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动态血糖监测以每5 min的间隔连续检测受试者血糖水平的漂移变化,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评估受试者的糖代谢状况.目的探讨正常人及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漂移变化的差异.设计以患者和正常人为观察对象,病例-对照的验证性实验.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病房及门诊.对象选择2002-12/2004-07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住院及门诊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47例,均未接受干预(饮食、运动及药物等)治疗.排除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正常人组为同期本院健康志愿体检者43例,本组成员无糖尿病家族史,除外空腹血糖受损及糖耐量受损;血脂及肝、肾功能检测无异常;血压均在正常范围内.两组参与者均知情同意.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43例正常人及47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连续(71±10)h的血糖监测,动态血糖监测数值(846±122)个.主要观察指标动态监测两组受试者的平均血糖水平、日内血糖最高值及最低值、血糖漂移幅度、餐前及餐后的平均血糖值,血糖漂移所占的日内时间百分比.结果按意向处理,两组受试对象均完成测试,全部纳入结果分析.①正常人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漂移趋势2型糖尿病组平均血糖水平[(12.2±2.6)mmol/L]、日内血糖最高值[(18.5±2.7)mmol/L]、日内血糖漂移最大幅度[(11.2±2.8)mmol/L]均高于正常人组[上述指标分别为(5.3±0.5),(7.8±1.4),(7.8±1.4)mmol/L],差异均有显著性(t=16.68,23.04,15.14;P均<0.001).②血糖漂移所占的日内时间百分比正常人组血糖漂移于2.8~7.8mmol/L所占的日内时间百分比为99%(87%~100%);2型糖尿病组血糖>7.8 mmol/L及>11.1 mmol/L的时间百分比分别为95%(28%~100%)和62%(6%~100%).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较正常人漂移于较高水平,漂移幅度增大,动态血糖监测有助于更为详细地评估正常人及糖尿病患者血糖漂移变化的趋势及特征.  相似文献   

2.
正常人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漂移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正常人及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漂移变化的差异,为糖尿病患者的一级康复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对43例正常人及47例新诊断、未经干预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连续(71&;#177;10)h的血糖监测。结果:正常人组与2型糖尿病组在平均血糖水平[(5.3&;#177;0.5)mmol/L比(12.2&;#177;2.6)mmol/L],日内血糖最高值【(7.8&;#177;1.4)mmol/L比(18.5&;#177;2.7)mmol/L】,日内血糖漂移最大幅度[(3.9&;#177;1.6)mmol/L比(11.2&;#177;2.8)mmol/L],两组餐前及餐后的平均血糖值之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lt;0.001)。正常人组血糖漂移于2.8~7.8mmol/L所占的日内时间百分比为99%(87%~100%);而2型糖尿病组血糖&;gt;7.8mmol/L及11.1mmol/L的时间百分比分别为95%(28%~100%)和62%(6%~100%)。CGMS观测值与血浆葡萄糖值及指端毛细血管血糖值均呈显著正相关(r=0.93,r=0.95,P均&;lt;0.001)。结论:动态血糖监测能更为详细地显示正常人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漂移变化,对糖尿病的防治及康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常人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漂移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常人及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漂移变化的差异,为糖尿病患者的一级康复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glucosemonitoringsystem,CGMS)对43例正常人及47例新诊断、未经干预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连续(71±10)h的血糖监测。结果:正常人组与2型糖尿病组在平均血糖水平犤(5.3±0.5)mmol/L比(12.2±2.6)mmol/L犦,日内血糖最高值犤(7.8±1.4)mmol/L比(18.5±2.7)mmol/L犦,日内血糖漂移最大幅度犤(3.9±1.6)mmol/L比(11.2±2.8)mmol/L犦,两组餐前及餐后的平均血糖值之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正常人组血糖漂移于2.8~7.8mmol/L所占的日内时间百分比为99%(87%~100%);而2型糖尿病组血糖>7.8mmol/L及11.1mmol/L的时间百分比分别为95%(28%~100%)和62%(6%~100%)。CGMS观测值与血浆葡萄糖值及指端毛细血管血糖值均呈显著正相关(r=0.93,r=0.95,P均<0.001)。