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主要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呈连续性非节段性分布,多累及直肠、乙状结肠、左半结肠。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样血便、或有便秘、腹胀等消化道症状,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本病属中医"痢疾"、"肠澼"、"泄泻"、"便血"等范畴。一般认为可能与居住环境、感染过敏、自身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以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一种消化道疾病。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更由于本病治愈难度大,且愈后又常易发,并与结肠癌的发病亦存在一定的关系。笔者用乌梅丸加减治疗本病39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乌梅丸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白介素-4(IL-4)和白介素-8(IL-8)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消化科收治的122例患者按半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采用巴柳氮钠口服治疗,观察组62例加用乌梅丸加减治疗。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79.03%、36.67%,总有效率分别为95.16%、78.34%,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IL-4、双歧杆菌和乳酸菌均升高,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大肠杆菌均降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梅丸加减联合西药可明显改善UC患者的临床症状,升高IL-4、双歧杆菌和乳酸菌,降低IL-8、TNF-α和大肠杆菌,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西药。 相似文献
4.
乌梅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粘膜形态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乌梅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时病变结膜粘膜局部形态学变化,为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和乌梅丸组4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3组均采用免疫加局部刺激的方法复制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柳氮磺胺吡啶组及乌梅丸组分别灌胃给柳氮磺胺吡啶(80g/L SASP10mL/kg,每日1次)和乌梅丸小煎剂(每mL含生药2g,14.3mL/kg,每日1次);治疗结束后分别在光镜与电镜下观察各组病变结肠粘膜局部形态学变化。结果 病理切片及超微结构观察显示,经乌梅丸治疗后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病变结肠粘膜明显修复好转,其改善程度优于柳氮磺胺吡啶。结论 乌梅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邹世昌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9(10):652-654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主要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呈连续性非节段性分布,多累及直肠、乙状结肠、左半结肠。目前认为,其发病与免疫、遗传、感染及精神因素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样血便、或有便秘、腹胀等消化道症状,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多年来,许多学者探索应用中医药治疗UC,乌梅丸被广泛运用于UC的临床治疗,现将近年来有关乌梅丸治疗UC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病因病理UC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慢性炎症性肠病。该病难以治愈,常易复发,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难治病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中STAT6的表达。方法 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和乌梅丸组,模型大鼠成功建立后,对照组和模型组以生理盐水3 ml灌胃,美沙拉嗪组用50 mg/ml的美沙拉嗪混悬液50 mg/100 g灌胃,乌梅丸组给予0.515 g/ml的乌梅丸液3ml灌胃,各组均连续给药15 d后,取结肠组织,用RT-PCR法检测组织STAT6的表达。结果 STAT6的表达在对照组中较少,在模型组中表达显著上升(P〈0.05),乌梅丸组和美沙拉嗪组治疗后STAT6在结肠组织中的表达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但乌梅丸组和美沙拉嗪组中STAT6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梅丸可以通过降低结肠组织中STAT6的表达而起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乌梅丸加味内服配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乌梅丸加味内服配合灌肠治疗寒热错杂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4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中药组25例,以乌梅丸加味内服配合灌肠治疗;对照组23例,以柳氮磺胺吡啶(SASP)口服配合栓剂塞肛,观察3个疗程,比较两组总体疗效、对临床严重程度及体温(T)、血红蛋白(Hb)、血沉(ESR)等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 中药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和73.91%,差异无显著性(P>0.05);中药组减轻临床严重程度(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并降低体温(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中药组能升高患者血Hb(P<0.05),对照组无此作用(P>0.05).结论 乌梅丸加味内服配合灌肠治疗寒热错杂型溃疡性结肠炎有较好疗效,并能降低炎症反应,改善患者体质. 相似文献
8.
查阅近年来关于乌梅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研究文献,从乌梅丸的概述、乌梅丸治疗UC的临床研究、乌梅丸治疗UC的实验研究等三方面进行概述,并提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为更好地促进经典名方乌梅丸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欧军华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8(1):61-63
目的观察比较乌梅丸口服、灌肠治疗对寒热错杂证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实验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乌梅丸口服治疗组25例,乌梅丸灌肠治疗组24例,西药对照组19例,进行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结果乌梅丸口服治疗组在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灌肠治疗组在总有效率、症状体征改善、肠镜组织学积分及改善等方面均优于口服治疗组、对照组(P<0.05,P<0.01)。结论乌梅丸对寒热错杂证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灌肠给药途径可提高药效从而发挥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11.
