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探讨宋代名医陈自明所撰《外科精要》辨治中医外科疾病用药组方配伍规律及主干药的功效。方法整理《外科精要》辨治中医外科疾病方药并将方剂录入计算机,建立《外科精要》方药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其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结果整理《外科精要》方剂99首,使用中药174味,用药总次数达499次。采用统计学方法筛选出高频核心药为甘草、乳香、黄芪、大黄、当归、人参、木香、没药、瓜蒌等;核心药类为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理气药等;药性为温、寒、平,累计频率达92.99%;药味为苦、甘、辛,累计频率达86.42%;归经为脾、胃、心、肺、肝、肾,累计频率达86.09%。结论陈自明擅长运用核心药加减,药类主要以补虚药为主,配伍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理气药治疗中医外科疾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清代《外科医镜》中医药治疗外科疾病临床药证研究。方法将清代名医高思敬所撰《外科医镜》治疗外科疾病的中医方剂录入计算机,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并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整理治疗外科疾病中药方剂104首,涉及中药169种,总用药次数726次。结论临床以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等为主要药类,核心单味药依次为甘草、当归、茯苓、人参、熟地黄、黄芪、金银花、炮姜、白芥子、麦门冬等。  相似文献   

3.
周玉朱教授、主任医师是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导师,从事中医外科临床30多年,学验俱丰,临证用药有独到之处。笔者有幸随周老临诊,受诲颇深,兹将周老临证擅用之药经验撷取一二,介绍如下。1 寒痹脱疽 重用麻黄周老用麻黄治疗外科病症多为颈、肩、腰腿痛及作者简介:侯...  相似文献   

4.
中医经皮给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利泰  葛磊 《医学综述》2009,15(15):2345-2348
中医经皮给药即中药外治,本文主要从中医经皮给药渊源、临床应用及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三方面进行综述,提出中医经皮给药应遵循辨证的原则、加大开发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临床给药应结合中医经络穴位理论、借助现代仪器促进透皮吸收、利用现代新的制剂技术等新观点。  相似文献   

