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观察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50例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认知功能训练法,观察组患者采取头穴丛刺长留针法联合认知功能训练,疗程均为6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 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及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甲状腺素(thyroxine,T4)水平。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MSE、MoCA、MBI评分及CGRP、5-HT、FT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长留针法联合认知功能训练能明显改善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CGRP、5-HT、FT3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读者论坛头穴丛刺配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护理,治疗组加用头穴丛刺配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2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价疗效。结果:1.两组均能降低洼田饮水试分得分,治疗组治疗后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头穴丛刺配合吞咽功能训练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头穴丛刺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脑组织内质网应激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头穴丛刺组,各12只.采用双血管阻断制备大鼠VaD模型.头穴丛刺组给予头穴丛刺针刺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28d.HE染色光镜观察海马组织形态学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p-PERK、p-...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4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头穴组和药物组, 22例/组。药物组给予盐酸氟西汀胶囊,20 mg/次,1次/d,口服,头穴组在药物组基础上针刺"于氏头穴分区"中的额区并每针持续捻转1 min,留针6 h,1次/d。每组均治疗3周。结果头穴组总有效率为90.91%,药物组总有效率为81.82%,头穴组优于药物组,2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头穴组HAMD-17总评分优于药物组(P 0.05),头穴组PHQ-9总评分优于药物组(P 0.05)。结论头穴丛刺对抑郁症的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头穴丛刺结合感知觉训练治疗孤独症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10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科门诊及病房收治的2~10岁的孤独症患儿72例,通过计算机生成的随机分组程序,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按照1∶1∶1分配到结合组、感知训练组和头针组,各24例。结合组采用头穴丛刺结合感知觉训练治疗,感知训练组采用听觉、触觉、本体感觉及知觉训练治疗,头针组采用于氏七区划分法进行功能区头穴丛刺长留针治疗。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儿童孤独症(自闭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行为量表(ABC)评分。结果 整体分析发现:CARS、ABC评分组间比较、时间点比较及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组内比较:三组治疗16、32周的CARS、ABC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三组治疗32周的CARS、ABC评分均低于治疗16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结合组治疗16、32周的CARS、ABC评分均低于感知训练组与头针组同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头穴丛刺结合感知觉训练较单纯感知觉训练及单纯头穴丛刺治疗孤独症患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联合步态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单任务步行(STW)和双任务步行(DTW)状态下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9月—2021年4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治疗的非急性期脑卒中住院患者共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2组均接受脑血管病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抗重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头针结合实时认知功能训练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设计方法,入组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50例。所有患者均予原发基础性疾病的治疗,治疗组给予头针治疗的同时进行针对性的认知功能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银杏叶提取物药片口服,疗程为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的认知项目(cognitive items)进行评定及工具性日常生活(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IADL)的功能活动问卷(functional activities questionnaire,FAQ)对入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72%,优于对照组的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的认知项目评分、FAQ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1),且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针结合实时认知功能训练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报》2017,(8):1566-1569
目的:探讨头针结合实时认知功能训练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设计方法,入组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50例。所有患者均予原发基础性疾病的治疗,治疗组给予头针治疗的同时进行针对性的认知功能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银杏叶提取物药片口服,疗程为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的认知项目(cognitive items)进行评定及工具性日常生活(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IADL)的功能活动问卷(functional activities questionnaire,FAQ)对入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72%,优于对照组的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的认知项目评分、FAQ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1),且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针结合实时认知功能训练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对阿尔茨海默病( AD)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48只清洁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对照组各12只。采用Aβ1-42寡聚体进行造模,造模成功后,治疗组采用头穴丛刺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头针治疗,模型组与假手术组不进行任何手段干预。1次/d,6 d为1个疗程,间隔1 d,治疗4个疗程后,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测定海马区bcl-2、bax、caspase-3表达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海马区bax、caspase-3表达较模型组均显著下降( P ﹤0.01),治疗组表达低于对照组( P ﹤0.05), bcl-2阳性神经元计数较模型组显著升高( P﹤0.01),治疗组表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头穴丛刺能有效抑制AD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进而提高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1.
