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龙葵清肝汤配合西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龙葵清肝汤配合干扰素、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 将确诊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住院患者共1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80例.对照组用干扰素、拉米夫定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龙葵清肝汤治疗.评价龙葵清肝汤配合干扰素、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乙肝病毒标志物及肝功能复常率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龙葵清肝汤配合干扰素、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纯使用干扰素、拉米夫定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胸腺肽联合干扰素治疗对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8例对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成3组,胸腺肽组、干扰素组及联合治疗组,观察3组治疗6个月至1年后血清HBeAg/抗HBe转换率,血HBVDNA的阴转率及治疗6个月后随访半年的HBVDNA的阳转率.结果 治疗6个月至1年后联合组的血清HBeAg/抗HBe转换率、HBVDNA的阴转率,YMDD变异复常率均高于单用胸腺肽组、干扰素组,随访半年的HBVDNA的阳转反跳率、谷丙转氨酶复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胸腺肽联合干扰素对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效果较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胸腺肽α1(迈普新)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7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100mg口服,每H1次,疗程12个月,同时口服葡醛内酯(肝泰乐)、肌苷片等。联合组在上述基础上采用迈普新1.6mg皮下注射,每周2次,共用6个月。结果治疗6个月、12个月及停药后观察6个月,两组AL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无显著性差异,但在HBeAg转阴率及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方面,联合组在治疗12个月及随访6个月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腺肽α1(迈普新)联合拉米夫定可提高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熊欲晓 《基层医学论坛》2013,(23):3053-3054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我院诊治6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恩替卡韦治疗)和观察组(拉米夫定治疗),每组各30例。治疗12个月,对2组临床疗效、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完全应答率、AL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拉米夫定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袁勇 《医学综述》2011,17(20):3196-3197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序贯疗法失败后,如何联合选择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方法筛选125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在序贯疗法失败后,分为两组,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A组),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B组)进行治疗,以病毒学应答、血清学应答和生化学应答为主要观察指标来评价疗效。结果在慢性乙型肝炎序贯疗法失败后,治疗后B组HBV-DNA水平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12,P<0.01)。B组临床疗效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c=2.36,P<0.01)。结论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的疗效优于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联合胸腺肽治疗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患者同时使用胸腺肽α1和拉米夫定6个月,随后单用拉米夫定6个月;对照组30例,仅给予拉米夫定12个月。动态观查患者血清HBV DNA和肝功能变化及YMDD变异。结果:全部患者完成12个月治疗,治疗组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YMDD变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拉米夫定单独或联合胸腺肽α1,均具有抑制乙型肝炎病毒作用,联合用药有改善肝功,且有提高HBV DNA阴转率及减少YMDD变异率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文彬  王平 《中原医刊》2003,30(4):1-2
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大剂量胸腺肽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按诊断标准选择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00例,随机分为干扰素联合大剂量胸腺肽治疗组(50例)和干扰素对照组(5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转氨酶及HBeAg、HBVDNA的变化。结果:干扰素联合大剂量胸腺肽治疗组的转氨酶复常率,HBeAg及HBVDNA阴转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剂量胸腺肽能促进HBeAg的阴转,抑制HBV的复制,提高细胞免疫应答能力;干扰素联合大剂量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有较好的疗效,且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拟方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方剂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学指标及肝纤维化血清学标志物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肝功能、乙肝病毒学标志物及肝纤维化血清学标志物均明显好转(P<0.05,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自拟方剂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疗效可靠,同时能够获得更高的病毒学指标转阴率,且肝功能恢复相对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观察拉米夫定及普通干扰素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科2005年10月—2007年9月来门诊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根据患者意愿随机分为2个组,试验组56例,采用拉米夫定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普通干扰素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1年后复查肝功,用HBeAg转阴率和HBsAg转阴率作为评定疗效的指标。结果采用拉米夫定治疗的试验组HBeAg转阴率和HBsAg转阴率均低于用普通干扰素治疗的对照组。结论采用普通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HBeAg转阴率和HBsAg转阴率都高,故提倡在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时使用普通干扰素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干扰素与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应答停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 3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联合组)接受干扰素与拉米夫定联合治疗,干扰素5 MU,每周3次肌肉注射,8周后加用拉米夫定100 mg/d顿服,α干扰素治疗1年后停用,拉米夫定坚持服药.