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郑璇 《基层医学论坛》2013,(13):1753-1754
目的分析感染性腹泻患者的副溶血性弧菌检测结果。方法抽取620例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确诊病例,采集患者的大便标本,对其进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并进行相关药敏试验。结果患者的大便标本中有51例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8.23%。副溶血性弧菌对抗生素类药物的耐药性排在前3位的是阿莫西林、青霉素、氨苄西林,敏感性排在前3位的是头孢他啶、氟哌酸、亚胺培南。结论充分了解感染性腹泻患者的副溶血性弧菌分布情况,并掌握其耐药性变化,可以保证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更加对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海口地区感染性腹泻患者中肠道致病菌的感染状况,为肠道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2年3月至2013年11月将送检的腹泻患者肛拭子标本进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5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副溶血弧菌等致泻性弧菌的检测。结果 共检测281份标本,检出病原菌58株,阳性率为20.64%,其中副溶血弧菌检出40株,所占比例最大,达68.97%,其次为气单胞菌6株(10.35%),肺炎克雷伯杆菌5株(8.62%),沙门氏菌4株(6.90%),志贺氏菌、类志贺邻单胞菌、河弧菌各1株(1.72%)。结论 海口地区感染性腹泻患者肠道病原菌种类较多,以副溶血弧菌的检出率最高,应进行针对性的重点监测。  相似文献   

3.
张明英 《基层医学论坛》2016,(10):1398-1399
目的:探讨感染性腹泻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及耐药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3月1240例感染性腹泻患者,采集患者大便标本,实施副溶血性弧菌检验,且予以相关药敏试验。结果患者大便标本中102例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8.23%。对副溶血性弧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抗生素为阿莫西林、青霉素、氨苄西林等;具有较高敏感性的抗生素为头孢他啶、氟哌酸、亚胺培南等。结论了解感染性腹泻患者副溶血性弧菌分布,掌握其抗生素耐药性,利于疾病的快速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从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福田区腹泻病哨点监测医院分离的145例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病例的流行特征及血清分型,为控制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腹泻病提供依据。方法福田区哨点医院门诊采集未使用抗生素腹泻监测病例的大便样本、肛拭子或呕吐物标本,进行致病菌的分离培养,对分离出的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年龄段、流行季节及血清型别进行分析。结果 5 980份标本共分离到145株副溶血性弧菌,2008、2009年的发病率较高,分别为32.41%、24.14%;阳性病例主要集中在20~和30~岁年龄组,10岁以下年龄组少见。副溶血性弧菌的发病高峰在6-9月,血清型以O3:K6为主(64.14%)。结论本区腹泻患者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比例较高,以青壮年为主,O3:K6为优势血清型,掌握副溶血性弧菌的发生规律,可有效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宁波市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菌构成和耐药性。方法采集2008-2011年宁波市11个县(市、区)肠道门诊就诊的急性腹泻病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检测标本9256份,阳性率为37.52%(3473/9256),分离菌株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其次为沙门菌和气单胞菌。结论宁波市感染性腹泻病原构成复杂,副溶血性弧菌是最主要的流行病原菌:病原菌对多种抗生素敏感,可用于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腹泻患者粪便中副溶血弧菌四年监测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在腹泻病人中分布情况。方法:取一天腹泻3次以上患者肛拭子标本用碱性蛋白胨水(pH8.4~9.0)增菌后,转种四号琼脂培养基(含庆大霉素、亚碲酸钾)及硫代硫酸盐-柠檬酸钠-胆盐-蔗糖琼脂(TCBS)培养基上,分纯后进行生化鉴定。结果:从1994年~1997年我院副溶血弧菌的年检出率分别为6.53%、7.18%、8.%、17.35%,进行卡方检验P<0.01,其结果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副溶血弧菌年检出率有上升的趋势,年检出率不断增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中卫市感染性腹泻肠道致病菌的构成、分布和流行特征,为肠道细菌性传染病控制提供病原学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分离培养生化鉴定方法,对中卫市2014年1月-12月期间,6家哨点医院的门诊腹泻病例的粪便标本进行细菌检测与分析。结果:共采集病人粪便标本136份,分离到病原菌52株,检出率为38.24%。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居首位,占65.38%;其次是沙门氏菌、嗜水气单胞菌和志贺氏菌,分别占23.08%、7.69%和3.85%。感染性腹泻病原菌发病月份主要集中在6-9四个月。结论:中卫市感染性腹泻主要致病菌依次为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沙门菌、嗜水气单胞菌和志贺菌等,病原菌的检出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以6-9月为流行高峰季节,应适时加强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8.