结论:动态血糖监测能更为详细地显示正常人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漂移变化,对糖尿病的防治及康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运动疗法干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应用运动疗法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04-02/06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40例,均自愿参加观察。对40例患者进行运动治疗,包括热身活动、运动锻炼和放松运动3个部分。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有无并发症来决定其运动强度、运动方式。运动时要遵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密切观察患者运动时的反应,运动频率5~7次/周,每周至少3次。分别于运动前和运动后第2,4,6,8周,检测患者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结果: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4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运动前及运动后患者血糖水平的比较:运动后第2周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水平均显著低于运动前[(6.35&;#177;0.48,7.01&;#177;0.67)mmol/L,(6.40&;#177;0.53,11.98&;#177;1.24)mmol/L(F=2.76,P〈0.01)1,运动后第4周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后第2周[(5.72&;#177;0.39)mmol/L(F=6.58,P〈0.05)]。②运动前及运动后患者血脂水平的比较:运动后第2周患者的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均显著低于运动前[(5.01&;#177;1.02),(6.63&;#177;1.52)mmol/L;(1.48&;#177;0.32),(1.82&;#177;0.48)mmol/L(F=3.21,P〈0.01)1,运动后第4周患者的总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运动后第2周[(4.82&;#177;0.72)mmol/L(F=2.25,P〈0.05)]。结论:运动疗法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是糖尿病患者长期综合治疗方法之一,长期使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2型糖尿病血糖水平与血清游离脂肪酸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的研究表明 :2型糖尿病的发生要经历胰岛素抵抗、代谢性高胰岛素血症、β细胞分泌功能减退和肝脏葡萄糖产生增多的自然转归过程。FFA与胰岛素抵抗和 β细胞分泌功能均有关系 ,我们观察了血糖水平与游离脂肪酸的相关性 ,及治疗使血糖控制良好后 FFA的水平 ,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12型糖尿病组 4 5例 ,以 1985年 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及推荐分型标准 ,选择本院 2 0 0 2 - 0 5~ 2 0 0 3- 0 3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 2 8例 ,女 17例 ,年龄 39~ 73岁 ,平均 5 6 .5岁± 7.2岁 ,病程 1~ 15 a。 2对照组 30例 ,…  相似文献   

6.
血脂代谢紊乱为 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对体重指数无明显差异的 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血脂多项指标进行分组观察 ,探讨持续高血糖对患者血脂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本组 150例 ,符合WHO 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 ,平均年龄 (52± 8)岁 ,男 6 3人 ,女 87人 ,病程 15d至2 0余年 ,病情单用饮食或口服降糖药物控制。  [作者简介 ] 吴婉清 (196 5 - ) ,女 ,广东省潮州人 ,主治医师 ,主要从事内分泌专业临床医疗工作。  [收稿日期 ]  2 0 0 0 - 12 - 2 01.2 观察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空腹血糖(FBG)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吸烟对 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的影响。方法用临床化学分析仪测定 2型糖尿病患者吸烟组 (n =1 2 8)与非吸烟组 (n =1 2 0 ,对照组 )的血糖和氨基果糖 (FA) ,放射免疫法测血清胰岛素 ,用稳态模型分析法 (HOMA)评价胰岛素抵抗 (IR)。结果吸烟组与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 (FPG)水平分别为 (1 0 .0 6± 3.2 6 )mmol/L和 (9.5 0± 3.34)mmol/L(P >0 .0 5 ) ;餐后 2h血糖 (2hPG)分别为 (1 5 .97± 5 .0 0 )mmol/L和 (1 4 .6 4± 4 .71 )mmol/L(P <0 .0 5 ) ;葡萄糖曲线下面积 (AUCglu)分别为 (2 9.2 5± 1 0 .2 2 )mmol/ (L·h)和 (2 5 .1 0± 8.82 )mmol/ (L·h) (P <0 .0 1 ) ;FA分别为 (2 .82± 0 .90 )mmol/L和 (2 .5 0± 0 .75 )mmol/L(P<0 .0 5 ) ;HOMA IR分别为 4 .88± 2 .2 0和 4 .2 1± 1 .83(P <0 .0 5 )。结论吸烟对 2型糖尿病患者的 2hPG、AUCglu和FA均有显著影响 ,可能与其导致的IR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8.
