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分析历代医家探讨《黄帝内经》“有故无殒”的含义及临床意义,阐释了“有故无殒”的内涵.在“有故”的情况下达到“无殒”.用“慎药”、“禁药”治疗妊娠病,祛邪与安胎并举.在妇女妊娠期用药时加以辨证以保证用药的安全和有效. 相似文献
2.
按照一般的医学理论,孕妇在怀孕期间尽量不用或少用药物,以防伤胎.<内经>的有故无殒是指孕妇在怀孕期间若患大积大聚之症,不用药物就不能保全母子健康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使用药物,即所谓的有是故而用是药,只有这样才能治愈疾病,这些药物不会损坏母子的健康. 相似文献
3.
浅析《金匮》“有故无殒”的常见方法曾莉,陈卫平(南京中医学院210029)关键词金匮要略,有故无殒胎前病的治疗原则,大多是治病与安胎并举,凡峻利,逐瘀破血,耗气散气以及一切有毒之品都应禁用或慎用,但在病情需要的情况下亦可适当选用,正如《内经素问·六元... 相似文献
4.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1):77-80
"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为针对妊娠积聚患者提出的一种治疗思想,体现出了中医辨证攻邪思维。肿瘤病机为气血虚弱,脏腑气化失调,痰浊、血瘀、湿热等胶结而致肿瘤形成,认为肿瘤临证辨治时不可一味猛攻,应灵活处理攻补措施,宜衰其大半而止;需中西医结合,分期分阶段有效综合应用中西医疗法,优化肿瘤治疗方案;辨病与辨证结合,总体把握疾病趋势;攻宜缓攻,全程均须重视脾胃、扶土培中为要。 相似文献
5.
"有故无殒"是一种用药法则,源于《素问》,发展于仲景。仲景在《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中依据此法妙用"慎药"、"禁药"治疗妊娠病,祛邪与安胎并举。有故无殒的深刻含义在于对妊娠病的治疗,要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不拘于妊娠之限,又不忽略妊娠之限。 相似文献
6.
丁樱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445-449
儿童风湿免疫疾病缠绵难愈、易于反复,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是临床的治疗难点。目前该类疾病的治疗多依赖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然此类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具有较大的副作用。中医将药物的副作用归属于药“毒”范畴,具有药“毒”的药物被称为“毒”药。对于“毒”药。《黄帝内经》中“有故无殒”理论提示,临床应因“故”用药,药虽有“毒”,而病先受之,于人体无碍。基于这一理论,本文提出“毒”药峻猛,非“急”不用;病衰大半,止药缓“毒”;权衡“效”与“毒”,以平为期;耐“毒”不同,应因人制宜;因证施药,配伍减“毒”的“毒”药运用原则,并提出精准用药、采取减毒举措、提高效益与风险比的“毒”药施用策略,对儿科临床安全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浙江省名中医金亚蓓教授针灸治疗妊娠病的学术经验及特色。[方法] 通过整理、回顾、分析金师针灸治疗妊娠病的相关医案,从中医病因病机、辨证选穴、治则治法、用穴特色等方面,全面总结归纳金师针灸治疗妊娠病的学术经验,并列举医案1则予以佐证。[结果] 金师认为妊娠病病因大约有三,一曰阴亏、二曰气滞、三曰痰湿。临证遵“有故无殒”之大法,治病与安胎并举,脏腑辨证,以肝脾肾为中心,益气健脾的同时不忘补肾安胎;六经辨证,分经选穴;八纲辨证,巧用对穴,以表里经配穴调阴阳,以输募配穴调寒热,以脏腑配穴调虚实,达到“养胎不留邪,祛邪不伤胎之效”。所举医案为妊娠蛇串疮,证属心火亢盛型,予梅花针局部阿是穴轻叩刺以清泻湿热,配合体针清泻心经与滋肾安胎并举,使邪去则胎自安。[结论] 金师临证尊“有故无殒”之大法,将妊娠病按脏腑、六经、八纲进行辨证施针,对于妊娠病的针灸治疗主张治病与安胎并举,巧用对穴,其经验独到,值得同道借鉴。 相似文献
8.