李佐君  钱冬梅 《四川医学》2019,40(10):1043-1046
目的了解副溶血弧菌感染性腹泻患者临床特征和病原菌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肠道门诊收治的330例副溶血弧菌感染性腹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原菌耐药性。结果副溶血弧菌感染性腹泻患者在青壮年组较中年组、老年组发病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副溶血弧菌感染性腹泻患者大便性状多为水样便(72. 7%),其它症状依次为腹痛占77. 3%,恶心占66. 1%、呕吐占50. 3%,发热占23. 3%,脱水占总数的17. 6%,里急后重占13. 6%。330株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对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头孢曲松、氨苄西林/舒巴坦的敏感率均≥97. 0%,对氨曲南敏感率仅为77. 6%。结论青壮年是副溶血弧菌感染性腹泻的高发人群。副溶血弧菌感染性腹泻患者症状表现为水样便、腹痛、恶心、呕吐、发热、脱水、里急后重。副溶血弧菌对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头孢曲松、氨苄西林/舒巴坦的敏感率高,对氨曲南敏感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肉类和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余姚市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简称VP)的污染状况。方法自农贸市场采取肉类和海产品样品,采用国标法(GB/T4789—2003)对样品进行检测,分别用国产培养基和科玛嘉显色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用ATBExpression半自动细菌鉴定仪对检出VP进行鉴定。结果在365份样品中共检出vP76株,检出率为20.82%,其中生禽肉类中VP检出率为12.94%,熟肉制品中VP检出率为2.38%,海产品中VP检出率为39.19%,生猪肉中VP检出率为24.59%,生牛(羊)肉中VP检出率为31.15%。ATBExpression半自动细菌鉴定仪与科玛嘉显色培养基的鉴定结果一致。结论海产品和肉类食品中存在严重的VP交叉污染状况,并且随着季节、气温的变化污染率也有显著的变化;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可用于食品中VP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2015年唐山市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状况以及影响因素。方法采集唐山市3类116份海产品,对副溶血性弧菌进行检测,依据GB 4789.7-2013《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中的方法进行副溶血性弧菌的培养、分离、鉴定。结果 2015年唐山市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20.7%。第三季度的检出率高于其他季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检验,P<0.05)。3类海产品之间的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31,P<0.05)。农贸市场的检出率为34.6%,网店为12.5%,两环节检出率均高于其他环节。路北区的检出率为86.7%,明显高出其他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检验,P<0.05)。结论 2015年唐山市海产品的污染状况较为严重,且检出率与季度、海产品种类、采样环节和采样地区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福田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门诊腹泻病例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状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门诊腹泻监测病例的大便样本、肛拭子或呕吐物标本,进行致病菌的分离培养,对阳性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结果福田区门诊腹泻病例监测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率为10.31%(114/1106),病例以EPEC、ETEC、EIEC感染为主。EPEC、EIEC、ETEC在不同年龄组的感染情况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80,P=0.001;χ2=18.278,P=0.006;χ2=13.948,P=0.030),且以青壮年居多;但在季节性分布、男女性别比例和户籍分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福田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阳性病例以EPEC、ETEC、EIEC感染为主。应重视辖区内腹泻病例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继续做好腹泻监测并积极防治含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的腹泻病例,避免疫情爆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感染性腹泻患者中沙门菌的感染现状。方法收集福田区辖内医院2014年9月—2015年11月疑似和确诊为感染性腹泻病人412例的粪便样本,对全部样本进行临床和流行病学因素调查。采用传统分离培养和荧光定量PCR相结合方法进行沙门菌分离鉴定,同时对阳性菌株进行血清学分型。结果 412份粪便样本中共检出50株沙门菌,检出率为12.14%,其中检出最多的型别为肠炎沙门菌,其次为山夫登堡沙门菌、斯坦利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以及利齐菲尔德沙门菌。采用传统分离培养和荧光PCR检出的阳性菌分别为40株和37株。阳性样本来自于各个年龄段病人;共检出男性20株,女性30株;阳性样本大便性状以稀便居多(31/50),其次为水样便、粘液便和蛋花便;每日腹泻次数均在2~10次范围内,其中25例阳性样本来自伴有腹痛或呕吐症状的患者。结论近几年深圳地区的沙门菌感染发病率居高不下,且型别多样化,应加强对本地区沙门菌病原谱构成及流行趋势的监测。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occurrence of important foodbome pathogens in shellstock Pacific oysters in the food markets in South China. Methods From July 2007 to June 2008, retail oysters were collected in different seasons from South China and analyzed for the prevalence and levels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Vibrio vulnificus and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Results None of L. monocytogenes could be detected in any of the 202 oyster samples tested, while E vulnificus and E parahaemolyticus could be detected in 67 (54.9%) and 109 (89.3%) of the 122 oyster