瞿玮  孟萍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4):213-215
背景: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在2型糖尿病发病及血糖控制中起重要作用。目的:探讨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对血糖代谢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临床心理咨询中心和内分泌科。对象:选择1999-10/2000-11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内分泌科病房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43例,均自愿参加观察。男24例,女19例,年龄(51&;#177;9)岁。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3例,对照组20例。方法:观察组除糖尿病常规药物治疗外,辅以抗抑郁及抗焦虑剂治疗,帕罗西汀20mg每天早餐后顿服,阿普唑仑0.4mg每天中午及晚睡前各1次。对照组仅进行糖尿病常规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用Zung氏抑郁及焦虑自评量表自评其抑郁及焦虑评分。Zung氏抑郁、焦虑自评量表标准分分别≥50为有抑郁、焦虑症状。以抑郁、焦虑量表减分率作为情绪改善的标准。减分率50%~100%为显效,25%~49%为有效,〈25%为无效。减分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后评分&;#215;100%。分别测定治疗前、治疗4周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同时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0,20,30天时测3餐前、后1h血糖(6次/d),血糖下降率:(治疗前血糖-治疗后血糖)/治疗前血糖。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抑郁、焦虑评分、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②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糖下降率。结果:观察过程中脱落6例,其中观察组脱落5例,主要原因是经济压力、不能耐受帕罗西汀药物副作用及担心服用精神药物成瘾;对照组1例,原因是失访。最终完成观察37例,观察组18例,对照组19例。①抑郁、焦虑评分比较:治疗4周后观察组较治疗前显著下降[(41.05&;#177;7.05,41.88&;#177;10.57);(59.80&;#177;10.24,55.03&;#177;8.31),(t=2.41,2.21,P〈0.05)]。②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及血糖下降率比较:治疗4周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低于对照组(t=2.11,2.98,P〈0.05&;#177;0.01),而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下降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t=2.94,2.93,P〈0.01)。③糖化血红蛋白比较:治疗4周后观察组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呈显著降低[(8.2&;#177;2.0)%,(9.1&;#177;1.9)%,(t=2.14,P〈0.05)]。结论:抗抑郁及焦虑药物的使用不仅能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而且显著改善糖代谢。其原因可能与抗抑郁、焦虑药物增加患者对糖尿病药物的依从性,减少负性情绪带来的胰岛素抵抗现象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24h动态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胰岛β细胞功能、特点及其关系。方法:将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35例、正常人群30例分成初诊组、正常组,查空腹血糖、24h动态血糖及胰岛素,采用稳态模式评估法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msment,F/OMA-IR)及胰岛β细胞基础分泌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HOMA-β cell);采用糖负荷30min净增胰岛素/30min净增葡萄糖(ΔI30/ΔG30)评价早期胰岛素分泌功能。结果:初诊组患者空腹血糖(11.4&;#177;2.2)mmol/L、24h平均血糖(15.5&;#177;3.6)mmol/L、餐后1h血糖(17.3&;#177;3.1)mmol/L、餐后2h血糖(16.6&;#177;3.2)mmol/L、餐后3h血糖(13.6&;#177;3.5)mmol/L、糖化血红蛋白(9.7&;#177;1.1)%均比正常组高(t=3.524—3.535,P&;lt;0.01)。初诊组患者HOMA-β cell(92.4&;#177;22.4),△I30/△G30(23.9&;#177;6.3);均比正常组低(t=2.826。2.835,P&;lt;0.05)。初诊组患者HOMA-IR(8.4&;#177;1.3);均比正常组高(t=2.837,P&;lt;0.05)。当平均血糖值超过11.1mmol/L,患者HOMA-β cell及△I30/△G30明显下降;但患者HOMA-IR却变化不大。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24h平均血糖、餐后2h血糖高;全程持续高血糖是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特点,2型糖尿病胰岛B细胞功能受损的在初诊患者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了解老年发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以期为老年糖尿病预防及早期康复措施的介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0—06/2004—06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门诊及内分泌科、老年科住院治疗的中年糖尿病患者111例(中年组),男69例,女42例。