热病是人体感受时行病毒或疫毒之邪而产生的一类临床上极为常见的疾病。属祖国医学温病学的范畴,然而其致病原因历代医家的认识和说法却不尽一致,早在《皇帝内经》中就有从毒邪进行辨证论治的记录。毒邪的含义在中医学中非常广泛,而将毒邪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尤其至清代温病学,关于毒邪致病已较为系统的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全面总结中医学有关“毒邪”的证治理论.方法:收集相关“毒邪”理论及“毒邪”致病的文献资料,归纳“毒邪”历史源流,探讨“毒邪”致病的证治规律.结果:“毒邪”可归为“邪盛为毒”与“邪蕴为毒”二说,长于“外毒”而短于“内毒”.从“毒邪”辨治来看,对于诸多顽疾的认识与治疗亦有所创新.结论:近代医家对“毒邪”颇有创新,主张“邪盛为毒”,倡导“毒分内外”,其中“内毒”为患,既为病变之所生,亦为病变之始因,但其毒理未详,尤当深究.  相似文献   

5.
论毒邪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相似文献   

6.
7.
从六淫邪气论毒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邪气发病",《医学源流论》说:"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谓之因."说明引发疾病的致病因素便是"邪气",简称"邪".  相似文献   

8.
辨治糖尿病足应重视四毒,即糖毒、瘀毒、浊毒、热毒。糖毒是水谷精微物质过盛产生的一种毒邪,也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致病基础。瘀毒和糖毒均是贯穿糖尿病足整个病程的致病因素。浊毒之邪上可煎熬肺津,中可烧灼胃阴,下可耗损肾水,入血则伤脉络,壅腐气血,导致脉道不通,局部组织液渗出。浊毒下注,足部水肿,日久化热,引发足部坏死感染。糖毒、浊毒、瘀毒日久均可变为热毒,强调糖尿病足感染期必定以湿热毒邪内盛为主。糖尿病足可分为缺血期、感染坏死期和恢复期,分期论治。缺血期采用活血化瘀解毒法;感染坏死期采用清热泻浊解毒法;恢复期采用扶正补消托毒法。  相似文献   

9.
古代认为毒邪包括致病性质强烈的外感邪气和蕴结不解的内生邪气,现代认为毒邪是长期蕴结淤积达一定程度,引起机体严重的阴阳气血失调,具备一定特点和特殊症状的邪,可概括为导致脏腑组织反复或持续性损伤的病理过程,并发展为毒邪学说。简述了毒邪相关皮肤病的致病机理和现代皮肤病的关系,结合名家提出了一些从毒论治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论毒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毒邪是一类重要的致病因素,既可由外侵入,又可由内而生。具有凶猛暴烈、急骤善变、易攻脏腑、性多火热等致病特点。按传统的“三因”理论进行概括,有一定的局限性,从病因学角度对毒邪进行系统研究,对于丰富和发展病因理论、预防和治疗毒邪所致病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毒邪所致肺系疾病的病机可以概括为以下6个方面:(1)温毒犯表,营卫郁滞;(2)毒犯肺窍,闭阻玄府;(3)温毒犯肺,肺失宣降;(4)毒壅肺脏,痰热相搏,气血壅滞;(5)毒损肺络,迫血妄行;(6)肺脏亏虚,毒邪干肺。表现主要为咳喘有痰、呼吸不利、红肿热痛等。故临床治疗毒邪所致肺系疾病不能拘于一证一法,需扩大视野,在复杂的临床症状中去归纳概括病证类型,进而立法选方,因证施治,进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从风寒湿三邪致病、热邪致病、血分致病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银屑病关节炎的病因病机,并从三期辨证,分期治疗及中成药治疗方面对银屑病关节炎的中医治疗进行了探讨,强调了活血化瘀在治疗中的重要性,并认为银屑病关节炎的发生与免疫异常有关,治疗中可酌情应用虫类药,清热燥湿、祛风止痒的中药,引经药及藤类药。  相似文献   

13.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药治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中医辨证施治基础上,针对类风湿关节炎特有的发病机理及转归,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对多个发病环节进行综合治疗.提出用活血化瘀、免疫调节等观点来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4.
中药调周法是中医时间医学在妇科领域中的应用体现,它根据月经节律中气血阴阳消长变化的生理特点,在月经周期的各个阶段,辨病、辨证结合施治,使月经节律恢复正常,符合中医时间医学强调的"整体观""节律性"和"因时治宜"等原则。在治疗月经紊乱、不孕不育、痛经、月经量少、月经量多等方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需不断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前,转移性卵巢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因此,探讨其病因病机以指导临床治疗意义重大。而文章则在经络理论、疾病传变的基础上运用"邪毒传舍"理论分析了转移性卵巢癌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6.
除燥邪致病外,人体津液输布失常亦会引起皮肤干燥。湿浊内蕴会使三焦气机受阻,从而影响津液的正常输布;而阴虚内热会灼伤津液,使之运行缓慢,内停而产生湿浊,出现阴虚夹湿的证候。可见"湿"与皮肤干燥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临床治疗上,"燥从湿治"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属于中医学"肾风""风水"等范畴,肾脏本虚、风邪侵袭的致病机理自古即有论述,且得到现代医家的广泛认可,经典方剂、经验方剂、单药的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均取得一定进展,但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亦存在某些不足。(1)从风论治慢性肾炎的疗效虽得到了验证,但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2)祛风类单药对于慢性肾炎的治疗效果显著,但目前数量较少,需要进一步挖掘;(3)多数医家从风论治而强于祛风次于补肾,忽略肾脏本虚是风邪袭肾的前提;(4)风邪致病据其临床表现有风寒、风湿、风热等区分,但目前缺乏统一的证候分型,各医家多根据个人经验处方用药,不利于专方专药的确立。根据以上几点不足,在后续的研究中应重视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着重挖掘治疗慢性肾炎有效的祛风类单药,规避复方汤药在剂型、口感等方面的不足;治疗时祛风与补肾同时兼顾,标本同治;根据风邪致病的临床表现,确立统一的证候分型,以便于专方专药的开发与确立。由于风邪贯穿于慢性肾炎的始终,故从风论治在慢性肾炎迁延不愈的过程中地位重要,单药的挖掘将会拓宽慢性肾炎的治疗途径,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及专方专药的确立将会使从风论治慢性肾炎更加科学化与规范化。  相似文献   

18.
肾性高血压的主要发病机制为肝肾亏虚,其根本在于阴阳的失调、脏腑功能的虚衰,治疗上多从滋补肝肾、平肝潜阳、活血、化痰等角度入手。现代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肾性高血压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改善血管生理功能;(2)改善水钠潴留,保护肾脏;(3)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4)干预神经系统活动;(5)影响其他调节肾脏分泌的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19.
中医体质学说自20世纪70年代确立以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结合现代生理,生化,免疫,遗传等科学方法和手段,使体质研究出现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的发展前景.文章从中医体质学概念的研究,中医体质学分型的研究,中医体质学治疗的研究等几个方面说明中西医结合在中医体质学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