干丽红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14,(8):202-204
目的:分析中医序贯疗法维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80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对照组患者临床主要采用常规西医疗法,对观察组患者临床主要采用中医序贯疗法维持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率为95.0%,对照组的治愈率为62.5%。经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经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为5.0%,对照组的复发率为37.5%,经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医序贯疗法维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显著,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和可行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保留灌肠、穴位敷贴三种疗法联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U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治疗组给予中药内服、保留灌肠、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口服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每日4 g,分4次口服。2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腹痛、腹泻及脓血便消失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复查肠镜,对照组有效率为72.50%,治疗组为97.5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为75.0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药内服、保留灌肠、穴位敷贴三联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主要从口服中药、保留灌肠、中西医结合及其他疗法等4个方面综述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认为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但在本病的规范化治疗及临床科研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4.
陈建科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15,(5)
目的:观察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以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10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口服柳氮磺吡啶治疗,每次1.5~2.0 g,每日3次;观察组给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15 d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浓度,同时观察两组患者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并结合肠镜检查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NF-α和IL-6水平较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但观察组患者下降程度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各种症状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有效率为84.31%,观察组有效率为96.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能够显著抑制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水平,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Protective Effect of Jiechangning (结肠宁)Decoction in Treating Experimental Ulcerative Colitis in Guinea Pigs 下载免费PDF全文
Objective:To study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and mechanism of Jiechangning (结肠宁, JCN)decoction on carrageenan induced experimental ulcerative colitis (UC). Methods: After sensitizing guinea pigs with carrageenan, we established UC animal models by free drinking water containing 2 % acid degraded carrageenan (ADC). JCN decoction was orally administered once a day for 2 weeks after carrageenan treatment. Salicylazosulfapyridine (SASP) and normal saline were given to the other two groups as control. The levels of colon lipid peroxide (LPO), acid phosphatase (ACP)activity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were measured; colitis activity score (CAS) was carried out for assessment of the degree of tissue inflammation and injury; the colonic pathological changes were examined simultaneously with hematoxylin and eosin (HE) and toluidine blue staining used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JCN decoction and SASP. Results:Experimental colitis models resembling human UC were successfully induced. The levels of tissue LPO, ACP activity and the content of tissue TNF-α were markedly increased in the model group as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P<0.01) and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AS. JCN decoction could reverse these changes like SASP. HE staining showed that JCN decoction and SASP could reduce CAS and the degree of tissue injury, toluidine blue staining revealed that mucosa and submucosa red metachromasia pellets in JCN group and SASP group were markedly fewer than those in the model group. Conclusion: JCN decoction is effective in treating experimental UC, which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单用乌梅方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纳入乌梅方加减与单用西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用Cochrane方法评价文献的质量;对疗效(临床疗效、复发率)和不良反应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隐蔽、盲法和意向性分析等方面存在不足,均为低质量文献。与单用西药对比,乌梅方加减的临床疗效的RR值为1.17(95% CI为1.10~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R分别为0.19和0.22。漏斗图分析显示不存在发表偏倚。结论 与单用西药对比,乌梅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更好,复发率更低,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本研究纳入文献的偏倚较多,需要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支持。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复发率高的一种慢性肠道炎性疾病。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佳,副作用小,方法独特。文章就近10年来以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由于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治疗上缺乏特效药物,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在努力探索并尝试可能有效的治疗方法及药物,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少复发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现将近五年来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总结如下,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消疡方灌肠联合美沙拉嗪口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治疗组给予消疡方灌肠联合口服美沙拉嗪治疗,方药组成:黄柏30 g,苍术20 g,黄连20 g,三七粉10 g,白及10 g,延胡索20 g,白头翁15 g,苦参15 g,白蒺藜15 g。对照组给予复方黄柏液灌肠联合口服美沙拉嗪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便血程度、大便性状、形态学、组织学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有效率为73.9%,治疗组有效率为8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便血程度、大便性状、形态学、组织学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的消疡方灌肠联合美沙拉嗪能有效缓解患者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等临床症状,改善大便性质及便血情况,促进肠道黏膜修复,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复发率高的一种慢性肠道炎性疾病。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佳,副作用小,方法独特。文章就近10年来以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