同期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老年门诊及老年科住院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72例(老年组)。男41例。女30例。测定两组患者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各点血糖、胰岛素等指标,计算各项胰岛素抵抗指数及β细胞功能指数。并将年龄与各项指标作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①老年组患者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0,30,60。120min血糖值【(7.6&;#177;2.9),(11.8&;#177;3.5)。(15.4&;#177;4.4),(15.5&;#177;5.1)mmol/L】均低于中年组【(8.7&;#177;3.1)。(14.1&;#177;3.7)。(17.4&;#177;3.9).(17.0&;#177;4.2)mmol/L】【t=2.225—3.270,P&;lt;0.05~0.01);老年组患者120,180min胰岛素水平均高于中年组(t=3.114,t=2.005,P&;lt;0.05)。老年组糖负荷后30min胰岛素增值与血糖增值的比值高于中年组(t=2.42,P&;lt;0.05)。②在老年2型糖尿病组中,年龄与稳态模式评估法评估β细胞功能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314,P&;lt;0.01),与其余指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老年发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与中年发病者相比,具有相对较高的β细胞功能水平。  相似文献   

11.
余芳  朱惠平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11):2106-210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BG)波动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长期随访的T2DM患者,根据彩超测定结果将病例分为颈动脉IMT增厚组(A组,IMT≥0.9mm)和颈动脉IMT正常组(B组,IMT〈0.9mm),测量各组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素(FINs)及餐后2h胰岛素(2hiNS)、空腹及餐后2hC肽、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采用自我血糖监测(SMBG)方式记录检测结果,共24周。【结果】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三餐后血糖(PBG)水平、空腹平均血糖标准差(SDBG)、餐后SDBG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线性相关分析显示,IMT(转换后)与年龄、TC、TG、SBP、DBP、FBG、早餐后2hPBG、午餐后2hPBG、晚餐后午餐后2hPBG、空腹SDBG、餐后SDBG的线性相关关系显著(P〈0.05),与性别、病程(转换后)、BMI、HbAlc(转换后)、HDL、LDL、FINS、2hFINS、空腹C肽、餐后2hC肽的相关关系不显著(P〉0.05)。偏相关分析显示IMT(转换后)与TC、TG、SBP、FBG、早餐后2hPBG、午餐后2hPBG、晚餐后午餐后2hPBG、空腹sDBG、餐后sDBG的相关关系显著(P〈0.05),与DBP的相关关系不显著(P〉0.05)。以IMT(转换后)为因变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餐后sDBG、TC依次进入方程。【结论】血糖波动,尤其是餐后血糖波动与T2DM患者颈动脉IMT厚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糖尿病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方法选择从未接受系统糖尿病健康教育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时其在系统健康教育前后空腹、餐后2h血糖水平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教育后患者空腹及餐后2h血糖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系统健康教育可以显著提高他们对疾病的认识水平,更好地进行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13.
2型糖尿病患者的认知功能与餐后血糖及病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调查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表现,寻找其规律性。方法:2002-02/2003-02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门诊就诊和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37例。符合标准2型糖尿病患者95例,95例患者均接受了中国韦氏成人智测量表(wAIS-RC)评估,并与正常人常模数据进行对照。结果:95例2型糖尿病患者知识(17.3&;#177;5.1),算术(6.8&;#177;2.6),相似性(12.5&;#177;4.8),词汇(51.6&;#177;18.3),图形排列(16.4&;#177;5.9)测验得分明显低于正常人常模(t=2.241~3.176,P&;lt;0.05~0.01)。餐后血糖高(≥11.0mmol/L)患者的知识、算术、相似性、数字广度、词汇、图形排列等分量表评分明显低于餐后血糖正常或偏高(≥7.8mmol/L,&;lt;11.1mmol/L)患者(t=2.131~3.182,P均&;lt;0.05)。病程长的患者知识、领悟、算术、相似性、词汇、图形排列等分测验值明显低于病程短的患者(t=2.143~3.251,P均&;lt;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常有认知功能障碍表现,该认知功能障碍特征与患者的病程和餐后血糖浓度相关。  相似文献   

14.