对照组39例拉米夫定100 mg/d顿服.疗程:两组病毒无耐药变异者,拉米夫定坚持服药.结果 联合组9个月、12个月及随访6个月HBV DNA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LT复常率无显著性(P>0.05).结论 联合应用干扰素与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应答停药后复发患者较单用拉米夫定疗效好,是可行的联合抗病毒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朱锦宏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2):73-74,76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住院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72例,随机分为联合组(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和对照组(单独应用阿德福韦酯)各36例.比较两组治疗12个月后的应答率、YMDD变异率、ALT复常率、HBeAg转阴率、HBV—DNA转阴率,并观察用药的安全性。结果联合组的完全应答率达52.8%(19/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8%(10/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ALT复常率为52.8%(19/36),而联合组治疗12个月后ALT复常率为83.3%(30/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12个月后,对照组出现YMDD变异共7例,YMDD变异率为19.4%(7/36),而联合组出现YMDD变异共2例,YMDD变异率为5.6%(2/36),联合组的YMDD变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12个月后,对照组HBV—DNA转阴率,联合组HBV—DNA转阴率为61.1%(22/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12个月后,联合组HBeAg转阴率为50.0%(18/36),而对照组HBeAg转阴率为16.7%(6/3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优于单独应用阿德福韦酯的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提高HBV—DNA及HBeAg转阴率。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拉米夫定联合白细胞介素2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闫涛  季伟  杜宁  赵鸿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7):1056-1058,1061
目的评价拉米夫定联合白细胞介素2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97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拉米米夫定联合白细胞介素2)和对照组(单用拉米夫定).拉米夫定疗程至少12个月.观察组联合白细胞介素2,时间为6个月.其中,观察组50例,对照组47例,观察期24个月.结果 6个月时,观察组与对照组ALT的复常率分别为82.0%和68.1%(P>0.05);12个月时分别为90.0%和70.2%(P<0.05).6个月时两组HBeAg阴转率、HBeAg/抗HBe的血清转换率和HBV DNA阴转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12个月时,两组HBeAg阴转率和HBeAg/抗HBe的血清转换率差异仍无显著性(P>0.05),但观察组HBV DNA阴转率(92.0%)显著高于对照组(70.2%)(P<0.05).至24个月时,观察组患者血清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均<0.05).用药12个月、24个月时两组HBV YMDD阳性率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白细胞介素2治疗CHB安全有效,优于单用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96例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护肝及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口服拉米夫定治疗,观察组应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疗程均为1年。结果:治疗1年后,观察组HBV DNA阴转率为81.3%,对照组HBV DNA阴转率为60.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为52.1%,对照组为27.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1年后,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ALT复常率分别为95.8%和93.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BV YMDD变异率为2.1%,明显低于对照组14.6%,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无一例患者死亡,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肝肝硬化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用拉米夫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就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1a的疗效、HBV DNA P基因变异特点及编码的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加以研究.方法 提取HBV DNA后,经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PCR产物自动测序.总结拉米夫定的疗效、P基因变异出现的时间,用SAS软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用DNA STAR软件的CLUSTAL V方法对HBV DNA P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差异、变异类型进行分析.用DNAclub、DNAsis 软件分析出现P基因变异前后所编码的蛋白质的二级结构的差异.结果 按照ALT水平分组,各组间促进ALT正常化没有明显差异.在治疗后6个月血清标本中未发现YMDD变异,在治疗后12个月血清标本中发现2例YMDD变异.在对照组中发现了1例L528M变异;在治疗后12个月发现了2例YVDD变异,还发现了2例只有L528M的变异.在发生变异后,YMDD的转角结构变为折叠,L528M的转角结构没变.结论 1a的拉米夫定治疗可以有效抑制HBV DNA的复制.YMDD变异发生在拉米夫定治疗6个月之后,L528M变异可单独在体内存在,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携带者可发生L528M变异.发生YMDD变异的P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二级结构由转角变为折叠.L528M变异不影响蛋白质二级结构.  相似文献   

15.
拉米夫定治疗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敏  高文军  高齐明  冯健华  魏环 《广东医学》2006,27(8):1127-1128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对32例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拉米夫定治疗,4l例患者用护肝药作对照,疗程2年以上,疗效评估包括肝功能和HBV复制指标。结果拉米夫定治疗24个月后,肝功能的复常率明显优于护肝治疗组(84.3%对58.54%,P〈0.05),HBV DNA转阴率显著优于护肝治疗组(81.25%对14.63%,P〈0.01)。拉米夫定治疗9个月开始出现YMDD变异,24个月时YMDD变异率为15.63%,YMDD变异后2例肝功能再次出现异常。护肝治疗组3个月后,随着疗程的延长肝功能的复常率无明显增加。结论拉米夫定对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出现变异耐药后需要更换其他抗病毒药物。护肝治疗3个月无效者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对B、C基因型乙型肝炎(乙肝)患者治疗作用。方法观察未用、使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随时间延长血清病毒标志物HBV DNA水平、HBeAg血清转换率及随拉米夫定疗程延长乙肝病毒聚合酶及转录酶区酪氨酸-蛋氨酸-门冬氨酸-门冬氨酸基序(HBV YMDD)耐药变异率等的变化,对比分析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对B、C基因型乙肝患者的病毒抑制效应。