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医学报》2017,(9):1701-1704
目的:优选CO_2超临界萃取法提取艾叶挥发油的工艺条件,进一步提高艾叶挥发油的得率与品质。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工艺,考察因素为萃取压力(A)、萃取温度(B)、分离压力(C)和分离温度(D),每个因素取3个水平,以挥发油得率和桉油精含量为考察指标,两个指标加权分析,对艾叶挥发油的提取工艺进行筛选。结果:艾叶挥发油最佳提取条件为萃取压力20 m Pa,萃取温度30℃,分离压力8 m Pa,分离温度55℃,平均挥发油得率为1.443%,平均桉油精含量为0.318 mg·g~(-1)。结论:筛选出CO_2超临界萃取法的提取工艺得油率高,桉油精含量也高,综合评价工艺稳定可行,可为实际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正交试验法优化艾叶挥发油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工艺,其中考察因素为提取时间(A)、料液比(B)和浸泡时间(C),每个因素取3个水平,以得油率为考察指标对艾叶挥发油的提取工艺进行优选。结果艾叶挥发油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10、浸泡4 h、提取3 h,平均得油率为0.416%,RSD=2.64%(n=3)。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得油率较高,工艺稳定可行,可为实际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杠香挥发油不同提取方式的优劣及其提取化学成分的异同,为寻找不同应用途径的精油及相关副产品生产提供科学方法和依据.[方法]分别采取水蒸气蒸馏法、二氧化碳(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提取杠香的挥发油,测定提取率,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进行挥发油化学成分对比分析.[结果]CO2超临界法提取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优选人参气雾剂中人参等5味药材的 CO2超临界萃取工艺条件。方法:以丹参酮 IIA 提取率为评价指标,采用 HPLC 测定丹参酮IIA 含量,选取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及萃取时间为考察因素,通过正交试验优选人参气雾剂处方中5味药材的 CO2超临界萃取工艺条件。结果:优选的萃取条件为萃取温度50℃,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时间3小时。结论:优选的挥发油萃取工艺稳定可行,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优选苍夷鼻炎片中挥发油类成分超临界CO2萃取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采用均匀实验设计,以气相色谱法测定萃取物中桉油精的含量,结合萃取物收率,优选最佳的超临界CO2萃取条件,并与水蒸汽蒸馏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超临界CO2萃取最佳工艺为:萃取压力28 MPa,萃取温度35℃,萃取时间3 h。结论: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率高于水蒸气蒸馏法,适用于鼻炎片中挥发性成分的提取。  相似文献   

6.
目的:确定超临界CO2萃取辛夷挥发油的最优工艺,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设计正交试验考察影响萃取效果的因素,并进行方差分析,确定影响因素的最优水平和最优组合。结果:确定了超临界CO2萃取辛夷挥发油的最优工艺条件,挥发油的平均含量为(4.4±0.5)%(n=3)。结论:该法具有提取时间短、总收得率及有效组分含量高、利于保存有效成分等特点,在辛夷的提取及质量研究方面有其独特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安徽产艾叶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安徽产艾叶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超临界CO2法从安徽产艾叶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共分离出48个化学组分,所占比例最高的为蒿醇(10.26%),其次为油酸酰胺(6.51%)、环己酮(5.07%)、(Z)-13-二十二烯酰胺(4.73%)、正二十七烷(3.65%)、植醇(3.61%)、棕榈酰胺(3.38%)、2,7,7三甲基二环[3,1,1]庚-2-烯-6-酮(2.56%)、邻-异丙基苯(2.21%)等,以酮类和醇类居多。结论:安徽产艾叶挥发油成分与其他产地艾叶挥发油成分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8.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及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山香挥发油,用GC-MS分析鉴定其化学成分.从SD法挥发油中分离出50个色谱峰,鉴定其中37个化合物,占总量的95.12%;SFE法挥发油中分离出55个色谱峰,鉴定其中24个化合物,占总量的83.17 %,二者主要成分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确定超临界CO2萃取辛夷挥发油的最优工艺,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设计正交试验考察影响萃取效果的因素,并进行方差分析,确定影响因素的最优水平和最优组合。结果:确定了超临界CO2萃取辛夷挥发油的最优工艺条件,挥发油的平均含量为(4.4±0.5)%(n=3)。