运动结合心理疗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运动结合心理疗法治疗前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03-01/2004-12在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二分院内分泌代谢病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均知情同意.按入院顺序分为2组,实验组90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治疗,即药物治疗加饮食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运动疗法和心理疗法.[1]运动疗法:将散步、医疗步行、慢跑有机结合作为常规项目.散步速度缓慢、全身放松,10~30 min/次;医疗步行按计划逐渐延长距离、提高步行速度以后可加入爬坡或登阶运动.每日或隔日进行1次;慢跑以有轻度气促,尚能交谈为宜.从5min开始,逐渐延长持续时间.[2]心理疗法:放松训练20 min/次,1次/d;支持性心理疗法为心理健康教育,32次/周,30~45 min/次;音乐治疗20~30 min/次,1次/d.以上治疗4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治疗前检测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24 h尿糖定量,治疗后每周检测1次.治疗前后及治疗2个疗程后检测患者各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为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空腹血糖<7.2 mmol/L,餐后2 h血糖<8.3 mmol/L,24 h尿糖定量<10.8 g或血糖24 h尿糖定量较治疗前下降30%以上.有效: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空腹血糖<8.3 mmol/L,餐后2 h血糖<10.0 mmol/L,24 h尿糖定量<25.8 g或血糖24 h尿糖定量较治疗前下降10%以上.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血糖、尿糖下降未达到上述指标.结果:15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1]两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空腹血糖水平的比较:实验组高于对照组[(6.99&;#177;1.35,6.67&;#177;0.58)mmol/L,(t=1.963,P<0.05)].[2]两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24 h尿糖定量的比较: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0.62&;#177;0.31,1.02&;#177;0.49)g,(t=3.298,P<0.01)].[3]两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比较: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6.69&;#177;0.96)%,(7.15&;#177;0.82)%(t=2.580,P<0.01)].[4]两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的有效率比较: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98%,76%(χ^2=9.21,P<0.01)].结论:运动结合心理疗法是现代医学治疗糖尿病的进一步完善,该疗法体现出的良好的血糖控制作用,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常规疗法.  相似文献   

15.
背景: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易出现异常改变,但规律尚未明确。目的:从中医证型角度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改变的病理生理特征。设计:病例一对照,对比观察。单位: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内分泌科。对象:选择2003—04/2004-04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内分泌科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103例,男55例,女48例。按中医证型将患者分为3组:阴虚热盛证组32例、气阴两虚证组36例、阴阳两虚证组35例。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者30人为对照组,男16人,女14人。纳人对象均对实验目的知情同意。方法:①采用双能X线吸收骨矿含量测定仪测定各组对象第14腰椎正位和总体髋部及左侧髋部股骨颈的骨密度。②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骨钙素。③采用比色法测定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水平。④计量和计数资料差异比较分别采用g检验和x^2检验。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对象第1~4腰椎和总体髋部及左侧髋部股骨颈骨密度。②各组对象骨质疏松患病率比较。⑧各组对象血清骨钙素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水平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103例和健康体检者30人均进人结果分析。①第1-4腰椎和总体髋部及髋部股骨颈骨密度:阴虚热盛证组、气阴两虚证组、对照组均明显高于阴阳两虚证组(P〈0.05-4).01)。②骨质疏松发生率:阴虚热盛证组、气阴两虚证组、对照组明显低于阴阳两虚证组[34%(11/32),42%(15/36],33%(10/30),71%(25/35),P〈0.01]。③血清骨钙素水平:阴虚热盛证组和气阴两虚证组明显高于阴阳两虚证组(P〈0.01),低于对照组(P〈0.05)。④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水平:各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①阴阳两虚证2型糖尿病患者骨量和骨形成明显低于健康人和阴虚热盛证和气阴两虚证患者,骨质巯松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人和其他2个证型患者。②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2型糖尿病患者骨量、骨形成接近健康人。  相似文献   

16.