头针加簇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头针加簇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DPN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进行治疗观察。结果:针刺治疗组能明显改善DPN患者相关症状及其血液流变学指标。结论:头针加簇针治疗DPN,不仅有明显的临床疗效,而且可以改善血瘀高凝状态,进而改善循环和组织缺血缺氧,从而使神经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发病率逐年上升,传统医学作为一种标本兼治、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正逐渐被更多的人接受,其中头针在治疗脑血管疾病领域疗效尤为突出.该文经查阅近10年来相关文献,对头针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取穴定位原则(分别以传统经络腧穴理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脑络通颗粒结合认知训练综合干预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符合标准的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436例,按照队列研究,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服用脑络通颗粒,并结合认知训练,疗程为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Blessed行为量表(BBS)、老年性痴呆评定量表(ADAS-cog)及中医证候积分量表的变化,并进行评估。结果研究中脱落85例,完成病例351例,治疗组(173例)与对照组(178例)相比较,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非认知特征、日常生活能力及中医证候方面的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络通颗粒结合认知训练对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非认知特征、日常生活能力及中医证候等方面改善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艾灸督脉组穴联合认知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PS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认知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艾灸督脉疗法。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评价患者的认知功能,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IM)评价患者的功能与生活能力,监测患者血清神经细胞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 NSE)、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水平及观察血管性痴呆辨证量表(the scale for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s of vascular dementia,SDSVD)评分情况。结果 两组基于MMSE评分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MoCA、MMSE、FIM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SDSVD积分显著降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NSE、Hcy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艾灸督脉组穴联合认知功能训练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修复中枢神经损伤,有效提高PSCI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头穴久留针治疗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V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运用头穴久留针法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治疗8周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Blessed痴呆量表(Blessed dementia scale,BDS)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MMSE、BDS评分及BI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但治疗组治疗前后MMSE、BDS、BI差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穴久留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确切,优于常规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16.
电针头穴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及生存质量改善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研究电针头穴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及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为针灸临床提供可靠证据。方法:将纳入试验的90例患者随机分配到针药组、电针组和针药结合组,共治疗6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MMSE量表和ADL-R量表检测。结果与结论:3个组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生存质量的改善均有效,但组间比较没有差异。药物组、电针组和针药结合组治疗VD患者前后相比对认知、记忆、运用和视空间技能均有明显的改善;药物组和针药组对言语能力的改善明显;而在记忆能力的改善方面,3个组均有效,并且头电针配合使用尼莫地平治疗效果优于单用尼莫地平或头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活血化痰方治疗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片治疗,观察组采用活血化痰方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以治疗2个月、4个月、6个月为观察点,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认知功能改善情况,检测患者血清丙二醛(malondjaldehyde,MDA)水平及超氧化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等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0.48%高于对照组7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4个月、6个月,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知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D、GSH-Px活性均高于对照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化痰方可改善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中医证候及认知功能,减轻氧化应激损伤,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内经》五刺法临床应用及其延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黄帝内经》中"五刺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分析《内经》原文,查阅文献,并进行临床应用和总结。[结果]"五刺法"是针灸局部取穴的重要方法,"五刺法"的实质就是"针至病所",根据这一原则,临床上不仅仅应用于对"五体"的治疗,还可以把"五刺法"加以延伸拓展。从而创立了"刺脂法","刺神经法",均能取得很好的疗效。[结论]"五刺法"是针灸局部取穴的最重要方法,"针至病所"是"五刺法"的精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针刺督脉组穴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1例VCI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25例)和药物组(26)例,针刺组采用针刺督脉穴位神庭、百会、风府、大椎进行治疗,药物组采用口服多奈哌齐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清血红蛋白(hemoglobin, Hgb)水平及中医证候量表、MMSE量表、Hachinski量表、额叶功能评定量表(frontal assessment battery, FAB)评分。结果 两组治疗前Hg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gb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针刺组升高值显著大于药物组(P<0.05)。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针刺组降低值显著大于药物组(P<0.05)。两组治疗前MMSE、Hachinski、FAB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MMSE、FAB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且针刺组增加值显著大于药物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Hachinski评分显著降低(P<0.05),且针刺组降低值显著大于药物组(P<0.05)。两组疗效分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疗效优于药物组。结论 针刺督脉组穴可改善VCI患者认知能力,且疗效优于多奈哌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