结果(1)未用拉米夫定治疗的乙肝患者, B基因型者HBV DNA水平低于C基因型者,而自发HBeAg血清转换率高于C基因型者。(2)使用拉米夫定治疗的乙肝患者,B、C基因型者之间HBV DNA水平、HBeAg血清转换率及YMDD变异率没有明显差异。(3) B、C基因型患者均随拉米夫定疗程延长HBV DNA水平下降,HBeAg血清转换率增加,但YMDD变异率也增加。结论(1)未用拉米夫定治疗的自然状况下C基因型乙肝患者携带的乙肝病毒复制能力强于B基因型患者者且不易清除。(2)使用拉米夫定疗程相同时B、C基因型患者之间拉米夫定的病毒抑制效应及HBV YMDD耐药变异率相似。(3)C基因型HBV感染的乙肝患者及早使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以及YMDD变异对临床的影响。方法;这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始于1996年。429例HBsAg、HbeAg和HBV DNA阳性病人进行本研究。病人以3:1的比例随机接受拉米夫定(100毫克/日,n=322)或安慰剂(n=107)治疗12周。随后所有病人接受拉米夫定开放治疗,每4周随访一次,共104周。结果:治疗一年后72.7%病人(285/392)持续HBV DNA阴转。除外YMDD变异病人,病毒DNA在第二年持续受到抑制。YMDD变异病人血清HBV DNA的平均水平上升至86Meq/ml(bDNA分析),但远低于年持续受到抑制。拉米夫定治疗可促进HbeAg消失和HbeAg/抗-Hbe血清转换,二均与治疗前ALT水平和治疗时间有关。第二年HbeAg消失率在治疗前ALT水平高于正常一倍的病人中26.8%,在治疗前ALT水平高于正常二倍、五倍的病人中分别为35.6%和55.6%。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17.4%、22.2%,33.3%。二年后,50.3%治疗前ALT异常的病人ALT保持正常。83%治疗前ALT正常的病人仍保持正常。YMDD变异发生率为49.7%。其血清HBV DNA中位数水平轻度升高至86Meq/ml,其中15%病人ALT高于治疗前水平。4例病人临床症状出现反复停药后恢复。拉米夫定的不良反应为轻、中度,仅二例病人报告出现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Telbivudine,one of the five nucleos(t)ide antiviral drugs,was reported to be superior to lamivudine in a better biochemical,virological,and histological response for treatment-naive patients in the GLOBE trial.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antiviral potency,viral resistance,and the significance of early response for long-term telbivudine treatment.Methods We recruited 161 patients of chronic hepatitis B (CHB) on telbivudine between January 2009 and September 2011 in Macau,China.The serum hepatitis B virus DNA levels,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 seroconversion,alanine aminotransferese (ALT) normalization,and viral resistance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median age and follow-up duration were 48 years and 16.9 months.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at least 6 months,while data were collected for 132,120,95,and 53 patients at 12,24,48,and 96 weeks respectively.The cumulative HBeAg seroconversion rate was 20.8% and only three patients (1.9%) presented with telbivudine low level resistance.The ALT normalization rates were 76.9% at 48 weeks and 77.6% at 96 weeks.Undetectable HBV DNA was achieved by 1.8%,31.6%,60%,and 74.1% in HBeAg positive patients and 29.3%,60.3%,84%,and 84.6% in HBeAg negative patients at each time point.Week 12 HBV DNA level <1000 copies/ml (<200 IU/ml) was a better predictor of viral suppression at 2-year follow-up (P=-0.001,OR=27.00) than undetectable HBV DNA level at week 24 (P=0.120,OR=4.81).Conclusions Two-year telbivudine treatment yielded high rates of viral suppression and ALT normalization.Serum HBV DNA level at week 12 is a superior predictor for long-term viral suppression.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初治、单一使用替比夫定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48周的临床疗效和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基线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杭州市西溪医院和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门诊初治、单一使用替比夫定治疗的122例CHB患者,HBeAg阳性组97例和HBeAg阴性组25例,给予口服替比夫定600mg,1次/天,连续治疗48周,观察患者基线水平及治疗12、24、48周时HBV-DNA阴转(<lg3拷贝/毫升)率、ALT复常(≤1.0×ULN)率、HBeAg血清转阴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以97例HBeAg阳性组治疗48周时HBeAg血清学转换与否分为转换组和未转换组,比较两组基线ALT水平、HBVDNA和HBeAg定量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122例CHB患者12、24和48周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60.7%、78.7%、88.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分别为59.0%、80.3%、87.7%,97例HBeAg阳性组患者12、24和48周时HBeAg血清转阴率分别为17.5%、23.7%、32.0%,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12.7%、15.5%、30.9%.HBeAg血清学转换组基线ALT水平449.73 ±431.91U/L高于未转换组253.19±306.30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2),基线性别、年龄、HBVDNA和HBeAg定量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替比夫定治疗48周具有较高的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Ag转阴率和血清学转换率;较高的基线ALT水平是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和苦参素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P基因(YMDD)变异的影响。方法:将6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例分为苦参素组、拉米夫定组和联合治疗组3组,每组20例。苦参素组口服苦参素胶囊,拉米夫定组口服拉米夫定,联合治疗组口服苦参素胶囊和拉米夫定,疗程为12个月。治疗结束后,分别检测血清HBeAg、抗-HBe、HBV DNA和基因YMDD变异。结果:在治疗12个月时,联合治疗组HBeAg、抗-HBe转换率及HBV DNA转阴率优于苦参素组和拉米夫定组,YMDD变异率较苦参组和拉米夫定组低,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各指标苦参组和拉米夫定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素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并可减少YMDD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