背景:苦瓜属植物提取物有降糖效果是已被证实的,而其是否有调脂作用还需进一步研究。目的:评价苦瓜降糖胶囊对老年2型糖尿病的降糖及调脂作用。设计:前后对照试验。地点、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为2003—03收集的35例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70~86岁,平均(77&;#177;5)岁。纳入研究对象均为军队干休所离退休干部;既往均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即符合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所有患者1个月未用过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物。排除患有其他严重的躯体性疾病;有精神疾病或精神疾病家族史;有严重智力或认知障碍患者。对35例患者投入的药物为本院制备的苦瓜降糖胶囊。每例患者均在疗程前后立即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脂。血糖测定为酶试剂法。糖化血红蛋白采用微柱法。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用酶法。主要观察指标:用药前后的血糖、血脂的变化。结果:采用苦瓜降糖胶囊治疗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5.02&;#177;1.67),(9.70&;#177;3.44)mmol/L,(5.79&;#177;1.18)%]均有较治疗前[(7.59&;#177;1.83),(12.63&;#177;3.65)mmol/L,(6.33&;#177;1.28)%]明显下降(t=14.496,8.493,4.644,P&;lt;0.01)。总有效率分别为94%(33/35),80%(28/35),80%(28/35)。治疗后胆固醇、三酰甘油有明显下降(t=12.400,7.487,P&;lt;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明显上升(t=6.312,P&;lt;0.01)。总有效率分别为71%(25/35),77%(27/35),66%(23/35)。结论:苦瓜降糖胶囊对2型糖尿病,能有效地控制和降低血糖及调脂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抗抑郁、抗焦虑治疗对伴有抑郁焦虑症状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伴有抑郁焦虑症状的老年2型糖尿病43例。纳入标准: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并伴有抑郁焦虑症状。排除标准:严重肝肾疾病、Ⅲ度以上心力衰竭、心脏传导功能障碍等病例及其他疾病引起的精神障碍。将43例患者分为对照组23例和治疗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抗抑郁抗焦虑药物——小剂量二盐酸氟哌噻吨与小剂量盐酸四甲蒽丙胺的合剂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周抑郁、焦虑自评量表(SDS,SAS)评分及血糖水平的改变。结果:①对照组:SDS,SAS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gt;0.05);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2 h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PBG2 h)治疗后较治疗前有较明显下降(t=2.102—2.197,P&;lt;0.05)。②治疗组:SDS、SAS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2.491~2.507,P&;lt;0.05);空腹血糖、PBG2h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分别下降(4.15&;#177;2.91),(4.48&;#177;3.19)mmol/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528—2.540,P&;lt;0.05)。③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3周的SDS,SAS评分及空腹血糖、PBG2h水平均有明显降低(t=2.973~3.074,P&;lt;0.01及t=2.370—2.396。P&;lt;0.05)。结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抗抑郁、抗焦虑治疗,除抑郁、焦虑症状减轻外,血糖水平的控制明显优于单纯常规降血糖治疗。  相似文献   

18.