samples analyzed, respectively, with an MPN (most probable number) value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3. V. wdnificus and Eparahaemolyticus with a more than 102 MPN/g were found in 36 (29.5%) and 59 (48.4%) of the 122 oyster samples, respectively. The tdh and trh genes were detected in 4 (0.3%) and 8 (0.6%) of the 1 349 V. parahaemolyticus isolates, respectively. Of the 122 samples, 4 (3.3%) was positive for either tdh or trh. The levels of E vulnificus and total V. parahaemolyticus in oysters in South China varied in different seasons. Conclusion V. vulnificus and pathogenic V. parahaemolyticus are frequently found in oysters in south China, which may pose a potential threat to public health. Data presented here will be useful for the microbi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in oysters in China.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2007年7月至2008年7月间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急性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以防传染病暴发流行.方法 选择每日排便≥3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未使用抗菌药物之前进行大便细菌病原学检验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测1 017份标本,检出病原菌133株,阳性率为13.07%.133株病原菌中,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副溶血弧菌、产毒大肠埃希菌、侵袭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分别分离出43株(32.34%)、37株(27.82%)、19株(14.28%)、18株(13.54%)和13株(9.77%).夏秋季检出肠道致病菌90株(67.66%),高于春冬季节的43株(32.34%).结论 不仅要针对各病原菌检出率的差异在不同季节开展相应的防控措施,还要结合地域的特点对特定的病原菌进行重点监测.  相似文献   

15.
王大顺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1):1300-1301,1312
目的:探讨感染性腹泻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发病影响因素,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现况分析方法阐述感染性腹泻报告发病时空分布特征,并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对发病人数与影响要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全年感染性腹泻5~10月份高发,城乡结合部高发,气象因素中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雨量和托幼机构地区分布数与感染性腹泻发病呈正相关,而气象因素中的气压与发病呈负相关。高危因素电话调查问卷显示辖区感染性腹泻病例发病原因主要以不洁饮食、受凉、卫生习惯差和慢性疾病等为主。结论:轮状病毒为儿童腹泻病主要致病因素,故降低病毒性肠炎的发病是降低婴幼儿腹泻发病的关键,5岁以下儿童仍是预防腹泻的重点人群。感染性腹泻发病人数与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气压和降水都有很好的相关关系,说明感染性腹泻也是受气象因素等综合条件影响的传染性疾病。高危因素调查提示不洁饮食、受凉、卫生习惯差和慢性疾病等导致感染性腹泻高发,实践证明,坚持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导的综合性预防措施,重点加强对水源及食品的监控与管理,完全可使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率大幅度降低。  相似文献   

16.
1988年3~5月对合肥市两所医院(甲、乙医院)婴儿室新生儿感染腹泻病原菌进行调查,336名新生儿中RV感染率14%,EPEC感染率2.1%,其余细菌未检出。乙医院感染率高于甲医院。发现同时感染RV和EPEC但不发病。提示新生儿可以携带RV和EPEC,其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李华文 《医学综述》2014,20(18):3427-3428
目的探讨培菲康、思密达、山莨菪碱联合治疗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三亚市人民医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小儿感染性腹泻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A组40例,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培菲康治疗;B组40例,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培菲康、思密达联合治疗;C组40例,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培菲康、思密达、山莨菪碱联合治疗。记录各组患儿各项体征恢复时间,并依据治疗标准记录各组患儿的总有效率。结果 C组患儿止吐时间、止泻时间、体温恢复时间、脱水纠正时间、大便性状正常时间短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婴幼儿感染性腹泻患儿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7.5%,高于A组的75%和B组的9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菲康、思密达、山莨菪碱联合使用对于治疗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的治疗进程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益生菌被认为是对宿主健康有益的活生物体。近年来,益生菌逐渐成为临床上常用的处方,被广泛用于治疗胃肠道疾病和非胃肠道疾病,然而评估其疗效的相关临床研究结果通常是相互矛盾的。目前仍有大量临床研究探讨益生菌在治疗胃肠道疾病方面的作用,但对于很多疾病仍无统一定论。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益生菌在不同病因所致腹泻中的作用,主要包括感染性腹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或难辨梭菌相关性腹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等,指出了益生菌对不同疾病、人群中所出现腹泻的临床应用价值及益生菌使用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从而为其今后进一步临床研究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