5.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名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时的用药规律及经验传承,为更好地继承其学术经验提供量化的数据支持。通过各种数据挖掘方法,收集多位名中医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时的用药规律及辩证特点。发现名中医多认为心血管疾病多以气虚血瘀、痰浊水饮停聚为主要病机,常用以活血药、化痰药、补虚药给予治疗。数据挖掘技术有助于分析、总结名中医临床经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笔者从事中医外科临床数十年,对中医外科辨证论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简介如下。1整体与局部辨证并重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的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准确的辨证是临床立法、处方和用药的依据。中医外科学临床辨证有独特的理论体系,整体与局部辨证相并重。除遵循八纲辨证和脏腑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李可古中医流派的用药特点。方法 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等统计工具,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整理分析李可古中医流派代表性协定处方。结果 李可古中医流派临床处方,高频用药有炙甘草、人参、附子、茯苓、乌梅等48味,以甘味、平性药为主、整方药味多<13味,剂量集中在100~300 g之间。结论李可古中医流派参悟经典理论及李可思想,结合临床实际,具备药少力专、药量范围宽、重用甘味药等特点,其用药经验对现代临床具有重要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8.
赵悦 《中国乡村医生》2006,22(21):40-40
金起凤教授,上海宝山人,早年拜师于嘉定县黄墙名医朱永幽先生(是近代名医张山雷先生的师弟)门下学习中医。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皮肤科教授,1990年被国家确认为全国有独特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中医药专家。金起凤教授从事皮外科工作50余载,遣方用药,灵活善用,在多年临床实践基础上承各家所长,扬长避短,在裁制验方基础上熔古化新,拟订了不少经验方,用于临床疗效显著。现将其治疗银屑病的经验整理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陆德铭教授运用益气养阴法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德铭教授为国内著名中医外科学家,上海市名中医,第二、三届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陆老在中医外科方面有许多独到经验,益气养阴法为其临床应用较多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中医外科多年的研究基础上,揭示外科方剂的特点,并总结用药规律,为中药治理疾病提供依据。方法:以统计学方法对外科方剂的结构特点、辨证用药规律、外科疾病的发病原理以及发病思想等进行研究。结果:中医方剂用药有四个方面:调补、宣透、散结和通利。其中对照组中的药物方剂在四个功效上明显少于研究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散结和调补方剂出现比率较高。结论:中医外科的用药规律在整体上较为突出和显著,主要是行气活血、健脾护胃、温透升提、软坚散结和祛湿扶正等。揭示外科方剂特点,对临床用药具有深远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第五版中华医典中收录的中医诊治皮痹的文献,通过频次分析总结证型和方药特点,以探讨古代文献中皮痹的中医辨证规律。方法系统整理分析第五版中华医典中有关皮痹的方证,统计皮痹的证型、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 (1)皮痹常见证型有6个,外邪袭肺型、肺气虚型、肺阴虚型、筋脉痹阻型、肺脾两虚型、肺肾两虚型。(2)有52方和112味药物。(3)药物功效分类及频率依次为补虚药24.57%、解表药19.11%、温里药11.43%、化痰止咳平喘药11.95%、清热药6.48%等;用药频次前30味的多为补气、解表药;其药性、味为辛、甘、苦、温、寒、热等;主归肺、脾、肾经等。结论皮痹的治疗主要以扶正补虚为主,祛除表邪、补气养血、温阳通络止痛是其主要治疗方法,为皮痹的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2007~2009年我院中成药用药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我院中成药用药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和药剂科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中成药的用药品种、金额、数量、用药频度等,采用列表分析的方法,找出中成药用药规律及存在问题。结果:我院中成药用药以清热药、外科用药、扶正药为前3位。结论:我院中成药用药基本合理,部分处方存在重复用药、疗程偏长、费用较高,疾病诊断有西医化倾向,缺乏中医特点,有待规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原发性肝癌中医临床用药详情,总结用药经验。方法在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展开本次研究,以荟萃分析的方法使用计算机整理原发性肝癌中医用药情况,对中医的用药情况、方剂占比等进行分析后,做出统计总结。结果中医常用三种药材依次为白术、茯苓、党参;常见三种方剂归类为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常见的三种处方类型为小柴胡汤、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结论通过荟萃分析发现中医常用的药材为白术、茯苓等,用药的原则主要为益气健脾、疏肝理气、利湿化淤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临床中医药师在合理用药中的作用,减少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提高中药疗效,提升患者满意度。方法立足于中药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分析了临床中医药师的具体职责,剖析了临床中医药师在合理用药中的促进作用,并结合笔者多年中医药师从业经验,提出了对症下药、适时给药、准确配药、合理拟定用药时间与疗程。结果临床中医药师显著提升了中药临床使用的合理性,在合理用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结论临床中医药师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与职业道德素质,确保中药使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2000年以来中医外科疮疡领域的学术研究现状,为学科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2000-2011年间的496篇主题为疮疡的文献作为分析对象,基于共词分析的方法,构建本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结果 中医外科关于疮疡的研究主要涉及了用药疗效、活血化瘀与清热解毒、外治法、内治法、皮肤与创面治疗、临床病症、学术思想与名家经验、临床治疗与护理以及方药的应用等9个方面.结论 共词分析及社会网络分析等构建知识图谱的方法,揭示了中医外科疮疡的主题分布与研究概况,表明2000年以来,中医外科疮疡研究基本围绕常见疮疡的诊断、治疗规律的总结及部分有效方药的应用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中医文献分析并总结冠心病心绞痛的用药规律,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以中医文献中筛选出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药复方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次分析方法,探究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用药规律。结果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用药前四位中以活血化瘀药使用频率最高,然后依次为补气药、理气药和化痰止咳平喘药,且活血化瘀药中以丹参最为常用,补气药中以炙甘草最为常用,理气药中以薤白最为常用,化痰止咳平喘药中则以瓜蒌最为常用。此外,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所用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后,将其聚为12类组药,且各组药均有所对应的适应证。结论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用药规律为重用活血化瘀、补气、理气、化痰止咳平喘药,丹参、炙甘草、薤白、瓜蒌为常用药物;用药方面,多以含有2种或2种以上的组药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7.
所谓“药证”,即中医用药的指征和证据,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单元。按此证用此药必有效,这是中医几千年的经验。笔者经多年临床实践,不断搜集资料,积累经验,对黄芪药证及临床应用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现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是一个经验医学,总结继承老一辈中医工作者的经验已刻不容缓,郭恩绵教授在用药组方方面的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其经验以企对中医工作者能有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周乐年教授治疗胃脘痛的用药经验。方法:本次研究依托于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基于信息挖掘技术的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研究,利用现代先进的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采集周教授胃脘痛临床诊疗信息,进行用药规律特点探究。结果:采集周教授临床诊治胃脘痛病例共407诊次,总结其用药类别以补虚药、消食药、理气药居多,临证或加活血化瘀、化痰药等。结论:通过对周教授治疗胃脘痛的用药特色探究,予现代中医临床治疗脾胃科疾病的药物选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林吉品名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采集林吉品名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处方246首,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软件,通过频次统计、关联规则、k-means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林吉品名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用药经验。结果:对筛选所得246首处方进行分析,得出高频用药28味。温性药、寒性药、平性药应用较多,热性药最少;苦味药、甘味药、辛味药应用较多,咸味药最少;归经以脾、肺、肝、胃四经为主。得到强关联药物组合42个,核心药物组合6个。结论:林吉品名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常用益气、活血、理气、清热、祛湿之品,重视脏腑气机升降,加减灵活,处方严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