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瘀血系指血液运行不畅,甚至停滞凝聚,或离经之血积于体内.<内经>中有关于"恶血"、"脉不通"、"血泣"等记载,也曾论及其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然首次提出"瘀血"之名者为汉代名医张仲景.在其<金匮要略>许多篇章中详细论述了瘀血证的病因病机及其病证特点,并用活血化瘀诸方治疗与瘀血有关的病证,为后世医家对瘀血理论和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导师崔晓萍教授依据"瘀血阻滞胞宫﹑冲任"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本病机,提出活血化瘀法为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根本大法,并自拟化瘀消异方治疗本病,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刘宝文教授为辽宁省名中医、全国首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从事血液病工作三十五年余,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辨证论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颇丰。刘教授认为该病病因无外乎血热妄行、气不摄血、阴虚火旺、瘀血阻络四方面。病机的关键是热、虚、瘀。主要病机是热扰营血、迫血妄行,或脾气亏虚、气不摄血,或阴虚火旺、灼伤脉络,而致血不循经,血溢脉外。以气阴亏虚为本,热迫血行、血溢脉外、瘀血阻络为标。将其分为血热妄行型、气不摄血型、阴虚火旺型,遵循《血证论》"止血、消瘀、宁血、补虚"治血四法,遣方用药,分别给予紫癜汤、加味四君子汤、滋阴凉血汤治疗,临床疗效显著。临证中总结了四法合参、中西合参、分清部位、补气护脾、牢记化瘀、生活调理等经验,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裴正学主任医师业医40余载,学验俱丰,在治疗过敏性紫癜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方面,有着独到的临床经验.裴教授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多因郁热在里,血热妄行而以清热凉血,补气摄血为大法,兼以活血化瘀则相得益彰.裴老认为过敏性紫癜病机风热伤络、瘀血阻络及脾肾阳虚等方面,治疗宜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健脾温肾为主,随症加减.  相似文献   

5.
探讨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病因病机,瘀血阻滞是本病的重要病机。外因、内因都能导致瘀血,瘀血同时也是新的致病因素,活血化瘀法是本病的重要治法。临床中根据具体病情,分别采用祛风湿活血、行气活血、益气活血、补肾活血法四种具体治法。辨证求因,辨证论治,从实际临床出发,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血不利则为水”出自《金匮要略》,是张仲景提出的一种关于血水之间病理关系的论述。瘀血阻滞是子宫腺肌病的核心病机,湿瘀互结型是其较为多见的临床证型。本文通过探讨血水之间互化互病的关系,以“血不利则为水”为切入点论治湿瘀互结型子宫腺肌病,提出瘀血是子宫腺肌病发病之源,瘀血阻滞进而引发津液运行代谢失常产生病理水湿,水湿停滞又加重瘀血的阻滞,瘀血与水湿互为因果、相互胶结而发病,故治疗应调治津血,可选择祛瘀与除湿并行的血水同治法,为子宫腺肌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现代医学对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和分期分级非常明确。中医虽无此病名,但与"眩晕""头痛""肝风"等病的范畴十分密切,而中医对此病的分期分型至今尚无统一定论,其发生与气郁—血郁—痰湿—痰阻—血瘀—瘀血的病理过程关系十分密切,其"郁"在早期,"瘀"在"郁"后。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分析认为其病机可归于早期气郁—血郁期和中、晚期血瘀—瘀血期。通过对此病进行中西医分期,可以从不同侧面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并进行中西医早期干预有助于高血压病的一级预防,同时通过中西医结合药物疗法对已出现的高血压病可以达到帮助性治疗的目的,并有助于二级预防以防止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中医对干燥综合征的辨治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燥综合征(Sjgren syndrome)是一原因未明、以外分泌腺高度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自身免疫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口眼干燥,可累及任何系统和任何器官.中医学治疗干燥综合征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历代对本病病机的论述主要与燥邪、阴虚、血燥、湿困和瘀血有关.从病因病机的分析和整体调治入手,能有效控制病情,特别是在疾病的早期,可以将中医疗法作为治疗干燥综合征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祖国医学的"血证"、"发斑"等范畴,本文从中医角度出发,结合近10年相关文献资料,就其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治疗进行了归纳,并就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现状及主要用法进行了探讨。从而提出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特色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优势,并针对不足之处作出了剖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柳国斌教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柳教授提出阳虚寒凝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始动病机,而后形成瘀血、脉络闭阻等病理环节,故将本病的病机概括为“寒凝经脉,瘀血阻络”,其提出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为治疗法则,遣方用药注重扶阳,认为机体的阳气充足后,气血得以运行顺畅,瘀血等病理因素随之消散。柳教授强调只有抓住病机才能抓住治疗的关键,在复杂的疾病中找出矛盾所在,才能取得良效。现将柳教授临证经验总结如下,并附验案1则,为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王小云教授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因病机为肾虚为本、肝脾失调、痰湿阻络、血瘀经枯,同时强调情志因素影响。治疗以补肾扶脾为要,理气化痰、疏肝祛瘀为辅,并强调治未病、心身同治法的应用,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王长洪教授认为细菌性肝脓肿热毒内蕴是外因,清热解毒是根本大法,用药宜重剂;正气虚损是内因,益气扶正宜贯穿治疗始终,应用黄芪最为常;气阻血瘀是关键病机,活血化瘀促消散。临证之时,分期论治更具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3.
顽固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与虚、痰、瘀、毒密切相关。其病因病机演变极为复杂,主要表现为阳(气)虚、痰湿、血瘀、热毒等方面。从虚痰瘀毒论治顽固性心力衰竭,可根据其不同证候阶段所表现的阳(气)虚、痰湿、瘀血、热毒的轻重不同进行辨证治疗,从而找出虚—痰—瘀—毒的辨证及治疗规律。在顽固性心力衰竭早期多表现为气虚血瘀,痰浊痹阻;当顽固性心力衰竭形成后,则以瘀阻心脉为主要表现,且易形成痰瘀互结。虚、痰、瘀、毒四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性。气虚血瘀、痰湿壅盛、热毒入络是形成顽固性心力衰竭的重要因素,益气温阳、祛痰利湿、化瘀通络、清热解毒是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14.
丁樱教授认为,湿热伏邪是小儿过敏性紫癜重要的病因之一。湿热病邪潜伏机体,形成本病的"夙根"。同时湿热伏邪易与风热、瘀血等相兼夹,加之湿热困阻日久,损及气阴,最终导致本病的反复与缠绵。所以,为预防本病的反复,急性期应注意清热化湿、疏风凉血;缓解期应加强健脾祛湿,活血滋阴。中医药治疗过敏性紫癜能够有效缩短病程,减少复发,治疗时不应忽视湿热伏邪的存在,在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同时应注意祛除三焦湿热邪气。  相似文献   