结论:该法具有提取时间短、总收得率及有效组分含量高、利于保存有效成分等特点,在辛夷的提取及质量研究方面有其独特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CO_2超临界提取桉树叶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曲面分析法对桉树叶中桉树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得到桉树叶挥发油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75.72℃,提取时间8 h,提取压强402.78 bar,提取率为6.83%。结论:方法简便合理、稳定,可预测性较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超临界CO2萃取金桔中柠檬烯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筛选金桔中柠檬烯的提取工艺,并用GC法对挥发油中的柠檬烯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30℃,萃取压力200 bar,萃取时间4 h,萃取率为16.46 mg/g。结论:采用超临界CO2萃取金桔中柠檬烯,操作简便,收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黄连木嫩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黄连木嫩叶挥发油,对其化学成分采用GC-MS分析.结果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与水蒸气蒸馏法得到的挥发油成分具有一定差异,分别鉴定出18种和24种化学组分.其中8种为相同的主要挥发油成分,如β-月桂烯、D-柠檬烯、1-碘代-十六烷等.结论 两种方法提取的黄连木嫩叶挥发油成分种类存在一定差异,但是主要挥发油成分的提取效果相当,综合考虑需要组分可以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13.
CO2超临界萃取蛇床子中蛇床子素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CO2超临界萃取蛇床子中有效成分蛇床子素的最佳工艺条件,考察各工艺参数对蛇床子素得率的影响。方法以蛇床子素得率和萃取物中蛇床子素的含量为主要指标,采用L9(3^4)正交设计优选CO2超临界萃取的蛇床子素最佳工艺条件。结果CO2超临界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及萃取次数均对蛇床子素提取率有较大影响,以萃取温度为40℃,萃取压力为40MPa,萃取3次,每次1h时,蛇床子素得率最高,达98.63%。结论CO2超临界萃取可用于蛇床子中的有效成分蛇床子素的提取,且工艺条件简单、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利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丁香叶油。方法: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设计,研究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丁香叶油的萃取工艺,并与水蒸汽蒸馏法比较,结果: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丁香叶油的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65℃、萃取压力30mPa、CO2萃取时间3h,萃取率最高达6.0%。结论:工艺稳定、可控、简单,比传统水蒸汽蒸馏法收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优选超临界CO2萃取白芷中香豆素类成分的工艺。方法:以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的总量得率和纯度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夹带剂、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药材粒径、CO2流量、萃取时间等参数的影响,优选白芷中香豆素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结果:优选工艺务件为:以40%的乙醇为夹带剂,夹带剂流量为0.10mL·min^-1,萃取温度为55℃,萃取压力为20MPa,药材粒径为20-80目,CO2流量为2.0L·min^-1,萃取时间为1.5h。该工艺条件下,香豆素的平均得率为0.202%,纯度为18.5%。结论:所得优化工艺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超临界CO2萃取花椒油,并直接采用同轴喷嘴喷雾干燥制备微胶囊。考察了相同的萃取压力、温度、时间和壁材浓度下,壁材流量、CO2流量和干燥温度对包埋率的影响,对不同干燥条件下获得的微胶囊形态的电镜扫描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花椒油微胶囊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壁材进样量为1mL/min,CO2气体流量为2 L/min,进风温度为80℃。在此基础上得到的微胶囊包埋率达57.8%,相对包埋率达77.4%。  相似文献   

17.
目的:优化独活中总香豆素的超临界CO2提取工艺并简单纯化提取液。方法:以提取率和浸膏中总香豆素的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考察超临界CO2萃取过程中,温度、压力、时间和夹带剂对提取率和含量的影响,确定最优提取工艺。采用干燥法和水萃取法对提取浸膏进行简单纯化处理。结果:综合比较,最优提取工艺为: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4 h。在此条件下,浸膏中总香豆素含量达42.43%,提取率达81.49%。浸膏经干燥处理,总香豆素含量提高到52.35%。用水萃取法,当水温为90℃时,含量可达到54.55%。结论: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是独活中总香豆素提取的一种高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的应用关键及超临界CO2萃取工业化装置的萃取釜、自动控制系统、换热系统、安全系统、在线检测等的设计与制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