“有故无殒”是祖国医学经典著作《内经》中所提出的,对妊娠病治疗有指导意义的原则。本文对这一原则提出异议,并进行了简要分析。意在认识其历史局限性,使之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9.
妇人三篇是《金匮要略》中极富特色的篇章,仲景分妊娠、产后、杂病三篇对妇人经、带、胎、产各种疾病进行详细论述。篇中处方用药灵活、不囿于常规,妊娠病篇大胆启用妊娠禁用药,充分体现了“有故无殒”的运用;产后病篇针对小腹疼痛这一主症,参详不同具体见证及疼痛性质运用不同方证进行治疗,充分体现了同病异治的思想;《金匮要略》中所创多方均已成为妇科要方,如温经汤、当归芍药散均可一方治多病,充分体现了异病同治的思想,处处透出“知常达变”之意。 相似文献
10.
郝保华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8,21(4):7-9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多次论述到“十二辰”。本文结合古文献及古天文概念,说明“十二辰”不是“十二时辰”,也不是十二时,而是先秦社会对时间空间方位的一种规定制度,有其特定的时间值及方位概念,所谓十二月、十二时、十二建、十二节……皆同此有密切的渊源关系。现在人们熟知的“十二时辰”概念,是东汉后才大量使用的,《黄帝内经》里尚没有关于十二时辰的明确论述。了解这点,对学习“天人合一”以及中医时间理论,了解《黄帝内经》成书年代等,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伤寒杂病论》是对《黄帝内经》的医经思维和《汤液经法》的经方思维继承与融合,其中"伤寒"之名及时间医学的观点均源于《黄帝内经》。但近代部分中医名家否定《伤寒杂病论》序文的真实性,继而否定《伤寒杂病论》与《黄帝内经》的密切关系。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句仗、语法之争;(2)声韵、引文之辨;(3)浑说、详说之论;(4)余、我之论。 相似文献
12.
张新渝教授遵从《黄帝内经》相关理论治疗脾胃病效果显著,本文分别从寒热虚实、阴纳阳化、升降出入、肺为脾散精、土得木而达五个方面进行理论阐释和发挥,总结了张新渝教授的临床经验,并通过实例予以佐证。 相似文献
13.
14.
15.
人面鱼纹彩陶盆属仰韶文化遗物,人面的嘴部由两条交吻的鱼组成,呈"×"形空间,寓意"阴阳在天地间交午"及原始社会以"蜃"为"交换媒介"的"日中为市"的商品交易。"地中"为"阴阳交午"即午月夏至日午时立表测影求得的,脾胃属土,土居中宫,"阳明者午也"的表述说明足阳明胃经具有夏至日午时立杆测影以求"地中"一样的功能,而这个功能也正是胃与"地中"相参的生理基础。其中梁门穴、梁丘穴、伏兔穴与"地中"之一"大梁"相参,天枢穴与测量"地中"的时间"夏至"所在的"气交"时段相参。同时,"阴阳交午"寓意之引申—原始社会"互市"贸易及"日中为市"的商品交换为"脾为之使,胃为之市"之说的来源,其中厉兑穴之命名体现了"日中为市"与五月天地"阴阳交午"的渊源关系。而彩陶盆"×"形空间所在的"唇",与交换媒介作用的"蜃"及表示时间的"辰"本义同源,都有"×"所寓意的"交互"含义。因此可以认为,中医学对于胃及足阳明经生理功能的认识与仰韶文化彩陶盆两条鱼交吻于人头口周彩绘之寓意之间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临床诊断为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2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2例和对照组10例。对照组予以假刺激治疗;治疗组予以真刺激治疗。r TMS治疗方法:频率10 Hz、强度为运动阈值100%、部位为左侧额叶背外侧,刺激时间5 s,间隔25 s,每序列50次脉冲、每天30个序列,共两周。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r TMS治疗后两周)均行MMSE、NPI、DST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MMSE评分、NPI、DS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MMSE评分、NPI、DST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0 Hz r TMS刺激左侧额叶背外侧皮层对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及注意执行有一定的康复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