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本研究用分子杂交技术观察了白细胞介素-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对脑损伤后及培养的胶质细胞c-fos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脑损伤后损伤周围组织c-fosmRNA表达圣动态变化:1h后增加170%.12h后增加30%,24h后增加130%。发现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能显著增加脑损伤后12h及24hc-fosmRNA的表达;当培养的胶质细胞中加入此二者后1hc-fosmRNA表达明显增加,12h后有所下降。又发现同时加入此二者时,c-fosRNA表达增加更加显著。以上结果提示;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能影响脑损伤后胶质细胞c-fosmRNA的表达,它们对胶质细胞的作用可能与c-fos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2.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β、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6对体外培养大鼠海马神经胶质细胞c-fos表达的影响。结果证明,培养12d的海马神经胶质细胞与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β(100U/ml)、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200U/ml)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6(200U/ml)一起孵育2h后出现FOS-免疫反应阳性的细胞核,随着所给剂量的逐渐加大,FOS反应阳性胞核数量也  相似文献   

3.
对白细胞介素-1(IL-1)、脑啡肽、β-内啡肽及即刻早期基因c-fos、c-jun与癫痫发病机理的研究。结果显示IL-1、IL-1受体拮抗剂、β-内啡肽、抗β-内啡肽抗血清、亮-脑啡肽(LE)均能促进大脑皮层神经细胞c-fos、c-jun mRNA表达,但IL-1受体拮抗剂、抗β-内啡肽抗血清促c-fos、c-jun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IL-1、LE及β-内啡肽的作用,并能部分抑制后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白细胞介素-1(IL-1)、脑啡肽、β-内啡肽及即刻早期基因c-fos、c-jun与癫痫发病机理的研究。结果显示IL-1、IL-1受体拮抗剂、β-内啡肽、抗β-内啡肽抗血清、亮-脑啡肽(LE)均能促进大脑皮层神经细胞c-fos、c-junmRNA表达,但IL-1受体拮抗剂、抗β-内啡肽抗血清促c-fos、c-jun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IL-1、LE及β-内啡肽的作用,并能部分抑制后者的作用;IL-1、β-内啡肽、LE促c-fosmRNA表达在一定范围呈现量效关系;IL-1诱导c-fos、c-junmRNA表达呈现时间效应关系,均为短暂表达。由于具有不同生物学效应的因子均能诱导不同程度c-fos、c-junmRNA表达,提示它们对靶基因的调控具有正性及负性双向性,对神经细胞兴奋性产生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红藻氨酸致大鼠脊髓损伤过程中c—fos mRNA和Fos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米瑞发  周长满 《解剖学报》1997,28(2):151-156
为探讨即早反应基因在神经损伤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用原位分子杂交和PA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大鼠脊髓内注射红藻氨酸后1h至14d的不同时间点,L1-3脊髓腹,背角神经元中c-fos mRNA和Fos免疫阳性信号的变化。结果表明,KA致脊髓损伤后2-8h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中c-fos mRNA的表达和Fos免疫组织化学阳性反应明显增加,12h恢复至正常水平,伤后3d又明显增强;而脊髓背角神经元内仅在伤  相似文献   

6.
细胞因子对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与淋巴细胞粘附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对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ularadhesionmolecule-1,ICAM-1)的表达的调控,及对内皮细胞与激活淋巴细胞粘附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以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β,IL-1β)诱导。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内皮细胞表面ICAM-1表达;采用粘附试验和抗ICAM-1或抗LFA-1单克隆抗体阻断抑制试验。结果:TNF-α、IL-6和IL-1β诱导内皮细胞18~24h,均可使内皮细胞与淋巴细胞的粘附率显著增加,TNF-α和IL-1β的诱导还可使内皮细胞表面ICAM-1分子表达明显增强,表现为ICAM-1表达阳性细胞数增多,着色加深。用10~20mg/L抗ICAM-1或抗LFA-1单克隆抗体均可部分抑制内皮细胞与淋巴细胞的粘附。结论:TNF-α和IL-1β可以有效地激活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通过诱导内皮细胞ICAM-1表达增多,促进内皮细胞与淋巴细胞的粘附  相似文献   