背景:目前,国内糖尿病患者中各种慢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新疆糖尿病患病率又远高于全国水平,整体疾病控制水平较低。目的:了解新疆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疾病控制现状,分析其与病程的关系。设计:整群抽样,分层分析。单位:武装警察部队新疆总队医院内分泌科。对象:调查于2001-01/09由新疆10个中心(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空军乌鲁木齐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铁路局医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新疆伊犁州奎屯中心医院、新疆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新疆库尔勒市人民医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医院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共同完成,每个中心按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在该中心进行糖尿病治疗超过12个月的2型糖尿病患者646例,男337例,女309例,按病程分为6组:〈3年202例,3-4年89例,5~6年89例3-9年77例,10-14年108例,≥15年81例。均对调查项目知情同意。方法:①患者自我检测血糖及尿糖分别采用便携式血糖仪及尿糖试纸。经常控制饮食定义为1周至少4d能按照糖尿病饮食原则进食。经常运动定义为1周至少3d,每天至少30min强度适度运动。糖尿病并发症结合临床表现、病史及客观检查结果诊断。调查采取结合患者来院检诊及写信、电话询问进行。②计数资料差异比较采用x^2检验。主要观察指标: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血糖、尿糖自我检测情况、生活方式管理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糖尿病治疗情况比较。结果:在家中定期检测血糖和尿糖,参与生活方式管理情况观察,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现状观察,糖尿病治疗情况观察的资料完整的患者数分别为645,645,643,646例。①不同病程患者每1个月在家中自我检测尿糖、血糖的比例差异不明显(P〉0.05)。②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控制饮食、运动情况差异不明显(P〉0.05)。③病程〈15年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及手足并发症、视网膜病变、蛋白尿阳性比例呈逐渐增高,病程≥15年糖尿病患者该比例则降低(x^2=34.16,60.64,49.18,P=0.00)。④不同病程患者糖尿病治疗采用单纯饮食控制及运动、单纯口服降糖药、单纯胰岛素、胰岛素加口服降糖药几种方案的比例不同(x^2=97.88,P=0.00)。病程早期,采用单纯饮食控制或单纯口服降糖药治疗患者比例较高,随病程延长,采用胰岛素,或胰岛紊加口服降糖药治疗的患者比例逐渐增大。结论:①患者自我检测血糖及尿糖比例与病程无关。②控制饮食程度及运动程度与病程无关。③病程〈15年的糖尿病患者各种并发症发生比例随病程而增加,但〉15年的病程组中此比例则显著降低。④病程早期,采用单纯饮食控制或单纯口服降糖药治疗的患者较多,随着病程延长,采用胰岛素,或胰岛素加口服降糖药治疗的患者较多。  相似文献   

19.
家族性2型糖尿病家系中正常同胞的血糖血脂代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家族性2型糖尿病家系一级亲属正常同胞的血糖血脂代谢变化。方法:收集江苏苏南地区2型糖尿病多发家系136个。在排除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的前提下,选择先证者同胞为观察组(n=108),先证者同胞的配偶为对照组(n=92),进行血糖血脂代谢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三酰甘油[(11.624-0.74)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234-1.39)mmol/L]、空腹血糖[(4.594-0.54)mmol/L]和口服葡萄糖2h血糖[(5.124-1.16)mmol/L]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644~2.971,P均0.05);而空腹及口服葡萄糖2h胰岛素[(11.7&;#177;4.9),(37.74-23.7)mu/L]和C肽水平[(1.944-1.35),(5.234-3.27)ug/L]无明显差异(t=0.261~1.254,P均&;gt;0.05)。结论:家族性2型糖尿病家系一级亲属在糖耐量正常的情况下血糖、血脂已开始变化,提示有胰岛素不敏感。对该糖尿病高危人群应进行监测及教育以利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20.
翻白草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中药翻白草水煎剂对2型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insulin sensitivity index,ISI)的影响。方法:80只Wistar大鼠随机抽取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大鼠用高热量饲料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建立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动物筛选后,随机分为二甲双胍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翻白草大剂量组、翻白草中剂量组、翻白草小剂量组,10只/组,用翻白草水煎剂治疗8周,测定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计算ISI。结果:模型对照组空腹血糖升高至(15.97&;#177;1.24)mmol/L,空腹胰岛素水平升高为(42.43&;#177;4.25)mIU/L,ISI降低到(-6.34&;#177;0.59),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翻白草大、中、小剂量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下降明显,ISI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P&;lt;0.01)。结论:翻白草通过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的血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