1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中医学病机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气不摄血,血溢脉外;瘀血阻滞,新血不生。中医证候呈现脾气亏虚、气血不足、热瘀互结的特征。中医治法为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扶助正气,益气养血;滋阴降火,宁络止血,各证型均配伍益气健脾之中药。ITP从脾论治的临床疗效机制为能调节细胞因子网络平衡,改善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促进巨核细胞分化成熟,保护胃黏膜。  相似文献   

16.
姚春海教授在传统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结合络病学理论,总结皮肤淀粉样变的病位病因病机、临床特点及治则治法方药等内容,创造性地提出了从络病学理论论治皮肤淀粉样变一病的观点和看法,将皮肤淀粉样变发病的病机总结为:外邪侵袭、内有脏腑功能失调或物理摩擦等导致的瘀血阻滞皮肤络脉引起皮肤淀粉样变.治疗以"治病求本""祛瘀通络"为原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并介绍黄平教授从"血痹"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证经验,以更好指导临床实践。[方法]以主症下肢麻木不仁、肢体不温及痿软无力为切入点,通过跟师临证,搜集黄平教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案,以分析其病因病机及用药特点,并列举病案一则加以说明。[结果]黄平教授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符合《金匮要略》中血痹的临床症状,病机上以气虚血瘀、营卫不和为要,且易夹痰、夹湿,治疗上应以益气、和血、通痹为基础,并且灵活运用祛痰除湿之法。所举案例中患者有糖尿病病史多年,以四肢麻木不温、痿软无力为主症,黄平教授认为其属血痹之气虚血瘀之证,治以益气温经、和血通痹,灵活应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结论]黄平教授从血痹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明显,发挥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值得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系统常见的慢性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仍呈增长趋势,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中西医综合治疗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减少急性发作次数。王成祥教授经过多年的临证探索,将本病分为稳定期,急性加重初期与进展期。虚证以气阴两虚多见,痰饮壅肺、瘀阻肺络是COPD的基本病机,痰饮化热是急性加重的病机演变,痰热蕴肺是急性加重期病情的重要转折点。治疗上根据不同的分期,从辛散表邪、温药和饮、痰气并治、解表清里、清热化痰、益气养阴等多个方面为着眼点,全程重视调理气机、活血化瘀、搜邪通络,为临床治疗COPD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过敏性紫癜肾炎87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笔者认为过敏性紫癜肾炎以血瘀为其基本病理,结合临床表现将其分为热壅血阏、阴虎血瘀、气滞血瘀3型辩证施治,采用中医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医药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主要表现为肌衄,其病位可涉及肝、脾、心、肾、肺等脏,病理多责之火、瘀、虚三种,临床分型为热盛破血证,阴虚火旺证,气不摄血证,瘀血内阻证等,本文对其运用中医药治疗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