7.
Yu S  Pu P  Jiang D  Cheng Y  An T  Guan X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9,28(3):182-186
目的 探讨胶质瘤细胞c-fos和c-myc基因表达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链的纯合二聚体自分泌环活性的改变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了67例人胶质瘤组织。结果 67例中,c-fos mRNA,c-fos蛋白,c-myc mRNA及c-myc蛋白阳性率分别为;100%,100%,85.1%,83.6%。  相似文献   

8.
TPA及细胞因子对U937细胞中IL—1β 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Northern杂交法,检测了几种细胞因子及TPA对人单核细胞白血病传代细胞系U937细胞中IL-1β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TNF-α,IL-6,IFN-γ,IL-2,IL-3,IL-8,IL-9和GM-CSF对IL-1βRNA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尤以TNF-α和IL-6最为明显,TPA刺激U937细胞表达IL-1β mRNA的时间效应显示,12h表达量较高;9h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脂多糖(LPS)是否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RNA及蛋白。方法 选取生长汇合的人脐胸脉内皮细胞,在其培养基中分别加入终浓度为2ng/ml的IL-1β、20ng/ml的TNFβ和100ng/ml的LPS,37℃共育4h后,按照一步法提取其总RNA,用γ-^22P标记的寡核苷酸dot blot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运动病的发生机理。方法:取SD大鼠16只分为2组,其中1组按Crampton的方法进行旋转刺激诱导运动病;而非旋转组作为对照。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图像分析技术对旋转刺激组大鼠及对照组大鼠大脑、脑干和小脑中c-fosmRNA、Fos蛋白含量变化进行定位、定量研究。结果:旋转刺激后3种组织中c-fosmRNA、Fos蛋白的含量均有显著增加。结论:推测应激反应基因c-fos的表达参与运动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IL-6、IL-1β、TNFα在大脑神经细胞体外发育过程中对原癌基因c-fos、c-jun的表达调控规律。方法:应用人胎大脑神经细胞无血清原代培养模型。通过DNA-RNA斑点杂交,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杂交点的平均灰度值。结果:c-fos、c-jun的表达均在IL-6、IL-1β、TNFα作用后15~30min开始上调,1h达高峰,而后下降。结论:这些细胞因子均在转录水平上促进神经细胞c-fos、c-jun的表达。为分析其生物学效应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对重组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前单核白血病细胞THP-1细胞向巨噬细胞分化过程中核内原癌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诱导分化过程中不同的原癌基因表达变化不仅具有时序性,调节方式也呈多样性,c-fos,c-jun mRNA表达变化在有时间上有一致性,诱导分化早期贴壁细胞的表达量明显增加,延长rhTGP-β1作用时间至48-72小时时,这种上调作用消失,回复到对照组THP-1细胞原有的或低于  相似文献   

13.
实验采用无血清原代培养大鼠垂体前叶细胞及原位杂交方法,观察了不同剂量(1010、108和106mol/L)的17β雌二醇(estradiol,E2)对大鼠垂体前叶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α(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α,TG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TGFβ1)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1010mol/LE2作用24h后,对两种生长因子的表达均无显著影响;而108mol/L和106mol/LE2则显著升高TGFαmRNA,分别为对照组的15倍和16倍(p<0001);同时明显降低TGFβ1mRNA,使TGFβ1mRNA水平分别降低为对照组的70%和55%(p<0001)。说明一定浓度的E2对正常大鼠垂体前叶细胞TGFα和TGFβ1基因表达有明显影响,提示这两种生长因子可能以自分泌/旁分泌机制,参与E2对垂体前叶细胞功能的部分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在中枢神经系统(CNS)的炎症性疾病中,作为构成血脑屏障结构的组成部分之一,可引起白细胞浸润的星形细胞分泌趋化因子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星形细胞体外培养,经不同细胞因子刺激,用原位杂交检测成年大鼠星形细胞β-家系趋化因子的mRNA表达。结果IFN-γ可引起MCP-1,RANTES,MIP-1α和MIP-1β的mRNA表达;TNF-α可引起RANTES和MIP-1β的mRNA表达;LPS可引起MIP-1α和MIP-1β的mRNA表达。TGF-β和IL-10下调由LPS引起的MCP-1和MIP-1α和MIP-1βmRNA表达。TGF-β和IL-10可抑制由TNF-α引起的MCP-1和RANTES的mRNA表达。IL-10还可下调由TNF-α引起的MIP-1βmRNA表达。结论成年大鼠体外试验中的星形细胞可由LPS和前炎症因子刺激,产生β-家系趋化因子mRNA的表达。而调节因子如TGF-β和IL-10可抑制由IFN-γ、TNF-α和LPS引起的β-家系趋化因子的mRNA表达。  相似文献   

15.
TNF—α诱导分泌型IL—1和膜型IL—1生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应用丙酸杆菌和内毒素引起的肝坏死模型研究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泌型白细胞介素1(sIL-1)和膜型白细胞介素1(mIL-1)在肝坏死形成中的相互作用。其结果:①枯否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TNFα、sIL-1和枯否细胞的mIL-1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增高。TNFα首先增高,随之为mIL-1,最后为sIL-1。②TNFα可以诱导sIL-1和mIL-1生成。③未发现IL-1诱导TNFα生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建立白细胞介素10(IL-10)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基因转移系统,观察IL-10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lomerularmesengialcel,GMC)中细胞因子的产生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构建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LX(IL-10)SN将外源基因IL-10转移至大鼠GMC:(1)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ELISA检测IL-10基因的整合和表达;(2)以RT-PCR观察IL-10基因转移对LPS诱导的GMC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表达的影响,以ELISA测定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TNF-α的蛋白质表达。结果:外源性IL-10基因已整合到靶细胞染色体DNA并有效地表达,它能抑制LPS诱生GMC过度产生IL-1β,TNF-α。结论:外源性IL-10基因可以转移到GMC并稳定表达,它能抑制GMC炎症效应中细胞因子的产生及其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17.
对重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前单核白血病细胞系THP-1细胞向巨噬细胞分化过程中核内原癌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诱导分化过程中不同的原癌基因表达变化不仅具有时序性,调节方式也呈多样性。c-fos、c-junmRNA表达变化在时间上有一致性,诱导分化早期(24小时)贴壁细胞的表达量明显增加,延长rhTGP-β1作用时间至48~72小时时,这种上调作用消失,回复到对照组THP-1细胞原有的或低于原有的表达水平。c-myc在细胞分化过程中表达逐渐降低,作用72小时时表达量不足对照组细胞的10%。而c-sis在rhTGP-β1作用72小时内未发现其表达被调节。提示c-fos、c-jun基因在分化早期的表达上调,以及c-myc基因在分化中期的表达被强烈抑制可能分别在分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食管癌及癌旁组织中EGR-1、c-fos、cyclin D1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EGR-1、c-fos、cyclinD13种基因mRNA及其相应蛋白在人食管癌癌变过程中的表达水平及其相关性,并探讨其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原位杂交法检测47例食管鳞状细胞癌及其癌旁、上切缘中3种基因的mRNA、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蛋白表达水平。结果:3种基因原位杂交、免疫 化阳性表达产物均分别定位于胞浆及胞核中,EGR-1mRNA、cfosmRNA、cycli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人疱疹病毒6型(HHV-6)感染的免疫发病机理。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10(IL-10)等细胞因子的产生。结果 HHV-6诱导单核细胞表达和产生IL-10,细胞因子mRNA动力学研究发现TNF-α(肿瘤坏死因子)、IL-1β及IL-6随IL-10mRNA积累而减少,用抗人IL-10单克隆抗体阻断HHV-6诱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应用分子杂交和形态学方法观察脑创伤组织提取液对培养大鼠脑星形胶质细胞c-fos原癌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形态特征改变。发现在分散培养7d后换置于含有脑创伤组织提取液的培养液30~60min,斑点杂交显示星形胶质细胞c-fos原癌基因表达比加正常脑组织提取液组明显,2h后表达减弱.统计学表明有显著差异.推测损伤因素引起了c-fos原癌基因表达.当将脑创伤组织提取液加入新生鼠星形胶质细胞培养液3d后,体视学观测其细胞数无明显增加.以上结果提示损伤因素诱导星形胶质细胞内表达FOS蛋白可能刺激反应性胶质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